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的起源
2025年09月10日
壮剧的起源
壮族丰富的民族文化为民族戏曲艺术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成长的沃土,壮剧艺术由此产生。作为广西壮族的代表剧种,壮剧被称为壮族古老文化的“百科全书”。
广西虽地处边陲,但在晚清亦出现了一个戏曲发展的新时期。艺人传承谱系记载,早在元、明之际广西就有了提线木偶及唱师公等艺术形式。在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基础上,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师剧(壮族师公戏)等壮族戏曲形式于清中叶逐步形成。
壮剧旧称“土戏”“呀嗨戏”,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流行于百色地区右江流域一带,由于方言、唱腔、风格不同,被分为南、北两路。南路壮剧与北路壮剧有所区别。首先,演出时运用的语言不同。北路壮剧演出时运用的是广西北部壮语,南路壮剧演出时运用的是广西南部壮语。其次,演唱腔调不同。由于各地方言的不同,壮剧演唱腔调大异其趣。
●1954年春节,德保县东安街文娱队在壮乡瑶寨演出壮剧《白蛇传》
南路壮剧源于使用广西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主要流行于中国左右江流域的靖西、德保、那坡、田东、田阳、天等、大新等县(市、区),以及与中国广西毗邻的中国云南文山和越南北部等地。它是在壮族民间巫调末伦(说唱)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受当地提线木偶戏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北路壮剧源于使用广西壮语北部方言的田林县,主要流行于右江流域上游的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以及云南部分州、县、乡,由当地的民歌和“板凳戏”相结合发展而成。“板凳戏”是壮族民间说唱艺术,经过“门口戏”“平地戏”“游院戏”“搭台戏”等几个发展阶段,于清乾隆中期初步形成戏曲形式。
●靖西提线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