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 优秀作品赏析

附录2 优秀作品赏析

河中石兽

[作者]纪昀 [朝代]清

思维导图

绘者:朱子霖

导图解析

这幅导图所分析的文章出自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从创作简介、结构、特点、思想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创作简介部分分为作者与作品两个部分,有利于大家了解文章创作者与其作品。结构部分,依文章说明顺序分别概括了和尚们、讲学家、老兵等人对石兽位置的判断与分析,文章内容条理清晰,便于整理归纳。特点部分,分为文言现象语言特色两方面,对文中的部分文学知识文言常识加以说明,便于大家整理部分知识考点。最后思想部分,分为文章最终要表达的道理和经验总结,阐述文章主旨。这幅思维导图有一些小图标和小箭头暗示着一些关键词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从而进行架构梳理知识总结

[作者]蒲松龄[朝代]清朝

思维导图

绘者:朱子霖

导图解析

这幅导图是蒲松龄的《狼》的文章分析,分为四个部分:创作简介文章结构文章特点文章思想。在创作简介部分,分别介绍了文章作者与文章所属作品集,说明作者的地位身份文学造诣,以及作品集的历史地位,便于通过背景了解、构建知识时间轴。文章结构部分,依照文章发展顺序概括了屠夫与狼斗争的过程,通过人物、现象和作用来说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利于理清事件脉络,便于整理。文章特点部分,分别分析了人物形象和语言手法,方便大家直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相关的知识考点。文章思想部分,分为表和里两个方面,先分析文章表层意向,即主要人物表现出的特征,从而概括出文章真正的丰富内涵以及其需要传达的精神品格。本幅思维导图在遵从作品的基础上添加了个人的分析理解内容,便于梳理文章结构与内涵特点,从而对文章本身进行更好的理解。

思维导图

绘者:宋沛霖

导图解析

这幅图以赏析的形式,精准提炼核心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屠户勇敢战胜狡黠凶恶的狼的过程,因此中心图绘制了一只狼在人的掌中惊慌害怕的样子,寓意狼即便狡诈也逃不出人的手掌心,用诙谐幽默的中心图阐述本文的主旨。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作者作品解读词句结构

第一部分:作者作品。包含作者蒲松龄及其代表《聊斋志异》

第二部分:解读。

本文的主题思想有四个:

1.赞扬。本文通过描写屠户遇到狼以后,从开始的惧怕、退让、防御、斗争,到最后将两狼杀死,赞扬了屠户机智勇敢。

2.揭露。通过整个过程的细致描写,揭露出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

3.说明。文章说明一个主旨,即人可以凭借勇敢智慧战胜狡黠凶狠的狼。

4.告诫。告诫人们,如果面对像狼一样的凶恶势力,不必惧怕,丢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终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本文的写作特色:文章通过对屠户、两狼的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展开描写两方的斗争。

第三部分:词句。“词句”,绘制一个陶瓷的,从碗中升腾的香气形似一把锯子,“瓷”谐音“词”,“锯”谐音“句”,用谐音法进行图形转化,加深记忆。

这部分内容细化了文言的知识点,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四部分:结构。这个部分清晰梳理全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叙事、议论。

叙事。从屠户遇两狼,两狼缀行甚远,作为故事的开端,屠户刚开始对狼惧怕,迁就退让,故事继续发展,之后屠户开始防御,果断选择与狼斗争进入故事的高潮部分,最后屠户杀死两狼取得胜利。

议论,点明中心,无论狼有多么狡诈,人都可以通过智慧和勇敢战胜狼。

愚公移山

《列子》 [朝代]先秦

思维导图

绘者:胡桓嘉

导图解析

这幅导图的中心图由一座山一个人和捧着的手组成。山便是愚公移走的太行、王屋二山,人自然就是愚公了,而这两只手则是最终移走这两座山的夸娥氏二子的手。他们的手上还戴着戒指,绑着丝带。这种造型有些类似于敦煌壁画中满身佩戴朱缨宝饰的菩萨。既然同样都是神明,夸娥氏二子的装扮也应该是类似的样子。况且在历来文人的作品中,“奇服”往往是美好品格的象征。更何况《愚公移山》本身就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其大胆的想象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征服自然的愿望,所以这里就有了这些象征的元素在里面。

