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魔王日轮花
花草大观
1.竹子开花之谜
竹子开花一直是一个植物学上的难解之谜。一些经常开花的竹子在种子发育成熟后死去,而群落中其他竹子和地下鞭根继续存活和保持种群不败落;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常见竹种群落经常发生这种现象,竹子在经过一定的鞭根和枝条生产生长期(依竹种特性不同而为3~120年)后,同一地区几乎所有同一种的竹子同时开花,通过风媒传粉,结出大量的种子后死去,这些种子立即发芽或在首场雨后发芽;也有一些竹种群落生长到成熟后每年开花结籽达许多年。
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尤其是多年生植物,它们开花的时候,往往都是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唯有竹子不一样,它一旦开花,却预示着它的生命历程已接近尾声,生长也将近于枯竭。因此一些物质迷信的人便把竹子开花与眼前的或以后发生的某些倒霉的事情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不祥的征兆。这些人之所以会把竹子开花看作不吉利,是因为他们觉得竹子开了花就会衰败,像一件事物盛极而衰。
其实竹子开花也是一种本能,一种繁衍后代的本能。它要在生命行将结束之前,开花结果留下一些种子,以便再度繁殖,留存物种。
竹子是多年生植物,它选择开花的时机不像一般多年生植物那样年年开花结果,却又年年旺盛生长。竹子更像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这些一年生的植物——只有一次开花结果的高潮,即“盛极而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竹子生命力不旺盛,而走向开花的末日呢?人们经过多次探索,终于弄清竹子的生命不再能延长下去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管理不善,导致竹林土壤肥力已经耗尽无补,竹子得不到应有的基本养料而走上“自杀性”的开花阶段。如果这时及时地进行中耕和追肥,并挖去开花的竹子,砍除一些徒耗养料的老竹,切实做好竹林的管理工作,是有可能把濒临死亡边缘的竹林挽救过来的。
竹子开花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如生长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国宝”大熊猫是以野生的箭竹为主食的,每逢大批箭竹开花,受到伤害最重的就是大熊猫。在明确了上述道理后,人们正不断作出努力,力争使自然保护区内的箭竹不开花或少开花,切实保护好大熊猫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
竹子虽不像松柏那样有千年长寿,可是一般也能活几十年,也能不断进行营养繁殖、衍生后代。一旦新竹长成,就应及时适量砍去部分老竹,注意保持土壤的肥力,预防竹子感染病虫害,那么成片成片的竹林就可能长期郁郁葱葱,繁茂地生长下去。
2.害羞的含羞草
不少人都知道含羞草,若是用手指轻轻地碰它,成对的小叶便会立刻合并起来。碰得轻,它合并得慢,范围也较小;碰得重,它合并得非常迅速,不到10秒钟,所有的叶片就全部并拢,并从接触的部位蔓延到别的地方,连叶柄也会下垂。稍过一些时候,它又逐渐恢复原状。
有趣的是,改用冰块接触它的小叶,或者把香烟的烟喷在叶片上,它也会有同样的反应。如果用火柴的火焰从下面逐渐接近叶片,那些羽状的复叶也会合并起来。更奇怪的是,在气温较高的时候,它的这些运动的速度也比较快。
含羞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妙的现象呢?含羞草的运动是发生在小叶和叶柄以及叶柄和茎节的连接部位。通常是由于细胞内膨压改变所造成的,大部分成熟的植物细胞,都有一个很大的液泡,当液泡内充满水分时,就会压迫周围的细胞质,使它紧紧贴向细胞壁,而给予细胞壁一种压力,这就是膨压。膨压使得细胞壁处于绷紧状态,像吹满了气的气球一样。液泡内所含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它们的浓度高低,决定渗透压的高低,而渗透压的高低可以决定水分扩散的方向。当液泡浓度增高时,渗透压增加,水分由胞外向胞内扩散而进入液泡,增加细胞的膨压,使细胞鼓胀;反之,细胞则萎缩。