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戏曲名词,“齒司”的俗写字。“齒司”字读若尺,入声,与吴音“出”字的读音相同,专指南戏、传奇剧本的分场,类似元杂剧的“折”。明徐渭在《路史》中考证,戏曲中常用的“齒司”,是“齒司”之误,“齒司”指牛类吞食复吐,反刍咀嚼,借用来说明戏曲演员上场下场、入而复出。据《集韵》,“齒司”同“齒司”,应读为痴,与“折”字的吴音又正相近,均为同义。其实,宋元南戏及早期传奇,并不分齒司,也不分折,后来把一本戏分成若干段落,标明齒司数,注明齒司目,是在明代中叶以后的传奇刻本中才出现的。戏曲艺人因为“齒司”字笔划太繁,把它简化为“出”,一般也把演唱传奇剧本的零出,称之为“零折”或称为“折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