这幅导图的第一个大纲主干是一条蛇背负着带有一口井的山脉。蛇是“操蛇之神”(也就是山神)所持的蛇,它背着井的样子又与“背景”谐音。第一个大纲主干处又延伸出一个装饰有山丘的箭头指向第二个大纲主干。第二个大纲主干由一个镐和一些长有青苔或是地衣的石头组成,象征着“移山”这个过程。其下的第一个分支上画有一个穿着橙色衣服的老人(愚公),然后第二个分支上则是画有愚公一家讨论的样子,第三个分支上则画有个人在挖掘东西的样子,表示他们开始将移山付诸实践,这也引起了后来“愚公”和“智叟”的辩论。第三个大纲主干画有一个面色潮红、神情激动,穿着有些脏的橙衣的老人,而这个老人就是正和“智叟”争论不休的“愚公”。他笑着伸出手晃了晃,一副对“智叟”的发言感到可笑的样子。所以到底谁才是“愚公”,谁又是“智叟”?第四个大纲主干画有一个身上盘着一条蛇,手上还拿着一个上面画有惊叹号板子的人,他的耳朵旁边还画有一道道表示声音的曲线。整个图像表示了“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通览全篇内容后,作者将大智大勇的愚公命名为“”,将鼠目寸光的智叟命名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增强了讽刺效果

周亚夫军细柳

[作者]司马迁 [朝代]西汉

思维导图

绘者:胡桓嘉

导图解析

这幅图的中心图由一个拿着旗子,背后由柳树围着,脚下踩着荆棘的人构成。举着旗子的人表示驻军,而柳枝则暗示了驻军的地方是细柳。而荆棘又表示驻军的艰难、文帝在这里视察时的受挫以及先前荆门亦有驻军的事实。

第一部分:背景。第一个大纲主干由一根柳枝构成(暗示驻军于细柳),主要是讲这件事情的背景,其上的时钟表示时间,位置符号表示这几位将军驻军于何处。具体指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领奉命备战戍边,这大体就是事件的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了文帝劳军,入细柳营发现与其他营不同,然后对周亚夫的能力品行感到钦佩的故事。

第二部分:劳军。写皇帝劳军的情况,通过对比,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军队统帅形象。在图的左下方,“军士吏”后面有弓箭和刀的图案,以表示“锐兵刃,彀弓弩,持满”的情态。在它们的上方,画有两个人在对话,对应文中“天子先驱至”之后与将士们的对话。再后来,事件发展到了尾声,皇冠表示皇帝对此表示了认同与尊重,“乃按辔徐行”。相比霸上、棘门军将领的曲意逢迎,周亚夫的“请以军礼见”,更见后者恪尽职守、刚正不阿。面对细柳军的挡驾、周亚夫以军礼拜见,汉文帝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大为感动,并命人表达自己的敬意,表明汉文帝是一个胸怀宽广、深明大义的人。

第三部分,写劳军结束后皇帝和群臣的反应。具体记叙了皇帝和群臣对此事的态度,“嗟呼”一词,表达了文帝对将军周亚夫发自内心的强烈赞美,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不仅含义深刻,令人回味,而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所以画了一个风筝表示这种高度赞扬的情绪。

庄子二则

[朝代]先秦

北冥有鱼

思维导图

绘者:张姝瑞

导图解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为抓人眼球,中心图便从“”处入手。庄周对其“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主题的阐述,字里行间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行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构思,在汪洋恣肆之上使用滔天的海浪,托举起千里不止的巨物让它任意翱翔,顷刻间瞬息万变。因其浪漫主义的影响,联想到了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提取其中大鱼忧郁深远的眼眸和零落的海棠花瓣作为元素,对应腾飞的鲲鹏,和渐变的蓝色背景结合。半包围的线条在右侧留出余地,对应了庄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关于“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的逍遥游理论。

