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①
【旧注】
①谓由中以经外,发于心本,以弥缝于物者也。故曰:中经。
【题解】
《中经》篇的主旨是讲如何收服人心,使自己可以控制别人,掌握主动权。“中”是个多义词,在本篇使用“心”这个义项。因此,“中经”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心传之经。本篇讲了很多具体的待人秘诀,包括“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等。这都是揣摩别人心理的笼络控制之术。
【原文】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①能言者,俦善博惠;②施德者,依道;③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④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⑤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⑥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⑦《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⑧
【旧注】
①振,起也。趋,向也。物有穷急,当振起而向护之。乃其施之,必在能言之士、厚德之人。若能救彼拘执,则穷者怀,终不忘恩也。
②俦,类也。谓能言之士,解纷救难,虽不失善人之类,而能博行恩惠也。
③言施德之人,勤能修理,所为不失道也。
④言小人在拘执而能救养之,则小人可得而使也。
⑤阗坑,谓将有兵难,转死沟壑,士或有所因而能免斯祸者。伐害能言,谓小人当道,谗人罔极,故能言之士多被戮害。破德为雄,谓毁文德,崇兵战。抑拘成罪,谓贤人不章,横被缧绁。戚[戚自]善,谓天下荡荡,无复纲纪,而贤者守死善道,真心不渝,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败败自立,谓天未悔祸,危败相仍,君子穷而必通,终能自立,若管仲者也。
⑥贵有术而制人,不贵无术而为人所制者也。
⑦此总其目,下别序之。
⑧此总言《本经》《持枢》《中经》之义。言《本经》纪事但纪道数而已,至于权变之要,乃在《持枢》《中经》也。
【译文】
所谓“中经”,说的是赈人穷困、救人急难。只有善于言辞而品德淳厚之人能够做到。救助那些处于困境的人,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恩惠。善于言辞的人,可以行善人之举,解纷救难,广泛地施行恩惠;德行淳厚的人,能够遵循道义。救助处于困境的人,可以收服地位低下的人,使他听从使唤。士人,在动乱的时代中行为各有不同。有的人在困境中挣扎;有些善于辞令的人和有道德的人,碰上奸人当道而受到陷害;有的人被压抑甚至被拘捕成为罪人;有的人处于忧愁的环境中而能独善其身;有的人处于危败的境况中而能够自立。所以按照大道,以控制别人为贵,不以被别人控制为贵。控制别人的人掌握着权柄,被别人控制的人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了控制别人,常采用的方法有:“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等。《本经》所记载的是各种道术,它的变化要点,则在《持枢》篇和本篇《中经》之中。
【原文】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交为之生也。①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②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③
【旧注】
①见彼形,象其体,即知其容貌者,谓用爻卦占而知之也。
②谓彼人之无守,故可以影响形容象貌,占而得之。
③有守之人,动皆正直,举无淫僻,厥后昌盛,晖光日新,虽有辩士之舌,无从而得发,故隐情、塞隙,闭藏而去之。
【译文】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就是根据和模仿对方的表情举止而做出相同的表情举止。这是为了游说矫情做作的国君,以博得他的欢心。因为,可以通过形象、声音、举止、容貌来了解矫伪之主的真情,取得他的信任。有德行和主见的人,眼睛不看错误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说话一定按照《诗经》《尚书》,行为一定不偏颇过分;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遵循道德的要求,表情端庄,颜色温和。不可能凭借外表来了解这种人的真情并取得他的信任。遇见这种人,只有隐藏行迹悄悄地离开。
【原文】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①能为四声主者,其惟宫乎!②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③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④
【旧注】
①商金、角木、徵火、羽水,迭相克食,性气不同,故不相配合也。
②宫则土也,土主四季,四者由之以生,故为四声主也。
③散伤丑害,不和之音;音气不和,必与彼乖,故言其必逆于耳。
④言若音气乖彼,虽行誉美盛,非彼所好,则不可如比目之鱼、合翼之鸟两相须也。其有能令两相求应不与同气者乎?
