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分子形成第四条旋臂

CO分子形成第四条旋臂

遗憾的是,在比较浓密的星际云中,氢不再是以原子的状态存在,因而这些云不能利用21厘米氢谱线探测到。好在一些分子云中混杂有一氧化碳(CO)分子,通过对它的探测,便可以知道一些星际云的分布情况。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威尔逊等人,首先探测到波长为2.6毫米(频率为115271兆赫)的一氧化碳放射线。经过几年的努力,到80年代初,科学家基本搞清楚了一氧化碳在银盘中的分布情况:和HI的分布情况不一样,一氧化碳分子基本上集中在距离银心12000~240000光年的一个扁圆形大环中,在距银心1700光年的地方密度最大,含有这种一氧化碳分子诞生恒星的冷云层厚约300光年。而HI的分布则是从距离银心12000光年的地方开始,一直延伸到银河系的边缘50000光年处,它的厚度也比一氧化碳的云层为厚。

从一些河外漩涡星系的照片可以看到:亮气体星云(电离氢区,HⅡ)主要沿旋臂分布。它们是漩涡结构极好的“示踪天体”。在可见光和射电波段都能接收到它们的辐射,测量这些谱线的频移便可获得它们的视向速度。如果知道银河系的旋转曲线,还可推算出它们的距离。法国马赛天文台的Y·M和Y·P·乔治林对银河系中268个高激发的HⅡ区和360颗炽热星进行探测,于1976年发表了他们的观测结果,给出了银盘内高激发HⅡ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四个旋臂的位置。国际天文界认为这是银河系最好的漩涡结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