《逍遥游》的思想指引着后世之人从故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同化了自我。就像是警醒世人,不要拘泥于一个思维定式和人生困境。思维是自由的,追求是自由的,人也应该是自由的,从俗囿中脱离,是一种思想上的升级。观本幅导图全貌,图像很多,甚至代替了文字。如每个大纲主干上出现的海藻图案就是在呼应原文中鲲鹏迁徙的起点和终点——不同的大海。相互关联的主干,用有着鹏的翅膀的箭头来进行链接,导图也是一片能容纳下此等巨物的汪洋大海。蓝色大纲主干“背景”的分支上,盛放的玫瑰代表了浪漫主义,由三个色块拼接而成的抽象的人脸代表着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现实性理想性幻想性

左侧的小导图从细节上给予支持:伸手欢迎的灯泡小人警示牌小人既代表“启发”又“吸引注意”,其内容也对应其他主干内容,相辅相成。

各种姿势的脑细胞小人火柴人,举着写有关键词句的告示牌,提醒着人们对于古文细节的留意,帮助其顺畅且抱着新奇的态度去理解文字。《逍遥游》一文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浅近的方式,如寓言神话对话等进行易于理解的设计,逻辑性强;全文构思精巧,结合想象与现实,对话与阐理,讽刺与剖析,促使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导图创作亦如此:想象结合现实,关键字阐明真理,通过思维逻辑进行对话,通过图像对有感而发的点图像化注解、展示,通过万千整合梳理而成的思绪,吸引读者进行思考,进行自我创造,拉近思想上的距离和一纸之隔的两颗心。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思维导图

绘者:郝玉伟

导图解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时期,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

本图从研读和鉴赏的角度出发,分为了论辩知义品思悟道四个部分进行展开,充分感受文章的无穷韵味。

第一个部分是论辩,主要对辩论的主题及整体情况进行概述。

第二个部分是知义,就是要全面知晓文义,分别从故事背景、故事趣味、朗读技法和文言现象等四个方面展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之后通篇采用对话形式展现辩论过程。通过细解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架构语言特点,读懂吃透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有就是朗读技巧,特别是这种对话体的文章,要根据人物特点,注意语气变化。比如开头惠子表达的是疑问,语气就轻一点。庄子对答用的是反问,语气要加强一点。在朗读过程中要善想象,即朗读时要在脑海中再现濠梁之上二人的对话情境。要读出真性情,就要多揣摩人物心理性格,读出当时的情形。最后是文言现象,不论是学习文言文还是品读文言文,一定得掌握一些文言现象,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解读文义,这篇文章的重点文言词语就“”“”“”“”这四个,还有倒装句和判断句这两种特殊的句式。

第三个部分是品思,也就是品读人物品性和思想,分别从人物派别品性思想三个维度展开,进一步加深对两人的不同思想和不同性格的把握。

第四个部分是悟道,就是通过这个故事悟出一定的道理,包括辩论之道人生之道交友之道、庄子的文学之道即庄子文学的艺术特色和特点。这也是学习或鉴赏文言文的心得体会和感想收获。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

思维导图

绘者:朱子霖

导图解析

这幅导图是对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的分析,分别从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结构特点思想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绘制。作者简介部分说明了作者的姓名、历史地位、所处时代环境与代表作品,方便大家进行定位创作背景部分介绍了时代背景、事件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特点,有利于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体会,为更好地阅读、体会文章思想做好铺垫。结构部分介绍文章线索、写作顺序,依此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便于梳理情节发展脉络,体会情节安排的匠心,加深文章理解的程度。特点部分罗列了部分文言知识,说明了文章的写作手法,涉及文体的特征与作用。思想部分通过对文章表层含义的分析,表达出作者在所处的与文章描写截然相反的环境下对美好世界的无限向往。本图用一些小图标和小箭头标明了重点内容及其联系,便于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手法,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阅读理解,方便记忆整理归纳。

