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十八章 导言
Ⅰ.研究的对象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商品产品,它的决定性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既包括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也包括真正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也就是说,包括全部循环。这个循环,作为周期性的过程,即经过一定期间不断地重新反复的过程,形成资本的周转。
无论我们考察的是G…G'形式的循环,还是P…P形式的循环,直接生产过程P本身始终只是这个循环的一个环节。在前一种形式中,它表现为流通过程的中介;在后一种形式中,流通过程表现为它的中介。它的不断更新,资本作为生产资本的不断再现,在这两种场合,都以资本在流通过程中的转化为条件。另一方面,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是资本在流通领域不断地重新经历各种转化的条件,是资本交替地表现为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条件。
但是,正如每一单个资本家只是资本家阶级的一个分子一样,每一单个资本只是社会总资本中一个独立的、可以说赋有个体生命的部分。社会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运动的总和,即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正如单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是商品世界的形态变化序列——商品流通——的一个环节一样,单个资本的形态变化,它的周转,是社会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这个总过程,既包含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或交换。一方面,它包含可变资本向劳动力的转化,从而包含劳动力的并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这里,工人是他的商品——劳动力的卖者,资本家是这种商品的买者。另一方面,商品的出售,包含工人阶级对商品的购买,也就是说,包含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在这里,工人阶级是买者,资本家是向工人出售商品的卖者。
商品资本的流通,还包含剩余价值的流通,从而也包含对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即对剩余价值的消费起中介作用的买和卖。
因此,构成社会资本的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也就是说,就总体来考察的循环,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而且也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后者本来只能由两部分构成:1.资本本身的循环;2.进入个人消费的商品的循环,也就是工人用工资,资本家用剩余价值(或其中的一部分)购买的那些商品的循环。[389—390]
但是在第一篇和第二篇,我们考察的,始终只是单个资本,只是社会资本中一个独立部分的运动。
但是,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一个商品的总形态变化表现为商品世界形态变化系列的一个环节,同样,单个资本的形态变化现在则表现为社会资本形态变化系列的一个环节。虽然简单商品流通决没有必要包括资本的流通,——因为它可以在非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但如上所述,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却包括那种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资本的商品的流通。
现在,我们就要考察作为社会总资本的组成部分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个过程的总体就是再生产过程的形式),也就是考察这个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392]
Ⅱ.货币资本的作用
在考察单个资本的周转时,货币资本显示出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第二,由于周转期间的长短不同和周转期间两个组成部分——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的比例不同,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预付和更新的那部分预付资本价值与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本即连续进行的生产的规模之间的比例,也就不同。但不管这个比例如何,能够不断执行生产资本职能的那部分处在过程中的资本价值,总是受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与生产资本同时存在的那部分预付资本价值的限制。这里说的只是正常的周转,一个抽象的平均数。为消除流通的停滞而追加的货币资本是撇开不说的。
关于第一点。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的这种二重化,是产品表现为商品的规律。同样,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特别是流动资本,要求货币资本作为动力经过一段短时间不断地反复出现。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不断地用货币一再购买。在这里,就单个资本说是如此,就社会资本说也是如此,后者不过是以许多单个资本的形式执行职能。但是正如第一册已经指出的,由此决不能得出结论说,资本执行职能的范围,生产的规模——即使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就其绝对的界限来说,是由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的大小决定的。
并入资本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扩大,在一定的界限之内,不是取决于预付货币资本的量。在劳动力的报酬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如果货币资本随着这种剥削的加强而增加(即如果工资提高),那么,它也不是和这种剥削成比例地增加的,因而,根本不是相应地增加的。
生产上利用的自然物质,如土地、海洋、矿山、森林等等,不是资本的价值要素。只要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紧张程度,不增加预付货币资本,就可以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加强对这种自然物质的利用。这样,生产资本的现实要素增加了,而无需追加货币资本。如果由于追加辅助材料而必须追加货币资本,那么,资本价值借以预付的货币资本,也不是和生产资本效能的扩大成比例地增加的,因而,根本不是相应地增加的。
同一些劳动资料,也就是同一固定资本,可以用延长每天的使用时间的办法,也可以用增加使用强度的办法,更有效地加以利用,而无需为固定资本追加货币支出。这时,只是固定资本的周转加快了,可是它的再生产的各种要素也更迅速地提供出来。
撇开自然物质不说,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不花费资本家分文的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
关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和各个单个工人积累起来的熟练程度,情况也是如此。[393—394]
关于第二点。社会劳动和生产资料每年都必须有一部分用来生产或购买货币,以补偿磨损掉的铸币。不言而喻,这对社会生产的规模相应地是一种削减。但是,至于那个部分地充当流通手段,部分地充当贮藏货币的货币价值,那么,既然它已经存在,已经取得,它就同劳动力、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和财富的自然源泉并存。不能把这种货币价值看成是限制这些东西的。通过它转化为生产要素,通过它和外国进行交换,生产规模就能扩大。但这以货币依旧起世界货币的作用为前提。
由于周转期间的长短不同,推动生产资本所必要的货币资本量也就有大有小。我们还知道,周转期间划分为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就要求增加那种在货币形式上潜在的或暂歇的资本。
周转期间,就它由劳动期间的长度决定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生产过程的物质性质所决定,因此,不是由这个生产过程的特殊的社会性质所决定。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历时较长范围较广的事业,要求为较长的时间预付较大量的货币资本。所以,这一类领域里的生产取决于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货币资本的界限。这个限制被信用制度和与此相联的联合经营(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因此,货币市场的混乱会使这类企业陷于停顿,而这类企业反过来也会引起货币市场的混乱。
有些事业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在这个时间内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而另一些生产部门不仅在一年间不断地或者多次地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且也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的生产的基础上,必须确定前者按什么规模进行,才不致有损于后者。在社会的生产中,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一样,在劳动期间较短的生产部门,工人将照旧只在较短时间内取走产品而不提供产品;在劳动期间长的生产部门,则在提供产品之前,在较长时间内不断取走产品。因此,这种情况是由各该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造成的,而不是由这个过程的社会形式造成的。在社会的生产中,货币资本不再存在了。社会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给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者也许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品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396—397]
第二十章 简单再生产
Ⅰ.问题的提出
如果我们考察社会资本,即总资本——各单个资本只形成它的分数部分,这些部分的运动,既是它们的单个的运动,同时又是总资本运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一年内执行职能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考察社会在一年间提供的商品产品,那么,就会清楚地看到: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怎样进行的,这个再生产过程和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征,二者又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年产品既包括补偿资本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即社会再生产,也包括归入消费基金的、由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就是说,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这种消费包括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即维持),因而也包括总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再生产。
显然,我们应当分析的是

这个流通公式,在这里,消费必然会起作用;因为起点W'=W+w,即商品资本,既包含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也包含剩余价值。所以,它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在G—W…P…W'—G'循环和P…W'—G'—W…P循环中,资本的运动是起点和终点:这一运动自然也包括消费,因为商品,即产品,必须出售。但是,只要商品已经出售,这个商品以后变成什么,对单个资本的运动是没有关系的。相反地,在W'…W'运动中,正是要通过说明总产品W'的每一价值部分会变成什么,才能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在这里,总的再生产过程既包括资本本身的再生产过程,也包括以流通为中介的消费过程。
为了我们当前的目的,再生产过程必须从W'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观点来加以考察。在分析单个资本的产品价值时,我们假定,单个资本家通过出售他的商品产品,先把他的资本的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然后,通过在商品市场上再购买各种生产要素,把它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现在,我们已经不能再满足于这个假定了。既然这些生产要素是物质的东西,那它们就同用来和它们交换并由它们来补偿的单个成品一样,是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用工资和资本家用剩余价值所消费的那部分社会商品产品的运动,不仅是总产品运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同各单个资本的运动交织在一起。因此,只是假定这个过程发生,是不能说明这个过程的。
直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生产上消费掉的资本,就它的价值来说,怎样由年产品得到补偿?这种补偿的运动怎样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消费和工人对工资的消费交织在一起?因此,首先要研究原有规模的再生产。其次,不仅要假定,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而且还假定,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革命。[435—436]
当我们从单个资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价值生产和产品价值时,商品产品的实物形式,对于分析是完全无关的,例如,不论它是机器,是谷物,还是镜子都行。这始终只是举例而已,任何一个生产部门都同样可以作为例证。我们必须考察的是直接的生产过程本身。这种生产过程,在任何场合,都表现为一个单个资本的过程。说到资本的再生产,我们只要假定,代表资本价值的那部分商品产品,会在流通领域内找到机会再转化为它的生产要素,从而再转化为它的生产资本的形式。同样,我们只要假定,工人和资本家会在市场上找到他们用工资和剩余价值购买的商品。但是,当我们考察社会总资本及其产品价值时,这种仅仅从形式上来说明的方法,就不够用了。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另一部分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这在表现为总资本的结果的产品价值本身内形成一个运动。这个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既然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基础上,没有任何积累或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是一种奇怪的假定,另一方面,生产条件在不同的年份不是绝对不变的(而假定它们是不变的),那么,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就只是一个抽象。前提是:一定价值的社会资本,今年和去年一样,再提供一样多的商品价值,满足一样多的需要,虽然商品形式在再生产过程中可能改变。但是,只要有积累,简单再生产总是积累的一部分,所以,可以就简单再生产本身进行考察,它是积累的一个现实因素。年产品的价值可以减少,而使用价值量不变;年产品的价值可以不变,而使用价值量减少;价值量和再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也可以同时减少。这一切就在于,再生产不是在比以前更有利的情况下进行,就是在更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后者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出现一个不完备的——有缺陷的——再生产。这一切都只能涉及再生产的不同要素的量的方面,但不涉及它们作为进行再生产的资本或作为再生产出来的收入在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437—438]
Ⅱ.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
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两个生产部门各自使用的全部资本,都形成社会资本的一个特殊的大部类。
每一部类的资本都分成两个组成部分:
1.可变资本。从价值方面看,这个资本等于该生产部门使用的社会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等于为这个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工资总额。从物质方面看,这个资本是由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本身构成的,即由这个资本价值所推动的活劳动构成的。
2.不变资本,即该部门在生产上使用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些生产资料本身又分成固定资本:机器、工具、建筑物、役畜等等,流动不变资本:生产材料,如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等。
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借助于这些资本而生产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都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c的价值部分和由全部年劳动追加的价值部分。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v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m的部分。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c+v+m。
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不变资本的那部分价值c,是和生产上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不一致的。诚然,生产材料会全部消费掉,从而它的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但是所使用的固定资本只有一部分会完全消费掉,因而只有这部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固定资本即机器、建筑物等等的其余部分和以前一样继续存在并继续执行职能,虽然它的价值由于逐年损耗而减少。在我们考察产品价值时,继续执行职能的这部分固定资本,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它是在这个新生产的商品价值之外而和这个商品价值并存的一部分资本价值。[……]在考察单个资本的产品价值时,我们讲过,固定资本因损耗而失去的价值,会转移到在损耗期间生产的商品产品中去,不管这个固定资本在此期间是否有任何部分由于这种价值转移而得到实物补偿。相反地,在这里,在考察社会总产品及其价值时,我们不得不撇开,至少是暂时撇开固定资本在当年因损耗而转移到年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因为这种固定资本没有在当年重新得到实物补偿。在本章的后面有一节,我们将专门论述这一点。[438—440]
我们研究简单再生产,要以下列公式为基础,其中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并且假定价值增殖率=100%。数字可以表示几百万马克,几百万法郎,或几百万镑。
Ⅰ.生产资料的生产:

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
Ⅱ.消费资料的生产:

以消费资料的形式存在。
概括起来说,全年总商品产品:
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Ⅱ.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总价值=9000,按照假定,其中不包括继续以实物形式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
现在,如果我们研究简单再生产基础上(这里全部剩余价值都是非生产地消费掉)的各种必要的交换,并且先不考察作为交换中介的货币流通,那么,我们一开始就会得出三大要点:
1.第Ⅱ部类工人的工资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但是,它们的价值存在于价值1000的消费资料中,这种消费资料掌握在第Ⅱ部类的资本家的手里,补偿预付的500v,并代表500m。因此,第Ⅱ部类的工资和剩余价值,在第Ⅱ部类内部同第Ⅱ部类的产品交换。这样,就有(500v+500m)Ⅱ=1000以消费资料形式从总产品中消失。
2.第Ⅰ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即用于第Ⅱ部类的产品。因此,它们必须同第Ⅱ部类产品的其余的、数量与它们相等的不变资本部分2000c交换。为此,第Ⅱ部类会得到数额相等的生产资料,得到体现第Ⅰ部类的1000v+1000m的价值的第Ⅰ部类产品。因此,就有2000Ⅱc和(1000v+1000m)Ⅰ从计算中消失。
3.还剩下4000Ⅰc。它们由生产资料构成,只能用于第Ⅰ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因此,要通过第Ⅰ部类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的互相交换来解决,就像(500v+500m)Ⅱ要通过第Ⅱ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或通过第Ⅱ部类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来解决一样。
暂时说到这里,这些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以下的叙述。[440—442]
Ⅲ.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Ⅰ(v+m)和Ⅱc的交换
我们从两个部类之间的大宗交换开始。(1000v+1000m)Ⅰ——这些价值以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存在于它们的生产者手中——要和2000Ⅱc,即以消费资料的实物形式存在的价值交换。通过这种交换,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把他们的不变资本=2000从消费资料形式再转化为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不变资本可以重新作为劳动过程的因素,并且为了价值增殖而作为不变的资本价值执行职能。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交换,第Ⅰ部类的劳动力的等价物(1000Ⅰv)和第Ⅰ部类的资本家的剩余价值(1000Im),在消费资料中实现;二者都由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转化为一种可以作为收入来消费的实物形式。
但这种互相交换是通过货币流通来完成的。货币流通成为交换的中介,同时也使这种交换难于理解,然而它却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因为可变资本部分必须一再表现为货币形式,即表现为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劳动力的货币资本。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同时进行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不论它们属于第Ⅰ部类还是第Ⅱ部类,可变资本都必须以货币形式来预付。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是在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之前,但是支付劳动力的报酬,却是在约定的期限,在劳动力已经在使用价值的生产上消耗掉之后。就像产品价值的其余部分一样,产品价值中仅仅作为在劳动力报酬上支出的货币的等价物的那部分价值,即产品价值中代表可变资本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是属于资本家的。在这部分价值中,工人已经把他的工资的等价物提供给资本家了。但是,只有商品再转化为货币,即把商品卖出去,资本家的可变资本才能重新成为他的货币资本,可以为购买劳动力而重新预付。[442—443]
至于第Ⅰ部类的商品资本的m部分和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另一半交换时所需要的货币,它可以按不同的方式预付。实际上,这种流通包括两个部类的各单个资本家之间的无数个别的买和卖,而这种货币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来自这些资本家,因为由工人投入流通的货币量,我们已经计算过了。或者是,第Ⅱ部类的一个资本家可以用他的和生产资本并存的货币资本,向第Ⅰ部类的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或者是相反,第Ⅰ部类的一个资本家把用于个人支出而非资本支出的货币基金,向第Ⅱ部类的资本家购买消费资料。正如前面第一篇和第二篇中已经指出的,前提是:在任何情况下,资本家手中除生产资本外,必须要有一定的货币储备——或者作为资本预付,或者作为收入花掉。[443—444]
总的结论是:产业资本家为了促成他们自己的商品流通而投入流通的货币,无论是记在商品的不变价值部分的账上,还是记在存在于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在它作为收入花掉的时候)的账上,总是按照各个资本家为货币流通而预付的数额回到他们手中。[446]
由此得出结论:在简单再生产中,第Ⅰ部类的商品资本中的v+m价值额(也就是第Ⅰ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与此相应的比例部分),必须等于不变资本Ⅱc,也就是第Ⅱ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分出来的与此相应的部分;或者说,Ⅰ(v+m)=Ⅱc。[446]
Ⅳ.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
年商品生产的第Ⅱ部类是由种类繁多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但是,按它们的产品来说,可分成两大分部类:
(a)消费资料。它们进入工人阶级的消费,但因为它们是必要生活资料,所以也构成资本家阶级的消费的一部分,虽然就其质量和价值来说,往往和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不同。为了这里研究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这整个分部类概括为必要消费资料这个项目。[448]
(b)奢侈消费资料。它们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而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448]
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必然会得出以下结论:
1.年劳动以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创造的新价值产品(分成v+m),等于年劳动的另一部分生产的产品价值所包含的以消费资料形式再生产的不变资本价值c。假如前者小于Ⅱc,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就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假如前者大于Ⅱc,余额就不能利用。在这两个场合,简单再生产这个前提都会被违反。
2.在以消费资料形式再生产的年产品中,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可变资本v,在它的获得者是生产奢侈品的工人时,只能在一开始体现着Ⅱa资本主义生产者的剩余价值的那部分必要生活资料中实现。因此,投入奢侈品生产的v,必须等于以必要生活资料形式生产的m中和它的价值量相适应的部分,因而就必然小于这整个m,即小于(Ⅱa)m。只是由于这个v在这一部分m中实现,奢侈品的资本主义生产者所预付的可变资本才能以货币形式回到他们手中。这个现象和Ⅰ(v+m)在Ⅱc中的实现是完全类似的;只是在这里,(Ⅱb)v是在和它价值量相等的那一部分(Ⅱa)m中实现的。既然全年总产品实际进入以流通为中介的年再生产过程,所以这些比例关系在全年总产品的每一次分配中,都具有质的决定意义。Ⅰ(v+m)只能在Ⅱc中实现,作为生产资本组成部分执行职能的Ⅱc也只有通过这种实现才能得到更新;同样,(Ⅱb)v只能在(Ⅱa)m的一部分中实现,而(Ⅱb)v也只有通过这种实现,才能再转化为它的货币资本的形式。不言而喻,只有在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再生产过程本身的结果时,也就是说,只有在例如Ⅱb的资本家不是靠信用从别处取得用于v的货币资本时,上述情况才适用。相反地,从量的方面说,年产品各部分之间的交换,只有在生产的规模和价值关系保持静止状态,并且这些严格的比例关系不会由于对外贸易而有所改变的情况下,才能按上述比例进行。[453—454]
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必要消费资料的生产和奢侈品的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以Ⅱ(v+m)在Ⅱa和Ⅱb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从而也是以Ⅱc在(Ⅱa)c和(Ⅱb)c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因此,这种分割从根本上影响着生产的性质和数量关系,对生产的总形态来说,是一个本质的决定性的因素。
简单再生产实质上是以消费为目的的,虽然攫取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的动机;但是,剩余价值——不管它的比例量如何——在这里最终只是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既然简单再生产是每个规模扩大的年再生产的一部分,并且还是它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这种个人消费的动机总是和发财致富的动机本身相伴而生,同时又和它相对立。实际上,问题表现得更复杂,因为掠夺物——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的分享者,会作为独立于资本家以外的消费者出现。[457]
Ⅴ.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中介作用
对商品流通来说,有两样东西始终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货币。“与直接的产品交换不同,流通过程在使用价值换位和转手之后并没有结束。货币并不因为它最终从一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中退出来而消失。它不断地沉淀在商品空出来的流通位置上。”(第1册第3章第92页130)
例如,在Ⅱc和Ⅰ(v+m)之间的流通中,我们假定,第Ⅱ部类为这个流通预付了500镑货币。大的社会的生产者群之间的流通,分解为无数的流通过程,其中,时而这一生产者群的某个人,时而那一生产者群的某个人,首先作为买者出现,从而把货币投入流通。把个别情况完全撇开不说,这已经由生产期间的差别,从而由不同商品资本的周转的差别决定了。现在,第Ⅱ部类用500镑向第Ⅰ部类购买同等价值额的生产资料,第Ⅰ部类再向第Ⅱ部类购买500镑消费资料;这些货币因此又流回到第Ⅱ部类那里;后者绝不会因为这种回流而更富有。它首先把500镑货币投入流通,并从流通中取出同等价值额的商品,然后又出售500镑商品,并从流通中取出同等价值额的货币;这样,500镑又流回来。事实上,第Ⅱ部类投入流通的是500镑货币和500镑商品=1000镑;它也从流通中取出了500镑商品和500镑货币。为了使500镑商品(Ⅰ)和500镑商品(Ⅱ)相交换,流通所需要的只是500镑货币。这样,谁预付货币来购买别人的商品,谁就会在出售自己的商品时,重新得到货币。所以,假如第Ⅰ部类首先向第Ⅱ部类购买500镑商品,然后再向第Ⅱ部类出售500镑商品,那么这500镑将回到第Ⅰ部类那里,而不是回到第Ⅱ部类那里。
第Ⅰ部类投在工资上的货币,即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可变资本,不是直接地返回的,而是间接地、通过迂回的道路以这个形式返回的。相反,在第Ⅱ部类,500镑工资却直接从工人那里回到资本家手中,就像在同一些人彼此交替地作为商品的买者和卖者不断对立,反复进行买和卖时货币总是直接返回一样。第Ⅱ部类的资本家以货币支付劳动力的报酬;这样,他就把劳动力并入他的资本,只是由于这种流通行为,即对资本家来说仅仅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流通行为,资本家才能作为产业资本家,而和作为他的雇佣工人的工人相对立。但是,起先作为自己劳动力的卖者,出售者出现的工人,后来会作为买者,作为货币所有者,而和作为商品的卖者的资本家相对立;因此,投在工资上的货币,也流回到资本家手中。只要这些商品的出售不包含欺诈等等,而是商品和货币进行等价交换,那么,这就不会是资本家借以发财致富的过程。资本家并不是支付给工人两次:先用货币,后用商品;一旦工人把货币换成资本家的商品,资本家的货币就回到自己手中。
然而,转化为可变资本的货币资本,即预付在工资上的货币,在货币流通本身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工人阶级不得不挣一文吃一文,不能给产业资本家提供任何长期的信贷,这样,各个产业部门的资本周转期间尽管有差别,可变资本却要在某一短期内,例如一周,即在比较迅速地反复的期限内,同时在社会的无数不同地点,以货币形式预付(这个期限越短,通过这个渠道一次投入流通的货币总额相对地说也就越小)。在每个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这样预付的货币资本在总流通中都占有一个在比例上有决定意义的部分,这尤其是因为同一个货币在流回起点之前要流过各种渠道,作为无数其他的营业的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459—461]
Ⅵ.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
现在留下还要研究的是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4000Ⅰc。这个价值等于第Ⅰ部类的商品产品中再现的价值,即在这个商品量的生产上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个再现的价值并不是在第Ⅰ部类的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而是在这一年以前作为不变的价值,作为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既定的价值,进入这个生产过程的。它现在存在于第Ⅰ部类的整个那部分没有被第Ⅱ部类吸收的商品量中。因而,仍然保留在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手中的这个商品量的价值=他们的全部年商品产品价值的。[……]在第Ⅰ部类,全部商品产品由生产资料,即由建筑物、机器、容器、原料和辅助材料等等构成。因此,其中用来补偿这个部门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那一部分,能够以它的实物形式立即重新作为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执行职能。如果它进入流通,那也是在第Ⅰ部类内部流通。在第Ⅱ部类,一部分实物形式的商品产品由该部类的生产者个人消费掉,而在第Ⅰ部类,一部分实物形式的产品却由它的资本主义生产者在生产上消费掉。[470—471]
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由大量的不同的资本群构成。它们被分别投入不同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有若干被投入铸铁厂,有若干被投入煤矿,等等。每个这种资本群或每个这种社会的群资本,又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独立执行职能的单个资本构成。首先,社会资本,比如说7500(可以用百万等等来表示),分成不同的资本群;价值7500的社会资本分成各个特殊的部分,其中每个部分都被分别投入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投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那部分社会资本价值,按照它的实物形式,部分地由各特殊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构成,部分地由它们的经营所必需的、具有相应的熟练程度的劳动力构成,这种劳动力由于分工,并按照它在每个个别生产部门所完成的劳动的特殊种类,而各不相同。投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那部分社会资本,又由投入该生产部门的独立执行职能的单个资本的总和构成。不言而喻,这里所说的,既适用于第Ⅰ部类,也适用于第Ⅱ部类。
至于说第Ⅰ部类中以它的商品产品形式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那么,它有一部分作为生产资料再进入把它当作产品生产出来的特殊生产部门(或者,甚至就是它那一个企业)。例如,谷物进入谷物的生产,煤炭进入煤炭的生产,铁以机器形式进入铁的生产,等等。
当构成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的部分产品不再直接进入自己的特殊生产部门或自己那个生产部门的时候,这些产品只是变换了位置。它们以实物形式进入第Ⅰ部类的另一个生产部门,而第Ⅰ部类其他生产部门的产品则对它们进行实物补偿。这只不过是这些产品的换位。它们全部作为补偿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因素再进入第Ⅰ部类,但不是补偿第Ⅰ部类的这个群的生产资料,而是补偿另一个群的生产资料。在这里,只要交换是在第Ⅰ部类的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的,这种交换就是一种实物形式的不变资本和另一种实物形式的不变资本的交换,就是一种生产资料和其他种生产资料的交换。这是第Ⅰ部类的不同的单个不变资本部分的互相交换。只要产品不是直接在本生产部门作为生产资料使用,这些产品就离开它们自己的生产场所,进入另一个生产场所,因而,互相得到补偿。换句话说(和第Ⅱ部类剩余价值的情况相似),第Ⅰ部类的每个资本家按照他作为这4000不变资本的共有者所占的比例,从这个商品总量中取出他所需要的相应的生产资料。如果生产是社会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那么很明显,为了进行再生产,第Ⅰ部类的这些产品同样会不断地再作为生产资料在这个部类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一部分直接留在这些产品的生产部门,另一部分则转入其他生产场所,因此,在这个部类的不同生产场所之间发生一种不断往返的运动。[472—474]
Ⅶ.两个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当年再生产的第Ⅱ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新生产的第Ⅱ部类的剩余价值(即等于第Ⅱ部类当年生产的价值),加上当年再生产的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新生产的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加上第Ⅰ部类当年生产的价值)。
因此,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年价值产品,即等于社会劳动在当年生产的全部价值。其所以必然如此,因为在简单再生产中,这全部价值将被消费掉。[474]
Ⅷ.两个部类的不变资本
生产资料(Ⅰ)的总价值,等于以生产资料(Ⅰ)形式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同以消费资料(Ⅱ)形式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所以,等于在社会总产品中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481]
Ⅺ.固定资本的补偿
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只要是由真正的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的一个特殊种类)构成的,就由劳动资料转移到劳动产品(商品)中去;这些劳动资料继续作为生产资本的要素执行职能,而且是以它们的旧的实物形式继续执行职能。只是劳动资料的损耗,即它们在一定期间持续执行职能时逐渐损失的价值,才作为借助于劳动资料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要素再现,才由劳动工具转移到劳动产品中去。[502]
商品的这个价值要素绝不能和修理费用混为一谈。如果商品出售了,这个价值要素就会和别的要素一样货币化,即转化为货币;但是,在转化为货币以后,它和其他价值要素的区别就出现了。为了开始商品的再生产(总之,就是为了使商品生产过程成为连续的过程),在商品生产上消费的原料和辅助材料,必须用实物来补偿;在商品上消耗的劳动力,同样也必须用新的劳动力来补偿。因此,出售商品得到的货币,必须不断再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这些要素,不断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相反地,出售商品所得到的货币,就它是与固定资本损耗相等的那部分商品价值的货币化而言,是不会再转化为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的,虽然它是补偿这种生产资本的价值损失的。它在生产资本旁边沉淀下来,保留它的货币形式。这种货币沉淀反复发生,直到年数不等的再生产时期结束为止,在这个再生产时期,不变资本的固定要素以它的旧的实物形式在生产过程中继续执行职能。一旦这种固定要素如建筑物、机器等等的寿命已经完结,不能再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它的价值就在它旁边存在着,全部由货币来补偿,即由货币沉淀的总和,由固定资本逐渐转移到它参与生产的商品中去的、已经通过商品出售而转化为货币形式的价值的总和来补偿。接着,这些货币就用来对固定资本(或固定资本的要素,因为固定资本的不同要素有不同的寿命)进行实物补偿,从而对生产资本的这个组成部分进行实际更新。可见,这些货币是不变资本价值的一部分即固定部分的货币形式。因此,这种货币贮藏本身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是在固定资本的寿命还没有完结,从而还没有把它的全部价值转移到所生产的商品中去,还不必用实物进行补偿之前,固定资本价值或它的个别要素的价值在货币形式上的再生产和贮存。只有在这种货币再转化为固定资本的新的要素,以便补偿它的寿命已经完结的要素的时候,它才失去货币贮藏的形式,从而再能动地进入以流通为中介的资本再生产过程。
就像简单的商品流通不是单纯的产品交换一样,年商品产品的交换也不能分解为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单纯的、直接的互相交换。货币在其中起一种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尤其会在固定资本价值再生产的方式上表现出来。(假如生产是公有的生产,不具有商品生产的形式,情况又会有哪些不同,这是以后研究的问题。)[503—505]
1.损耗的价值部分在货币形式上的补偿
如果我们现在从下列公式开始:

那么,商品2000Ⅱc和同等价值的商品Ⅰ(1000v+1000m)交换的前提是:2000Ⅱc全部以实物形式再转化为第Ⅰ部类所生产的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实物组成部分;但是,后者借以存在的商品价值2000包含着补偿固定资本的价值损失的要素,这个要素不需要立即用实物来补偿,而要转化为货币,这个货币逐渐积累成一个总额,直到固定资本需要以实物形式更新的时候为止。每一年都是固定资本的终年,固定资本时而需要在这个或那个单个企业,时而需要在这个或那个产业部门进行补偿;对同一个单个资本来说,总会有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固定资本需要补偿(因为固定资本各部分的寿命不同)。如果我们考察年再生产,——即使是原有规模的年再生产,也就是说,把一切积累撇开不说,——我们也不是从头开始。我们考察的是许多年中的一年,而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刚诞生的一年。因此,投入第Ⅱ部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部门的不同资本也会有不同的年龄。就像在这些生产部门从事生产的人每年都有死亡一样,每年也有许多固定资本在当年到达寿命的终点,必须用积累的货币基金实行实物更新。所以,在2000Ⅱc和2000I(v+m)的交换中就包含着2000Ⅱc由它的商品形式(消费资料)到它的实物要素的转化,这些实物要素不仅由原料和辅助材料构成,而且也由固定资本的实物要素,如机器、工具、建筑物等等构成。因此,2000Ⅱc的价值中要用货币来补偿的损耗和正在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的数量,是完全不适应的,因为固定资本每年都有一部分必须用实物来补偿,但有一个前提,即在前几年,第Ⅱ部类资本家手中已经积累了这种转化所必需的货币。不过,这一个前提既适用于前几年,同样也适用于当年。
在Ⅰ(1000v+1000m)和2000Ⅱc的交换中,首先要指出,价值额Ⅰ(v+m)不包含任何不变的价值要素,因而也不包含任何用以补偿损耗的价值要素,即不包含由不变资本的固定组成部分转移到v+m借以存在的实物形式的商品中去的价值的要素。相反地,这种要素却存在于Ⅱc中,并且正是这种因固定资本而存在的价值要素的一部分,不需要立即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实物形式,而是首先要保留在货币形式上。因此,当Ⅰ(1000v+1000m)和2000Ⅱc交换时,立即遇到了困难:第Ⅰ部类的2000(v+m)借以存在的实物形式的生产资料,用它的全部价值额2000要和以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存在的等价物进行交换,而另一方面,消费资料2000Ⅱc却不能以它的全部价值额来和生产资料I(1000v+1000m)交换,因为它的价值的一部分——等于固定资本中有待补偿的损耗或价值损失——必须首先以货币形式沉淀下来,而在我们仅仅考察的当年再生产期间,不再作为流通手段执行职能。[506—508]
2.固定资本的实物补偿
第Ⅱ部类是由许多资本家构成的,他们的固定资本处在再生产的完全不同的期限中。对一些资本家来说,固定资本已经到了必须全部用实物更新的期限。对另一些资本家来说,它和这个阶段多少还有些距离。对后一类资本家的全体成员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的固定资本并没有实际再生产,即并没有用实物来更新,或者说,并没有用同一种新的物品来补偿;它的价值相继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前一类资本家则完全处于企业开办时的那种情况(或部分地处于那种情况,这一点和这里的问题无关)。那时,他们带着货币资本来到市场,一方面要把它转化为(固定的和流动的)不变资本,另一方面则要把它转化为劳动力,即可变资本。他们现在也和当初一样,要把货币资本再预付到流通中去,因此,既要预付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也要预付不变的固定资本的价值。[514]
我们把第Ⅱ部类中需要用实物补偿固定资本的那部分资本家叫作“第1部分”;把第Ⅱ部类中以货币形式贮存固定资本损耗价值的那部分资本家叫做“第2部分”。[516]
,这种交换所遇到的困难,可归结为如下的余额交换所遇到的困难:
Ⅰ.…………400m
Ⅱ.(1)200货币+200c商品+(2)200c商品,说得更清楚些,这种余额交换就是:
Ⅰ.200m+200m
Ⅱ.(1)200货币+200c商品+(2)200c商品。
因为第Ⅱ部类第1部分的商品200c和200Ⅰm(商品)交换,并且因为当400商品交换时流通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的一切货币都流回到预付者(第Ⅰ部类或第Ⅱ部类)手中,所以,这个货币作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的交换要素,实际上并不是我们这里所研究的问题的要素。或者换一种说法:假定在200Ⅰm(商品)和200Ⅱc(第Ⅱ部类第1部分的商品)的交换中,货币只是作为支付手段,而不是作为购买手段执行职能,因此它也不是作为狭义的“流通手段”执行职能,那么很清楚,因为商品200Ⅰm和商品200Ⅱc(第1部分)价值额相等,价值200的生产资料就和价值200的消费资料相交换,货币在这里只是观念地执行职能,任何一方都无须为支付差额而实际把货币投入流通。因此,只有当我们把商品200Ⅰm和它的等价物即商品200Ⅱc(第1部分)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双方去掉时,问题才会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
把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这两个彼此相抵的具有同等价值的商品额去掉后,就只需要交换一个余额了。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就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即:
Ⅰ.200m商品。
Ⅱ.(1)200c货币+(2)200c商品。
这里很清楚:第Ⅱ部类的第1部分用200货币购买它的固定资本组成部分200Ⅰm;因此,第Ⅱ部类的第1部分的固定资本得到实物更新,第Ⅰ部类的200剩余价值也由商品形式(由生产资料,即固定资本的要素)转化为货币形式。第Ⅰ部类用这些货币向第Ⅱ部类的第2部分购买消费资料;对第Ⅱ部类来说,结果是:第1部分用实物更新了他的不变资本的固定组成部分;第2部分则有另一个组成部分(补偿固定资本损耗的组成部分)以货币形式沉淀下来;每年都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这个组成部分也得到实物更新。
在这里先决条件显然是:第Ⅱ部类不变资本的这个固定组成部分,即按自己的全部价值再转化为货币,因而每年要用实物更新的固定组成部分(第1部分),应该等于第Ⅱ部类不变资本中另一个固定组成部分的年损耗,也就是等于以旧的实物形式继续执行职能,而其损耗(即转移到所参与生产的商品中去的价值损失)先要用货币来补偿的那个固定组成部分的年损耗。因此,这样一种平衡,好像就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的规律了;换句话说,因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一方面要提供第Ⅱ部类不变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提供它的固定组成部分,所以,劳动在第Ⅰ部类的分配比例必须保持不变。[520—521]
3.结论
关于固定资本的补偿,一般应当指出:
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在不仅生产规模不变,而且特别是劳动生产率也不变的前提下,如果Ⅱc的固定要素比去年有更大一部分已经寿命完结,从而有更大一部分要用实物更新,那么,还在死亡途中的、在死亡期到来以前暂时要以货币形式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必然会按照同一比例减少,因为按照这个前提,在第Ⅱ部类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部分的总量(以及价值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但是,这会引起下列情况。第一,如果第Ⅰ部类的商品资本中的较大部分由Ⅱc的固定资本要素构成,那么它的相应的较小部分就由Ⅱc的流动组成部分构成,因为第Ⅰ部类为Ⅱc生产的总额保持不变。如果其中一部分增加了,另一部分就减少;反过来也是一样。而另一方面,第Ⅱ部类的生产总额也保持不变。但是,在第Ⅱ部类原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即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流动要素)减少时,这又怎么可能呢?第二,恢复货币形式的固定资本Ⅱc中有较大一部分流到第Ⅰ部类,以便从货币形式再转化为实物形式。所以,除去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为了单纯的商品交换而流通的货币,还会有更多的货币流到第Ⅰ部类;这些货币,不成为相互间的商品交换的中介,而只是单方面地执行购买手段的职能。但同时Ⅱc中承担补偿损耗价值的商品量将会按比例减少,从而第Ⅱ部类中无须和第Ⅰ部类的商品交换而只须和第Ⅰ部类的货币交换的商品量也会按比例减少。所以,会有更多的货币作为单纯购买手段从第Ⅱ部类流到第Ⅰ部类;而对第Ⅱ部类来说,第Ⅰ部类单纯作为买者向它购买的商品则较少。因此,Ⅰm——因为Ⅰv已经和第Ⅱ部类的商品交换——会有较大的部分不能转化为第Ⅱ部类的商品,而是要保留在货币形式上。
有了以上的阐述,对于相反的情况,即对于一年内第Ⅱ部类的固定资本中寿命完结而要再生产的部分较小,损耗部分较大的情况,就无须再进一步考察了。
因此,尽管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但危机——生产危机——还是会发生。
一句话:在简单再生产和各种条件不变,特别是劳动生产力、劳动总量、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假定在寿命完结的(有待更新的)固定资本和以旧的实物形式继续起作用的(只是为了补偿其损耗而把价值加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本之间的比例不是不变,那么,在一个场合,尽管需要再生产的流动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变,但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也会增加;因此,第Ⅰ部类的生产总额必须增加,不然,即使把货币关系撇开不说,也会出现再生产不足的现象。
在另一个场合,如果需要用实物来再生产的第Ⅱ部类的固定资本的比例量减少,从而只须用货币进行补偿的第Ⅱ部类的固定资本组成部分会按同一比例增加,那么,尽管需要由第Ⅰ部类再生产的第Ⅱ部类不变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变,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却会减少。因此,或者是第Ⅰ部类的生产总额减少,或者是出现过剩(就像前面出现不足一样),而且是不能转化成货币的过剩。
诚然,在前一个场合,同一劳动可以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量或增加劳动强度提供更多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弥补第一个场合的不足;但是发生这种变化的时候,总不免会有劳动和资本从第Ⅰ部类的某个生产部门移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并且,每一次这样的移动,都会引起暂时的紊乱。其次,第Ⅰ部类(由于增加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不得不用较多的价值来交换第Ⅱ部类的较少的价值,因而第Ⅰ部类的产品就要跌价。
在第二个场合则相反,第Ⅰ部类必须压缩自己的生产,这对该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来说,意味着危机;或者第Ⅰ部类提供的产品过剩,这对他们来说,又是危机。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它却是祸害。
在两个场合,对外贸易都能起补救作用;在第一个场合,是使第Ⅰ部类保留货币形式的商品转化为消费资料;在第二个场合,是把过剩的商品销售掉。但是,对外贸易既然不是单纯补偿各种要素(按价值说也是这样),它就只会把矛盾推入更广的范围,为这些矛盾开辟更广阔的活动场所。
