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家乡建设,大学生农民的种菜路——记2009届校友、长汀县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创始人肖贞芳
炎夏酷暑、烈日当空,在长汀县三洲镇戴坊村长岭头,肖贞芳正在自己的果菜种植基地忙碌着,他松土整畦、砌厕所、管理韩国“夏王”白菜和北京新品种“夏阳白”白菜。烈日炎炎,他不时用面巾擦去头上的汗珠。他说:“这段时间白菜的价格好,两块多钱一斤,我一般晚上收割白菜,连夜运到城里。”
在肖贞芳流转的耕地上,成片的西瓜、槟榔芋、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还记得,刚毕业没几年回到家乡的肖贞芳一脸斯文,书生气十足。不过现在的他,皮肤被晒得黑黑的,人也瘦了一圈。当然,肖贞芳的除草、浇水、施肥、喷药、搭大棚、摘菜苗等一系列农活也随之越干越熟练了。
家住长汀县三洲镇戴坊村的肖贞芳是福建农林大学2009届的毕业生。2009年大学毕业之后,肖贞芳在大城市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但他思来想去,觉得这份工作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一年后,肖贞芳决定发挥专业特长,回乡创业。就这样,肖贞芳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办了长汀县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创业初期不只是当地的村民不理解,肖贞芳的父母、亲戚也反对其回乡种地。
考虑周详 回乡种菜建家园
在一般人眼里,农村的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就应该跳出农门、跃入城门,定居城市,过轻松舒适的“白领”生活。然而,肖贞芳反其道而行之,甘愿放弃城市里那份待遇优厚又舒适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发展种植业,当起了“泥腿子”。不做城市白领,做乡村农民,对此,许多人都感到惊讶,这年轻人是书读太多读傻了吗?
面对众人的不解,肖贞芳有自己的想法。肖贞芳深知自己的决定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回乡创业是他周详考虑后做出的重要决定。
农活对于自小在农村长大的肖贞芳来说是十分熟悉的,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也有一定的蔬菜种植基础,在福建农林大学就读的几年间更是掌握了许多有用的相关技术知识。在大学期间,肖贞芳发现城里人不惜花更多的钱,就为了吃上绿色放心菜,肖贞芳觉得发展蔬菜种植的市场前景广阔、潜力无限。
长汀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均居福建,甚至是南方省份之首。长汀水土流失严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肖贞芳因人们把耕地“抛撂荒”的做法而感到可惜。因此,肖贞芳认为回乡种菜不仅能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间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同时也能将大学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可谓一举多得。
政策支持 优惠补助添信心
“锄头扛起来”进行产业开发。长汀县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治山与治穷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区发展果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产业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机结合,以生态恢复带动群众致富,走出了一条开发性治理的新路子。
长汀县政府为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创新了资金补助模式,即以奖代补,鼓励公司、农户租赁、承包山地用来种茶种果,并拥有30年的经营权。
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号召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并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给予返乡创业的毕业生许多政策上的优惠,长汀县也不断地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
这样的政策环境,对肖贞芳来说是极有利的,2012年,肖贞芳在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评审评选中争取到8万元的政府扶持资金。不论是精神上的鼓舞,还是物资上的资助,都给肖贞芳的创业增添了许多信心与支持。
怀揣梦想 合作社成立新征程
2012年5月20日,肖贞芳的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对于合作社,肖贞芳是这么说的:“开办合作社不仅能够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调优农业生产结构,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采用的是股份制形式,实行“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社的核心管理层有4人,肖贞芳是其中一员,主要负责合作社日常所有工作和技术的指导;营销专干2人,负责收集信息、开拓市场;财务1人,负责合作社的财务管理。肖贞芳在大学期间,不仅完成了自身园艺专业的学习,还辅修了工商管理专业,这为他对合作社进行有效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肖贞芳的团队为长汀县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制定了周详的长远发展计划,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将租赁200亩的土地作为蔬菜种植的示范基地,通过这个基地摸索出适合当地气候的生产模式,探寻出经济效益较高的种植模式和种植方案,同时,通过示范带动效应,调动周边农户的积极性,改变目前农户的种植模式,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
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将在前期摸索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自身的各项制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含量使企业走上正轨,并扩大规模,提升模范示范效应,增强影响力。
第三阶段为扩大阶段,将总结出几套适合合作社在当地进行农业发展的方案,通过申请项目或融资来扩大企业规模,以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
就这样,肖贞芳带着一颗年轻炽热的心上路了!
