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
金小明
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编译家、散文家周越然(一八八五——一九六二),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以后,那些记录与折射了他在文化启蒙、传播、教育等方面事功与心迹的文字作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上海沦陷时期一位具有社会影响的重要作家和不无争议的文化人物,周氏的集内、集外作品,更已进入了探寻者、研究者的视野。
周越然于中、西文化浸淫日久,涉猎甚广,撰述亦丰,不少文字在他生前未及汇订成集,曾使后人有“文字飘零谁为拾”之叹。系统、细致地搜集、挖掘、整理相关的材料和文本,仍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为此,王稼句先生委托我将周氏的主要集外中文作品,分类编辑,汇成《修身小集》《文史杂录》《婚育续编》《风俗随谈》《旧籍丛话》数集,与修订重刊的《情性故事集》《性知性识》《书书书》《六十回忆》《版本与书籍》等,一并纳入他与陈子善先生共同主编的《周越然作品系列》梓行,力图对周氏佚文的整理工作,作一个阶段性的回顾与总结。
《文史杂录》,分类辑入作者的一些早期序跋文字,以及发表在《教育杂志》《小说月报》《申报月刊》《中华月报》《文友》《文帖》《杂志》《古今》《天地》《大众》《语林》《光化》《众论》《风雨谈》《宇宙风》等刊物上的文史类杂文,共计六十八篇。
周氏的这些文章,品类比较丰富,集中体现了他多元混搭的文化趣味和新旧夹杂的语言风格:既有对中国古籍、文献藏品的梳理和提要,也有对外国名家行述、逸闻的介绍和拾遗;既有对清末民初历史人物、洋场旧俗及文教往事的追忆和评论,也有对东瀛文化近距离观察的记录和心得;此外,还有对中西语文现象的比较和外语教学方法的总结。一卷在手,阅众可以从中领略这位“湖州老少年”藏书、品书、著书、教书的生活轨迹和“读书穷探沧瀛奇”(顾佛影诗句)的人生志趣。
在编订方面,编者对原版明显的笔误与印误,径行改正,不另出校记;对个别需要说明的旧译外国人名,酌加注语;对当年习用的标点符号、通假字及带有作者行文风格的语文现象,一般并不按现行标准求得统一,以保持历史原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他的几篇与拼凑的“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等日伪勾结活动有关的文字(《中日文化的融合》、《东游闲谈》《东行日记》《告日本与会诸君》)虽有一定的资料价值,无法也不必不合时宜地重刊,在此存目而已。
刘永平君对编订工作多有助益,谨此致谢。
2017年1月25日 于金陵心远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