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对处于现代化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所谓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就是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实现生产力发展要素、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化。科学处理生产力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目的在于要走合目的和合规律统一的发展道路。生产力发展中的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即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符合客观规律。人的需要是生产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自然环境不能直接产生适合人所需要的食物、衣服、住房、车子等,人类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改变自然环境,使之更符合人的要求。从这点来说,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人的需要。人生活在客观物质世界之中,客观物质世界决定、规范和制约着人的需要的满足:客观物质世界决定需要的产生及其内容,规范着需要的发展方向,制约着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及可能性。从这点来说,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要求,即合规律性。生产力只有同时满足人的要求又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够顺利发展下去。反之,如果生产力的发展中出现目的和规律的背离,单纯强调人的需要的满足而置客观规律于不顾或者单纯强调客观规律而不考虑人的需要,这样的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具有持续性,因此也就不具有科学发展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生产力中合目的性的一面得到了无限制的扩张,人类不再对自然顶礼膜拜,而是相信只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或能力就能够“控制自然”。[2]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强调要为自然立法,单向地考虑怎样使自然适应自己,甚至于否定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对人还有制约的一面;人类只强调了改造自然的一面,而忽视了人类与自然相互调整的一面;人类只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而没有想到人类征服自然的每一个胜利,大自然也都会反过来报复。由于目的和规律的分离,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日益放大的困境。面对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对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路径进行反思,并且努力解除这种危机。
中国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工业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模式的影响而出现了困境。中国能不能走出这种困境、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已成为时代发展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要走出生产力发展的困境,就是要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处理好生产力内外部相关要素之间关系,从而避免生产力发展中的问题,而这实质就是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