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过渡为“青岛国际双年展”的可行性分析
文/林 源
当前,在大力推动城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青岛应如何打好“国际双年展”这张文化牌,构建新的城市形象和文旅产业呢?
纵观国际双年展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的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业内普遍认可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国际双年展有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和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我们熟知的澳大利亚悉尼、韩国光州和釜山、日本横滨等城市也创建、举办了大量国际双年展。目前,世界各地共有300多个城市举办双年展,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约有30个。
1996年的“’96上海(美术)双年展”是中国国内最早由官方主办的双年展之一。随后,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南京国际双年展、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新疆当代艺术双年展等也相继创办,其所在地区均已形成区域性独特展示体系。因国际双年展聚焦前沿性的当代艺术创作,故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创建双年展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反观青岛,作为国际知名城市,在举办双年展方面却是缺席的。本研究旨在寻找一种契机,将数次被列入青岛国际时尚城重点建设项目和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的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的办展资源与经验进行整合,为创建青岛国际双年展提供必要性条件。建立青岛本土的国际双年展,借此机遇将全球前卫艺术“引”至青岛,加快青岛艺术城市建设,使青岛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前行。
在双年展的发展历史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世界各地许多成功举办双年展的城市,在其他方面可能“名不见经传”,比如德国卡塞尔、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日本横滨、韩国光州等城市。青岛也属于这类城市,其特点是欠缺大型综合性展览。在一定程度上,国际双年展与整个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并不只是艺术圈内部的活动,而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体,它能为城市带来非常可观的效益。
本文针对青岛国际双年展的可行性分析基于双年展这一全球流行的综合性当代艺术展览体系,通过梳理青岛在当代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分析在青岛创建青岛国际双年展的优势条件和将要面临的问题。同时,本文亦综合分析了青岛应如何进行展览定位和如何形成自身的办展特色,探究展览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一、前期办展成果分析
双年展是一座城市的节日,城市是双年展举办的载体,双年展则用艺术的形式为城市赋能。
回溯青岛的办展资源。自2017年至2022年,青岛已举办了四届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该展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著名艺术家杜大恺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著名艺术家姜宝林担任展览组委会名誉主任,每年约10月底在青岛市纺织谷1902美术馆开幕。该展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共收到世界各地艺术家投稿作品5000余件。历届展览设年度主题,紧扣青岛社会经济发展脉络,体现青岛海洋城市的特色,展现青岛的文化根脉、文化理念和文化立场,彰显青岛包容、友善的城市品质与时尚的艺术气质。经过多年打造,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原创性文化艺术品牌。
青岛作为有着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的现代化都市,在面临发源于西方的“双年展”模式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今天的青岛更需要成为当代艺术家参与国际当代艺术对话的热点平台,成为国内外当代艺术创作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总结历届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的办展经历,主要有以下特点:
1.当代语境。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的定位是:在当代语境下思考问题。当代语境与时代紧密结合,创作体现当下全球关注热点的作品,这种语境上的超前性具有创新意义。
2.文化间性。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进行跨文化的对话,能激发艺术家思考一些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这种文化间性使大家能够看到彼岸的风景,做出超越性的判断。
3.跨界对话。跨界对话就是作品主题不变,以自身的属性进入到另外一个属性当中运行。当下时代多元化的发展特征,使得展览内容延伸到不同的行业领域,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相互交融,艺术与其他学科跨界结合,彼此实现自我的边界突破,这是一种双赢的艺术交流方式。
4.本埠关怀。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主要面向本土,本埠关怀正是我们的初心所在。
二、过渡为“青岛国际双年展”的意义
青岛国际双年展始终坚持展现中国艺术新理念、新价值以及新的创造力,保持艺术定位的前卫精神,强调文化多元与包容之下的批判性;始终立足本体,坚持以跨文化、跨领域的形式来积极探索和回答人类社会的前沿问题。
1.在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的基础上,创建青岛国际双年展。基于双年展这一全球流行的综合性艺术展览体系,梳理青岛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历史,找出区域当代艺术在与世界对话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分析青岛本土艺术与世界当代艺术互动的人文价值贡献与话语实践前景。
2.作为当代艺术交流平台,青岛国际双年展的价值在于使国际当代艺术对话的渠道更加畅通,坚持“国际性、跨文化、跨领域”的定位。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品牌展览,青岛国际双年展集空间性与互动性、研究和展示于一体,呈现出观念新颖、媒介特殊、体量庞大等特征,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带动城市旅游和商务的融合发展。
3.创建青岛国际双年展将提高青岛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双年展致力于探讨当代艺术公共化的地域趋向以及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联合发展的问题,旨在将艺术更好更深地融合城市生活。青岛的艺术家们期待将自己的艺术经验分享给国内、国际同行,期待及时了解世界最新的艺术动态并融入其中。
4.青岛国际双年展将让青岛市民了解世界,将全球前卫艺术“引”至青岛;同时也让世界了解青岛,举办青岛国际双年展,青岛的老百姓也是受益群体。
三、发展路径及思路
青岛作为新一线城市,从艺术家到公众,对当代艺术的接触与认识都比较有限。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创建青岛国际双年展,从城市的影响力和城市自身的需求来看都很有必要。那么创建之后,如何在展览运营机制方面借鉴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如何形成本土文化办展特色?这是我们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成立筹备小组。由青岛市文化艺术主管部门牵头,成立青岛国际双年展组织委员会,拟写可行性分析报告,报请政府审批。
2.引进策展模式。参照国际惯例引进策展人才制度,策展人通过分析当代艺术现状、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对整个策展工作进行组织和调度,坚持展览策划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策展人在青岛国际双年展的策划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完成前期准备。策展前期需要成立委员会和执行部门、确定展览主题、选择艺术家、撰写计划书、评估展览的学术性及预算等,其余展览形式的选择、作品运输、信息收集、文案撰写、物料设计、媒体对接等环节也都需要策展人进行安排与调度。
4.国际征稿定向。确立“向东看”这一符合地区需求的展览定位和办展方略,国际征稿原则上限定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5国范围内。
5.丰富办展模式。青岛国际双年展将是本土颇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事,双年展开幕之时,展览场馆可同期推出其他艺术活动,主展馆之外可设置分展场,以加强和城市的联动。除了常规的卫星展之外,应积极探索各种艺术展览新模式。
招贴设计:林源
6.开拓推广途径。展览组织委员会需主动寻找机会,借助各类平台实施媒体推广计划,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各类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让观众在双年展的虚拟空间中实现有效互动,纪录青岛双年展的蜕变过程。
7.观念作品引领。推进跨文化艺术话语的实践进程,关注艺术与城市的共生发展关系,培养表达青岛经验的新晋艺术家,努力将青岛国际双年展打造成体现本土艺术新理念、新价值、新创造力的重要窗口。
青岛是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海洋城市,双年展在青岛的落地符合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思路。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青岛更应该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创建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向东看”的国际双年展。
对于依靠政府资金支持的双年展来说,政府的态度与举措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年展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对于依赖企业赞助的双年展来说,企业的影响力和经营状况则起到决定性作用。放眼全国各地的双年展,创建之后,如何让展览真正常态化、持续举办下去,是组委会应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青岛的双年展要明确自身的办展主旨,避免成为某批评家群、某艺术风格的雅聚,避免沦为各种“文化庙会”的附属物。
2022年9月
林 源:韩国世宗大学艺术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