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鬼谷子这个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是一个真实而又极具神秘光环的人物。他的著作《鬼谷子》,是一部有独特价值而又极富神奇色彩的书。

《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说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隋书·经籍志》在“纵横家”类著录了《鬼谷子》三卷,注解说:“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史记》和《隋书》认为鬼谷子是隐居在鬼谷的一位研究游说之术的隐士,生活在战国时代。相传鬼谷子为晋平公时人,姓王,名诩,因隐居于清溪之鬼谷,号称鬼谷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均为其徒弟。

魏晋时代,道教把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列为经典。东晋初年葛洪《抱朴子·遐览》列道教经典一百三十七种,其中就有《鬼谷经》。《鬼谷子》今本分为内篇十二篇与外篇九篇,总结了纵横游说之术,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是战国纵横家唯一保存至今的理论专著;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哲学政治思想,可以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的游说修辞术。阮元在其《鬼谷子跋》中云:“是编为纵横家独存之子书。”一语道破了《鬼谷子》的独特价值所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先秦纵横家著作五种、秦汉纵横家著作七种。先秦纵横家五种著作是《苏子》《张子》《庞煖》《阙子》《国筮子》;秦汉纵横家七种著作是《秦零陵令信》《蒯子》《邹阳》《主父偃》《徐乐》《庄安》《待诏金马聊苍》。这十二种著作,当时就注明,除苏秦的《苏子》残缺外,其他各种都已经亡佚。六朝末年战乱,《苏子》也散亡了。虽然《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游说活动的著作,而且保存下来了,但是《战国策》却不是理论著作而是历史著作,所以,它被著录在《六艺略》的“春秋家”中。长沙马王堆发现的《战国纵横家书》,也主要是记载苏秦等人的游说活动,不是理论著作。这就是说,除了没有被《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的《鬼谷子》以外,在历史上曾经轰轰烈烈的纵横家就没有理论著作传世了。

战国时代,是我国学术的黄金时代,我国后代的各种学术都渊源于这个时代,而且由于封建小农社会的缓慢停滞,后代学术的进展十分有限。战国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等都留传下理论著作,阴阳家也有片断作品被保留,而如果我们轻视《鬼谷子》,那就给研究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这不是太遗憾了吗?因此,《鬼谷子》是弥足珍贵的。

《鬼谷子》从《捭阖》到《决》篇,即《鬼谷子》上卷、中卷的十一篇作品是先秦时代鬼谷子及其门徒的原著。这十一篇作品,相互紧密联系,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捭阖》是各篇的总纲;《反应》《内揵》《抵巇》《飞钳》《忤合》这五篇是讲游说之士的处世之道;《揣》《摩》《权》《谋》《决》这五篇,是讲游说的具体程序。《捭阖》以阴阳学说作为游说之术的哲学基础,统率以下各篇。该篇说:“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名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以下的《反应》《内揵》《抵巇》《飞钳》《忤合》等篇,都体现出阴阳捭阖的原则。《鬼谷子》以《捭阖》为纲领,为开宗明义的第一篇,而人们也把纵横家叫作“纵横捭阖”之士,正好相互一致,而不是偶合。

《反应》《内揵》《抵巇》《飞钳》《忤合》这五篇是讲游说之士的处世之道,又可以分为两组。《反应》《内揵》《飞钳》是一组,研究的内容是如何了解对方并控制对方:《反应》讲游说首先通过反覆手段,了解对方的反应,以探求真伪、辨明同异、掌握虚实;同时强调“知之始己”、“以先定为之法则”,即首先要了解自己,自己有坚定的主张,才能控制对方,进退自如。《内揵》以《反应》篇为基础,讲如何完全取得对方的信任,特别是君主的信任,建立密切无间的关系。《飞钳》与《内揵》密切相关,讲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紧紧抓住对方,控制对方。《抵巇》与《忤合》是一组,研究的内容是如何应对政治形势与当权者:《抵巇》讲从政的原则,天下太平则隐居以等待时机,天下有矛盾而可以治理就帮助当权者治理,天下大乱而当权者无法治理就取而代之;《忤合》讲要以整个天下为舞台,善于选择君主,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谋略。

《揣》《摩》《权》《谋》《决》这五篇是层层叠进的关系:《揣》篇包括“量权”与“揣情”,讲通过揣测以了解对方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想法,这是游说程序的第一步;《摩》篇讲“摩”是揣测的手段之一,即通过进一步对游说对象的接触试探,更深入地了解对方;《权》篇讲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反复权衡游说对方的谋略与言辞;《谋》篇讲谋略应该注意的事项,讲了“得其所因,以求其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因事而裁”、“公不如私”、“正不如奇”、“阴道阳取”、“事贵制人”等观点;《决》篇又在谋略的基础上讲如何决断有疑虑的问题,提出了“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的决断原则。

这些篇不仅内容上构成一个系统,而且文字上也往往互相照应。《摩》篇开宗明义就说:“摩者,揣之术也。”其他各篇之间,也往往有草蛇灰线。如:《捭阖》说“反覆、反忤”,实际上关联到了《反应》篇与《忤合》篇。《内揵》篇说:“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飞”指“飞钳”,关联到了《飞钳》篇。《抵巇》篇说:“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联系到了《捭阖》《反应》两篇。《飞钳》篇说:“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巇。”联系到了《权》篇、《抵巇》篇。《忤合》篇说:“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先定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钳之术。”联系到了《权》《谋》《飞钳》等篇。

总之,《鬼谷子》灵活运用古老的阴阳学说,解释并驾驭战国时代激烈的社会矛盾,制定出一整套了解社会并干预社会的计谋权术,构建了纵横游说之术的系统理论。这个理论培养了苏秦、张仪、陈轸、公孙衍等杰出的游说之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合纵”、“连横”的一幕幕风云变幻的戏剧场面,操纵战国政治斗争形势约百年之久。鬼谷子构建的纵横游说的系统理论,不仅左右了战国时代的政治形势,而且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思想领域独树一帜,在中国修辞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还被宗教家、军事家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与运用。

《鬼谷子》曾经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读者也可以见仁见智,得出不同的体会。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我们应该在各种场合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与修辞能力。这种能力,在外交场合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得失;在商业谈判与竞争的场合,关系到经济上的成败盈亏;在日常生活中也关系到处世为人的是否顺利得体。

崇文书局出版的《鬼谷子》一书以道藏本为基础,博采众版本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