再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一旦废除,问题就归结如下:寿命已经完结因而要用实物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这里是指在消费资料生产中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的数量大小,是逐年不同的。如果在某一年数量很大(像人一样,超过平均死亡率),那在下一年就一定会很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资料年生产所需的原料、半成品和辅助材料的数量不会因此减少;因此,生产资料的生产总额在一个场合必须增加,在另一个场合必须减少。这种情况,只有用不断的相对的生产过剩来补救;一方面要生产出超过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资本;另一方面,特别是原料等等的储备也要超过每年的直接需要(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生活资料)。这种生产过剩等于社会对它本身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控制。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这种生产过剩却是无政府状态的一个要素。[524—527]
第二十一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第一册已经指出,单个资本家的积累是怎样进行的。由于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代表剩余价值的剩余产品也转化为货币。资本家把这样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再转化为他的生产资本的追加的实物要素。这个增大的资本,在生产的下一个循环内,会提供更多的产品。但是,在单个资本上发生的情况,也必然会在全年的总再生产上出现,正像在考察简单再生产时我们已经看到,在单个资本的场合,单个资本的已经损耗的固定组成部分相继沉淀为贮藏货币的现象,也会在社会的年再生产上表现出来。
假定一个单个资本=400c+100v,年剩余价值=100,那么,商品产品=400c+100v+100m。这600转化为货币。在这个货币中,400c重新转化为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100v重新转化为劳动力,此外——假定全部剩余价值都积累——100m通过和生产资本的实物要素相交换,转化为追加的不变资本。这里要假定:1.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这个货币额或者足以增加正在执行职能的不变资本,或者足以开办一个新的工业企业。但是,情况也可能是这样:在开始这个过程以前,即进行实际积累和扩大生产以前,剩余价值向货币的转化和这个货币的贮藏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2.假定事实上生产在以前已经按扩大的规模进行;因为要使货币(即以货币形式贮藏的剩余价值)能够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要素,这些要素必须是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商品;即使这些要素不是作为成品来买,而是按订货制造,在这里也不会有什么差别。只有在它们存在以后,并且无论如何只有在对它们实际进行了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以后,也就是说,在它们原来正常的生产已经扩大以后,才会对它们进行支付。它们必须是可能存在的,也就是在它们的要素中存在的,因为,只要有订货的刺激,即在商品存在以前预先购买,预先出售,它们的生产就可以实际进行。于是,一方面的货币就能引起另一方面的扩大再生产,这是由于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就已经存在;因为货币本身不是实际再生产的要素。
例如,资本家A在一年内或多年内把他相继生产的那些商品产品卖掉时,就把作为剩余价值承担者的那部分商品产品即剩余产品相继转化为货币,也把他以商品形式生产的剩余价值本身相继转化为货币,这种货币逐渐贮存起来,就形成一种可能的新的货币资本。其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它可以并且要用来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要素。但是,事实上他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货币贮藏,这种货币贮藏并不是实际再生产的要素。[551—552]
虽然这个以货币形式贮藏的剩余价值不代表追加的新的社会财富,但是由于它贮存后所要执行的职能,它还是代表着新的可能的货币资本。(以后我们会知道,除了由于剩余价值的逐渐货币化外,新的货币资本还可以由其他方法产生。)
货币所以会从流通中取出,并且作为贮藏货币贮存起来,是因为商品在出售以后,没有接着进行购买。因此,如果把这种做法看成是普遍进行的,那就似乎难于看出,买者应该从哪儿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这个过程必须看成是普遍的,因为每一个单个资本都能够处于积累过程,——每一个人都想为贮藏货币而卖,但是没有人要买。[553]
我们在解决这个表面的困难以前,要把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的积累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的积累区别开来。我们从第Ⅰ部类开始。[554]
Ⅰ.第Ⅰ部类的积累
1.货币贮藏
显然,投在构成第Ⅰ部类的许多产业部门的资本,和投在每一个这样的产业部门内的不同的单个资本,都会由于它们的年龄不同,也就是由于已经经历的执行职能的时间不同,——完全撇开它们的规模、技术条件、市场关系等等不说,——处于剩余价值相继转化为可能的货币资本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而无论这种货币资本是要用来扩充它们的正在执行职能的资本,还是要用来创立新的工业企业(这是扩大生产的两种形式)。因此,一部分资本家不断地把他们的已经增加到相应数量的可能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也就是用通过剩余价值的货币化而贮藏起来的货币来购买生产资料,即追加的不变资本要素;而另一部分资本家则仍然从事可能的货币资本的贮藏。因此,这两类资本家是互相对立的:一方作为买者,另一方作为卖者,并且每一方在这两种作用中都只起一种作用。
例如,A卖给B(可以代表一个以上的买者)600(=400c+100v+100m)。他已经卖掉商品600,换成货币600,其中100代表剩余价值,他把这100从流通中取出,以货币形式贮藏起来;但是这100货币不过是剩余产品即价值100的承担者的货币形式。货币贮藏根本不是生产,因此一开始也不是生产的增长。资本家的活动,在这里,不过是把出售剩余产品100所得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出,抓住它,把它扣留下来。这种做法不仅在A方面发生,而且在流通领域的许多点上,还有其他资本家A'、A"、A‴,都同样热中于这种货币贮藏。因此,在这许多点上,货币被从流通中取出,并积累成无数单个的贮藏货币或可能的货币资本。这许多点也就像是流通的许多障碍,因为它们使货币的运动停止,使货币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失去流通能力。但是必须注意,远在商品流通建立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以前,在简单的商品流通中已经产生了货币贮藏;社会现有的货币量,总是大于它处于实际流通中的部分,虽然这一部分会由于情况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我们在这里又遇到了同样的贮藏货币和同样的货币贮藏,不过现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
在信用制度下,所有这些可能的资本,由于它们积聚在银行等等的手中,而成为可供支配的资本、“可贷资本”、货币资本,而且不再是被动的东西,不再是未来的音乐131,而是能动的,生利的东西。[554—556]
但是,A所以能进行这种货币贮藏,仅仅是因为就他的剩余产品来说,他只作为卖者,而不接着作为买者出现。所以,他的剩余产品——要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的承担者——的连续生产,就是这种货币贮藏的前提。在只考察第Ⅰ部类内部的流通这种场合,作为总产品的一部分的剩余产品的实物形式,和总产品的实物形式一样,是第Ⅰ部类不变资本的一个要素的实物形式,也就是说,属于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范畴。我们马上就会知道,在B、B'、B"等等买者手中,它将会变成什么,将会执行什么样的职能。
在这里,首先要记住一点:尽管A从流通中取出相当于他的剩余价值的货币,把它贮藏起来,但另一方面,他也把商品投入流通,而没有以此从流通中取出其他商品,因此,B、B'、B"等等就能够把货币投入流通而只取出商品。在这个场合,这种商品,按照它的实物形式和它的用途来说,是要加入到B、B'等的不变资本的固定要素或流动要素中去的。关于这一点,等我们涉及剩余产品的买者B、B'等时再谈。[556]
我们知道,固定资本一经投入,在它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内就不用更新,而是以它的原有形式继续发挥作用,它的价值则逐渐地以货币形式沉淀下来。我们又已经知道,Ⅱc的固定资本(Ⅱc的全部资本价值转化为在价值上与Ⅰ(v+m)相等的要素)的周期更新的前提,一方面是Ⅱc中要由货币形式再转化为实物形式的固定部分的单纯的买,与此相适应的是Ⅰm的单纯的卖;另一方面是Ⅱc中要沉淀为货币的固定(损耗)价值部分的单纯的卖,与此相适应的是Ⅰm的单纯的买。在这里,交换正常进行必须具有的前提是,Ⅱc的单纯的买,按价值量来说,和Ⅱc的单纯的卖相等;同样,Ⅰm对Ⅱc第1部分的单纯的卖,也和它向Ⅱc第2部分的单纯的买相等(第440页132)。不然,简单再生产就会遭到破坏。一方面的单纯的卖,必须由另一方面的单纯的买来抵销。同样,这里必须具有的前提是,Ⅰm中A、A'、A"的形成货币贮藏的部分的单纯的卖,和Ⅰm中B、B'、B"把自己的贮藏货币转化为追加生产资本要素的部分的单纯的买保持平衡。
既然平衡的形成是由于买者后来作为出售同等价值额的卖者出现,卖者后来作为购买同等价值额的买者出现,所以,货币会流回到在购买时预付货币的、在重新购买之前先已出售的那一方。但是就商品交换本身、就年产品的不同部分的交换而言,实际平衡要取决于互相交换的商品具有同等的价值额。
但是,既然发生的只是单方面的交易,一方面是大量的单纯的买,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单纯的卖,——并且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年产品的正常交易决定了这种单方面的形态变化,——所以,这种平衡只有在如下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单方面的买的价值额要和单方面的卖的价值额互相抵销。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形式这个事实,已经包含着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货币不仅起流通手段的作用,而且也起货币资本的作用,同时又会产生这种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使交换从而也使再生产(或者是简单再生产,或者是扩大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某些条件,而这些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在这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
我们还知道,在Ⅰv和Ⅱc的相应价值额交换时,正是对Ⅱc来说,第Ⅱ部类的商品最后由第Ⅰ部类的同等价值额的商品所补偿,所以在第Ⅱ部类的总体资本家方面,他的商品的出售是事后以第Ⅰ部类的同等价值额的商品的购买作为补充的。这种补偿是会发生的;但是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资本家相互之间的这种商品交易中,发生的不是第Ⅰ部类资本家和第Ⅱ部类资本家的交换。Ⅱc把他的商品出售给第Ⅰ部类的工人阶级;第Ⅰ部类的工人阶级是单方面作为商品的买者和Ⅱc相对立,而Ⅱc则是单方面作为商品的卖者和第Ⅰ部类的工人阶级相对立;Ⅱc用他这样得到的货币,单方面作为商品的买者和第Ⅰ部类的总体资本家相对立,而第Ⅰ部类的总体资本家则用Ⅰv的数额单方面作为商品的卖者和Ⅱc相对立。只是由于出售这种商品,第Ⅰ部类最后以货币资本的形式重新再生产出它的可变资本。如果第Ⅰ部类的资本用Ⅰv的数额单方面作为商品的卖者和第Ⅱ部类的资本相对立,那么,它就作为要购买工人阶级的劳动力的商品的买者和它的工人阶级相对立。如果第Ⅰ部类的工人阶级单方面作为商品的买者(即生活资料的买者)和第Ⅱ部类的资本家相对立,那么,第Ⅰ部类的工人阶级就单方面作为商品的卖者,即自己的劳动力的卖者,和第Ⅰ部类的资本家相对立。
