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韵野律》读  后

《闲韵野律》读 后

李晓明教授请我为其诗集作序,我是惴惴不安的。我乃无名之辈,而他是名满天下的经济学者;且自身文笔粗陋,唯恐力不从心、语焉不详而有负初衷。然李教授并不在意有否“诗坛名宿”之头衔,唯求作序者为熟识的诗友且具备识器晓声之实力。这番至诚之情,却之委实不恭,故勉强措笔,写就此篇诗集读后感一文。

“一脉骚香传域外,嘤鸣声馨结奇缘。”海外称中国传统诗词(包括律、绝、词、曲、古风等)为“汉诗”。汉诗走向世界的历史十分悠久,如今在异域的传诵和创作更是翕然成风。海外汉诗诗人的队伍随之不断壮大,李教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我与李教授相识,缘于2017年全球汉诗总会举办“王维杯”全球华人山水田园诗大赛。我作为大赛组委会副秘书长兼初、复赛评委,参与了整个评选工作。有一首七律《山顶俯瞰虎跳峡得句》获得“港澳及海外特别奖”。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奖项,可谓千里挑一,而这首诗的作者正是李晓明。因诗赛而结缘,他的豪气和才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识之后,惺惺相惜,多有诗稿往来,全球汉诗总会会刊《寰球诗声》、中华诗词研究院院刊《诗词中国》多次刊登他的作品。令我意外的是,李教授乃国际著名经济学者,在经济学与金融研究领域有很高的成就,没想到在写诗填词方面亦不同凡响,真是令人惊叹!基于这个事实,称其为跨界诗人,当不为过。

李教授在《闲韵野律》“编后语”中揭示,自己追求“典雅而不故作晦涩,通俗而不流于‘口水’”之诗风。此言信不虚也。他的诗词特点就是渊雅醇茂,耐人寻味。《闲韵野律》题材广泛,内容盈实,风格殊异,语言洗练,贴近生活;书写亲历、亲见、亲闻,从不为文造情。综观全集,粗略地计有以下七个方面,林林总总,珠玑满目,而爱国情怀为其作品的核心所在。下面,就从这七个方面,通过举例作简短评析,以管窥李教授作品的特色于万一。

一、借古喻今或怀古咏史

借古喻今、凭古寄慨,顾名思义,就是恰切地以古人古事为鉴,抒发对今人今事的感慨。且看这首七律:

追思周公

张良辟谷岂无私?未必功成退隐时。

勋烈卓难千字了,倦容瘦可一徽知。

纵饶丞相祠堂赋,不若黎元众口碑。

拭去英雄悲怆泪,图强争读大江诗。

此作用了“张良辟谷”之事典及杜甫《蜀相》之诗典,旨在从张良与周公及诸葛亮与周公的异同处,彰显周公的伟大超越了古贤。“借古”以用典的形式存在,“喻今”则表现为讴歌今贤;前者使作品更加蕴藉、耐品,也增强了后者的说服力。这首七律获“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全球华语诗词大赛”年度二等奖,绝非偶然。

再看以下二律:

读张继《枫桥夜泊》

休云四句只区区,绝处幽愁味客途。

泛诵妇孺嘉日本,非关钟漏报姑苏。

寒山古月今仍在,渔火寥星复得无?

湿梦枫桥秋水碧,心舟撑入懿孙图。

《枫桥夜泊》是张继最负盛名的一首。可以想见,李教授研读过《枫桥夜泊》的有关背景资料,从而品出这首古诗的绝妙之处,在于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的客愁。颈联上句设景,支撑下句一问;此问意味深长。尾联似未曾见他人道过,有巧思和新趣。

逍遥津

已没龙蛇影,风云史牒回。

仿吴船可现,破敌将谁来?

欲与千秋接,宜看八景开。

阁湖闲对月,掬水涤心哀。

逍遥津之战乃史上魏将张辽两次大破东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前四句以极精炼的语言将这一史实囊括,其中颔联先扬后抑,富沧桑感。后四句把逍遥津今天的景观与“千秋”对接,于现状中见绵长古韵、高远幽情。此诗有别于那些沦为景点广告的名胜古迹之作,可见作者匠心独运。

二、对山水的赞美及咏叹

登山临水能赋,是古今诗人的文化基因之一。极目大自然的大好河山,人生的种种情绪纷至沓来,在诗中借景涌动,故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说。明清易代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曾说:“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这即是说,好的山水诗,须做到“天人合一”。请看李教授对山水的赞美与咏叹:

山顶俯瞰虎跳峡得句

怒水裁山万壑风,云崖濯足奏璁珑。

上中下跃三虓虎,日月星惊一石谼。

峰首沉浮丸讵障,金沙呼啸势唯东。

心河也自高原泻,能绿前川岳几丛?