思维导图

绘者:刘英辰

导图解析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重点篇目,更是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故而本思维导图将篇名和作者作为中心图的内容进行重点强调。文章共分五个自然段,本图则是按“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故事发展线索进行划分的。

“发现桃源”分为“时间”“人物”“路线”,涵盖了文章首段和第二段的前半部分。“进入桃源”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陶渊明以清丽凝练、虚实相生的笔触,描摹出了渔人的奇妙经历。本图就从渔人之所见、所历角度,分出三条分支内容: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人际交往。特别是“人际交往”这一分支,导图完整呈现了渔人与桃花源中人从初见,到受邀做客、侃侃而谈,停留数日才“辞去”的过程,力求真实还原文章所传递的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民风和桃源世代的来历。“离开桃源”和“再寻桃源”两部分作者用字简练,却令人回味无穷,本图也以极少用字力求契合文章精约传神之意蕴。

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朝

思维导图

绘者:张姝瑞

导图解析

本篇为记录诗人游山玩水的游记,以变幻的自然之景,抒忧苦之情。仕途不顺的诗人,心中郁结,不避幽远,探山访水,以求心灵上的慰藉。深林潭水寂寂声,吸引诗人伐竹取道,准备一探究竟。那竹林之内,葱茏之下的潭水,有怪石环绕其外,有鱼群潜游其内,有日影浮动其上,有藤枝飘摇其四周。四下无人,唯有绿波翻涌,清奇至极便心生寒意,幽幽入骨。若是不速速离去,只怕满怀悲伤就此逸出,和弥漫的寒气合为一体,便会太过凄凉。

文中物景虽多,中心图只取竹石与潭水,一是同文章首段内容相适应,便于想象;二是繁中留简,一目了然。以黄绿色背景为底,使碧蓝色潭水更为突出,吸引眼球;石块和潭水组合成“石”字,暗喻《小石潭记》的文题,两个字体小人一上一下,帮助规定中心图大小。导图简洁而不简单。

主干部分分两个角度展开,即从内部深入外部补充。第一、二主干说明。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似重景实重情,景变情亦变,层层叠叠的情犹如那层层叠叠的林海和波纹,一击激起后便隐于静谧;树难止因为风不静,情难抑也事出有因,故第三、四主干从背景和手法拓宽理解的深度广度,详细分析如下。

前两个主干间最大的联系由徐步而下的小诗人牵线而成。一是点明诗人游览,景与情因地而变,即“移步换景”的特点;二是呼应“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提示两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思考中不能断,也仿佛暗喻作者心情逐渐低落哀伤的变化;三是对应中心图,构造宛若在游赏一般的动态感。出现的“树”“石”“水”都使用了图像,静物不再固定,鲜活生动着实有趣;“小”“曲”“哀”等特点圈上圈表强调,但不抢小诗人的风头,让它安静赏景。

第三、四主干部分作为从外部对于文章的补充,不仅能帮助理解行文内容,更能深入理解、引起共鸣。作者手法娴熟,条理分明,用文字给“”“”“”都打了“聚光灯”,三个主要景物“演员”手拉手相继粉墨登场;文字“镜头”聚焦又“变焦”,不同角度进行刻画,有静有动,像是演员停下了台词以供留白思考,又像是作者凝结了他的视线,透过事物表象看到了这些自然景物空明澄澈的灵魂;游鱼的灵动、围岸的崎岖、绿意尽染之下,四下无人的静谧勾起了诗人因奇遇石潭而片刻忘却的忧郁——因宦官陷害,身居高位被贬,途中再被降职,好友也被害,仕途不幸、命途飘摇,就像那颗受伤半死的心,在箭头之上摇摇欲坠,满是淤青和缝补的痕迹,不幸的人心灵定是伤痕累累。诗人出身高贵,文采出众,意气风发的少年脚踏实地地打下了一片天,抱着热忱想改变黑暗腐败的朝廷。此等熠熠生辉的麒麟之才被奸人所害,一下从云端跌入谷底,又一再被踩入尘埃,愤懑难抒的诗人为了排解那不幸的乌云走山访水,想用自然美景慰藉那一再失意的心。于是,《小石潭记》诞生。