【译文】
“闻声和音”,就是听到对方的声音便用相同的声音去应和。这是因为,如果声音的性质不同,感情就不会相通。在五个音阶之中,商声和角声两者不相合,徵声和羽声也不相配;能够主宰协调四声的,大概只有宫声了!所以说,如果声音不和合,就不感人,也不协调;用声音散布丑恶有害的内容,一定听起来不顺耳。即使有美好的德行和盛大的声誉,彼此间也不能像比目鱼和比翼鸟那样相互密切合作,这就是因为彼此气质不合、语言不协调的缘故。
【原文】
解仇(斗郄),谓解羸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①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②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③故胜者斗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④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⑤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⑥
【旧注】
①辩说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故羸微为仇,从而解之;强者为隙,从而斗之也。
②斗而胜者,从而高其功、盛其势也。
③斗而弱者,从而哀其负劣,伤其卑小,污下其名,耻辱其宗也。
④知进而不知退,必有亢龙之悔。
⑤弱者闻我哀伤,则勉强其力,倍意致死,为我为是也。
⑥言虽为郄,非能强大;其于捍御,亦非强大。如是者,则以兵威胁令从己,而并其国也。
【译文】
“解仇”,是说要解除弱小者对自己的仇隙,跟他们和解;“斗郄”,是说要使有嫌隙的强大者之间相互斗争。有嫌隙的强者既然相互斗争,取胜的一方就会宣扬自己的武功,摆出盛大的威势;失败的一方,就会为自己的失败而悲哀,为自己地位低下而伤痛,为自己的名声感到污辱,为自己的宗族感到羞耻。取胜的一方宣扬自己的武功、威势,苟且进攻而不知退守;失败的一方,看到自己的损伤便奋发图强,于是增加了成倍的力量,并为此而拼死斗争。既然双方有了嫌隙,相互争斗,那么就不会很强大,都可以胁迫他们服从自己,甚至吞并他们。
【原文】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①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②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疑疑而去之。③
【旧注】
①系,属也。谓己令去而欲缀其所属之言,令后思而同也。
②欲令去后有思,故接贞信之人,称其行之盛美,厉其志令不怠。谓此美行,必可常为,必可报复。会通其人,必令至于喜悦者也。
③言既称行厉志,令其喜悦,然后以他人庶几于此者,引之以为成验,
以结已往之心,又明己疑疑至诚,如是而去之,必思而不忘。
【译文】
“缀去”是联络离开自己的人,使彼此关系不中断。使用关心他的话语来挽留他,让他离开后还想念不止。对待忠贞守信的人,要称赞他的德行,鼓励他的志向,说他可以干一番事业,并欢迎他返回。他领会后,一定会满怀期望和喜悦。再引用昔人做过的相似的成功事例来验证自己的话,并表明自己的深厚眷念之情,然后再彼此分手。
【原文】
却语者,察伺短也。①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②动以忌讳,示以时禁。③然后结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④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⑤
【旧注】
①言却语之道,必察伺彼短也。
②言多不能无短,既察知其短,必记识之,以相取验之也。
③既有其短,则以忌讳动之,时禁示之,其人因以怀惧。
④其人既以怀惧,必有求服之情,然后结以诚信,以安其惧心,其向语盖利而却之,则其人之恩威固以深矣。
⑤既藏向语,又戒之曰:勿于多方人前见其所不能也。
【译文】
“却语”便是说出对方的短处和隐秘,因此首先必须伺察出他的短处。对方言语一多,必定有所失误,暴露出很多短处。要研讨他的短处,加以验证。并指出他的失言之处,触犯了当前的忌讳和禁令,从而打动他,抓住他的内心。然后,与他交好,使他安心,把话收藏起来,为他保密,再让他离开。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弱点显示给见闻广博的人。
【原文】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①方验之,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②效之于人,验去乱其前,吾归诚于己。③遭淫色酒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④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⑤
【旧注】
①欲将摄取彼心,见其好学伎术,则为作声誉,令远近知之也。
②既为作声誉,方且以道验其伎术,又以奇怪从而惊动之,如此则彼人心系于己也。
③人既系心于己,又效之于时人,验之于往贤,然后更理其前所为,谓之曰:“吾所以然者,归诚于彼人之己。”如此则贤人之心可得而摄。乱者,理也。
④言将欲摄愚人之心,见淫酒色者,为之术,音乐之可说,又以过于酒色,必之死地,生日减少,以此可忧之事以感动之也。
⑤又以音乐之事彼所不见者,以喜悦之,言终可以观,何必淫于酒色?若能好此,则性命漫澜而无极,终会于永年。愚人非可以道胜说,故惟音乐可以撮其心。
【译文】
“摄心”就是收服人心。如果碰上爱好学习、富有才艺的人,就为他宣传,使他的名声传到远近各地;一旦他的才艺得到验证,自己便对他的奇特之处表示惊叹。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把心交给自己。又使那人的才艺在众人面前呈献出来,并用古人成功的事实来验证他从前的表现,自己竭诚地为他高兴。如果遇上沉迷酒色的人,便使用音乐去感动他,使他认识到贪恋酒色必然早死,从而产生担心生命短促的想法。再用他所不知道的高雅事情来诱导他,使他喜悦,最终了解到人生的广阔境界,最后他一定有所领会。
【原文】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①。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之也②。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③。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④。
【旧注】
①义,宜也。宜探其内心,随其人所宜,遂人所欲,以合之也。
②既探知其心,所以得主深也。得主既深,故能从外制内;内由我制,则何事不行?故事有所属,莫不由随之也。
③小人以探心之术来比于君子,必以左道用权。凡事非公正者,皆曰小人。反道乱常,害贤伐善,所用者左,所违者公,百庆昏亡,万机旷紊,家破国夺,不亦宜乎!
④道,谓中经之道也。
【译文】
“守义”是把握住别人的内心倾向,了解他安于什么。注意探讨对方的内心想法,以求彼此相合。深入探讨内心,就可以掌握那个人的主要思想。自己既然可以从外部来控制那个人的内心世界,办事便有了联系和途径,因此会无往不利,得心应手。如果小人紧密勾结,就会做歪门邪道的事。任用他们,就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如果不是贤德和聪明的人,便不能用道义来治理家和国。圣人之所以推崇微妙之道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确可以使得国和家转危为安,可以救亡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