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事

《火红的日子》/陈维(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横寨村,村民巫秀英在合作社采摘火龙果。2016 年3 月,横寨村经济能人陈国文从南宁回村创办火龙果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投资发展火龙果基地500 亩,年产值3000 多万元,为本村和周边村的扶贫户、困难户等群体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2018 年11 月摄)

《桂峰晒秋》/汤丽英(福建)
金秋十月,福建省尤溪县的桂峰村,村民们在国家振兴乡村与精准扶贫的政策引导与帮助下辛勤劳作,秋收时的农家呈现出了一派喜人景象。(2017 年10 月摄)

《人勤春早春耕忙》(组照)/马红兵(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农民朋友开始春耕,准备育水稻秧,预示着一年的劳作正式开始。(2019 年3 月28 日摄)

《晒蒲草》/彭镇强(广东)
炎热的夏日,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文化广场上,两个女青年在晾晒蒲草。展开的蒲草像孔雀开屏,富有节奏和韵律美。太平镇是蒲草编织传统名镇,蒲草编织兴盛,每年五六月是蒲草收割高峰期。(2017 年5 月6 日摄)

《谷场上》(组照)/陈卉卉(吉林)
金秋十月,吉林省集安市财源镇抱马村进入紧张而忙碌的收获期。农民们分工明确,一连数日往返于农田和家之间,各自忙碌。拖拉机、三轮车穿梭于田间地头,广阔的田野里到处是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2015 年至2018 年摄)

《丰收的季节》(组照)/李平珍(江西)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正值收割青稞的时节。(2017 年7 月至8 月摄)

《割苇》(组照)/赵涵(山东)
山东省昌邑市都昌街道办事处渔洞埠村有一片占地3000 多亩的芦苇湿地,村里人至今仍保留着人工割苇这一传统的劳动和生产方式。渔洞埠村种苇、割苇历史悠久,从明朝初期就种植芦苇,苇编也成为该村有名的手工艺品,并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目前,这一传统劳作方式得到很好的保护,割苇已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劳动方式,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当地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新业态。(2017 年至2018 年摄)

《侗寨晨作》/郑伟锋(广东)
贵州省肇兴侗寨,农民正在忙于晒谷。(2017 年10 月3 日摄)

《叼羊》(组照)/黄志明(广东)
帕米尔高原上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在一对塔吉克族的一对新人的婚礼庆祝活动上,主人家邀请一众骑手,开展了一场叼羊比赛。“摔跤见气力,叼羊见勇气”,叼羊是骑手们骑术、力量、勇气和智慧的较量。为了腾出双手方便争夺,队员们都会把马鞭咬在嘴里。他们马不停蹄,奔跑追逐,你争我抢,围追堵截,彼此之间激烈竞争,尽显各自精彩。(2018 年10 月21 日摄)

①2016 年6 月5 日8:41,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永裕陵,村民们用镰刀把石刻附近的麦子割掉,确保收割机与石刻的距离。八陵村的老少爷们忙里偷闲聚集在一起抽烟、唠嗑,石马也在倾听着他们的甜酸苦辣。丰收时节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②2017 年6 月3 日15:45,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永裕陵,年轻的女主人在收割石刻旁边收割机遗落下的麦子。在陵区镰刀是收麦必备的工具。③2017 年6 月7 日16:10,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永裕陵,农民抱起收割机遗落下的麦子追赶着收割机。④2018 年6 月12 日17:25,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永泰陵,麦子打下来收集运输储存,整个流程要密切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八陵村的曹石景把收割机倒出来的麦堆摊平,避免影响运输,耽误粮食进仓的速度。⑤2018 年6 月1 日17:35,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永裕陵,收割机来回穿梭,村民不顾荡起的阵阵尘土,在确保石刻安全的同时,不漏掉散落的麦子。⑥2017 年6月7 日18:40,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永裕陵,夜幕即将来临,收割机还在嗡嗡作响,阿黄陪着主人在收割石刻旁的麦子。⑦2017 年6 月7 日18:52,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永裕陵,夕阳照在石刻狮子的身上,石刻武士目视着陵区最后一陇麦子的收割,仿佛期盼来年麦子的丰收。⑧2018 年6 月7 日20:39,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永泰陵,出现故障的收割机经过2 小时的抢修,终于正常运转,挑灯夜战继续工作。灯光在石刻旁画出一条长长的弧线。
《宋陵——麦收时节》(组照)/张欣伟(河南)
北宋皇陵坐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境内,世称“七帝八陵”。本组作品记录了芝田镇八陵村永裕陵、永泰陵麦收时节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民们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的“守”,体现了当地百姓对“中原厚土”的执着与热爱;宋陵石刻在田间地头的“望”,见证了这片土地上老百姓在农忙时节的辛苦和丰收时刻的喜悦心情。(2016 年至2018 年摄)