叮咚的泉水,奇异的怪石,似与游人相乐的游鱼都给他带来了片刻的安宁。但是此景虽美,那竹林却太过寂静,氛围太过清凄,连泉水都慢慢变得刺骨。本来惊喜的心情低落了下来,官场的失意又萦绕心头。出于悲伤郁结的恐慌,诗人匆匆逃离那冷寂之地,游赏的戏码草草收场。

马说

[作者]韩愈 [朝代]唐朝

思维导图

绘者:陈虹宇

导图解析

这幅导图分析的是《马说》,整幅思维导图分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韩愈提出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明义,表明作者观点,从正面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这里的“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喻指人才。

第二个部分是社会现状,这种现状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是名马的悲惨遭遇;第二个是奴隶的无知,其中三个“不”字用“×”表示,构成了排比句式,语气强烈,写出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三个部分是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同样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个是“食马者”无知的层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讽刺了“食马者”的无知;第二个是千里马因为食马者无知而被埋没的层面,“一食或尽粟一石”用夸张的手法,说明千里马才能超群,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句话说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第三个“不常有”的层面是千里马悲剧的原因“伯乐不常有”。

第四部分是这篇文章的寓意。本文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抨击统治者的不能识人。这幅导图的插图没有上色,因为这是一张简版的导图。简版的导图更加注重的是逻辑关键词的正确性,比较偏实用。这篇文章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表面上说的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阐释了对人才的发现和任用问题,这样写委婉含蓄,便于表达内心的情怀。

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宋濂 [朝代]元末明初

思维导图

绘者:黄晓娇

导图解析

这是一篇概括了全文内容的思维导图,以“学”字为中心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幼时“嗜学”,外出求学”,感慨当下太学生学习条件好,更有利于读书的“劝学”,最后是交代写序缘由、表明心志的“励学”。整个导图的创作按照原文的内容依序呈现,二级分支基本都使用原文词语作为关键词,创作围绕尽可能完整记录、释义并有利于记忆原文内容的目的展开。

第一部分:嗜学。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叙述幼时爱读书,因为家贫而只能借书抄读的经历,导图以沙漏表示借书时要“计日以还”的意思,以冰块表示“天大寒”。其次是加冠以后外出请教学问的经历。这一部分在原文中多用短句,表达丰富,内容生动。以指示牌表示百里之远,突出了作者求学的心意迫切真诚,又以“叩问立侍又请”以及三个表情表示作者在向“先达”请教学问时的诚恳执着恭敬,尽可能复现原文的现场。这两个方面内容都是为了突出作者开篇第一句的“余幼时即嗜学”。

第二部分:求学。这部分内容在原文中精练、翔实,多用到了对比与细节刻画的手法。求学路途的艰难、寓居求学生活的艰苦以及乐观心态,最后取得的成就,分为来概括。“”的部分突出“难”和“冷”,以画面来表达:深山巨谷、负箧曳屣、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不能动。“”的部分有一个亮点:用对比手法表现同舍生和余的反差以及态度,原文用了将近70个字来表达,而在导图中用了很少的文字和图画概括了这一内容,尤其是同舍生的衣着,用一个简单的小图表现了同舍生衣着与配饰的光鲜,而且顺序与原文高度一致,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至于作者的“缊袍敝衣”也只需一幅图就了然于目,衣服上的补丁就是对原文最好的注释,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作者对生活的艰苦毫不在意,反而“心中足乐”,为什么呢?因为有学习的快乐。这一点也特意在导图中画了一本书表现出来,紧扣了大纲主干概括的“求学”这一含义。“成”的部分是作者热爱学习取得的成果,可以说是寒门子弟实现阶层逆袭的生动例子。这对于下文的劝学励学部分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基本按照原文排列呈现,以一个胜利的手势表示这是令人喜悦的成果。

