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庙会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庙会的实质在于民间信仰,其核心在于对神灵的供奉,它可以是一种很大规模的群体性的信仰活动,也可以是一个村庄、一个大家族的信仰活动。

民间庙会历史悠久,具体起源于哪个时期,或者哪个朝代,至今尚无明确结论,但可以这样说,庙会滥觞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即表达对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崇敬。然而,不管是祭祀祖先神还是自然神,必定要以信仰或者文化为依据。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支配唐五代明州人民日常生活的观念世界,主要有儒之孝、儒道之隐以及佛的信仰”(《宁波通史》)。就这一点来看,这大概也是历史上宁波庙会的文化之源。

庙会和其他民俗一样,都处在不断生长和消亡之中。正如美国学者威廉·格拉汉萨姆纳所说,“民俗时时都在产生”,综合不同类型的庙会,如远古祖先的神庙会、家庙庙会等,对比它们的演变轨迹和考古材料、文献材料、传说材料等,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庙会的产生。

宁波民间崇拜为多神崇拜,所供奉的多为由人转化为神,从历代的历史人物,如纪信、关公,至地方的孝子烈女,不一而足。其中供奉最多的神是鲍盖,虽然各处所建的庙宇流传的故事多有不同,但据统计,城乡间关于他的大小庙宇共有65处,可见他在宁波人民心中的地位。又如裴肃,本是唐末浙东的观察使,平定过地方叛乱,又传说他能驱治蝗虫,纪念他的庙宇也多达65处。至于堪为人表的忠臣硕儒,为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做过贡献的地方官员,有功于地方的壮士、名医、乡贤,等等。这些人都能成为人们心理和价值取向中的“神”,建庙而祀之。这也是宁波历史上直至民国时期,城乡之间所建庙宇特别多的原因。

每逢供奉庙神,多组织庙会,这种庙会往往会结合“赛会”一起开展,故又称“迎神赛会”。宁波的迎神赛会,按农时、季节或节庆举行,名目繁多,如春季三月“高桥会”,端午、中秋“龙舟赛会”,六月“稻花会”,庆丰收的“龙王会”,元宵“灯会”,各色赛会内容丰富,四时不绝,颇受各地人们欢迎。直至今天,还有不少庙会活动供人们自娱自乐。

编者在广泛搜集各类志书和文献的基础上,又到有影响的当前还十分兴旺的庙会举办地现场采集文字和图片资料,选择性收集介绍了二十余个代表性庙会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以及今时举办的盛况,旨在唤起广大读者对相当一部分曾经消失了的庙会的重新认识,引导读者正确认识宁波庙会至今仍流行的的文化意义。

庙会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褒扬了历史上曾经为宁波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彰显了他们不朽的民族精神。认识庙会活动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庙会期间促进城乡商贸交易活动的经济价值,对让庙会活动融入当前人们乐于参加的体现主流价值的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发挥正能量,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因素,改造庙会活动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使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这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主旨所在。

周达章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