这种过程只能造成缓慢的运动,例如气孔的开合等,但是当胞膜的半透性发生霎时变化时,却也可以引起相当迅速的动作。将氯离子向细胞内,阳离子向细胞外运送,使得胞膜和邻近地区保持一定电位差,叫做静止电位。当外界刺激超过某一定限度时,这种差异通透性会突然改变,钙离子大量涌进细胞,钾离子却向反方向进行,使膜内电位增高,甚至成为正电位,于是产生了动作电位,这种现象叫做去极化。动作电位会传递,当细胞到达动作电位时,也就是产生去极化现象时,胞膜的差异通透性消失,原来蓄存于液泡内的水分遂在瞬间排出,使细胞失去膨压,变得瘫软。叶柄的数条维管束,在叶枕合成一大管道,便于容纳叶枕排出的水分。当我们碰到含羞草的叶子时,叶枕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去极化作用,细胞立刻失去水分,丧失膨压,叶枕就变得瘫软,小叶片失去叶枕的支持,依次地合拢起来。
叶枕的下半部,有一些静止电位特别低的感受细胞,它们特别容易接受刺激,只要遭到轻微的触动,就会立刻放出水分,使叶柄下垂,造成含羞草的羞态。其他和含羞草同科的合欢树,它的羽片到夜晚也会闭合起来,像是睡觉一样,这都是叶枕内细胞膨压改变的关系。另外,捕蝇草的捕虫运动是叶片受到刺激时,附近的叶肉细胞失去膨压而使叶片闭合,叶缘的刚毛,此时也发挥它们的阻碍功能,于是掉落的昆虫便无法挣脱了。
有人研究过,含羞草传达刺激的速度每分钟约为10厘米,通过茎可以传达到距离5厘米的叶柄和叶片。根据试验,可以用酸类激起它的运动,也可以用麻醉剂麻醉它的运动。
含羞草的这种特殊本领对它的生长十分有利。含羞草的老家在南美洲的巴西,那里经常会发生狂风暴雨,如果含羞草不能在刚碰到第一滴雨点或第一阵狂风时就把叶子合拢起来,把叶柄低垂下去,那么,它那娇嫩的叶片和植株将会受到无情的摧残。所以,这是通过很长时期的进化和选择而形成的一种保护性适应。
含羞草在我国各地广泛栽培,一般作为观赏植物。据研究,它还有安神镇静、止血收敛、散热止痛等医疗功能。
3.植物为啥会“犯困”
植物“犯困”,即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是一种十分有趣的自然现象,每逢晴朗的夜晚,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植物会有奇妙的变化。比如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而一到夜幕降临时,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双成对地折合关闭,就好像被手碰过的含羞草。花生也是一种爱“犯困”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关闭,表示要睡觉了。以上所举仅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事实上,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如酢浆草、白屈菜、羊角豆等。
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娇嫩艳丽的花朵似乎更需要睡眠。比如生长在水面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那美丽的花瓣就会慢慢舒展开来,似乎正从甜蜜的睡梦中苏醒过来;而当夕阳西下时,它便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晚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故而获得了“睡莲”的芳名。另外,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闭合,看上去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卜花则垂下来,恰似一个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
植物的睡眠运动会对它本身带来什么好处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科学家们进行了难以计数的研究与实验。