第三部分:劝学。这一部分内容也特别多,整个段落都与前两个段落有关联和对比,而导图只能精练再精练,所以非常考验提炼能力。作为劝学,思路还是很好捋清的。作者先是对比强调如今的太学生的学习条件多么好,接着就语重心长又含蓄地告诫学子更应学有所成。在生活方面,用图画鸡腿表现县官提供太学的伙食好,与前文的萝卜白菜形成对比。用毛领上衣与阔腿斜垂的裤子表示裘与葛这样上好的衣着,与前文打补丁的衣服图画形成对比,也能节省很多文字,表意形象,便于理解。下文的有问必答图以及五星点赞的手势是形容原文的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方便称意,与原文的第一段形成呼应比对。学业方面“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用红心加字来表达。其余的含有否定词的地方均用×表示否定含义。

第四部分:励学。主要交代写序缘由,内容不长,但是层次较多,以人物为关键词分成两部分。通过介绍马生来表明自己赠送此文的心意,收束全文,突出主题,始终以劝学为中心,图中以眼睛卷轴来表示勉励乡人学习的意思。作者的拳拳心意,溢于言表,言有尽而意无穷。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朝代]西汉

思维导图

绘者:董新秀

导图解析

此导图从分析文言文更深层次的内容着手,更多地挖掘情感意义人物特征等,所以画出了唐雎的勇敢对比秦王色厉内荏的表情变化!

这幅导图的结构,绘者是从写作的时代背景意义人物特征语言本文结构去分析的。

第一部分:简介。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了作者的身份和写作的背景。

第二部分:写作意义。主要为了歌颂唐雎在弱肉强食的战乱年代不畏强权的果敢及爱国精神,嘲讽秦王的外强中干,启示人们自古至今都不要怕强权,要勇敢地去斗争!

第三部分:人物特征。从三个人物的语言、动作去深挖每个人的特征,进而体会作者语言的力量!

第四部分:语言。本文通篇都是对白,每个词都值得深刻去体会,简短有力的词却能淋漓尽致表现出人物的性格,非常值得学习!

第五部分:结构。从起承转合四个方面去剖析文章的结构脉络,会使人更加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始末。其中,为了区别人物行为,画了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帽子作为小插图来标记相应人物。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朝代]先秦

思维导图

绘者:陈舒瑞

导图解析

这幅思维导图分析的是《鱼我所欲也》,中心图是本文的两个喻体——鱼和熊掌

绘者将整幅导图分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大纲主干用毛笔表示作者,画了一把“剪刀”代表“简介”,其中作者生于战国,所以配以“刀剑”的图像来加深记忆;孟子与孔子同属儒家学派,并称孔孟,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常识,所以用红色的“加号”来提示。

第二部分:论证思路。大纲主干的关键词是“论证思路”,所以画了一条路。整篇文章的思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比喻论证,从抽象转形象来表示“生与鱼”“义与熊掌”之间的类比和转换关系;第二层和第三层分别以道理论证举例论证进行正反两方面论述,使论证更加充分,用红色把“正反”加粗,来凸显重点,并且运用了一些符号直观表示难理解的文字。

第三部分:中心思想。大纲主干以“心形”来贴合主干关键词“中心思想”,从必要条件人格特征礼义考量三方面来分析本文中心——利义之辨。

第四部分:精粹赏析。大纲主干用钥匙来表示,内容上分别用a、b、c、d符号标序,使思路更清晰,便于阅读。a中“浩然正气”是孟子的一个很大的语言特点,甚至是写作风格,所以用红笔标红,再用“飘带”加深记忆;b背景中“期望人性”和“期待仁政”是动宾短语,所以要用两个小分支来表达;c文体中“辩论”和“独白”是易考点易错点,所以用红笔描红“勾叉”来提示重点;d句式分为两点“对偶丰富”和“错落有致”是并列关系,而“骈散结合”进一步解释了“错落有致”,所以两者是递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