【专题】四海之内,有谁肯读美国文学作品
19世纪英国作家锡德尼·史密斯曾有一句辛辣的名言:“四海之内,有谁肯读美国文学作品?”言下之意,美国文学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远远不够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可是经过几次“文艺复兴”运动,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大为改观,不但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声誉的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且大有超过英国文学的趋势。
美国内战爆发前,爱默生、梭罗、爱伦·坡、霍桑、梅尔维尔、惠特曼等令后人敬仰的文学巨擘们就已经出现。他们都是扎根美国本土文化以寻找创作的来源和灵感,摆脱了欧洲作家的思想束缚,创立了真正的美国文学。除了这些闻名遐迩的美国文学巨匠,同一时代还有许多出色的作家及其作品促进了美国文艺的繁荣。
博学多识的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就是这一时期美国文坛上的弄潮儿之一。1835年,不到30岁的朗费罗成为哈佛大学的现代语言教授。他精通多国语言,还翻译出版了但丁的《神曲》。而使朗费罗声名鹊起的却是他的诗作,其中《乡村铁匠》《保尔·里维尔的马背之旅》等诗广受好评,《哈瓦沙之歌》更是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朗费罗的诗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多次再版。
朗费罗的诗语言精致、有韵律、形象生动,却缺乏深度与力量,文艺价值远不及惠特曼。惠特曼诗歌的成功在于掌握了时代精神的脉搏,真实准确地表达了同时代人们的心声。
热衷于废除奴隶制的约翰·格林利夫·惠蒂尔也是当时较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诗作《赤脚男孩》描写了他在乡村的童年生活,至今仍感动着许多人的心灵。作为波士顿《大西洋月刊》创刊后的第一任主编,詹姆斯·罗素·洛厄尔采用新英格兰方言来创作幽默小说,对美国本土文学进行全新的尝试,获得了较大的成就与反响。哈佛大学的医学教授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在业余时间进行诗歌与散文的创作,他的作品《住在螺壳里的鹦鹉螺》和《老铁甲军》等成为美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个时代的文学家思想上可能存在自满与狭隘等缺陷,但他们勤奋认真的创作态度,以及从美国本土发掘素材的坚持,促进了美国文化的繁荣。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激励着读者们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行。同一时代的美国历史学家们也在做着积极的努力,同为新英格兰人的他们与那些作家们有着几乎相同的秉性,那就是认真刻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1834年,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乔治·班克罗夫特开始陆续出版共8卷的《美国通史》,这也是美国第一部通史,被誉为美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班克罗夫特还成为第一位赴德国学习的美国人。历史学家约翰·罗普·莫特利亦是在德国接受的教育,他的代表作《荷兰共和国的兴起》于1856年出版。历史学家弗兰西斯·帕克曼则于1851年开始创作《庞帝亚克之阴谋》一书,该书讲述了英法两国在北美进行殖民地争夺的历史。
与新英格兰的文学风格相比,南方文学更具浪漫主义色彩。约翰·彭德尔顿·肯尼迪生活在巴尔的摩,他的几部以地方历史为题材的小说,风格上与英国著名文学家沃尔特·司各特十分相似。在南方更具影响力的作家是南卡罗来纳的威廉·吉尔摩·西姆斯,他的作品在19世纪30年代畅销一时。西姆斯著述丰硕,他创作的小说有20余部,此外还有几部诗集和一些传记,但他的作品也存在一些看待事情片面、观点夸张的问题。
在南北战争爆发之前,美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南北文学特点的差异,可以揣摩出其文学作品内蕴含的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但不可否认,这一时期文学上的发展促成了美国本土文化的崛起和民族精神的勃发,使美国走上了富有特色的文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