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承

《婚礼日》/李锦健(广东)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一场中式集体婚礼上,按照传统习俗安排了抬花轿。(2017 年12 月30 日摄)

《九龙狂舞闹端午》/吴晓东(浙江)
浙江平湖林埭乡东湖,“九彩龙”表演,代表着农民对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东湖又称九龙港,相传有九条龙各守护一条河,其中有条青龙得病后被林埭的一位郎中救治,为报恩,它让农民们把用青布做成的龙舞动起来,保证当地年年丰收、五谷丰登。(2018 年6 月18 日摄)

《芦笙踩堂世代传》(组照)/黄华丽(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传统的芦笙踩堂坡会。(2017 年2 月2 日摄)

《泥田竞技庆丰年》(组照)/宾绿涛(湖南)
广西壮族自治区每年一届的“农民丰收节”在百色市凌云县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泥田摸鱼、泥田抢鸭、泥田拔河、泥田搬运玉米棒等竞技节目,吸引着当地上万名农民参与。据了解,历届“农民丰收节”比赛采用的鸭子、牛、猪、羊、鱼、鹅、大米、茶叶等奖品,全部来自贫困村养殖合作社。(2016 年至2018 年摄)

①2014 年10 月7 日,11000 余顶油纸伞如盛开的花朵,把泸州城区的一座公园妆点成伞的世界。②2019 年4 月26 日,一排穿着汉服的姑娘打着油纸伞,巡游在伞里古街。③2014 年8 月20 日,油纸伞作坊的工人在晾晒油纸伞。④2019 年4 月5 日,油纸伞作坊的工人在穿伞线。⑤2015 年4 月12 日,油纸伞作坊的工人在油印伞面。⑥2015 年4 月12 日,油纸伞作坊的工人在裱糊伞面。
《“非遗”开花》(组照)/刘学懿(四川)
四川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4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其制作工艺包括号竹、削伞架、上油、穿线等70多道工序,一直沿用桐油、石印等传统工艺制作,所有工序全靠手工完成。在“非遗”传承中,当地油纸伞技艺如花绽放,“伞”靓八方。(2014 年至2019 年摄)

《木雕》(组照)/陈钦济(浙江)
2017 年8 月,浙江省瑞安市林北村的村民自行投资,建造了水乡休闲文化廊亭。为了建造出有特色的廊亭,村里找来木雕技艺传承人林启华师傅及其团队打造。木雕师傅林启华,1953 年3 月出生,他家从祖父开始传承木雕技艺,到他已是第三代传承人。廊亭的整座架构全由林师傅的团队手工制作,整座架构完全由一块块木雕搭建而成。经过精雕细琢搭建而成的廊亭,充分体现了民间手艺人的技艺,展示了乡土文化之美。(2017 年至2018 年摄)

《民俗轶事》/陈金乐(浙江)
在福建省的闽西长汀童坊镇举河村,村民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这不仅展示了村民强健的体魄,同时也增进了村民间的感情。此习俗已有上百年历史。(2018 年3 月1 日摄)

《渔村闹元宵》/曾炳麟(福建)
每年农历正月十八,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浮叶村都要举行一次全村人参与的元宵祭海活动。(2019 年2 月22 日摄)

①2018 年3 月15 日拍摄于河南省滑县道口古镇。②2019 年3 月3 日拍摄于河南省滑县道口古镇。③2019 年3 月3 日拍摄于河南省滑县道口古镇。④2018 年3 月15 日拍摄于河南省滑县道口古镇。⑤2019 年3 月4 日拍摄于河南省滑县道口古镇。⑥2019 年3 月4 日拍摄于河南省滑县道口古镇。
《古镇盛会》(组照)/李保增(河南)
河南省滑县的道口古庙会已有700 多年历史,每一年的庙会会期一般为3 天,即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庙会上有传统文化表演项目,如高跷、背阁、舞狮、竹马、武术、舞龙等。(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摄)

