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漫谈》简介
《中国古代戏曲漫谈》这本书是由.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创作的,《中国古代戏曲漫谈》共有167章节
1
前 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教育的未来需要文科的崛起,需要文科的精神为理科...
2
目录
目 录 前 言 古代戏曲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傩舞和傩戏 优 孟 《东海黄公》 《踏摇娘》 钵 头 大 面 梨 园 宋元南戏 戏 文 九山书会 《朱文》 《刘希必...
3
古代戏曲
...
4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
5
傩舞和傩戏
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祭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
6
优 孟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优孟是楚庄王时乐人,善于讽谏。宰相孙叔敖知道他品德很好,甚为器重。孙叔敖病危时嘱其子日后穷困时可去找优孟帮助。后来其子果然穷得以打柴为...
7
《东海黄公》
西汉角抵戏中的一个节目。取材于民间故事。据《西京杂记》记载:东海人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
8
《踏摇娘》
唐代歌舞戏。又作“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据《教坊记》、《乐府杂录》记载:北齐时(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苏某,烂鼻貌丑,不曾作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常...
9
钵 头
唐代歌舞戏,又作拨头。传自西域。据《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有胡人因其父被猛虎咬死,故身着白色丧服,披头散发,满面哀容,上山寻找父尸。他边走边唱,山...
10
大 面
唐代歌舞戏,又作代面。取材于历史故事。据《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教坊记》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过人,但容貌清秀,自以为不足以威慑敌人,遂戴木雕...
11
梨 园
唐玄宗时,宫廷内专门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12
宋元南戏
12世纪30年代至14世纪60年代,即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宋元南戏又称戏文、南曲和南曲戏文或南戏文(见戏文)。在它早期,因其最初产生在...
13
戏 文
宋元时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的戏曲艺术。由宋杂剧、唱赚、宋词和当地民间村坊小曲等综合发展形成,并以南曲演唱为其形式特征。戏文亦称南戏。明祝允明《猥谈》...
14
九山书会
南宋时浙江温州的书会组织。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和话本的编撰。今温州市有九山街,九山书会当系以其所在地而命名。温州是南戏发源和盛行的地方,除...
15
《朱文》
宋元南戏剧目。明代《永乐大典》卷13989,戏文25著录,题作《朱文鬼赠太平钱》,剧本散失无存。明徐渭《南词叙录》列入“宋元旧篇”,题作《朱文太平钱》。残曲三支...
16
《刘希必金钗记》
明代宣德年间的戏曲写本。1975年12月23日,出土于广东省潮安县凤塘公社西山溪一座明墓中。写本用当地草纸,长39厘米,宽26厘米,封面左上角朱书“迎春集”三字...
17
《祖杰》戏文
元代民间创作的南戏剧目。无传本。根据周密《癸辛杂志别集》卷上《祖杰》条的叙述,《祖杰》戏文写的是元代初年,温州乐清县僧人祖杰勾结官府仗势欺人的故事。祖杰私蓄美妾...
18
元杂剧
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它是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的,因此也...
19
玉京书会
元杂剧作家在大都(今北京)建立的一个创作组织。明初贾仲明《书〈录鬼簿〉后》说钟嗣成“载其前辈玉京书会燕赵才人、四方名公士夫,编撰当代时行传奇、乐章、隐语、比词源...
20
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剧本体制。元杂剧剧本一般都安排唱北曲四大套,每套各有若干支曲子,少则3支,多则20余支,同属一个宫调,一韵到底;每套曲子都由正末或正旦一个脚色主唱。四套曲...
21
驾头杂剧 闺怨杂剧
元杂剧的分类名目。元末夏庭芝《青楼集》列当时杂剧名目有驾头、闺怨、花旦、绿林、公吏、神仙道化等类别。 驾头杂剧,是指有皇帝出现的剧目。驾头,亦名宝床,是皇帝的座...
22
旦本 末本
元杂剧演唱体制的名称。元杂剧一般由一种脚色主唱,其他脚色只有宾白,由男主角正末(即正生)主唱的称为末本,女主角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如《汉宫秋》、《李逵负荆》,分...
23
明清传奇与杂剧
公元14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分别从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发展与丰富起来的两种戏曲艺术。据明、清两代曲目著录和近人的搜集,两种戏曲作品有名目可考者,约4400种。剧...
24
传 奇
原指唐代小说,宋、元时期一些敷演故事的说唱或戏曲,也沿袭这个名称。宋元南戏作品,同样也被称为传奇。如《小孙屠》第1出“副末开场”,便有“后行子弟,不知敷演甚传奇...
25
出
戏曲名词,“齒司”的俗写字。“齒司”字读若尺,入声,与吴音“出”字的读音相同,专指南戏、传奇剧本的分场,类似元杂剧的“折”。明徐渭在《路史》中考证,戏曲中常用的...
26
清代地方戏
清代新兴的多种民族、民间戏曲的统称。继昆曲盛行之后,具有浓厚乡土色彩的地方戏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剧种众多,各具特色,为古老的中国戏曲注入了新鲜血液,显示了旺盛的...
27
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地方戏兴起的概貌 地方戏的兴起,并非始于清代。清以前所有古老剧种都发源于一定的地域,其最初形态都是地方戏,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些剧种取得了专擅一代剧坛的优...
28
地方戏的发展与花部、雅部的争胜
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布 地方戏兴起于民间,开始流行于乡村集镇,在野台子上演出,内容简单,艺术上不够成熟、完整。因此常受到封建士大夫的歧视,如雍正时的河南总督田文镜在...
29
清代地方戏的历史成就和特点
作家与作品 清代地方戏的作品大都出自下层佚名作者之手,主要靠梨园抄本流传或艺人口传心授,刊刻付印的极少。保存至今并能看到早期面貌的剧本,只有乾隆年间刊行的戏曲选...
30
花部 雅部
清代乾隆年间区分戏曲剧种的两个名称。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刊行)卷5记载:“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