最早发现植物睡眠运动的人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100多年前,他在研究植物生长行为的过程中,曾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观察,发现一些积满露水的叶片,因为承受到水珠的重量而运动不便,往往比其他能自由运动的叶片更容易受伤。后来他又用人为的方法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达尔文虽然无法直接测量叶片的温度,但他断定,叶片的睡眠运动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处,也许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
达尔文的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随着植物生理学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植物的睡眠运动,并提出了不少的解释。
最初,解释植物睡眠运动最广泛的理论是“月光理论”。提出这个论点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可能少地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然而,使人们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犯困”?这一点用“月光理论”是无法解释清楚的。
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强度的控制,而是由于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压变化引起的。如合欢树、酢浆草、红三叶草等,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尤其是合欢树,叶子不仅仅在夜间关闭、睡眠,当遭遇大风大雨时也会逐渐合拢,以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摧残。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科学家们提出一个又一个观点,但是未能有一个圆满的解释。正当他们感到困惑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恩瑞特在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他用一根灵敏的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结果发现,呈水平方向(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总比垂直方向(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要低1℃左右。恩瑞特认为,正是这仅仅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同的环境中,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与其他不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相比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如今,科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已经知道,植物的睡眠运动是由叶柄上一种叫做“运动细胞”的特殊细胞膨胀或收缩引起的。运动细胞吸水胀大后叶片就张开,运动细胞排出水缩小后叶子就会闭合。
调节这种运动细胞的体积变化是在细胞膜的“钾通道”——根据生物钟按一定的时间周期开闭钾离子通道,伴随着钾离子从通道的出入,水或是进入细胞内或是跑出细胞外。其实,20世纪初,就有许多研究者考虑到存在控制这种叶片运动的生物物质,并尝试进行分离,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
20世纪80年代,德国一名科学家在报告中称发现一种名叫“太酷灵”的有机化合物,是控制叶片开闭运动的新的“植物激素”。这个报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并把它与当时著名的植物生长激素“茁长素”或赤霉素并列为重大发现。