《狂欢元宵节》(组照)/刘克俭(陕西)
每年春节期间,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都会举行传统的元宵节民俗“拜年日”。“十六不完年不完,不完十六不完年”,正月十六正好是当地传统的“拜年日”。“拜年日”从正月十四的下午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的全天。这几天,白马井镇各个渔村的神轿、秧歌舞、花车、舞龙、祭祀等传统活动项目都会集中在大街小巷和码头进行表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渔业平安丰收。(2018 年摄)

《农民模特俏乡村》/杜会灵(四川)
贵州省丹寨县卡拉村,两名苗族模特盛装为游客展示鸟笼制作工艺。手工鸟笼制作工艺是该村特色,是村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是乡村旅游项目。“旅游扶贫”政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2019 年5 月7 日摄)

《台上台下》/刘秋艳(山东)
2019年春节期间,山东招远业余草根吕剧团在张星镇埠南张家村演出。台上,演员全身心地投入表演;台下,孩子们开心地吃着糖葫芦,尽情享受着自己快乐的童年。(2019 年2 月摄)

《少年赛马》/周玉燕(广东)
新疆哈萨克族小朋友正在举行传统盛事——赛马比赛。他们年纪轻轻,马术技能却十分精奇。(2018年9 月摄)

《斗马庆丰收》(组照)/龙涛(广西)
斗马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群众的传统民俗活动。打斗的马通过撕、咬、踢、追等进行激烈的搏斗定下输赢。斗马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新禾节后进行,意为庆祝丰收。1987 年,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将每年11 月26 日县庆日这一天定为斗马节,2004 年把斗马节更改为“芦笙·斗马节”。2014 年,苗族斗马被列入广西非遗名录。(2010 年至2018 年摄)

《后继有人》(组照)/罗梦川(广西)
芦笙踩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的传统文化活动,一般由男子吹奏芦笙,女子围着芦笙队踏乐起舞,是当地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系列坡会群”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大苗山的孩子们从小喜欢笙歌苗舞,使得这项非遗得以薪火相传、后继有人。(2016 年至2019 年摄)

《土楼筑梦》(组照)/江庆端(福建)
2006 年5 月20 日,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的村民用传统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在炎炎夏日里,经过了四个月的打造,将土楼建了起来,让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持续发扬光大。(2016 至2017 年摄)

《拉大坯》(组照)/黄振明(福建)
在江西景德镇昌江区,陶瓷作坊的陶工用传统工艺,纯手工拉出一个超大规格的花盘。(2017 年5 月19 日摄)

《手工挂面》/许明进(陕西)
陕西咸阳兴平市东城办时下村,村民正在晾晒手工挂面。时下村的手工挂面已有600 年的历史,以做工精良、粗细均匀、营养丰富、容易吸收而深受大众喜爱。(2018 年1 月20 日摄)

《徽州老木匠》/冯有为(安徽)
安徽东至县泥溪镇,老木匠在修建传统木结构宗祠。在皖南徽州地区,老手艺人的技艺一直传承下来。(2019 年5 月20 日摄)

《龙凤呈祥》/杨琳(福建)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三溪村,端午节夜赛龙舟。(2017 年2 月2 日摄)

《晒秋》/黄鹿(江西)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的开展方兴未艾。(2017 年11 月摄)

《坚守那份情怀》/梁崇海(海南)
在海南省儋州市洋浦开发区千年古盐田,当地农民把海边的天然石头打磨平了以后,再洒上海水,利用太阳晒干成盐。这种技艺已传承1000 多年。(2019 年5 月19 日摄)

《醉龙舞》/卞伟峰(广东)
广东省中山市长洲村的醉龙舞表演。醉龙舞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起宋代,盛于明清,流传于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2018 年8 月11 日摄)