《福满家园》/赵建成(河北)
在山西黎城小山村,农家院里挂满了丰收的柿子,玉米、软枣铺满苇席,儿媳妇双手恭敬地把碗筷送到老公公手上,温馨充满家园。(2018 年11 月14 日摄)

《对话》/赵建成(河北)
山西黎城一个小山村,上工和收工的两位老者偶遇,交谈今年的收成和明年的打算。(2018 年11 月12 日摄)

《养蜂人家》(组照)/王佩武(辽宁)
辽宁省本溪县林产丰富,林地面积26.1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8%,蜜粉源植物分布广,仅槐花面积就有4666 公顷。照片上的主人公陈俊涛来自浙江,一家人养蜂走南闯北,每年五六月份,槐树花盛开之季,他们都会携带蜂箱如期而至。他们勤劳善良,身上体现着华夏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2018 年摄)

①2019 年4 月拍摄于江西省广丰区五都镇,新婚不久的小两口在集市上向乡亲售卖自家养殖的猪肉。②2019 年4 月拍摄于江西省广丰区五都镇,夫妇俩在集市上欢天喜地卖鸭子。③2019 年3 月拍摄于湖南省龙山县靛房镇,夫妇俩赶着自己养殖的山羊去集市上。④2019 年1 月拍摄于贵州省松桃县盘信镇,夫妇俩开拖拉机运送编织的背篓赶往集市。⑤2017 年8 月拍摄于龙山县谢家寨,夫妇俩在小院晒鱼干。⑥2019 年3 月拍摄于湖南省龙山县靛房镇,夫妻在牙医乡村集市上精心为村民修牙补牙。⑦2018 年2月拍摄于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夫妇俩在集市上出售猪苗。⑧2018 年10 月拍摄于贵州黔东南占里苗寨,夫妻俩在木架上晾晒刚刚收获的稻谷。
《致富路上夫妻档》(组照)/周利和(湖南)
湖南湘西、贵州黔东南等地区,在为脱贫致富而努力打拼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一大部分是夫妻搭档,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共同维持着一个家庭的生计。在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希望、乐观、包容与爱情。(2018 年至2019 年摄)

《女人撑起半边天》(组照)/黄祥森(浙江)
浙东南乐清湾畔的温岭市乌根镇,讨小海的女人挖海丁、捞蛏子、抓螃蟹,滩涂上、海沟中到处活跃着她们美丽的身影。乌根镇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风光旖旎,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绿色海滨山城。每当夕阳西下,涨潮时分,当小船靠岸,讨小海的女人们肩扛、手提收获的海货陆续下船。她们沾满泥巴的艳丽身姿格外夺目,脸上喜悦的笑容更加灿烂。(2018 年4 月12 日摄)

《牛羊交易进行曲》(组照)/宋兆耀(山东)
畜禽养殖是西海固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三营牲畜活禽市场和同心县牲畜活禽市场则是当地重要的交易市场。每逢集日,天不亮,饲养户和牛羊贩们就拉着牛羊,从四面八方赶到市场等待买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买家也早早来到市场,开始一天的交易,场面甚是繁荣。牛羊的交易也造就了一批市场经纪人,他们肢体语言丰富,手势频频,一会儿和颜悦色,一会儿激烈争吵,十分热闹。在西海固地区,饲养牛羊,交易牛羊已经形成很大的产业链,很好地拉动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经济。(2017 年至 2018 年摄)

《美丽的大地》/郭爱民(河南)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当地农民正在加工油菜籽。(2019 年2 月摄)

《丰收的舞台》/刘卫峰(北京)
北京房山良乡镇举办的第一届农民丰收节上,活动现场摆放了一辆装满各种果实的四轮拖拉机,引来众多游客观赏,并拍照留念。(2018 年9 月23 日摄)

①2016 年5 月24 日,西藏仁布县扎西岗村,村民在耕耘播种。②2016 年5 月24 日,西藏仁布县扎西岗村,黑土地上的守望者。③2018 年8 月25 日,西藏白朗县宗下村,村民们跳起了“锅庄”舞。④2018 年8 月25 日,西藏白朗县雪布村,村民在挤牛奶。⑤2018 年8 月29 日,西藏索县拉朵塘村,背着豌豆苗的孩子。⑥2016 年5 月24日,西藏仁布县扎西岗村,喝一口酥油茶,香甜醇厚。⑦2018 年8 月23 日,西藏浪卡子县白地村“望果节”上的拔河比赛。⑧2016 年5 月24 日,西藏仁布县扎西岗村,孩子依靠在大人身旁。
《高原黑土地》(组照)/李忠林(湖南)
五年间三次进藏,我用车轮与脚步丈量了高原近四分之一的广袤土地。从最初远眺雪山、碧水、白云、蓝天,到后来走进藏民村庄,戴哈达、喝青稞、吃糌粑、品酥油茶,我把镜头贴近了这片高原上的黑土地。(2016 年至2018 年摄)