前三联极尽描写虎跳峡险峻和金沙江气势之能事,状景如在眼前,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令景中有人。经过前三联的铺垫蓄势后,尾联忽出惊人之语,将金沙江比作作者的“心河”,自高原向东一泻千里;而倾泻的目的是要“绿”前川的崇山峻岭。个中寓意任凭读者去解读;但切记一点,即作者是研究中国和国际经济的学者,故所寓之意,不难猜中。此作获“王维杯”全球华人山水田园诗大赛的特别奖,应是实至名归。

再看:

新西兰春日环山步道即景

山色天公改,穿林野水知。

剪春雏燕子,调舌老莺儿。

点白帆浮海,丛青叟钓池。

繁花拦一路,乞摘两三枝?

此章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由一组鲜活的意象构成的春景图,而图的画面是立体的、多维的:形(燕)、声(莺)、远(帆)、近(叟)并存。末了,明明作者自己想摘美丽的鲜花,却反说成鲜花拦路乞求作者采撷。如此为诗,允称妙哉。这恐怕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一种体现。

三、眷恋故乡

眷恋故乡是海外游子及文人墨客挥之不去的情结。在两者兼有的李教授笔下,乡愁占了相当的比重。试举两例如下:

唱《故乡探雨》歌存感

参寻细雨湿乡愁,画笔心挥意探幽。

怎忍子规啼月夜,怜霜归去上青头。

《故乡探雨》是一首乡愁歌,诗人唱罢此歌兴犹未尽,写下了这首七绝。起句道出诗人沉浸在歌中的“探雨”中,而此雨乃乡雨,故能湿乡愁。“湿”字出奇,炼得无理而妙。承句:身外画笔难画雨景,诗人转而求助于心中“画笔”;后者有前者难到之处,可恣意“画”出乡雨的幽意。 转、结二句借“子规”的典故及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之况味,将乡愁写到极致:青头离乡,皓首回乡,此中感慨殊深,真堪“怜”也。

怀巢湖

湖心一姥山,罨画挂其间。

翡翠屏争列,琉璃镜不关。

鸥团晴雪积,棹递暮歌还。

夜月知谁对?愁来讵破颜。

这首五律有别于上面的七绝,故乡有实指,即作者家乡的巢湖。作品有选择地勾勒记忆中的巢湖美景。颔联比兴,颈联白描,最终逗出结联。作者自注,“巢湖夜月”乃庐阳八景之一。那么,对月的“谁”是作者还是家乡亲人?进而是“谁”对月生愁?作者只提问不作答,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言尽而意不尽。总之,家乡越美,乡愁越浓,这是贯穿全诗的主脉。

四、咏物寄意

咏物诗若过于黏着在所咏之物上,只见物之形而不见物之神,则难成佳作。要在若即若离,或不即不离,或也即也离。且举李教授的两首五律为例:

爱竹

爱竹端居傍,无关采笋归。

苏诗多逸迈,杜句或深微。

节劲躯何直,心虚叶不稀。

凭言良与恶,筠梦绿藩围。

古今咏竹诗多矣,然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东坡,其名作有《于潜僧绿筠轩》《初到黄州》《定风波》等。少陵咏竹诗也颇多,但既有爱竹又有恨竹之情结,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句“恶竹应须斩万竿”。是以,颔联请出了这两位古代大家作陪,以壮声势。颈联转笔对竹子作形神兼备的描述,做到“也即也离”:既是竹(自然的形态)又超越竹(引申的品格)。尾联摇笔扣题,且与颔联呼应:无论竹子被古人说成是“良”还是“恶”,作者对竹子清高品格之爱不可动摇。

题草原八骏图

无缰飞影过,绿浪托鬃低。

啸侣能惊鸷,骧云不压泥。

尝闻征漠北,匪止踏河西。

若谱心曲,掀澜听万鼙。

此作起承二联便写得有声有色,令人闭目能见八骏在草原上的纵横气势。然光是形到(“即”)还不够,还得神到(“离”)。转结二联写马的“宏远志向”,借霍去病“马踏匈奴”的典故说事,并用比兴手法深入马之内心。马被“神”化了,被作者塑造成传递自己心声的载体。

