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7.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究竟是指什么呢?既然它不是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因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变换,那么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私有制作为社会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私有制在最初看来所表现出的无数色层,只不过反映了这两极间的各种中间状态。

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诚然,这种生产方式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其他从属关系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在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自如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它才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

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要使它永远存在下去,那就像贝魁尔公正地指出的那样,等于“下令实行普遍的中庸”〔7〕。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从这时起,社会内部感到受它束缚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动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它的消灭,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这种剥夺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其中我们只考察了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别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17]

一旦这一转化过程使旧社会在深度和广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地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

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的生产经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比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18][872-875]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前者是少数

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5—106、163—168、297—300页。

[1]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第3页。

[2]“物都有内在的长处(这是巴尔本用来表示使用价值的专门用语),这种长处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如磁石吸铁的长处就是如此。”(尼古拉·巴尔本《新币轻铸论。答洛克先生关于提高货币价值的意见》1696年伦敦版第6页)磁石吸铁的属性只是在通过它发现了磁极性以后才成为有用的。

[3]“任何物的自然worth[价值]都在于它能满足必要的需要,或者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约翰·洛克《略论降低利息的后果(1691年)》,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1777年伦敦版第2卷第28页)在17世纪,我们还常常看到英国著作家用“worth”表示使用价值,用“value”表示交换价值;这完全符合英语的精神,英语喜欢用日耳曼语源的词表示直接的东西,用罗曼语源的词表示被反映的东西。

[4]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流行着一种法律拟制,认为每个人作为商品的买者都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商品知识。

[5]“形容语的矛盾”的原文是“contradictio in adjecto”,指“圆形的方”,“木制的铁”一类的矛盾。——编者注

[6]方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资本论》第1卷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的页码。——编者注

[7]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第6页。

[8]第四版注:我插进了括号里的这段话,因为省去这段话常常会引起误解,好像不是由生产者本人消费的产品,马克思都认为是商品。——弗·恩格斯

[9]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第12、13等页。

[10]“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由自然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是物质的形态变化。结合和分离是人的智慧在分析再生产的观念时一再发现的唯一要素;价值〈指使用价值,尽管韦里在这里同重农学派论战时自己也不清楚说的是哪一种价值〉和财富的再生产,如土地、空气和水在田地上变成小麦,或者昆虫的分泌物经过人的手变成丝绸,或者一些金属片被装配成钟表,也是这样。”(彼得罗·韦里:《政治经济学研究》1771年初版,载于库斯托第编:《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名家文集·现代部分》第15卷第21、22页)

[11]参看黑格尔:《法哲学》1840年柏林版第250页第190节。

[12]读者应当注意,这里指的不是工人得到的一个工作日的工资或价值,而是指工人的一个工作日对象化的商品价值。在我们叙述的这个阶段,工资这个范畴根本还不存在。

[13]“在货币形式上……资本是不产生利润的。”(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原理》第267页)

[14]古罗马的斐力卡斯,作为管理人居于农业奴隶之首,但“由于劳动比奴隶轻,得到的报酬也比奴隶更微薄”(泰·蒙森《罗马史》1856年版第810页)。

[15]参看威·托·桑顿《人口过剩及其补救办法》1846年伦敦版。

[16]配第。

[17]我们是处于社会的全新状态中……我们努力使任何一种所有制同任何一种劳动相分离。”(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434页)

[18]“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卡尔·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伦敦版第11、9页)

〔1〕《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这部著作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在第一卷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深入研究了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加深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激化,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在第二卷中全面考察了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第Ⅰ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第Ⅱ部类),分析了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矛盾,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在第三卷中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全部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信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直接雇用他的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工人要摆脱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就必须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及其矛盾的分析,科学地预言了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未来的新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社会生产由计划来调节和控制;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将消失;个人将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等等。
《资本论》的内容极其丰富。除了经济学内容,这部著作还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同时包含有关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的精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整部著作贯穿着唯物辩证法,正像列宁所说,“虽然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马克思为这部著作付出了毕生精力。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担任《莱茵报》编辑的时候,他就开始注意经济问题。40年代中期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期间,他系统地研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并作了大量笔记。他的研究成果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欧洲1848年革命爆发后,他因回国参加革命而中断了经济学的研究。革命失败后他侨居伦敦,从50年代初起,重新钻研经济学,阅读了大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官方文件和各种刊物。1857年7月—1858年6月,他写了50印张手稿,这是《资本论》的最初稿本,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写作这部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同时制定了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作计划。这一计划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定为六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章节);(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第一册《资本》分为四篇:资本一般;竞争;信用;股份资本。而第一篇“资本一般”又分为三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利息。这一篇的划分成为后来《资本论》三卷的雏形。从1858年下半年开始,他在1857—1858年手稿的基础上开始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打算分册出版,但只在1859年出版了第一分册。1861年8月—1863年7月,他又写了23个笔记本的手稿,共200印张。这部手稿涉及《资本论》三卷内容的一系列问题,还深入地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这是继1857—1858年手稿之后整个《资本论》的第二个稿本。

〔2〕1875年,埃·卡特赖特发明了机械织布机。在19世纪20—30年代,蒸汽织布机得到较广泛的使用。

〔3〕威·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见他的《赋税论》1667年伦敦版第47页。

〔4〕关于伊甸园,见《旧约全书·创世纪》第2章第8节。

〔5〕耶·边沁是所谓的有用哲学即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他来说,个人的利益是一切行为的动力。然而,一切利益,如果正确加以理解,又处于内在的和谐状态中。各个人的正确理解的利益也就是社会的利益。

〔6〕“前定和谐”是哥·威·莱布尼茨的用语,根据他的哲学,特别是他的单子论,每个单子与其他所有单子和整个宇宙的发展是一致的,这种和谐秩序是由上帝事先确定的。

〔7〕“下令实行普遍的中庸”见康·贝魁尔《社会经济和政治经济的新理论,或关于社会组织的探讨》1842年巴黎版第4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