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结构

一、本书的结构

本书包括导论及第一、二、三、四章和结语,共计六个部分组成。

在导论中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的理论资源及我国对该问题的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尤其是对正在走向复兴时刻的中国来说,走一条科学发展生产力的道路更具现实意义。首先,从实践上说,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需要完善的部分。再次,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来说,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也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问题。最后,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也是我国生产力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是本书的主要理论资源,此外,古典经济学家们、当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以及我国学者对生产力问题的60多年的探索,也都是本书的理论资源。

第一章,介绍当代西方生产力的非科学发展中出现的困境及我国生产力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带来的影响。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西方生产力发展的困境。西方国家由于把生产力当作个人获取财富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而不顾自然环境承载的可能性,这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困境,从而导致生产力的发展也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人的主体地位日益丧失、生态困境和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生产力的非科学发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西方,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对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进行研究,为生产力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第二节,介绍我国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的困境。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的困境在我国的生产力发展道路中也有一定的表现。我国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也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环境被污染破坏的情况;在生产力发展拉动机制上重视投资、贸易的作用而忽视需要的作用导致人们需要满足的滞后性;生产力发展中落后生产力的淘汰遭到资金、技术尤其是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的制约,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却受制于劳动力素质低、资金或技术缺乏的制约,因而出现了落后生产力挤占先进生产力的状况。第三节,介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日益走向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强调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路是我国社会的主流选择;以人为本成为我们社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知识、尊重技术,社会生产力的结合方式开始向知识结合转变。

第二章,介绍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是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章由三节组成。第一节,介绍需要及其满足规范和引导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起点和终点是人的需要的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的实质就是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而需要本身是主体对客体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以能动的方式反映受动的要求;其次,以主观形态反映客观的要求;最后,以文化形态方式表达的自然需求。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产生和满足的历史过程,需要—满足需要—新的需要……是需要的运动轨迹,需要及其满足推动人类的劳动从而形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及其满足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引导生产力的发生和发展;另一方面,需要规范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需要及其满足过程的实质是合目的和合规律统一的过程。第二节,介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需要的物质性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规律性;其次,需要的属人性质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目的性。需要及其满足过程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就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节,介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当代生产力科学发展的要求。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实质就是生产力发展中人和自然之间的发展协调一致,也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融洽。西方社会生产力发展困境的根源是人对自然环境的征服和破坏。改变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要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路径,这成为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在当代,实现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就要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模式。

第三章,介绍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含义、机制及条件。本章由三节组成。第一节,介绍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内涵、实现环节及条件。所谓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就是要科学地处理生产力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提高科学知识在生产力各要素中的含量,提升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各要素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在生产力发展各个环节中强化科学方法的应用。为此要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人的生命过程、社会的生产进程和自然演化进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个进程之间的协调统一,即在人、社会、自然之间建立起循环机制;其次,就是要使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量由资本、技术进步转变到以人的需要为核心、资本和技术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最后,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就是要使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由物的结合为主转变到以知识结合为主。第二节,介绍生产力的科学发展的实现机制。生产力科学发展需要的条件有四:其一,树立科学的生产力发展观是前提;其二,生产力内部要素的整体协调是基础;其三,制度建构是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外部保障;其四,改革创新是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关键。第三节,介绍了生产力科学发展在我国实现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我国确立了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建立了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制度。这些为我国生产力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可能。我国对生产力科学发展规律认识的日益成熟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转向为我国生产力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第四章,主要介绍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概括介绍党的四代领导人对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揭示了我国对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的理性认识过程。本章共四节,分别介绍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对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的理论探索及其经验教训。我国对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改革开放前对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没有能够深入揭示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这一时期探索出的科学发展问题为后来我国形成科学的生产力发展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对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的认识还处于逐渐确立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认识到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生产力内部要素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相关要素的关系,因此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确立了检验各项工作的生产力标准;在实践上则先后实施了农村承包制的改革,在城市则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措施,实施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措施,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党的文件形式明确提出了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并采取了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等战略措施推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等理论,这些理论是对如何促进落后生产力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问题的全面探讨,因而深化了对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的认识。

结束语部分主要概述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得出结论。

第一,当代生产力发展出现的困境及科学转向。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中出现了物本取代人本,征服自然引发生态危机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的困境。我国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的困境表现在三个方面:生产力发展内外部的结构失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因素;生产力价值取向的物本导向造成人民需要满足的滞后性;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落后生产力制约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我国在实践中为解决生产力发展的困境已经开始了三个转向:首先,从对立走向和谐,强调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生产力功能的转变;其次,从物本到人本,强调生产力发展要以人为本,从而实现生产力价值取向上的合目的转向;其三、先进生产力取向的确立,在生产力发展中要坚持以先进生产力为导向,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从而使生产力的发展向合规律性转向。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要遵循合目的和合规律相统一的发展路径。生产力的起点和终点是人的需要的满足。需要的物质性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客观规律性,需要的属人性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目的性。生产力发展中目的性和规律性统一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首先是要实现人的生命过程、社会的生产进程和自然演化进程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实现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量由资本、技术进步转变到以人的需要为核心包括资本、技术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要实现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由物的结合为主向知识的结合为主转变。生产力科学发展实现的条件是:生产力内部要素的整体协调是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内在基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构成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外部保障;改革创新是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关键。我国实现生产力科学发展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是: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制度为生产力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其次,日益成熟的理性认识为生产力的科学发展提供了观念基础;最后,科学技术的现代转向为生产力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动力基础。

第四,60多年来,我国对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实践探索中,我国对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逐步成熟,并日益向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之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