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谭元亨教授与龙江文化情缘
喜闻专门设置在顺德图书馆五楼的“谭元亨文学馆”,经近半年的筹划,定于国庆节前隆重揭幕!
这使我想起谭元亨教授与龙江镇的文化情缘。
2002年春,由龙江镇文学艺术联合会编印一本《龙江艺苑英华》,谭教授曾为该书撰写代序。
“听父母说起,我只是在襁褓之中就离开家乡龙江,自然是留存不到记忆之中了。正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人老了,家乡却年轻了。”
谭教授由衷地表达:“一入龙江,便为浓浓的乡情所醉倒。游子归来兮,两鬓如霜,却见故乡青春勃发,十里家具城那一幢幢新颖的楼房,如若童话世界;一片片住宅小区竟似琼楼玉宇……龙江龙江,今日真正龙腾江上,万千气象。”
在近两千字的代序中,谭教授深情地表达对家乡无限热爱的赤子情怀,从家乡人杰地灵的历史轨迹中,传承文人墨客的精粹,并祝愿龙江在经济腾飞的同时,把人文精神更发扬光大。
经济兴而文风盛,两龙文化是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的。2012年秋,龙江镇人民政府为进一步研究和发掘两龙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传承崇文厚生、守义启新的人文精神,召开两龙文化研讨会。谭元亨教授与几十位省、市及港澳的学者,应邀出席研讨会。
在会上,谭教授作了“龙江的十三行行商”专题发言。他从《龙江乡志》《谭氏志》《广东十三行考》等书籍中,旁征博引,阐述清朝乾隆年间,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巅峰时期,顺德就有谭、黎、关等著名十三行行商。
其中龙江商人谭康官及他的同仁们坚持进行对外贸易,创建十三行对外开放格局,主张平等贸易,几经曲折,经过一生奋斗,力促十三行恢复正常的市场秩序,最终令乾隆皇帝取消“加一征收”的恶税。
谭教授列举的《龙江乡志》中记载:“道光十三年壬午八月十八晚,省城太平门外失火至二十日乃熄,延烧铺户一万余家,乡中在省城买卖者被灾甚众。”
印证传说则有一则民谣:“火烧十三行,里海毅兰堂,一夜有清光。”谭教授又从龙江里海诗人谭湘留下的《蒿园诗集》简介仅得“甘竹东头人”五个字,从另一个侧面研究该诗集能品味当年家乡“田园荒芜之意”。
待雁
独立重翘首,天高风更衰。
叶从今日落,书已昨宵裁。

谭元亨教授(中)与龙江锦屏诗社诗友合影
里海商人谭康官之谭家商号为“盈顺行”,清朝年间,在广州经营陶瓷出口生意,曾与广州海关、荷兰大班等打过经济贸易官司。从无数史实说明,顺德龙江当时有不少贤能人士,在海上丝绸之路鼎盛的广州十三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回”,正是两龙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谭元亨教授的论文《龙江的十三行行商》,选编入《两龙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
近年,龙江镇一群热爱格律诗词的文友,常雅集交流,吟咏唱和,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到社区和学校。谭教授得知后,给予支持鼓励,为《龙江锦屏诗社会员作品集》撰写艺文《万里无云识锦屏》作代序,序中云:“诗可以大气磅礴,亦可以光风霁月,朗照千里;诗可以微言大义,意旨深远,更可以率性随意,轻灵活泼。”他鼓励我们:“愿锦屏诗社同仁们趁着好风光好时节,策鞭奋进,抒写出更为瑰丽的诗篇。”
(此文写于2016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