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我热爱植物—热爱大树、小草、小花,这源自内心;我喜欢读《本草纲目》,则始于对艾的偶然使用。十几年前,我双手关节肿痛,想起家乡有父辈在端午节采集艾蒿,阴干以备疗疾的习俗。出于好奇,我采了一把艾,晒干后在洗手间点燃,双手放在烟上熏烤。约10分钟后,手心手背湿润汗出,几次下来,洗手间的墙壁熏黑了,我的双手也熏好了。好神奇呀!兴奋之余,想起家有友人所赠《本草纲目》一书,何不拿来看看?我急切地查找出“艾”的条目,方知艾在书中占了很大篇幅,其正名、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等洋洋洒洒6000余字跃然纸上。李时珍对艾的研究可见一斑。

自此,我以极大的热情阅读《本草纲目》。约半年时间将草、谷、菜、果、木(植物)部分看完,深切感到入本草之境,“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与《本草纲目》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部巨著不仅是“东方药学巨典”,更是一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历史遗产。但作为国人,知道《本草纲目》书名的不少,而知晓其中内容的不多。

普及本草文化,普及传统医药科学知识迫在眉睫,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普及传统医药文化,激发他们对本草世界、本草文化的兴趣尤为必要,这也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为此,我这个《本草纲目》的热心读者,斗胆对《本草纲目》中那些有趣的本草典故、传奇及生动事例进行挖掘与发挥,写成拙作“植物王国里的本草故事”,旨在激发少年朋友们对本草的兴趣与热爱。希望他们通过这些故事叩开本草大门,走上弘扬祖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道路,并有所发现、发明,为人类健康创造奇迹,像屠呦呦奶奶那样,摘取更多的诺贝尔奖章。

感谢一直给予我鼓励、支持并多次审改拙作的张圣洁老师和张书明、尹玉强兄弟;感谢对文稿进行专业审改的石家庄市中医院的吴文博教授;感谢为我提供图书资料的张国动、闫立君老师;感谢无偿赠送人参图片的徐凤龙先生;感谢陪我入山寻草认药的张树乔、张俊华、王振军、李海敏、蔡文祎、蔡文伟、彭宽、贾廉颇、彭银龙、王振峰等医生;感谢魏江涛、蔡国朝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及家人亲友的支持。

在本套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参考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纲目》、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讲故事 识中药》、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纲目彩色图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药传奇》等书。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生平。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生于公元1518年。他历时30年行医治病、采药辨药、总结编书,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本草纲目》巨著,其艰难困苦难以想象,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后世敬仰。他的贡献不仅在传统医学史上树立了一座科学的丰碑,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其矢志不移、百折不挠,为人类健康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今年是这位历史巨人诞辰500周年。在此,我满怀崇拜、敬畏之心,谨以本套书作为阅读《本草纲目》的心得,献给我们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先贤,略表寸心。

蔡晓青

2018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