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想之光伴随新闻摄影前行
薛云麾访谈录
用镜头去记录它,成为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薛云麾
原《深圳商报》摄影部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福田区摄影家协会执行主席,深圳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作品《以河为界》参展2017大理国际影会获金翅鸟国际摄影联盟主席大奖。两次获中国新闻奖,两次获《人民摄影报》“金镜头”奖以及省市级新闻奖等。
一个人一辈子能坚持做好一件事情就不容易了,我就坚持拍摄自己所熟悉的、擅长的内容,总有一天意义会显现。
孙振军(以下简称“孙”):网上有很多你的作品,但却很少有关于你的报道。在国内很多摄影展上,也很少看到你的身影。是不喜欢接受采访和参加摄影展吗?为什么?
薛云麾(以下简称“薛”):也许是出于自己是记者的原因,我更习惯去采访或拍摄别人。
我记得刚进报社时一位前辈告诉我,一条再精彩的新闻,生命力也只有24小时,按照如今新媒体的速度来看,甚至连24小时都没有了。因此新闻记者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加上我真的非常喜欢摄影记者这份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埋头拍摄,没有特意去关注影展方面的信息,现在回头想想,有些疏于整理,错过了很多与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
孙:除了新闻摄影的比赛外,你好像很少参加其他摄影类比赛,为什么?
薛:这可能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我是在部队学习的摄影,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自己不是特别自信。
在摄影记者生涯中,我曾获过几次奖,说起来很感谢一些前辈老师,他们看到我的作品后,极力鼓励或推荐我去参加摄影评选,使我能够更加自信地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
孙:现在摄影有着不同的分类,很多摄影人可能会受新鲜事物的吸引,选择拍摄不同类型的题材。而你一直在坚持做新闻摄影,你的动力是什么?
薛:前几年我开始整理以前拍过的大量照片,并与新闻摄影领域之外的摄影人的交流越来越多。
有一段时间我也曾因为“拍什么,以及如何拍下去”迷茫过,后来我想通了,一个人一辈子能坚持做好一件事情就不容易了,我就坚持拍摄自己所熟悉的、擅长的内容,总有一天意义会显现。
孙:有些摄影人在拍照时存在不少摆拍或PS现象,这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确实起到了揭示社会问题、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但也有不少人质疑这样的拍摄行为。作为新闻摄影记者,你是否也经历或参与过这类行为,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薛:作为新闻摄影记者,我一直坚持作品的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如果是艺术类或创意类的摄影作品,我认为摆拍或PS也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不过在新闻报道中,有一个概念是“新闻策划”,即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记者会根据事件发生规律以及工作经验,对重大新闻事件中将要采访的题材事先做好筹划。在新闻事件中抓拍到一些“必然”会发生的场景,这是被允许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跑遍了深圳大大小小每一个角落,对这座城市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用镜头去记录它,成为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孙:自深圳设立特区至今,你一直默默地坚持拍摄、记录了近20年,是什么原因让你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去专心做这样一件事情?
薛:这要从我看到深圳的第一眼说起。1996年底我从昆明坐火车到深圳,整整3天。一出车站,眼前繁华、炫目的城市景象让我这个山里娃当场就震惊了。还没等心情平复下来,我们便被送到了位于边防线附近的部队营房。在做“新兵蛋子”的很多个夜晚,当我沿着盘山路巡逻,或是伏在一人高的芦苇荡中执行任务时,总会遥望远处的万家灯火,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我当时的愿望就是能够留下来,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员。
当了摄影记者之后,虽然那时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但我跑遍了深圳大大小小每一个角落,对于这座城市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用镜头去记录它,成为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孙:你认为深圳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在近20年的拍摄中,你一定有过很多有趣的经历或者发生过印象深刻的故事。
薛:深圳是一个亲和力、包容力很强的城市,人口流动性相对比较大,面对镜头,大部分人都比较友好。加上深圳气候适宜、绿化非常好,同时有着繁华的都市景象,这些都非常适合摄影创作。
我拍摄这座城市近20年,确实发生过很多印象深刻的事。年轻时天不怕地不怕,采访私人屠宰场被几十人持刀追赶,揭露地下黑赌场被人威逼利诱,跟警察抓毒贩在荒郊野岭蹲点几天几夜……我曾经对此类惊险刺激的采访乐此不疲。
现在回想起来,真正给予我不断前行力量的还是采访过程中遇到的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们:早年因报道结识的农家子弟,历经千辛万苦如今创业成功、身家可观,其中艰辛令旁观者动容;拍摄深圳湾多年结识的渔民一家,女儿经历了从少女到3个孩子母亲的人生蜕变,但由于深圳湾的整体开发,一家人在几年前驶离港口,从此失去联络;2007年在深圳梅林城中村扫街拍摄,偶遇一个在杂货店练习拉小提琴的小学生,前几天收到其父短信,今年高考已被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专业录取……深圳是一个离梦想很近的地方,城市日渐成长,人们来来往往,唯愿每个人离开的时候,梦想已经实现。
对摄影人来说,光多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看、多思考、多与人交流。
孙:除了日常新闻工作外,你还拍些什么?未来有哪些拍摄方向?