第Ⅰ部类的工人阶级要不断地提供劳动力,第Ⅰ部类的商品资本有一部分要再转化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第Ⅱ部类的商品资本有一部分要用不变资本Ⅱc的实物要素来补偿——这一切必要的前提是互为条件的,但是,它们是用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作为中介的。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彼此独立进行但又互相交错在一起的流通过程。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呈现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原因。[557—559]
2.追加的不变资本
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承担者,对于它的占有者,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是不费分文的。他们完全用不着预付货币或商品,就可以得到它。预付(avance),在重农学派71看来,就已经是在生产资本的要素上实现的价值的一般形式。因此,第Ⅰ部类资本家预付的,不外是他们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工人不仅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们保存了不变资本;不仅用一个新创造的具有商品形式的相应的价值部分,为他们补偿了可变资本价值;而且,工人还用自己的剩余劳动,向他们提供了一个以剩余产品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他们通过相继出售这种剩余产品,形成了货币贮藏,形成了追加的可能的货币资本。在这里考察的场合,这个剩余产品从一开始就是由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构成的。这个剩余产品,只有在B、B'、B"等等(Ⅰ)的手中,才执行追加的不变资本的职能。但是,它在出售以前,在货币贮藏者A、A'、A"(Ⅰ)的手中已经是潜在的追加的不变资本了。如果我们只考察第Ⅰ部类方面的再生产的价值量,那么,我们就仍然处在简单再生产的范围内,因为没有使用追加资本来创造这个潜在的追加的不变资本(剩余产品),也没有使用比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耗费的更多的剩余劳动。在这里,区别只在于所使用的剩余劳动的形式,只在于它的特殊的有用方式的具体性质。它是用来生产Ⅰc的生产资料,而不是用来生产Ⅱc的生产资料的,是用来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而不是用来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在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前提是第Ⅰ部类的全部剩余价值作为收入花掉,即用在第Ⅱ部类的商品上;所以,它只不过是由那种以自己的实物形式重新补偿不变资本Ⅱc的生产资料构成的。因此,为了从简单再生产过渡到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的生产要能够少为第Ⅱ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素,而相应地多为第Ⅰ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素。完成这种过渡往往不是没有困难的,但是,由于第Ⅰ部类的有些产品可以作为生产资料在两个部类起作用这一事实,完成这种过渡就容易些。
由此得出结论:如果只考察价值量,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在简单再生产内部生产出来的。简单说来,这种物质基础就是,直接用在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上的、用在第Ⅰ部类潜在的追加资本的创造上的第Ⅰ部类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因此,A、A'、A"(Ⅰ)方面潜在的追加货币资本的形成,——通过相继出售他们的在没有任何资本主义货币支出的情况下形成的剩余产品,——在这里也就只是追加地生产出来的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货币形式。
潜在的追加资本的生产,在当前的场合(因为我们将会知道,这种追加资本还可以按完全不同的方法形成),不外是表示生产过程本身的现象,即生产资本的要素在一定形式上进行的生产。
因此,追加的潜在货币资本在流通领域许多点上的大规模生产,不外是潜在的追加生产资本的多方面的生产的结果和表现,这种生产资本的形成本身并不是以产业资本家方面的任何追加货币支出为前提的。
A、A'、A"等等(Ⅰ)方面的这个潜在的追加生产资本向潜在的货币资本(贮藏货币)的相继转化,是由他们的剩余产品的相继出售引起的,因而是由没有购买作为补充的反复进行的单方面的商品出售引起的,这种转化是靠反复从流通中取出货币以及形成与此相应的货币贮藏来完成的。这种货币贮藏,——金生产者是买者的场合除外,——决不包含贵金属财富的增加,而只包含到目前为止处于流通中的货币的职能的改变。以前,它作为流通手段执行职能,现在则作为贮藏手段,作为正在形成的、潜在的新货币资本执行职能。因此,追加货币资本的形成和一个国家现有贵金属的数量彼此之间是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
由此还可以得出结论:已经在一个国家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包括并入生产资本的劳动力,即剩余产品的创造者)越多,劳动的生产力,从而生产资料生产迅速扩大的技术手段越发展,因而,剩余产品的量无论在价值方面或在价值借以体现的使用价值量方面越大,那么,下列二者也就越大:
1.A、A'、A"等等手中的剩余产品形式的潜在的追加生产资本,和
2.A、A'、A"手中的要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产品的量,即潜在的追加货币资本的量。[559—561]
如果由资本家A、A'、A"(Ⅰ)直接生产和占有的剩余产品是资本积累即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基础,——虽然它要到B、B'、B"等等(Ⅰ)手中,才实际以这种资格执行职能,——那么,当它还处于蛹化的货币的形式,作为贮藏货币,作为只是逐渐形成的潜在货币资本时,它是绝对非生产的,它在这个形式上虽然和生产过程平行进行,但却处在生产过程之外。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死荷重(dead weight)。渴望利用这种作为潜在货币资本贮藏起来的剩余价值来取得利润和收入的企图,在信用制度和有价证券上找到了努力的目标。货币资本由此又以另一个形式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进程和巨大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562]
3.追加的可变资本
因为以上我们只考察了追加的不变资本,所以现在要转入考察追加的可变资本。
在第一册,我们已经详细地论述过,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劳动力总是准备好的;在必要时,不用增加所雇用工人的人数,即不用增加劳动力的量,就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因此,这里暂时没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论述,而只要假定,新形成的货币资本中可以转化为可变资本的部分,在应该转化时总会找到劳动力。我们在第一册还论述过,一定的资本,没有积累,还是能够在一定界限之内扩大它的生产规模。但是,这里要讲的是特定意义上的资本积累,因此,生产的扩大,要取决于剩余价值到追加资本的转化,也就是要取决于作为生产基础的资本的扩大。
金生产者能够把他的一部分金剩余价值,作为潜在的货币资本来积累;只要达到必要的数量,他就能够把它直接转化为新的可变资本,而不必为此先出售他的剩余产品;同样地,他能够直接把它转化为不变资本的要素。但是在后一种场合,他就必须找到不变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或者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假定每个生产者都是为存货而生产,然后把他的成品送往市场,或者假定每个生产者都是为订货而生产。在这两个场合,都是以生产的实际扩大为前提的,也就是以剩余产品为前提的;在前一个场合,剩余产品是实际存在的,在后一个场合,剩余产品是潜在地存在的,是能够供应的。[565—566]
Ⅱ.第Ⅱ部类的积累
以上我们假定,A、A'、A"(Ⅰ)是把他们的剩余产品卖给也是属于第Ⅰ部类的B、B'、B"等等。现在我们假定,A(Ⅰ)把他的剩余产品卖给第Ⅱ部类的B,从而把他的剩余产品转化为货币。这种情况所以能够发生,只是因为A(Ⅰ)把生产资料卖给B(Ⅱ)以后,不接着购买消费资料,也就是说,只是因为他这方面进行的是单方面的卖。Ⅱc所以能够由商品资本的形式转化为不变生产资本的实物形式,只是因为不仅Ⅰv,而且至少Ⅰm的一部分,和以消费资料形式存在的Ⅱc的一部分相交换;而现在,A把他的Ⅰm转化为货币,是由于这种交换没有进行,相反地,A把通过出售他的Ⅰm而从第Ⅱ部类得到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出,不用它来购买消费资料Ⅱc。因此,在A(Ⅰ)方面虽然形成追加的潜在货币资本;但是另一方面,B(Ⅱ)却有同等价值量的一部分不变资本,被凝结在商品资本的形式上,不能够转化为不变生产资本的实物形式。换句话说,B(Ⅱ)的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而且首先是他的这样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由于这部分商品卖不出去,他就不能把他的不变资本全部再转化为生产形式;因此,就这部分商品来说,发生了生产过剩,这种过剩阻碍着这部分商品的再生产,甚至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因此,在这个场合,A(Ⅰ)方面的追加的潜在货币资本,虽然是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转化成货币的形式,但是,就剩余产品(剩余价值)本身来看,它在这里是简单再生产的现象,还不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现象。[566—567]
现在,我们要比较详细地考察一下第Ⅱ部类的积累。
Ⅱc方面的第一个困难,即怎样由第Ⅱ部类的商品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转化为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与简单再生产有关的。让我们采用以前的公式:
(1000v+1000m)Ⅰ和
2000Ⅱc交换。
假如第Ⅰ部类的剩余产品的一半,即m或500Im,再作为不变资本并入第Ⅰ部类,留在第Ⅰ部类的这部分剩余产品,就不能补偿Ⅱc的任何部分。它不转化为消费资料(在转化为消费资料的场合,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的这部分流通中发生的,是实际的互相的交换,也就是双方的商品换位,这不同于以第Ⅰ部类的工人作为中介的1000Ⅱc由1000Ⅰv进行的补偿),而要在第Ⅰ部类本身内作为追加的生产资料来用。它不能同时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完成这个职能。资本家不能既把他的剩余产品的价值花费在消费资料上,同时又对这个剩余产品本身进行生产消费,即把它并入他的生产资本。因此,和2000Ⅱc交换的,已不是2000I(v+m),而只是1500,即(1000v+500m)Ⅰ。这样,500Ⅱc就不能从它的商品形式再转化为第Ⅱ部类的生产(不变)资本。于是第Ⅱ部类就会发生生产过剩,过剩的程度恰好与第Ⅰ部类生产已经扩大的程度相适应。第Ⅱ部类的生产过剩也许会这样地反应到第Ⅰ部类上,以致第Ⅰ部类的工人用在第Ⅱ部类消费资料上的1000,也仅仅是部分地流回,因而这1000也不是以可变的货币资本的形式回到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手中。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将会发觉,仅仅因为他们有扩大再生产的企图,就连规模不变的再生产也会受到阻碍。这里还要注意,第Ⅰ部类事实上只有简单再生产,公式中列举的要素只不过为将来的扩大,比如说下一年的扩大,进行不同的组合罢了。[568—569]
我们在这里涉及的是一种特殊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只是由于第Ⅰ部类的各要素之间(就再生产来说)有了不同的组合,没有这种组合的变化,就根本不可能发生规模扩大的再生产。[570]
Ⅲ.用公式来说明积累
现在我们按照下列公式来考察再生产:

首先要指出,年社会产品的总额8252,小于第一个公式的总额9000。我们尽可以假定一个大得多的总额,比如说,一个增大十倍的总额。但这里选择一个小于第一个公式的总额,正是为了要清楚地说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在这里,这种再生产只是指用较大的投资来进行的生产)与产品的绝对量无关,也正是为了要清楚地说明,对一定量商品来说,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所需要的前提是,既定产品的各种要素已经有了不同的组合,或不同的职能规定,因此,按价值量来说,这种再生产首先只是简单再生产。所改变的,不是简单再生产的各种既定要素的数量,而是它们的质的规定,并且这种改变是以后随着发生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物质前提。
在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的比例不同时,我们对公式的表述可以不同,例如:

这样,这个公式似乎是为简单再生产而列出的,以至于剩余价值全部都作为收入花掉,而没有积累起来。在(a)和(b)这两个场合,年产品的价值量是相同的,只是在(b)的场合,它的各种要素在职能上有这样的组合,使再生产必须按照相同的规模再开始,而在(a)的场合,年产品各要素在职能上的组合却形成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在(b)的场合,(875v+875m)Ⅰ=1750I(v+m),它和1750Ⅱc交换时,没有余额,而在(a)的场合,(1000v+1000m)Ⅰ=2000I(v+m),它和1500Ⅱc交换时,却留下一个余额500Ⅰm,供第Ⅰ部类进行积累。[571—572]
1.第一例
(A)简单再生产的公式

