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在清朝统治中国的二百六十八年当中,有两个女人的地位举足轻重,她们对清王朝的荣辱盛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是清朝初期在幕后辅佐两代幼主的孝庄文皇后;另一个则是清末两度垂帘听政、玩两帝于股掌之间的慈禧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辅佐清朝两个皇帝时期,大清帝国由弱转强,国力蒸蒸日上,逐渐达到鼎盛;而慈禧垂帘听政时期,清朝日薄西山,最后走向了灭亡。虽说时代背景不同,但与慈禧的统治不能说没有关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使其由被侵略国家变成了侵略国家,跻身霸权主义国家的行列。中国的慈禧则通过“绞杀”光绪帝的“戊戌变法”,使她再次登上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高峰,但接下来的则是外国列强的大举入侵和慈禧的西逃。《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彻底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依然活得风风光光,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

亲生儿子同治帝的病死、儿媳妇孝哲毅皇后的暴亡、光绪帝的软禁和最终不明不白的死亡、珍妃的惨死井中,更加说明了慈禧的本性:残忍。

尽管大清帝国内忧外患,财政紧张,但慈禧在营建自己的陵寝上依然铺张扬厉,毫不将就,使她的陵寝在重修后更加精美豪华,成为清陵之冠。

1908年11月,慈禧去世。她死后的大清帝国更是气息奄奄,行将灭亡。她在死前再次为大清帝国处心积虑地做了一次人事安排……她的丧事依然办得风风光光的。

1909年11月15日,慈禧葬入清东陵的菩陀峪定东陵。当她躺在填满稀世珍宝、雕满佛经咒语的楠木红漆内棺中,带着心满意足的梦想、畅游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1928年的夏天,一股军匪的到来打破了她的美梦,大清帝国最高贵的女人被抛尸棺外,还被扒光了衣服……

1979年2月17日,慈禧陵地宫被打开,其神秘面纱被正式揭开,慈禧和她的秘密也随之大白于天下。

笔者生活在紧邻清东陵的马兰峪,在清东陵工作过十几年,耳听目睹之下了解和掌握了许多关于慈禧在清东陵的逸事,因此,自己的清史知识也有所增加。现在社会上关于清宫题材的影视文艺作品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带有娱乐性、戏说之类的内容,这对于青少年识别历史的能力提出了考验,他们无法正确识别出其是艺术创作还是真实历史。本书的写作初衷是把笔者所了解的有关慈禧及其陵寝方面的真实情况写出来,告诉广大读者,以正视听。

这本书稿的写作,是在笔者父亲徐广源先生和许多清史前辈的支持下,查阅审核了很多慈禧档案以及有关慈禧的多部著作,并在实地亲自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力图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来还原真实的慈禧及其陵寝。慈禧是不是现在很多人想为其翻案的那种女人,为慈禧翻案纯粹是为了炒作还是别有用心,相信大家看了本书之后,自然会明白。写此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把过去的、重要的、被人忽视的但有价值的历史过程留给后人,共同分享历史研习的乐趣。

定东陵鸟瞰(慈安陵右、慈禧陵左)

定东陵平面示意图(绘图 徐鑫)

图中左(高)为慈安陵东下马牌,右(低)为慈禧陵的西下马牌

因为两座定东陵—慈安陵和慈禧陵并排建立,所以这两陵的四座下马牌处于一条直线上,成为清陵中的一道风景。

慈禧陵东朝房

慈禧陵的东西朝房都是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有前廊,后面有两个砖砌的烟筒。

慈禧陵隆恩门

慈禧陵隆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有门口三个。凡关内清朝的陵寝,无论是帝后陵还是妃园寝,宫门都只安天花支条而无天花板。两座定东陵的中门南面的门槛上方,天花支条之上悬挂斗匾,分别题“隆恩门”三字,都是用满、蒙古、汉三种文字。

慈禧陵西配殿

慈禧陵西配殿内砖雕“五福捧寿”

慈禧陵西配殿的檐墙和山墙,全部用澄浆砖干摆灌浆砌成,墙面平整光洁,异常坚固。内部上部方砖陡砌,雕刻着“五福捧寿”“四角盘长”“卍(万)字不到头”的图案。其中“五福捧寿”为五只展翅向中心飞翔的蝙蝠,围绕着一个圆形“寿”字,寓意福寿。殿内壁的所有雕砖图案全部筛扫红黄金。

慈禧陵东配殿廊心墙砖雕

慈禧陵东西配殿前廊两端的廊谊墙中心雕刻卍不到头图案,边框分别环以回纹、掐珠子、缠枝宝相花,全部筛扫红黄金,非常精美,其雕刻技艺和寓意与殿内雕砖图案保持了一致。配图为东配殿北廊心墙,金粉已被歹人刮掉。