创业初期 艰苦耕作多用心
凭着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做技术支撑,再加上村镇干部与政策的支持,2012年初,肖贞芳与10多里外的戴坊村村民,在长岭头签订了60亩山垄田的流转承包合同,租用这块耕地15年来发展现代高优生态农业。创业初期,肖贞芳联系了大学时的同窗好友,福建省霞浦县的洪家恩,成功地邀请他一同创业。可想而知,创业是艰苦的。在生存管理的过程中,肖贞芳把家搬到了田间,每天起早摸黑地在菜地里忙碌着,在菜园中亲手一砖一瓦搭建起了简陋的管理房,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数十亩的菜园在他们手中一畦一畦耕出来了。
看着肖贞芳创业的决心,家人的态度慢慢转变了,由开始的质疑反对变成了支持帮助,成为肖贞芳创业的坚强后盾。肖贞芳的父亲每当闲暇之余就会来菜园果园看看,帮忙打理。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创业路上,家人的支持让肖贞芳十分感动。
合作社开办以来,肖贞芳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自己的菜园。每天天刚亮,肖贞芳就到地里劳作,育苗锄草、施肥灌溉、修剪打药……常常一忙就是一天,到了太阳快下山了他才带着一身泥、一身汗收工回家。在他的科学种植与精心管理下,蔬菜一天天长大,当年菜园收获颇丰。
虽然田间劳作有苦有累,但每当看着自己的菜园果实累累、看着成熟的果实被一一摘下运往远方,肖贞芳是喜悦的、满足的,他感到自己的付出终是得到了回报,喜上眉梢。
摸索尝试 蔬菜种植规范化
肖贞芳运用自身的学识,对当地土壤的成分进行分析,开展测土配方试验,并对这块土地进行了科学的规划。肖贞芳的家里为了支持他工作,投了5万多元,开通了一条近1000米的生产便道。
2012年下半年,肖贞芳种了10多亩西瓜作为试验。2013年春,肖贞芳新开垦了40多亩地。5月份,“长汀县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走绿色生态发展的路子,并引进韩国、北京的白菜新品种,运用起滴灌新技术。
肖贞芳骄傲地说:“我们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考虑了环保的要求;我们生产的每一个果实,都是绿色无公害的。绿色环保,就是我们打造健康农产品的源头保障。”2011年合作社在中寨坑流转了120亩抛荒耕地作为露天试验生产基地,主要负责生产西瓜与绿色无公害蔬菜,销往厦门。
中寨坑示范基地深处戴坊村长岭头自然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较为不便,土地流转时大部分田地都处于抛荒状态。2012年,在基地设施建设完成之后,他主要对“五新”农业进行摸索。在了解了本地的气候条件的基础上,肖贞芳吸取经验教训,总结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作物品种,并形成西瓜——叶菜类(夏阳白、甘蓝、花椰菜和大白菜)——莴笋的生产模式。2013年,他加大对生产种植模式的摸索,形成槟榔芋——玉米——家禽养殖、西瓜——豆类(豇豆)——茄果类(甜椒、朝天椒)等生产模式。
肖贞芳说,下一步他准备到海拔相对较高的乡镇租赁土地,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
学以致用 科学种菜更给力
“我们有知识有文化,种起菜来或许不比别人差呢”,作为一个大学生,就必须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不然所学的知识都没有意义了。
白天,肖贞芳就像个地道的农民,辛勤地耕作着这片菜园;夜间,他就在简陋的管理房里,学习果蔬种植新技术。“越是实践,越是觉得以前在大学学习的知识不够用了,不补充点知识是不行的。”他感慨道。
长汀作为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水资源变得格外珍贵。农业种植又是建立在水的基础上的,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曾一直困扰着肖贞芳。
以大学所学的知识为支撑,肖贞芳运用起滴灌新技术。环境湿度低,滴灌灌水后,土壤根系通透条件良好,通过注入水中的肥料,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使土壤水分能满足作物要求的稳定和较低吸力的状态,灌溉趋于地面蒸发量也相对较小,可以有效控制保护地内的湿度,使保护地中作物的病虫害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同时,也降低了农药的施用量。
滴灌技术在抗御干旱方面的作用也很突出,只要水库里提前储蓄了水,就算遇到干旱天气,也能应对自如。此外,滴灌设备还可以加注肥料,通过滴灌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和农药等随水一起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供作物根系直接吸收利用,作物吸收更均匀、长势更好。除此之外,相较于传统漫灌方法需要多人浇水,滴灌技术可以节省这笔开支,缩减生产成本。
省水省工的同时,还能增产增收,滴灌技术的运用让肖贞芳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意义,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来当农民的意义。
展望未来 厉兵秣马再启程
一名大学生返乡种菜,和当地老农有啥区别?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近200亩,蔬菜种植面积近70亩,按复种3次/年计算,蔬菜年播种面积可达200亩,年经济效益近2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面积500亩,为农户增收数10万元。同时,合作社吸收农村劳动力,为乡邻们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
“理想在汗水中实现,青春在黄土地上闪光,观念一新天地宽。”肖贞芳依靠自身所学,用知识在农村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2013年8月5日,福建省尤权书记到长汀县调研时,肖贞芳有幸参加了座谈会,尤权书记当场强调了各部门要鼓励关心返乡创业青年,要实实在在地给予支持与帮助。时隔两天,省教育厅鞠维强厅长在我校校长兰思仁等的陪同下,率领我校果树、农产品加工、生态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前往长汀进行调研,并到肖贞芳的合作社进行视察。鞠维强厅长高度赞赏了他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的精神,充分肯定了他坚持用新技术带动当地农民创业的经验,表示将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10月26日,省委组织部姜信治部长来长汀调研时也充分肯定了肖贞芳的想法,并鼓励他再接再厉,坚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为老区做贡献。
面对成功,肖贞芳并没有沉浸其中,他计划到2015年将基地规模扩大到1000亩,改变传统两季水稻的种植模式,通过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种植多种经济作物来提高经济收入,在蔬菜种植上加大应用“五新”技术的力度,引进一些新的蔬菜品种,以“走生态环保道路,创绿色健康生活”为经营理念,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本文部分摘自《东南网》(20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