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动机

第九章 交际心理动机的类型

心理学研究心理动机问题,实际上是研究个体行为的激活、强度和方向问题。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不论是群体与个体,还是群体与群体,发生交际关系的主体都是个人。个人的交际行为,既是个人需要的驱使,又是群体意向的集中,它是个体与群体需要的总的体现。但由于个体以及代表群体的个人需要不同,就决定了交际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程度。总的说来,根据需要的层次性,交际心理动机最首要的是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最主要的动机,它是人类的生活和求得心理平衡的需要。所谓亲和动机,主要是指人们害怕孤独或深感力量单薄,需要与他人在一起的渴求和愿望。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同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互相交际的程度有深有浅,感情有浓有淡。

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给交际心理动机的亲和性也带来了复杂性。例如为了衣、食、住、行的需要,人们一方面靠自力更生,而另一方面则要与人交换,求助于他人。这都是求生动机的表现。又如人们要向客观对象索取,会遇到自然的或社会的各种困难,需要有较大的力量,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防御外来的压迫和侵害,这就是安全动机。再如为了倾吐内心的喜悦和悲伤,以求得知心者的理解、同情、开导和安慰,寻找一种心理归属和情感寄托,这就是一种归属动机。其他如对比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等,都表现了亲和动机的多种多样性。

在了解亲和动机的普遍意识之后,还有必要对其理论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关于亲和动机的理论问题,我们可以作如下阐述:首先是出自人的本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正是这种本能作用,人与人的接近,才组成家庭和各种社会组织。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把人的竞争驱逐、好奇、求偶、求食、贪得、合群等18种行为归结为人的本能,其中合群倾向促使人的亲和动机的产生。尽管麦氏的从行为到本能、又以本能解释行为的循环论证方法无益于从本质上了解人的行为,但他指出了合群的现象与亲和动机的直接联系。由此我们认为,人的联合意向是与生具有的,它是人的亲和动机的产生基础。其次是生存的需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相互亲近主要是为了生存。我们认为,求生虽不是亲和动机产生的唯一条件,但它却是条件之一,至少在人类生存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以前,人们相互亲近,以联合的形式进行斗争,以求得生存的条件和权利,这是明显的事实。即使生存问题解决以后,为了高层次的需要,产生亲和动机,与生存论也没有相悖之处。再次是社会交换的需要。霍曼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酬赏,包括物质上的报酬以及满足对方心理需要的语言和非语言活动,是亲和动机产生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需要付出,同时也需要索取,这就必须进行时间、金钱和劳动等方面的交换,以此来维持彼此间的亲和关系,这是较高层次的亲和动机。

当然,上述阐释只是着眼于宏观现象,实际上人类的亲和动机是一种十分重要而又相当复杂的衍生动机,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需要,不可能一一予以阐释。不管怎样说,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前进和发展的,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类的团结和进步,它都需要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影响又相互作用,需要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

亲和动机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它在人类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人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是倾向于亲和的,这是因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相互援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好和亲善可以说是亲和动机的出发点,多识博闻是亲和动机的积极结果。孔子曰:“独学无友”,这种亲和动机,使他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敏于处事的大政治家和大学问家。我们从事某一项工作,或者实现个人的某种欲望,都需要与他人亲和,广泛联系。这样才能在家庭,或在某个群体中,为人所尊所爱,被人亲近友善,受到领导的好评。我们的亲和动机纯正,更会得到更多的朋友,与他人建立极其深厚的友谊,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我们的工作就会顺利,甚至取得圆满的结果。然而亲和动机的复杂性,并没有为大家所认识,有的甚至持有不正确的观点。据有人调查,中国当代大学生中59%主张广交朋友,具有一般交友意识的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只有3.3%的大学生对交不交朋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诊视友谊、与人亲近是主流。然而他们的亲和动机各不相同,有择其善者而从之,有以吃喝玩乐为目的,还有以走后门作为标准,而总的趋势还是以人缘型为标准,重视个人品质修养的。如果我们能抱纯正动机,真正把亲和动机作为寻求友谊、建立和发展友谊的动力,就可以集思广益,增强力量和勇气,强化亲和动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