与此同时,有些科学家也提出了异议,认为“太酷灵”分子内有显示强酸性的硫酸基,难以设想在中性植物体内有那样的强酸性物质以游离态存在。事实上,最近的研究也显示“太酷灵”对叶片开闭几乎不起任何激活作用。
另一方面,从显示使叶子闭合的活性来说,专家认为“太酷灵”的活性与有机分子主题无关,仅是由其分子内硫酸基的酸刺激引起的。研究表明,当时德国科学家在分离过程中误把酸性当作激活条件,结果丢失了真正的生理活性物质。为此,专家在中性的条件下对真正的生理活性物质进行分离。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有关植物睡眠的有意思的现象:植物竟能与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植物午睡的时间,大约在中午11时至下午2时。此时,叶子的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明显降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种现象?科学家认为,植物午睡主要是由于大气环境的干燥、炎热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衡干旱的本能,为的是减少水分散失,以便在不良环境中生存下来。
看来,关于植物“犯困”的说法还真不少呢。
4.“吃”动物的植物
植物吃虫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据不完全统计,自然界有500多种植物能“吃”动物。
在我国的云南、广东等南方各省,有一种绿色小灌木,它的每一片叶子尖上,都挂着一个长长的“小瓶子”,上面还有个小盖子。这小瓶子的形状很像南方人运猪用的笼子,所以人们给这种灌木取了个名字,叫“猪笼草”。奇妙的就是这个小瓶子,猪笼草的瓶子内壁能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贪吃的小昆虫闻到甜味就会爬过去吃蜜。也许就在它吃得正得意的时候,脚下突然一滑,一头栽到了小瓶子里。小瓶子里贮有黏液。昆虫被黏液粘住了,就再也爬不出来。于是猪笼草得到了一顿美餐。
用瓶状的叶子捕食虫类的植物很多,在印度洋中的岛屿上就发现将近40种。那些奇怪的“瓶子”有的像小酒杯,有的像罐子,还有的大得简直像竹筒,小鸟陷进去也别想飞出来。
毛毡珠
夏天,在沼泽地带或是潮湿的草原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它的叶子是圆形的,只有一枚小硬币那么大,上面长着许多绒毛,一片叶子就有200多根。绒毛的尖端有一颗闪光的小露珠,这是绒毛分泌出来的黏液。这种草叫毛毡珠,也叫毛毡苔,也是一种“吃”虫的植物。如果一只小昆虫飞到它的叶子上,那些露珠立刻就把它粘住了,接着绒毛一齐迅速地逼向昆虫,把它牢牢地按住,并且分泌出许多黏液来,把小虫溺死。过一两天,昆虫就只剩下一些甲壳质的残骸了。最奇妙的是,毛毡苔竟能辨别落在它叶子上的是不是食物。如果你和它开个玩笑,放一粒沙子在它的叶子上,起初那些绒毛也有些卷曲,但是它很快就会发现这不是什么可口的食物,于是又把绒毛舒展开了。在我国江苏、浙江一带,还有一种喜欢生长在树荫下的小植物,叫茅膏菜,也是用叶子捕食昆虫的。在葡萄牙、西班牙和摩洛哥沿海地带,有一种植物叫捕虫花,它的叶子反面有一层密密的绒毛,也能捕捉昆虫。曾有人在一株捕虫花的叶子上竟找到235个昆虫的残骸。
美洲的森林沼泽地中有一种叫孔雀捕蝇草的植物,它是18世纪中叶发现的,由于长得美丽,人们给它起了这样一个漂亮的名字。孔雀捕蝇草的叶子是长形的,很厚实,叶面上有几根尖尖的绒毛,边缘上还长着十几个轮牙。每片叶子中间有一条线,把叶子分成两半。昆虫飞来的时候,触动了叶子上的绒毛,叶子马上齐中线折叠起来,边缘上的轮牙一个间一个地咬合在一起,咬得牢牢的,然后分泌出黏液来把昆虫消化掉。“吃”完昆虫了,叶子又重新打开,等待新的食物。
1851年,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山脉的沼泽地带,还发现了一种很大的食虫植物,名字叫达尔利克多尼亚。它从地下直接生出一束管筒,有一米多高,管筒的口上还戴着一顶盔形的帽子,管里贮满了有毒的黏液。贪玩的小鸟和昆虫到里面去捉迷藏,一失足就送掉了性命。