①2012 年8 月20 日,福建省连江县百胜村,渔民集体赶海挑蛏。②2015 年8 月12 日,福建省连江县道沃村,渔民在滩涂淘小海,赶潮回家。③2017 年8 月7 日,福建省连江县百胜村,以前渔民淘小海都是用肩挑手提,现在渔民在滩涂上用上了电动车。④2013 年8 月19 日,福建省连江县百胜村,渔民全家总动员,在滩涂上淘海赶潮。⑤2016 年8 月2 日,福建省连江县道沃村,天天赶海的渔民在滩涂上走出了一条海道。⑥2013 年10 月3 日,福建省连江县道沃村,渔民开着拖拉机到滩涂里淘小海。
《淘小海的故事》(组照)/郑成乐(福建)
福建连江晓澳镇周村的村民盛行在这片千亩滩涂上养殖“海蛏”,以淘小海为生,宽阔肥沃的沿海滩涂,造成浅海生物十分丰富。尤其是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天文大潮,就是大海给那些靠海渔民的巨大馈赠。“淘小海”也称赶海,是海边渔民特有的一种劳作方式。每当大海退潮时,会给海边渔民们留下丰盛而神秘的礼物—鱼虾、贝壳、海带、小螃蟹、小蛤蜊等。渔民们会将礼物一一捡回家,为家人制作美味的海鲜大餐。久而久之,海边的渔乡便形成了赶海的习俗。(2012 年至2017年摄)

《酒香深巷》(组照)/富洪文(黑龙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料甸镇的小楼白酒,采用存粮玉米做原料,酿酒工艺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为蒸煮、曲酵、蒸馏,成为受众青睐的品牌之一。(2017 年12 月摄)

《地膜栽培》(组照)/齐双(吉林)
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镇鹰嘴砬子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农业种植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2015 年至2019 年摄)

《赶海》/覃敏中(广西)
福建霞浦,三个渔民在滩涂上劳作。(2019 年5 月13 日摄)

《热闹茶市》/吴永富(浙江)
浙江省松阳县茶青市场是全国绿茶集散地,新兴镇则是松阳县茶叶大镇。每年春茶上市期间,新兴茶青市场里人头攒动,来自五湖四海的茶商和本地茶农们都会聚集在此进行茶青交易,场面甚是壮观。茶产业也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2018 年4 月摄)

①一艘渔船承载了渔民的希望。尽管一夜大雪,但也未能阻止渔民出海的决心。②渔民们冒着风雪在装捡牡蛎。③冒雪劳作。④收工后,等待回家的人们。⑤尽管天气寒冷,但他们无所畏惧。⑥齐心协力。
《风雪中的劳动者》(组照)/柳艳梅(山东)
在山东省烟台市蓬莱栾家口码头,渔民们冒雪劳作着。由于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我国渔业开始从捕捞为主转向“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理念也有了很大改变,传统养殖向健康养殖发展,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山东省烟台市蓬莱栾家口牡蛎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这里附近的海域大量养殖了牡蛎。只要不刮风,船都能出海,渔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无论雨天雪天,劳动从不间断。养殖牡蛎是一项烦琐的劳动,在美味的背后饱含了渔民艰辛的劳动。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2018 年12 月11 日摄)

《清晨捉鱼工》(组照)/周玉燕(广东)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几十个捉鱼民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到不同地方捉鱼,工作虽然繁重,可是收入非常好。生活不易,但他们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2018年摄)

《海上钢琴师》/俞红卫(浙江)
夕阳照射下,浙江省三门县虎门孔紫菜养殖基地的设备就像钢琴的五线谱,而工人在其中劳作的场景就像是在谱写劳动的乐章。(2017年10 月25 日摄)

《收蛏苗》(组照)/黄敏(浙江)
浙江乐清胜利塘迎来蛏苗大丰收。缢蛏、泥蚶等滩涂贝类苗种暂养技术是乐清独有的,全国80%-90%的缢蛏、泥蚶苗种来自乐清湾,部分甚至还卖到了国外。而这都得益于乐清湾滩涂的自然条件和暂养技术。乐清湾滩涂平缓,海水比重适宜,底栖硅藻丰富,海水中的浮游植物众多,蛏苗籽放养在涂滩后,不再需要任何饲料。(2019 年3 月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