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红庙庙会
象山定塘镇大塘区有一座镇潮庙,据有关资料记载,镇潮庙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因庙外墙为红色,所以当地民众也称其为“红庙”。
说到镇潮庙,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在两百多年前,大塘除几座小山外,凡遇海潮来就成一片汪洋,潮一退去就是一片万亩滩涂。清嘉庆六年(1801),当地张贤均、黄衍美、辛茂林等十八位先贤带领百姓一起围海造田,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创业,把大塘原来的临海荒滩,一改为桑竹良田。为了纪念这十八位先贤的伟绩,大塘乡民于1825年盖建了“镇潮庙”以表感激之情。从此以后乡民们通过每年的庙祀,提醒大塘的世世代代不要忘记这十八位先贤的功德。
有关大塘红庙的庙神,除这十八位先贤外,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大塘农田,也像附近的几个乡镇一样,常常受到蝗虫的侵扰。据传,有一年,有位大塘农民因农田受尽蝗灾,为了生活来到宁波三北做劳工。工作期间,听说当地也常受蝗灾,后来有一位刘猛将军,带领民众一起治好了蝗灾,乡民们为感谢刘猛将军治蝗虫之功,盖庙以纪念之。这位大塘农民听说刘猛将军能消灭蝗虫,乘回家时偷偷地把庙里的刘猛将军神像装在麻袋里带回大塘供在红庙中。那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廿七,于是乡民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刘将军的诞辰,并举行盛大的庙会为他庆生,祈求刘将军保佑大塘百姓,年年无蝗灾,五谷丰登。从此,大塘红庙多了一个庙神。
大塘红庙庙会活动十分丰富。庙会当天早上天还远未大亮,人们就忙碌起来了。大塘区域十二个村各自组织村民集中到红庙,由柱头把平水大帝、刘猛将军和十八位先贤的长生牌(神位牌)从神龛中请出,给各位神主洗脸换衣,披上披风,在官帽上插上雉鸡羽毛,等待良辰吉时,在庙内举行祭祀仪式。仪式开始前,在庙前的道地中央摆上两张八仙桌,在桌上放上猪、羊、鱼、面、各色点心等八荤八素盘头。吉时一到,先由道士诵经祭祀,接着由村里长老宣读祭文,然后是龙灯、车灯、腰鼓等表演,表演结束后,行会巡游开始,此时铜锣、花炮齐鸣。
巡游队伍在清道旗和大锣开道下缓缓向前,各尊神像在前,后跟装扮精致的鼓亭、帅旗、罗伞、鸾驾、彩旗等。龙灯队、车灯队、腰鼓队等一路做精彩表演。一支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从红庙东进道地向南出发,依山经礁横、金牛港、蒲白墩、英山、西洋塘、叶口山、宁波站、后蒋家、小花港、大花港、漕前、漕后、中站等,然后折回红庙。
庙神出殿
象山县非遗研究所提供
巡行队伍
象山县非遗研究所提供
庙会舞龙
曹定杰摄
红庙内供奉的十八先贤神像
吴伟峰摄
巡游队伍每到一村,当地都要设祭坛祭祀、祈祷,一路上进行舞龙、车灯、腰鼓表演,围观行会的群众来自四乡八方,热闹万分。
红庙庙会除了祭祀神主、巡游,庙里还要连续三天三夜演戏。每家每户则发麦糕、包粽子,热情款待来自四方的亲朋好友,有些好客人家还要摆上二三十桌酒菜,比过年还要热闹。
大塘红庙庙会历经几百年,影响遍及全县。新中国成立后,庙会祭祀、巡游活动一度停止,但演庙戏、发麦糕习俗却未曾停止。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百姓要求恢复传统民俗活动的呼声越来越高。1991年,在大塘村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塘红庙祭祈、巡游活动得到恢复。直至现在,在镇潮庙庙管会的组织下,红庙庙会每年举办一次,把纪念先贤的传统习俗延续了下来。
其实,大塘红庙庙会习俗,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延续,在当地百姓心中已占据了神圣的地位。每到庙会期间,外出打工的村民都会纷纷赶回来,与家人亲朋们一起共度佳节。红庙庙会的祭祀活动,在新时代已不仅仅是在敬仰纪念这些为大塘人民围海造田的十八先贤、历史上功德在身的各位圣人和在群众心目中的好菩萨,更多的是颂扬一种为民造福的精神,也使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
根据象山县非遗研究所提供资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