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研究
腧穴的研究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腧穴,又称孔穴、穴位。腧,音义同输,有转输的含义;穴,有孔隙的含义。腧穴是穴位的统称。与之易混同的有输穴和俞穴。其中,输穴为五输穴之一,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一种;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
一、腧穴研究的发展
其过程可分为以下阶段:①无定位阶段。最初,人们只是用砭石割刺痈疽肿疡,排脓放血,解除病痛。逐渐发现有显著痛感和压痛处,砭刺效果更好,这就是“以痛为腧”的规律。由于“以痛为腧”常随着患者疼痛反应不同,而在不同部位出现压痛点,因此无固定位置。②定位定名阶段。经过反复实践,用针具或艾灸刺激体表的某些部位,对相应的某些疾病和症状有治疗作用。对有些体表部位加以刺激,不仅对局部病症有效,而且对距该部较远的病症也有效,日积月累,逐渐发现了某些部位和某些病症具有相关性的规律。然后经过整理,确定这些部位的取法和治疗作用,并加以命名,就成为腧穴。③系统分类阶段。又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各个腧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在治疗作用上既有共性,又有相对的特异性。人们把具有相关治疗作用的腧穴加以连结,并联系脏腑和人体各部功能,从而确定了腧穴的经络归属。尤其是在十四经脉上,腧穴治疗作用的相关性更为突出,于是腧穴得到了系统的分类。
二、分类
一般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①经穴:又称十四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计361个。②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凡未归属于十四经脉、部位明确、有特定疗效的腧穴,称为奇穴。经穴和奇穴都有固定的部位和命名,及其相应的主治范围。③阿是穴:又称压痛点,是病症在体表上的反应点(表现为压痛,或按压时缓解病痛等反应),可作为腧穴用以治疗,但无固定部位,往往随病而起,病愈即失,因此无法命名。各腧穴虽经分类,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不少奇穴位于十四经脉上,以后有归属于经穴的。不少阿是穴经过反复实践,确定其部位和主治作用,加以命名者,又成为奇穴。因此,腧穴的分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补充,不断发展,形成腧穴的体系。
三、命名和定位
经穴和奇穴有固定的名称和定位。①命名。腧穴的名称往往有部位和主治作用等特定含义。因此,掌握腧穴的命名规律对指导针灸临床有一定意义。有的腧穴根据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膝眼分别位于腕、膝部;有的根据生理功能命名,如气海、血海分别与气和血的生理有关;有的根据治疗作用命名,如睛明、光明治眼病,哑门治失语等;还有的根据阴经、阳经归属命名的,如阳陵泉、三阳络属阳经,阴陵泉、三阴交属阴经等。此外,还有根据腧穴部位与相应事物比拟的方法(取类比象)来命名的。如鱼际穴处形似鱼腹,犊鼻穴处形似牛犊之鼻。②定位。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骨度折量法、体表标志法和手指比量法三种。骨度折量法,是将人体不同部位之间的距离分为若干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上巨虚在外膝眼下6寸,可根据屈膝时外膝眼至外踝中点连线分为16寸(16等分)来取定。因其大都以骨骼来衡定,所以称骨度折量法。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手指比量法,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又称指度法。其中,用中指中节两端横纹头之间距离(屈指时)作1寸的,称中指同身寸法。用拇指指节横纹两端之间距离作1寸的,称拇指同身寸法。用食、中、环、小四指相并作为3寸的称一夫法。
四、功能和临床意义
腧穴居于体表,与经络、脏腑发生联系,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经络脏腑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在临床上,医生利用腧穴的功能特点,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①诊断。在疾病发生时,相应的腧穴往往可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等各种反应。腧穴上所出现的不同病理反应是疾病过程中脏腑经络气血运行功能失调的结果。因此,利用腧穴的病理反应特点可以帮助诊断疾病,这是经络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②治疗。通过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刺激腧穴治疗疾病的作用不仅对局部脏腑、器官病症有效,而且对相应经脉循行路线上与该穴相距较远的脏腑、器官病症也有效果。这是腧穴的近治和远治作用。腧穴的远治作用,在十四经穴上反映尤其突出。此外,某些腧穴还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可专治某病,如至阴穴可矫正胎位,治疗胎位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