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调剧的发展

彩调剧的发展

彩调剧在正式进城之前,多由农村艺人于农闲时在村头巷尾搭个简单的台子进行表演,纯属娱乐行为。由于其主要依仗农村的节日习俗进行表演,因此对于彩调剧的发展,赶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清道光、光绪年间,受到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和桂剧的影响,彩调剧从“对子调”向戏曲化发展。辛亥革命前后,彩调剧在城镇获得较大的发展,彩调剧艺人将彩调传播到荔浦、柳州、庆远(今属河池市宜州区)、融安甚至百色、宁明等各个城镇,各地先后出现“群乐园”“同乐园”“四和园”“宾乐园”“萃乐堂”“喜乐堂”等数十个彩调班子。在剧目表演形式上,彩调剧由原来单纯反映农村生活的“对子调”和“三小戏”发展到表现多角色的市井生活小戏“江湖调”(三十六出)。同时,为了满足小镇市民的需求,内容源自话本小说、流传于民间的“二十四孝”故事的彩调剧目《法戒录》《独占花魁》《孟宗哭竹》《卧冰求鲤》等,多为即兴编演的“海水戏”,与花鼓戏本子各行其道,或者吸收袍带戏剧目,形成了大戏如《秦香莲》《朱洪武登基》《宝莲灯》《七仙女下凡》等。这一时期,在班社里唱戏的职业调子艺人成为发展彩调剧艺术的主力军,他们在广西境内游走演出,传播了“山茶花”快乐的气氛,巩固、扩展了彩调剧的受众基础,奠定了彩调剧在广西众多戏曲艺术中的坚实地位。彩调剧与桂剧、粤剧、花鼓戏等其他剧种一起,成为当时广西民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戏曲,彩调剧焕发新生。随后,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广西彩调剧团等相继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