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具备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产教融合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仍以单向输送为主,即企业向学校输送资源。学校只是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一些资源,而很难从中产生更具有实际价值的教学内容。这使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缺乏双向互动,难以真正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
第二,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措施相对比较传统,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由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缺乏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导致企业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第三,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是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关键人员。但由于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不同,难以很好地把握企业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第四,产教融合理念不够深入人心。虽然产教融合的概念越来越普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产教融合的深层含义,也没有真正体验到生产力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一方面,缺乏产教融合的宣传和理念深化工作,导致人们对其认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和企业分属不同领域,也造成了其产教融合理念不够深入人心。
第五,校企合作水平不高。高职院校和企业间的校企合作是以深度、广度、质量等为核心,通过双方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合作的一种形式。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校企合作不够有效。这主要有如下原因:①双方缺乏长期战略规划和共同认识,导致合作随意性大,效果不尽如人意;②学校和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缺乏有效信息交流的平台;③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和制度不完备,无法有效整合教育的资源,如教师、学生、设备、资金等。
第六,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市场需求。产教融合的本质是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成为能够适应实际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实践中,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完全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导致一些毕业生对个人发展差距较大。这主要有如下原因:①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出题等方面仍然处在传统模式下,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②缺乏行业情报,无法进行更好的职业规划和培养规划;③很多职业技能所需的训练无法在实践环节充分实现。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针对产教融合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更优化的解决方案。例如,建立由企业、高职院校和政府共同参与的联合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开发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资源利用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备良好应变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升级和优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