还有些“吃”虫植物生长在水中。北京颐和园的池塘里有一种叫狸藻的小水草,它的茎上有许多卵形的小口袋,口袋的口子上有个向内开的小盖子,盖子上长着绒毛。水里的小虫游来触动了绒毛,小盖子就向内打开了,小虫一游进小口袋,就再也出不来了。
这些植物一没有牙齿,二没有胃,为什么要“吃”掉昆虫呢?
氮,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成分。植物需要的氮,主要是来自土壤。可是有些地方,比如酸性的湿地和沼泽地带,土壤中含的氮就极少极少。生长在那里的植物,就得从其他方面来取得它们所必需的氮,来适应这缺乏氮的生活环境。毛毡苔生长在沼泽地带,茅膏菜生长在潮湿的地方,那些地方的土壤中都缺少氮。这些植物经过许许多多年的进化,吸收氮的功能变得更强了,逐渐产生一种完整的捕虫器官,能够分泌出一种黏液来消化昆虫体内的含氮物质,满足自己对氮的需要。这样就出现了“吃”虫的植物。
许多试验证明,这些“吃”虫植物的消化能力几乎赶上了动物的胃。德国植物学家刻涅曾经观察过猪笼草怎样吃蜈蚣,一条蜈蚣的前半身陷进小瓶子里去了,后半身还在外边,但是它没能逃出来,因为它的前半身浸在黏液内,很快就变成白色了。可见猪笼草的消化力有多强。如果你把一小块煮熟的蛋白放在毛毡苔的叶子上,几小时后,蛋白就变形了,过了几天,蛋白就完全被“吃”光了。“吃”虫植物还有个怪脾气,就是不喜欢“吃”油脂。如果你给毛毡苔一小块肥肉,肉里的蛋白质不久给“吃”光了,但油还留在叶子上。“吃”虫植物对于淀粉,对于味道甜或酸的食物,也不感兴趣。
5.植物也会设置陷阱
植物也会通过设置陷阱开杀戒吗?是的。有些植物美丽的外表散发着致命的诱惑,它们设置的陷阱对昆虫来说就是一个坚不可摧的牢笼。
有些植物用陷阱逮住昆虫,并不是要把它们当作自己的美食吃掉,只是将昆虫囚禁起来,让这些虫子为自己传授花粉,当花粉传授完毕之后,便又打开“牢门”,把身上沾满花粉的“俘虏”放走。
在欧洲有一种花,它散发出来的气味奇臭难闻,令人作呕。这种花就是海芋百合,它的花瓣就像一只杯子。它正是利用这种像腐烂尸体发出的恶臭,把一种嗜臭食腐的小甲虫吸引过来。小甲虫在海芋百合的花瓣上,想爬进花中时,花瓣内侧会分泌出一种油滑液体,使它像坐滑梯似的,一下子滑到了“杯子”的底部。由于四周花瓣的内壁上长满了倒刺,这时,小甲虫即使有三头六臂,也逃不出这个“牢笼”。这就是海芋百合设下的陷阱。在陷阱底部,海芋百合的雌蕊会分泌出一种甜甜的蜜汁。小甲虫在贪婪地吮吸这种蜜汁的时候,它的身体不时碰撞雌蕊四周的雄蕊。这些雄蕊个个都像武侠小说中的暗器机关,小甲虫一碰上,里面立刻射出一串串花粉。这些花粉就沾在小甲虫的身上。
一天以后,花瓣内壁的倒刺萎软了,油滑的液体也已干枯,这时“禁令”自动解除了。现在被囚禁一天之后的小甲虫可以爬上花瓣,逃脱陷阱了。它浑身沾满了花粉,爬了出来,不久又被别的海芋百合的臭味吸引住了,再一次跌入新的陷阱。就这样,它把花粉传授了过去。
马兜铃也会通过它的花朵巧设陷阱吸引小虫。它的花儿形状像个小口瓶,瓶口长满细毛。雌蕊和雄蕊都长在瓶底,但是雌蕊要比雄蕊早成熟几天。雌蕊成熟的时候,瓶底会分泌出一种又香又甜的花蜜,通过这种花蜜把把小虫子吸引过来。小虫子饱餐一顿后想要返回时,早已身不由己,陷进“牢笼”了。因为瓶口细毛的尖端是向下的,进去容易出来难。小家伙心慌意乱,东闯西撞,四处碰壁,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带来的花粉都粘到了雌蕊上。几小时后,虽然雌蕊萎谢了,但是小虫子依然是“花之囚”。直到两三天后,雄蕊成熟了,瓶口的细毛也枯萎脱落了,小虫子身上沾满了花粉,马兜铃便会自动打开瓶口,这个贪吃的“使者”终于逃出了“牢笼”,刚恢复自由的小虫子可能又会飞向另一朵马兜铃花,心甘情愿地继续充当“媒人”。
除了海芋百合和马兜铃,还有一些会设陷阱的植物。这是一种萝摩类的花,虫儿飞来时细脚会陷入花的缝隙中。虫儿拼命挣扎,结果脚上沾满了花粉。小家伙从缝中拔出脚来,脱身以后又飞到别的花中,完成传粉。
相比其他花设置的陷阱,拖鞋兰设置的陷阱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兜状的花中,没有明显的入口,也看不到雄蕊和雌蕊,只是中间有一道垂直的裂缝。蜜蜂从这儿钻进去,便来到了这个半透明的,脚下到处是花蜜的小天地里。蜜蜂尝了几口,刚准备离去,谁知后面已封闭起来,没有退路了。只有上面开着一个小孔,蜜蜂只好沿着雌蕊柱头下的小道勉强穿过,这时身上的花粉被刮去了。当它再钻过布满花粉的过道,身上又沾满了花粉,这些花粉是拖鞋兰花“请”蜜蜂带给另一朵花的。
