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对艺术创作而言,我是个地道的门外汉,现在却要为艺术作品集写后记,于我,真是件“难于上青天”之事。然而,锺正山先生于我亦父亦师的特殊情谊,于情于理我都无法拒绝,因此,只能勉为其难地为这本集子写几句话,不关艺术,只谈友谊,权为后记。
认识锺先生大约在10年前。那时,锺先生与云南财经大学合作,在先生及其弟子的帮助下,不仅建立了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先生还将一生创作的200多幅精品画作捐赠给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并指定保存于云南财经大学,于是云南财经大学拥有了目前全国财经院校唯一的以著名艺术大师命名的美术馆,宅就是“锺正山美术馆”。在当时的校长汪戎老师的引见下,我见到了锺正山先生。70岁的先生,眉宇间透出勃勃英气,吐字有序,说话有理,举止言谈谦逊和蔼——这就是大师风范。
锺正山美术馆落成后,我有幸成为美术馆的常客,得以在先生的画作下驻足细究,总想找到大师的心迹,理解大师的追求,去感悟艺术的力量。但,总是不得要领,即便偶得些许体会,终为皮毛,难究其源,困顿其中。现在有机会先睹了先生60年创作生涯中的300余幅大美之作,蕴涵着从“技”到“艺”再到“道”的创作升华序列,蕴涵着先生整个生命过程创作的理想追求,乃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融汇之后的赫然显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所外化出的曼妙图像,尽管我的理解和体会肤浅之极。
先生的艺术作品于我是一本永远要读下去的书,是我理解人生,理解世界艺术的密钥。幸运的是,《馆藏图录》即将出版,我便可时常品读;更幸运的是,锺正山美术馆珍藏着大量这样的作品,它们是出类拔萃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有理由相信,先生在大陆的山水间寻寻觅觅,30年来一直寻梦于云南,终于找到合适的契机与云南财经大学完美接轨,“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守梦于此。实乃幸事,实乃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