①2018 年8 月拍摄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尚村。②2018 年8 月拍摄于安徽省歙县岔口镇周家村。③2018 年8 月拍摄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尚村。④2018 年8 月拍摄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尚村。⑤2017 年9 月拍摄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⑥2018 年8 月拍摄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尚村。⑦2018 年8 月拍摄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尚村。⑧2018 年8 月拍摄于安徽省歙县岔口镇周家村。
《手艺人》(组照)/于莉莉(广东)
各地的手工制作因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这组《手艺人》展示了我们国家一部分手工制作的传承与风采。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老手艺人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坚守几十年,弘扬工匠精神,在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中不断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诺言。如何让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活起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青春与基因,并使之在新时代得以代代相传,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2017 年至2018 年摄)

①盐场消失,高楼叠起,今后的路将在何方?②盐工毛定军(中),人称老五,48 岁,原上马公社南塘一大队人,与杨柳坑东滨村的阿丽(左)合伙晒盐,请了一名工人担盐。③盐工王定军每次收盐时,都会仔细查看食盐的品质,确保安全。④四周是已被填埋的盐田,今天是盐工王前富的最后一担盐。⑤盐工林应波,人称阿波,57 岁,石塘镇杨柳坑东滨村人。他16 岁进入盐场,一干就是几十年。⑥盐工王前富,人称老王,59 岁,杨柳坑东滨村人。趁着天色未暗,老王抓紧时间把晒好的盐担上岸集成堆。⑦城市扩建已近在咫尺,为配合城建,盐工毛定军他们正抓紧清理盐坛。
《狭缝里的晒盐人》(组照)/戴美娟(浙江)
苍岙盐场位于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这里曾活跃着一群在海水和阳光间搏击的人一一晒盐人,他们的年龄在47—82 岁之间。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他们利用海水打造的格子化盐田晒盐,先将海水过滤,再测量盐度,最后经过3 天的曝晒后,制成成品盐。1000 斤达标海水只能晒出一斤盐。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四周建起了楼房,盐田在一点点地缩小。昔日热火朝天的盐场晒盐场景和洁白如雪的盐山已然淡出人们的视线,当最后一位盐民老去,我们是否还能记得这段曾经耀眼的光景?(2017 年至2018 年摄)

《石板沙村的壁画》(组照)/于莉莉(广东)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睦洲镇石板沙村是一座有着200 多年历史的村庄,至今还延续着内河疍家人“饭稻羹鱼”的渔耕生活,形成了包括建筑、饮食、民俗、农谚、歌谣、耕技、捕捞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渔耕文化,并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一个活着的疍家风情村落。这些栩栩如生的壁画,描绘了疍家人男女老少的日常生活。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石板沙村已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出游的“网红”村、大众休闲放松的热选之地。目前,石板沙村正申报国家3A 级旅游景区,还被推荐参选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2018 年12 月摄)

①浙江省磐安县举行传统民俗炼火,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群众前来观看。②磐安炼火现场,炼火者赤脚在烧得通红的木炭上跑过,为了祈福风调雨顺。③磐安炼火现场,炼火者围在温度高达300℃以上的木炭旁。④参加炼火的村民准备继续踏上火堆。磐安传统文化的复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新的辉煌!
《与火共舞》(组照)/周晓刚(浙江)
磐安炼火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双峰、盘峰、仁川、深泽乡一带和附近的一些地区。每年重阳节和胡公祭日,当地都要举办大型炼火活动。参加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活动有一定的戒规、仪式、程序,夜间在广场上举行。届时需要大量的木炭、干柴,在广场上分别堆成若干堆,燃起熊熊大火。炼火者赤膊、光脚,高歌狂舞,大声呐喊,冲进通红的火炭堆上奔跑,动作粗犷有力。(2018 年10 月17 日摄)

《我们都是追梦人》/李渊深(广东)
广东省恩平市恩城镇,几个青年正在一栋建筑物内进行舞蹈排练。(2017 年6 月4 日摄)

《奋力拼搏为国争光》/李中灿(河南)
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思源学校运动场上,参加洛宁县第一届运动会的体育健儿利用休息时间训练。(2017 年11 月5 日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