另外一些植物虽然不设陷阱,但也会利用一些其他手段欺骗动物前来为自己传授花粉。在北美和地中海一带有一种兰科植物,它一无花蜜,二无香味,靠的就是对雄细腰蜂的欺骗来传授花粉的。这种植物花朵的形状很像雌细腰蜂,花瓣闪耀着金属光泽,就像阳光下雌蜂的翅膀。有趣的是,它的花朵还能发出雌细腰蜂的气味,吸引雄细腰蜂兴高采烈地飞来,等它发觉受骗上当时,已在为植物传粉了。
留唇兰的骗术更加高明。它的花朵的形态和颜色,活像一只只蜜蜂。一片留唇兰在风中摇曳,简直就像一群好斗的蜜蜂在飞舞示威。蜜蜂有很强的“领土观念”,它们发现假蜂在那儿摇头晃脑,便群起而攻之。结果,正中留唇兰的下怀,蜜蜂的攻击对花朵毫无损伤,却帮助它传授了花粉。
6.葵花缘何追太阳
向日葵是菊科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圆形而多棱角,质硬被粗毛。叶互生,卵形。它的头状花上,有成百上千朵小花。“花盘”就是聚生着许多管状小花,每朵小花结成一颗果实,整齐地排列着。花盘周围一圈金黄色的舌状小花,又大又鲜艳,但不结果实,唯一的任务是让昆虫能看到它,引诱其前来传送花粉。
金灿灿的葵花每天追逐太阳在打转。早晨,旭日东升,它含笑相迎;中午,太阳高悬头顶,它仰面相向;傍晚,夕阳西下,它转首凝望,向太阳“告别”。它每天跟着太阳转来转去,无怪人们叫它“朝阳花”、“向日葵”、“太阳草”、“转日莲”了。“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杜甫诗说的就是葵花向日转。
那么,葵花为什么能向阳开呢?这里,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实验:把葵花种在温室里,然后用冷光也就是日光灯代替太阳光对花盘进行照射。冷光的方向与太阳光一致:早晨从东方照来,傍晚从西方照来。这时,你会发现无论是早晨和傍晚,葵花的花盘都没转动。如果利用火盆来代替太阳,并把火光遮挡起来,花盘就会一反常态,不分白天黑夜,也不管东西南北,一个劲儿朝着火盆转动。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许多实验,才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在花盘下面的杆茎中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黎明,旭日东升,杆茎里的生长素溜到背光的一边去,刺激那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使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得快,于是整个花盘朝着太阳弯曲。随着太阳在空中位移,茎里的“植物生长素”,不断背着太阳移动,像同太阳捉迷藏似的。就这样,它到每一处,都要刺激细胞加速生长,因而花盘就朝着太阳打转啦。
近年来,随着内源激素鉴定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对向日葵的向光性弯曲又有新发现。原来,在向日葵生长区的两侧除了生长素浓度有差异外,还分析出有较高浓度的叶黄氧化素存在,这是一种脱落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一种抑制细胞生长的物质。实验证明,当向日葵杆茎的一侧受到阳光照射30分钟后,叶黄氧化素的浓度,向光的一侧比背光的一侧要高,正好同生长素的浓度相反。科学家认为,向日葵的向光性运动,应该说是生长素与叶黄氧化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叶黄氧化素的作用可能更大些。
由此可见,向日葵花盘的转动并不是由于光线的直接影响,而是由于阳光把花盘中的管状小花晒热了,温度上升使花盘向着太阳转动起来。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向日葵还可以称为“向热葵”。
7.植物欣赏音乐之谜