薛:近年来,我整理了以往拍摄的大量作品,梳理归纳成几个大的专题,未来会从这几个方向继续进行深化和提炼。第一个专题《深圳河往事》,从我刚刚来到深圳驻守边防时的深圳河畔拍起,记录了20年间关于两岸的景致变化、人文故事;第二个专题《大湾一城》,是关于深圳的发展变化,既有城市建设成果,也有此地居民的生活常态;第三个专题是关于我的家乡云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内容。
不久后,我会有两本摄影作品集出版,一本是作为摄影记者近20年来的精彩瞬间集合《深圳视觉日记》;一本是与同事合作的,与深圳河相关的影像文字书。
孙:你曾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两次获得《人民摄影报》“金镜头”奖,能讲述一下你获奖作品的拍摄经历吗?对于过往的从业经历,有什么遗憾?
薛:第一次获奖是在部队的时候。2001年2月,部队得到线报,当日有偷渡客准备从深圳梧桐山偷渡香港“淘金”,我和战友们连夜潜伏,成功擒获4名偷渡客。次年,我作为通讯员拍摄的反映此次事件的新闻照片“直击反偷渡”获得第12届中国新闻奖银奖,尽管在情急之下拍摄的画面非常不清晰,但晃动的影像恰恰再现了当时紧张的瞬间。第二次获中国新闻奖是我在《深圳法制报》任职期间,2005年2月,在深圳一个闹市街头,一名男子用菜刀挟持一名男童与随后赶到的警方对峙,情急之下,男童的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换歹徒刀下的儿子,在惊心动魄的84分钟的对峙后,男童的母亲又勇夺架在脖子上的菜刀,歹徒被制服。当时我接到报料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镜头拍下了“刀下换子”的瞬间,这幅新闻照片获得2006年《人民摄影报》“金镜头”(2005年度)突发新闻类单幅银奖、第16届中国新闻奖银奖。我于2017年拍摄的新闻照片《一头抹香鲸的最后79小时》获得《人民摄影报》“金镜头”(2017年度)突发新闻类单幅银奖。2017年初,一头怀孕的抹香鲸搁浅深惠海域,当地政府、专家学者、环保组织随即展开救援行动,一时之间成为城中热门话题。我全程记录了拯救过程,定格了抹香鲸确定死亡后被吊船吊离海面的场景。
说到遗憾,刚入行那几年,可以说我自己非常努力,但眼界还是不够开阔,缺乏对职业的长期规划,导致浪费了一些时间。对摄影人来说,光多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看、多思考、多与人交流。我的获奖作品都是突发新闻类的,可以说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有机会再做一次,我会告诉自己,离现场近一些,再近一些。
2005年5月22日,深圳城中村渔农村改造整体爆破拆除,拉开了农村城市化的序幕。 薛云麾 摄
2012年10月12日,深圳福田新洲社区,健身教练进社区“拉生意”。 薛云麾 摄
2017年3月12日9时,一头长约11米、重达14吨左右的抹香鲸在中国深圳大鹏海域被海上渔网所困,在渔政部门、渔民及海洋专家的努力下,已清除渔网的鲸鱼游向惠州大亚湾海域。但随着鲸鱼在15日凌晨2时左右最后一次呼吸,这头海洋“巨无霸”停止了心跳。 薛云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