五、儿女情长

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诗人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动物,李教授又何尝不是?且读:

与老伴合唱《七夕情缘》于舍中

悬知后世亦冤家,笑渡星河曲作槎。

律吕情牵牛女近,帘栊影透鹊梁奢。

倚声忆昨鸿留迹,执手怜今颡聚华。

双竹庭栽聆不语,相扶眷眷淡生涯。

作品巧妙地嵌入作者生活中的爱情因素。尤其是尾联,通过拟人手段生成“双竹”这一未见前人道过的新意象,寄托老夫老妻之间“相扶眷眷淡生涯”的深情。

李教授下面这首绝句亦可圈可点:

儿媳初为人母赋此

蚌胎足月出明珠,娩罢双眸湛澈湖。

阵痛无声浑自了,唯留哺子静安图。

读来但觉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儿媳”呼之欲出,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好诗应含四要素:个性、情感、形象、余味。此二绝句得之。

六、抒发对前贤的敬仰之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这句话指的是诗由情生的道理。除了书写亲情外,李教授还用真挚的心灵去感悟前贤高尚的精神品德,并由此感发兴起诗词作品以呈敬仰之情。上面提到的《追思周公》是为一例。实则,这样的诗例还有许多,试看他的近作:

悼袁隆平(出群格)

印堂沟壑写蟠胸,墨是鸡肤倦是瞳。

已使畦摇金浪叠,终成廪似介丘隆。

为天百姓惟其食,去殍千邦赖尔功。

寰宇云听同一哭,留魂隐在夕阳红。

首联从面容入手,先立起形象,暗中为下文蓄势:布满皱纹的印堂,黝黑的肤色,疲倦的目光,这一切盖因袁隆平心系天下苍生(“蟠胸”)。中二联深化“蟠胸”,夹叙带议,使袁隆平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得以尽情一表。颔联比兴,颈联实写,虚实相生。末句“留魂隐在夕阳红”仍用比兴,将袁隆平生前未尽之梦想化作留在血红残阳中的灵魂,以景结情,深情无限。李教授深谙比兴在诗中的重要作用:能浓化诗味,能不言敬仰之情而此情自在其中。

七、于职业生涯中觅诗

清代刘熙载曾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李教授的职业是金融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而于职业生涯中觅诗,也是这位跨界诗人可贵的探索。笔墨所及的有导师、学生、留学同学、教学科研之艰辛等题材,诗人善于从中提炼出情、志、意、趣,而非就事论事。比如,一首获第三届“诗词中国”大赛海外赛区三等奖的七律写道:

见诸留学同学均已取得非凡成就喜作(新韵)

乐在攀援不在巅,及巅览小望中山。

殷勤泰半缘耽趣,探索何曾为赚钱?

奖只添荣宜简历,学堪惠世胜虚衔。

才情纵使皆横溢,揽月尤须自主天!

首联突兀而起,高屋建瓴,为全诗奠定了不俗的格调:攀登科学高峰之乐在攀登的过程而不在达巅的结果。中二联为此格调提供渐行渐显的“根”,境界亦随之愈展愈高。尾联忽出一旁枝收束全诗,谓科研固需才华,然学术自由更重要;非亲身从事过科研的诗人难以道出。此篇什造语浅显,凭意境胜。

限于篇幅及审美的主观性,遴选佳作评点总免不了挂一漏万。上面的诗例权当是引子,或可引导读者诸君自己去品鉴。

李教授的诗,每每有警句传出,令人爱不释卷。秉承“我口写我心”的宗旨,为人正直而感时伤世,他的应和怀人之作,情真意切,暖人心扉;又由于文理兼修,能以宏观视野观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他的作品常寄寓人生哲理,读来启人心智,受益良多。

以上是我拜读《闲韵野律》后品尝出来的一丝袅袅余味,未敢称序,仅目之为完成作业的尝试而已。

庄毅生

2021年12月24日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球汉诗总会副秘书长、深圳诗词学会顾问、深圳长青诗社副社长、全球汉诗总会深圳分会会长、《寰球诗声》编辑部主任、《鹏城汉风》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