(B)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开端公式

假定在公式(B)中,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的一半即500被积累。因此,首先,(1000v+500m)Ⅰ或1500I(v+m)要由1500Ⅱc补偿;这样,第Ⅰ部类留下的是4000c+500m,后者要用于积累。(1000v+500m)Ⅰ由1500Ⅱc来补偿,是简单再生产的一个过程,这在考察简单再生产时已经阐明了。
我们假定,500Ⅰm中有400要转化为不变资本,100要转化为可变资本。要在第Ⅰ部类内部资本化的400m的交换已经阐明了;它们能够直接并入Ⅰc;这样,第Ⅰ部类是:
4400c+1000v+100m(最后一项要转化为100v)。
第Ⅱ部类方面为了积累的目的,要向第Ⅰ部类购买100Ⅰm(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后者形成第Ⅱ部类的追加不变资本;而第Ⅱ部类为这个目的而支付的100货币,就转化为第Ⅰ部类的追加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这样,第Ⅰ部类的资本是4400c+1100v(后者以货币形式存在)=5500。
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现在是1600c;第Ⅱ部类要运用这个资本,就必须再投入50v的货币来购买新的劳动力,从而使他的可变资本由750增加到800。第Ⅱ部类这样增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计150,要由该部类的剩余价值来偿付;因此,在750Ⅱm中,只剩下600m作为第Ⅱ部类资本家的消费基金,他们的年产品现在划分如下:
Ⅱ.1600c+800v+600m(消费基金)=3000。
在消费资料上生产的150m,在这里已经转化为(100c+50v)Ⅱ。它将以它的实物形式,全部进入工人的消费:如上所述,100为第Ⅰ部类的工人(100Ⅰv)所消费,50为第Ⅱ部类的工人(50Ⅱv)所消费。事实上,因为第Ⅱ部类的总产品要以积累所必需的形式制造出来,所以增大了100的剩余价值部分要以必要消费资料的形式再生产出来。如果再生产实际是按扩大的规模开始的,第Ⅰ部类的可变货币资本100,就会通过他们的工人阶级的手,流回到第Ⅱ部类;第Ⅱ部类则把商品储备中的100m转给第Ⅰ部类,同时又把商品储备中的50转给本部类的工人阶级。
为积累的目的而改变的组合,现在表述如下:

其中,资本是:在开始生产时则是:


如果实际积累现在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这就是说,如果用这个已经增加的资本实际进行生产,在第二年结束时,我们就得出:

假定第Ⅰ部类继续按同一比例进行积累,550m作为收入花掉,550m积累起来。这样,首先1100 Ⅰv要由1100 Ⅱc补偿,其次,550Ⅰm也要实现为同等数额的第Ⅱ部类的商品,合计是1650Ⅰ(v+m)。但是,第Ⅱ部类需要补偿的不变资本只=1600;因此,其余的50,必须从800Ⅱm中补充。如果我们在这里首先撇开货币不说,那么,这个交易的结果如下:
Ⅰ.4400c+550m(要资本化的剩余价值);此外还有资本家和工人的消费基金1650(v+m),在商品Ⅱc上实现。
Ⅱ.1650c(如上所述,其中的50是从Ⅱm中取出来追加的)+800v+750m(资本家的消费基金)。
但是,如果第Ⅱ部类的v和c保持原有的比例,那么,投入50c,就还要投入25v;这又必须从750m中取出。因此,我们得出:
Ⅱ.1650c+825v+725m。
第Ⅰ部类的550m要资本化;如果保持以前的比例,其中440就形成不变资本,110就形成可变资本。这110势必要从725Ⅱm中取出,就是说,价值110的消费资料将由第Ⅰ部类的工人消费,而不是由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消费,因此,后者也只好把他们不能消费的110m资本化。因此,725Ⅱm就只剩下615Ⅱm。但是,第Ⅱ部类把110这样转化为追加不变资本时,它还需要有追加的可变资本55;这就必须再从它的剩余价值中取出;从615Ⅱm中减去这个数额,就只剩下560,供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消费。所以,在完成一切现实的和可能的转移以后,现在的资本价值是:

如果要使事情正常地进行,第Ⅱ部类就必须比第Ⅰ部类积累得快,因为如果不是这样,Ⅰ(v+m)中要与商品Ⅱc交换的部分,就会比它唯一能与之交换的Ⅱc增加得快。
如果再生产是在这个基础上并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下一年结束时,我们就得出:

如果剩余价值划分率不变,第Ⅰ部类首先就会把1210v和剩余价值的一半=605,合计=1815,作为收入花掉。这个消费基金,又比Ⅱc大55。这55要从880m中取出,这样就剩下825。55Ⅱm转化为Ⅱc时,又要从Ⅱm中扣除相应的可变资本=。留下消费的是797
第Ⅰ部类中现在要资本化的是605m,其中484转化为不变资本,121转化为可变资本,后者要从Ⅱm中扣除,Ⅱm现在是=,扣除后剩下的是
。因此,第Ⅱ部类会把121再转化为不变资本;为此,还需要有可变资本
;这同样要从
中扣除,剩下用于消费的只是616。
这时的资本是:
Ⅰ.不变资本4840+484=5324。
可变资本1210+121=1331。
Ⅱ.不变资本1760+55+121=1936。

年终时的产品是:

我们重复这种计算,把分数去掉,就得出下一年结束时的产品:

再下一年结束时的产品是:

在五年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期间,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总资本,已经由5500c+1750v=7250,增加到8784c+2782v=11566,也就是按100∶160之比增加了。总剩余价值原来是1750,现在是2782。已经消费的剩余价值,原来在第Ⅰ部类是500,在第Ⅱ部类是600,合计=1100;但是在最后一年,在第Ⅰ部类是732,在第Ⅱ部类是745,合计=1477,因此,是按100∶134之比增加了。[576—580]
2.第二例
现在假定有年产品9000,这个年产品完全是处在产业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商品资本,其中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一般平均比例是1∶5。这种情况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与此相应,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也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生产规模在此以前已经有了显著的扩大;最后,在工人阶级中造成相对人口过剩的所有条件也已经有了发展。这时,把分数去掉,年产品就会划分如下:

现在假定,第Ⅰ部类的资本家阶级只消费剩余价值的一半=500,而把其余一半积累起来。这样,(1000v+500m)Ⅰ=1500要转化为1500Ⅱc。但是因为在这里Ⅱc只=1430,所以要从剩余价值那里补进70。285 Ⅱm减去这个数额,还留下215 Ⅱm。于是我们得出:
Ⅰ.5000c+500m(待资本化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和工人的消费基金1500(v+m)。
Ⅱ.1430c+70m(待资本化的剩余价值)+285v+215m。
因为在这里70 Ⅱm直接并入Ⅱc,所以,为了推动这个追加的不变资本,就要有一个可变资本这14也要从215 Ⅱm中扣除;剩下的是201 Ⅱm,因此我们得出:
Ⅱ.(1430c+70c)+(285v+14v)+201m。
和1500Ⅱc的交换,是简单再生产的过程,关于这一点已经讲过了。不过,在这里还必须指出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所以会发生,是由于在有积累的再生产中,Ⅰ
不是单单由Ⅱc来补偿,而是由Ⅱc加Ⅱm的一部分来补偿。
不言而喻,既然把积累作为前提,Ⅰ(v+m)就大于Ⅱc,而不像简单再生产那样,和Ⅱc相等;因为1.第Ⅰ部类已经把它的一部分剩余产品并入自己的生产资本,并把其中的转化为不变资本,所以,它不能同时又用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来补偿这
;2.第Ⅰ部类要用它的剩余产品,为第Ⅱ部类进行积累时所必需的不变资本提供材料,就像第Ⅱ部类必须为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提供材料完全一样,这个可变资本应当推动第Ⅰ部类的剩余产品中由第Ⅰ部类自己用作追加不变资本的部分。我们知道,实际的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因此,追加的可变资本也是由劳动力构成的。第Ⅰ部类的资本家不必像奴隶主那样,为了他们将要使用的追加劳动力,向第Ⅱ部类购买必要生活资料的储备,或积累这种必要生活资料。工人自己会和第Ⅱ部类进行交易。但是,不妨说,从资本家的观点看来,追加劳动力的消费资料只是他们势必要有的生产和维持追加劳动力的手段,因而是他们的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他们(这里指第Ⅰ部类资本家)自己的直接活动,只是贮存为购买追加劳动力所必需的新的货币资本。一旦他们把这个劳动力并入他们的资本,货币对这种劳动力来说,就成为第Ⅱ部类商品的购买手段,因此这种劳动力必须找到现成的消费资料。[581—582]
因此,就像第Ⅰ部类必须用它的剩余产品为第Ⅱ部类提供追加的不变资本一样,第Ⅱ部类也要在这个意义上为第Ⅰ部类提供追加的可变资本。就可变资本来说,当第Ⅱ部类以必要消费资料的形式再生产它的总产品的更大部分,特别是它的剩余产品的更大部分时,它就既为第Ⅰ部类又为它自己进行积累了。
在以资本的增加为基础的生产中,Ⅰ(v+m)必须=Ⅱc加上再并入资本的那部分剩余产品,加上第Ⅱ部类扩大生产所必需的不变资本的追加部分;而第Ⅱ部类扩大生产的最低限度,就是第Ⅰ部类本身进行实际积累,即实际扩大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最低限度。
我们回过来讲刚才考察的情况,这种情况有这样一个特点:Ⅱc小于Ⅰ,即小于第Ⅰ部类产品中作为收入用于消费资料的部分,因此,在和1500 Ⅰ(v+m)交换时,第Ⅱ部类的一部分剩余产品=70,会立即由此实现。至于1430 Ⅱ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总是要由同等价值额的Ⅰ(v+m)来补偿,这样,第Ⅱ部类的简单再生产才有可能进行,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这里不需要进一步考察。但是补充的70 Ⅱm就不是这样。那种对第Ⅰ部类来说仅仅是以消费资料补偿收入,仅仅是为消费而进行商品交换的事情,对第Ⅱ部类来说,就不像在简单再生产中那样,仅仅是它的不变资本由商品资本形式再转化为它的实物形式,而是直接的积累过程,是它的一部分剩余产品由消费资料的形式转化为不变资本的形式。如果第Ⅰ部类用70镑货币(为了剩余价值的转化而保留的货币准备金)来购买70 Ⅱm,如果第Ⅱ部类不用这个货币购买70 Ⅰm,而把这70镑作为货币资本积累起来,那么,这70镑虽然不是任何再进入生产的产品的表现,但总是追加产品的表现(正是第Ⅱ部类的剩余产品的表现,追加产品是这个剩余产品的一部分)。但是,这样一来,第Ⅱ部类方面的这种货币积累,同时就是生产资料形式的卖不出去的70 Ⅰm的表现了。因此,第Ⅰ部类会发生相对的生产过剩,这是同第Ⅱ部类方面的再生产不同时扩大相适应的。
但是,我们把上面这点撇开不说。在从第Ⅰ部类出来的货币70,还没有通过第Ⅱ部类方面购买70Ⅰm,而回到或者只是部分地回到第Ⅰ部类时,货币70会在第Ⅱ部类全部地或者部分地充当追加的潜在货币资本。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商品的互相补偿使货币再流回到它的起点以前,这对双方的任何交换来说,都是适用的。但是,在事情正常进行的情况下,货币在这里所起的这种作用只是暂时的。在一切暂时游离的追加货币必须立即能动地作为追加货币资本执行职能的信用制度下,这种仅仅暂时游离的货币资本可以束缚起来,例如,可以用在第Ⅰ部类的新的企业上,而它本来应该实现停滞在第Ⅰ部类的其他企业中的追加产品。其次,应该指出:70Im并入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同时要求第Ⅱ部类的可变资本增加14。这种增加——像第Ⅰ部类剩余产品Ⅰm直接并入资本Ⅰc一样——是以第Ⅱ部类的再生产已经具有进一步资本化的趋势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第Ⅱ部类再生产包含着由必要生活资料构成的那部分剩余产品的增加为前提的。[584—586]
我们说过,在第二例中,如果500 Ⅰm要资本化,9000产品为了再生产的目的,必须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划分。我们在这里只考察商品,而把货币流通撇开不管。
Ⅰ.5000c+500m(待资本化的剩余价值)+1500(v+m)消费基金=7000商品。
Ⅱ.1500c+299v+201m=2000商品。总额为9000商品产品。
资本化的过程如下:
第Ⅰ部类中要资本化的500m,分成这个83v会从Ⅱm中取出一个同等数额,用来购买不变资本的要素,并且加到Ⅱc中去。Ⅱc增加83,就要求Ⅱv也增加83的
因此,在交换之后我们得出:

第Ⅰ部类的资本已经由6000增加到6500,即增加。第Ⅱ部类的资本已经由1715增加到1899,即增加近
在这个基础上,第二年的再生产在年终得到的资本是:

第三年结束时得到的产品是:

如果第Ⅰ部类和以前一样,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积累起来,那么,大于1715Ⅱc的总数,多了45。因此,这个差额必须通过同额的生产资料转给Ⅱc来抵销。这样,Ⅱc就会增加45,从而也要求Ⅱv增加其次,资本化的587Ⅰm,也是分为
,即分为489c和98v;这98要求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再增加98,这又要求第Ⅱ部类的可变资本再增加
因此,我们得出:


因此,三年的扩大再生产,使第Ⅰ部类的总资本由6000增加到7629,第Ⅱ部类的总资本由1715增加到2229,社会的总资本则由7715增加到9858。[586—588]
3.积累时Ⅱc的交换
可见,在Ⅰ(v+m)和Ⅱc的交换上有不同的情况。
在简单再生产时,二者必须相等,必须互相补偿;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正像前面说过的,简单再生产就不可能不受到干扰。
在积累时,首先要考察的是积累率。在以上各个场合,我们都假定第Ⅰ部类的积累率=并且每年保持不变。我们只是假定这个积累资本分成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会发生变化。这里有三种情形:
因此,Ⅱc小于Ⅰ(v+m)。必须总是这样,否则第Ⅰ部类就无法积累了。
大于Ⅱc。在这个场合,要完成这一补偿,就要把Ⅱm的一个相应部分加进Ⅱc,使Ⅱc的总额
这里的交换,对第Ⅱ部类来说,不是它的不变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而已经是积累,即它的不变资本已经增加了用以交换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那部分剩余产品。这种增加同时包括第Ⅱ部类还从它本身的剩余产品中取出一部分相应地增加它的可变资本。
小于Ⅱc。在这个场合,第Ⅱ部类没有通过这种交换全部再生产它的不变资本,所以必须通过向第Ⅰ部类购买,才能补偿这种不足。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需要第Ⅱ部类可变资本的进一步积累,因为它的不变资本只是通过这种购买在原有数量上全部再生产出来。另一方面,第Ⅰ部类中仅仅积累追加货币资本的那一部分资本家,却已经通过这种交换完成了这种积累的一部分。
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是Ⅰ(v+m)=Ⅱc。这个前提同资本主义生产是不相容的,虽然这并不排斥在10—11年的产业周期中某一年的生产总额往往小于前一年的生产总额,以致和前一年比较,连简单再生产也没有。不仅如此,在人口每年自然增殖的情况下,只有在人数相应地增加的不从事生产的仆役参与代表全部剩余价值的1500的消费时,简单再生产才会发生。而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有资本的积累,即实际的资本主义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积累的事实排斥了Ⅱc=Ⅰ(v+m)这一可能性。不过,甚至在资本主义积累中,仍然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由于过去的一系列生产期间进行积累的结果,Ⅱc不仅与Ⅰ(v+m)相等,而且甚至大于Ⅰ(v+m)。这就是说,第Ⅱ部类的生产过剩了,而这只有通过一次大崩溃才能恢复平衡,其结果是资本由第Ⅱ部类转移到第Ⅰ部类。——如果第Ⅱ部类自己再生产一部分不变资本,例如在农业中使用自己生产的种子,那也不会改变Ⅰ(v+m)和Ⅱc的关系。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的交换中,Ⅱc的这个部分和Ⅰc一样,无需加以考察。如果第Ⅱ部类的产品有一部分可以作为生产资料进入第Ⅰ部类,那也不会改变问题的实质。这部分产品就会和第Ⅰ部类提供的一部分生产资料互相抵销,如果我们愿意对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者和消费资料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进行纯粹的、不受干扰的考察,那么应该从一开始就把这个部分从双方都扣除。
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中,Ⅰ(v+m)不能与Ⅱc相等;或者说,二者不能在交换时互相抵销。如果是Ⅰm中第Ⅰ部类资本家作为收入花掉的部分,那么,
就可以等于、大于或小于Ⅱc;但是,
必须总是小于Ⅱ(c+m),其差额就是第Ⅱ部类的资本家在Ⅱm中无论如何必须由自己消费的部分。[588—590]
1885年由汉堡奥托·迈斯纳出版社出版
原文是德文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
[1]罗斯科和肖莱马《化学教程大全》1877年不伦瑞克版第1卷第13页和第18页。
[2]方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资本论》第2卷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的页码。——编者注
[3]李嘉图引用萨伊的话,萨伊认为商业由于运输费用而使产品变贵或提高价值,是商业的一种天惠。萨伊说:“商业使我们能够在商品的产地取得商品,并把它运往另一个消费地点;因此,它使我们能够按前一个地方和后一个地方的价格之间的全部差额增加商品的价值。”124李嘉图对这段话评论说:“确实如此,但是这个追加价值是怎样加到商品上去的呢?是在生产成本中首先加上运费,然后再加上商人预付的资本的利润。这种商品价值的增加,和任何其他商品价值的增加一样,只是因为它在被消费者购买以前在生产和运输上已经耗费更多的劳动。这决不能算作是商业的一种好处。”(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原理》1821年伦敦第3版第309—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