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 法
灸 法
以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施灸材料
主要为艾叶。艾叶是菊科植物艾的叶。艾,多年生草本,普遍野生。艾叶味苦、辛、性温,入脾、肝、肾三经,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消肿散结的功效。气味芳香,含挥发油等成分。艾叶制成艾绒,则易燃而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而直达深部,且便于取用,价格低廉。艾绒的制作,于每年3~5月间收采新鲜肥厚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入石臼中捣碎,筛去杂质,即成淡黄色洁净细柔的艾绒。艾绒以陈久者为佳。除艾叶外还有灯心草、硫黄、黄蜡、桑枝、桃枝等易燃药物和材料。在艾绒中也可掺入芳香类药物,如麝香、冰片、丁香、木香、乳香等。
二、灸法分类
根据治疗需要,在临床上依照施灸材料、施灸方法和温度高低的不同,可分为各类灸法。①依照施灸材料分类:有艾灸法、药艾灸法、药锭灸法、电热灸法和其他材料灸法。艾灸法用单纯艾绒施灸;药艾灸法则在艾绒中掺入其他药物施灸,如药物艾条灸;药锭灸是用芳香类(麝香、冰片等)和易燃药物(硫黄等)混合研末,制成锭剂施灸;电热灸法采用特殊的电灸器施灸;其他材料灸法包括灯火灸、黄蜡灸等,是以除艾叶以外的易燃物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的施灸方法。②依照施灸方法分类:有艾炷灸法、艾条灸法、温灸法和温针灸法。艾炷灸法,是用艾绒做成圆锥形的艾炷施灸,其中又可根据艾炷是否直接置放在皮肤上的情况,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灸法是将艾绒用纸卷成长条形施灸,其中又可根据艾条直接烧灼皮肤和与皮肤有一段距离而分为实按灸和悬起灸两类。温灸法是用特殊的温灸器(如温筒、温盒)施灸。温针灸法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的留针期间,在针柄上套以艾条施灸。③依照施灸温度分类:有烧灼灸法和温热灸法。烧灼灸法是施灸温度较高的灸法,如用艾炷直接置放皮肤,使其烧灼,引起水泡和组织损伤(灸疮)的化脓灸法。药锭灸和实按灸即直接烧灼穴位皮肤,温度较高,也属烧灼灸法。温热灸法则是施灸温度较低,热力温和,不损伤皮肤组织的灸法,包括上述的艾条灸法中的悬起灸、艾炷炙法中的间接灸、电热灸、温灸、温针灸等法。
1.药锭灸
把多种药品研末或溶化在一起,制成药锭,放在穴位上点燃以治病的方法。常用的有阳燧锭灸:取蟾酥、朱砂、川乌、草乌、白僵蚕等研末,加入微火烊化的硫黄之中搅匀,再加入麝香、冰片少许,收贮备用。同时,先用红枣擦施灸处,然后取约甜瓜子大药锭(上尖下平)一枚,置于皮肤上,以灯草蘸油点燃,灸5~7壮(枚)。局部起小泡者,以消毒针刺破、外敷保护。主治痈疽流注久不消、内溃不痛之阴症。
2.灯火灸
取3、4寸长的灯心草,一端蘸上少许植物油,点燃,对准穴位快速动作,猛一接触可发生火爆声,即迅速移开。如无音响,当重复进行。灸角孙穴,可治痄腮;灸少商、合谷、风池,治喉痹;灸足三里、内关、中脘、中枢、天枢,可治呕吐、泄泻。
3.电热灸
用特制的电灸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或远红外线施用于穴位的一种灸法。目前常用的电灸器有吹风式和可控温度式电灸器两种。为现代灸法的发展。适合于其他灸法的适应症。
4.温针灸
又称温针。是针刺和艾条灸法的结合。在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穴位内适当深度,取2厘米长艾条一节,套在针柄上,从艾条下端点燃,直至艾条燃尽为止。也可在针柄上装裹如枣大的艾绒(必须捏紧),从下端点燃施灸。适合于寒症、虚症。
三、操作规程
根据应灸腧穴的位置,令病人采取适当体位,使该部位易于暴露,而又能舒适持久。用温和灸法,可在点穴后随即施灸;如用烧灼灸法,则应在局部消毒后进行灸法治疗。施灸时要注意灸火温度和病人耐受情况,不可过量。灸后要擦净皮肤上的艾灰,并检查有无火星迸落,以免烧毁衣物。施灸部位较多时,宜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有时则可先灸主穴,后灸配穴。
1.灸感和补泻
在一般情况下,用温热灸法只在局部有温热感,施行烧灼灸法则局部灼病。但如集中在一个部位连续较长时间地施灸,就会出现温热感循经脉走向传导,称为灸感或灸法得气。感传络线的宽窄与施灸面积的大小有关,感传所到处可有肌肉震颤及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胃肠蠕动、鼻腔通畅等。灸法在临床上也有分补法或泻法的:①在艾炷灸时,让其缓慢燃烧至皮肤的为补法,吹气助燃使其迅速燃烧至皮肤的为泻法。②烧灼灸法(如化脓灸)为补法,以扶正为主;温热灸法为泻法,以祛邪为主。但不如针刺补泻操作严格,不必过于拘泥。
2作用和适应症
灸法的作用有:①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②有引导气血的作用或升提中气或引气下行,可治中气下陷、肝阳上亢之证。③回阳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证。④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
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症、痹症、腹痛、胃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外科阴疽、瘰疬、瘿瘤等。
3.禁忌和注意事项
①阴虚阳亢和实热症,不宜用烧灼灸法。②颜面、五官、阴部和大血管所在部位不宜用直接灸法。③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和衣服。④施灸过程中如发生头晕、恶心、大汗淋漓等现象,称为晕灸,可按晕针处理。⑤灸后皮肤发生小泡,须注意不要挤破,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液体,并涂龙胆紫,用纱布包敷。
四、机理研究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灸法对机体免疫、血液循环、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各系统均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在免疫系统方面,艾灸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细胞免疫作用和促进免疫体的产生。在血液循环系统方面,可提高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血沉加速者施灸后可恢复正常。灸法对血压也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在艾灸预防中风的研究中,发现艾灸足三里可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元的含量,改善血液粘度和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初步了解到艾灸足三里预防高血压患者中风的作用机制。在神经内分泌系统方面,一些研究结果提示:施灸可促进肾上腺活动的功能,可使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在对“糖尿病家兔”施灸后还观察到血糖、血中尿素氮、总胆固醇及中性脂肪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呼吸、消化、生殖系统方面,灸法具有增强肺通气功能,调节胃肠运动,保护肝脏免受损伤,增强子宫活动,提高精子数量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