慈禧陵隆恩殿

慈禧陵的隆恩殿和东西配殿都是后来重建的,三殿内外装修极为精美豪华,堪为清陵之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木料除斗栱外,全部改用极为名贵的黄花梨木;彩画改用等级最高的和玺彩画,全部贴金;内墙壁上身雕刻五蝠捧寿、四角盘长、卍不到头图案,寓意“万福万寿”“福寿绵长”“福寿万代”,全部筛扫红黄金;三殿外露的64根柱子上,每根柱子上都盘绕着一条半立体的镀金铜龙,间以镀金的八宝、蝙蝠、祥云图案;三殿外墙壁用澄浆砖干摆到顶,顶部拔檐砖上雕刻“万蝠流云”吉祥图案;隆恩殿内的三间暖阁之上的27个横披窗窗棱都是卍不到头图案,间以蝙蝠;每块天花板沥粉一条正龙,全部贴金。三殿内外,金碧辉煌,精美豪华,美轮美奂,无以复加。以上这些装修不仅明清两代的皇陵中独此一份,就是气势恢宏的紫禁城中都难以找到。

慈禧陵隆恩殿月台前的丹陛石

慈禧陵隆恩殿前的御路石是重修时重新雕制的,虽然仍保留了原来的“凤上龙下”的图案,却采用了高浮雕和透雕的技艺,有十个部雕透雕通,在上横边上增加了团寿、蝙蝠、石榴、桃等吉祥图案,从而使这块御路石立体感强烈,栩栩如生,更为精美,堪为石雕艺术中的精品。

慈禧陵陵寝门

陵寝门是后寝的门户,也有称三座门、琉璃花门的。定东陵的陵寝门是明清两朝皇陵陵寝门中等级最高最精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他帝后陵的陵寝门,只有中门有琉璃斗栱,两角门没有斗栱,只有冰盘檐子,而定东陵的陵寝门三个门都有琉璃斗栱;其他帝后陵的陵寝门,只有中门的门垛上有琉璃的中心花和岔角花,两角门没有。而定东陵的陵寝门,三个门的门垛都镶嵌前琉璃的中心花和岔角花;其他帝后陵的陵寝门,只有中门的门垛下碱是青白石须弥座,两角门没有。而定东陵的陵寝门,三个门的门垛下碱都有青白石须弥座。此图为慈禧陵的陵寝门,配以两陵的明楼,更增加了画面的美。

慈禧陵石五供及方城明楼

慈禧陵的石五供由须弥座形的祭台和一个香炉、二个花瓶、二个烛台组成。祭台的上枋雕刻缠枝莲花,上下枭雕刻仰伏莲花瓣,下枋雕刻八宝、暗八仙和各种吉祥图案,如事事如意、琴棋书画等。香炉上的炉顶、花瓶上插的灵芝、烛台上的蜡烛和火焰都是用名贵的紫砂石雕刻的,可惜未能保留下来。明楼建在方城之上,重檐歇山顶,南面两檐之间曾挂斗匾一方,文字是“菩陀峪定东陵”,满文居中,蒙古文在左(东),汉字在右(西)。清陵明楼带券脸石始自定陵。洁白弧形的券脸石镶嵌在朱红的檐墙上,红白分明,使得明楼格外秀美。

慈禧陵明楼砂碑

慈禧陵明楼内的朱砂碑,碑首雕刻有双龙戏珠,碑额上有楷书“大清”二字,碑身正面镌刻“孝钦显皇后之陵”七字,无论碑额、碑身还是斗匾上,都是用了满、蒙古、汉三种文字,满文居中,蒙古文居左,汉文居右。碑座为须弥座形,搭袱子。袱子四角各坠古钱一个。前后袱子上各雕刻一正龙,两侧袱子上各雕刻升龙一条。袱子边框雕刻卍不到头图案。朱砂碑座搭袱子始自定陵。定东陵的朱砂碑及座上的颜色还保留不少,制作十分精美。

慈禧陵地宫剖面图

慈禧陵地宫由五券二门构成,地宫进深24.81米,落空面积154平方米。除隧道券和闪当券为砖券外,其他均是石券。

慈禧陵方城隧道券内的地宫入口及东西扒道口

慈禧陵地宫第一道石门外景

慈禧陵地宫棺椁 (1979年修复)

慈禧的棺椁为标准的葫芦材,内为棺,外为椁。内棺内外阴雕藏文经咒,字填金。底纹为卍不到头图案。漆饰四十九次漆,最外层是满扫金。现在看到的红色是修补的红漆,尚未扫金。入葬后,棺椁头朝里(北墙),局尾朝外。现在慈禧的遗体是一具干尸,仍躺在棺内,保留着1928年溥仪派皇室遗臣重殓时的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