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当代艺术日益“全球化”的当下,区域艺术形态与国际当代艺术的联系日益密切,两者亦在信息交流方面展开了更多的互动和对话。异地同步的当代艺术行为体现了艺术家对全球热点的共同关注,也体现了艺术家用艺术形式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
1996年,上海市率先举办了首届得到政府支持的国际双年展,为当代艺术作品进入官方殿堂展览提供了契机,也为公众近距离接触当代艺术提供了沉浸式交互平台。这些“利好”的时机和艺术生态促进了当代艺术的发展,面对艺术作品新材料和构成新元素时,艺术家能以一种“游牧”状态和创新呈现的方式进行创作,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能挥洒、运用多种材料,剔除艺术单一性表达的顽疾;更能在画面的黑与白、虚与实之间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我们在这里可看到,作品所体现的内在多元元素,形成了无数个充满“强度”的画面。而其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所创作的蕴含东方思想的作品,更处处体现出东方智慧和东方宇宙观,正对应了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曾引用的庄子的观点:瞻彼阙者,虚室生白。
青岛自开埠至今,虽只有130余年的历史,却被德、日侵占多年,历经沧桑。百年发展,青岛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中西文化交融特色和革故鼎新、开放包容、科技发展、文化多元、融合跨界的思维模式,这些城市特征和艺术气度恰与当代艺术的特质相吻合。
自2017年始,青岛已成功举办了四届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中外参展艺术家对该展满腔热忱并积极参与;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及时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当代艺术委员会和油画艺术委员会作为主办单位,更是发动旗下艺术家踊跃创作、参展,这对该展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纺织谷园区内的包豪斯建筑风格的老工业厂房,也因此被改造成具有现代时尚风格的1902美术馆,并将承办这届闻名全国的艺术展。
面对如何体现区域办展特色这一问题,组委会确定了“向东看”的办展方向。这一决定是睿智的,不但为该艺术展确立了一个符合地区需求的展览定位,还克服了如何让展览既有国际性又兼具地方特色的难题。它的明智之处还在于,不同于其他内地城市的相似展览,该展得到了众多国外艺术家的关注和青睐,作品来源范围更加广泛,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展览风格和艺术家群体。
参加本届艺术展的国外艺术家主要来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的15个国家,“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也为该展提供了机遇。纵观历届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参展者除中国的艺术家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尼泊尔、马尔代夫等国家和地区的优秀艺术家。
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以青岛为基地、覆盖山东半岛多个城市,展现了青岛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本届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山东籍著名艺术家杜大恺先生、姜宝林先生都积极参与,他们一直热心关注家乡的艺术事业,并将自己最新力作在青岛展出。另外,还有诸多默默无闻的艺术志愿者,他们团结一致,持之以恒,组成了高效的工作团队。他们任劳任怨,不求回报,为展览的筹备付出了不懈努力。
春华秋实,天道酬勤,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已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平台,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投稿作品足以力证。作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原创性文化品牌,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组委会力求每一届都设立不同的展览主题,以当代艺术的崭新创作方式诠释创新的精神内涵。艺术源于生活,当代艺术在青岛的兴起是青岛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艺术是人类对物质和精神不懈追求的结果,而大众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又将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当代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第五届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总策展 林建业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