植物也和人一样,除了对日常营养物质的需求以外,也有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加拿大安大略省有个农民,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小麦试验地里播放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结果“听”过乐曲的那块实验地获得了丰产,它的小麦产量超过其他实验地产量的66%,而且麦粒又大又重。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伊利诺伊州有个叫乔·史密斯的农学家在温室里种下了玉米和大豆,同时控制温度、湿度、施肥量等各种条件,随后他在温室里放上录音机,24小时连续播放著名的《蓝色狂想曲》。不久,他惊讶地发现,“听”过乐曲的籽苗比其他未“听”乐曲的籽苗提前2个星期萌发,而且前者的茎干要粗壮得多。史密斯感到很出乎意料。后来,他继续对一片杂交玉米的试验地播放经典和半经典的乐曲,一直从播种到收获都未间断。结果又完全出乎意料,这块试验地比同样大小的未“听”过音乐的试验地,竟多收了700多千克玉米。他还惊喜地看到,“收听”音乐长大的玉米长得更快,颗粒大小匀称,并且成熟得更早。
美国密尔沃基市有一位养花人,当向自家温室里的花卉播放乐曲后,他惊奇地发现这些花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栽培的花卉发芽变早了,花也开得比以前茂盛了,而且经久不衰。并且这些花看上去更加美丽,更加鲜艳夺目。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能听懂音乐,而且在轻松的曲调中茁壮成长。甜菜、萝卜等植物都是“音乐迷”。有的国家用“听”音乐的方法培育出2.5千克重的萝卜,小伞那样大的蘑菇,27千克重的卷心菜。
1981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尚勇乡附近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一棵会“欣赏”音乐的小树。当地群众管它叫“风流树”。人们发现,在“风流树”旁播放音乐时,树身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曳摆动,好像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令人奇怪的是,如果播放的是轻音乐或抒情歌曲,小树的舞蹈动作就婀娜多姿,如果播放的是进行曲或是嘈杂的音乐,小树就不动了。
科学工作者还发现,不同植物有不同的音乐“爱好”:黄瓜、南瓜“喜欢”箫声;番茄“偏爱”浪漫曲;橡胶树“喜欢”噪声。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还发现,植物不仅能欣赏优美的乐曲,而且还讨厌那些让人心烦意乱的噪音。美国科学家曾对20种花卉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噪音会使花卉的生长速度平均减慢47%,播放摇滚乐,就可能使某些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植物听音乐的原理是什么呢?原来那些舒缓动听的音乐声波的规则振动,使得植物体内的细胞分子也随之共振,加快了植物的新陈代谢,而使植物生长加速起来。
8.仙人掌之谜
在异常干旱的热带和沙漠地区,作为植物命根子的水是极为稀缺的,不要说人类难以在那里居住,就连其他生物也是极其稀少,只有各种仙人掌类植物耗水量极少,被赋予得天独厚的抗旱本领,能够战胜那里的骄阳和热风,把热带和沙漠风光点缀得更加壮观美丽。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试验:把一棵37.5千克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过了6年,那棵仙人球仍然活着,而且还有26.5千克重。也就是说,经过6年时间,它只消耗了11千克水。也曾有人发现,一棵在博物馆里活了8年的仙人掌,平均每年因生长而消耗掉的水分,仅占其总贮水量的7%。
仙人掌是怎样节约用水、抵抗干旱的呢?原来在沙漠生活的仙人掌为了减少蒸腾的面积,节约水分的“支出”,叶片已经慢慢地退化变成了针状或刺状。绿色扁平的茎也披上了一件非常紧密的“外衣”——角质层,而且里面还分布着几层坚硬的厚壁组织,有了这样的装备就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分的散发。更有趣的是,仙人掌为了表皮上的下陷气孔只有在夜晚才稍稍张开,这样便大大地降低了蒸腾速度,防止水分从身体里跑掉。
仙人掌类植物的茎长得厚厚的,变成肉质多浆,简直成了一个“水库”。如果遇到一次阵雨,那又深又广的根系就拼命吸收,同时茎把输送来的大量水分贮存起来,以供常年干旱的需要。墨西哥有一种巨柱仙人掌,长得像一根根大柱子,有几十米高,体内能贮藏1吨以上的水分,过路人常常砍开仙人掌以解口渴。它那肥厚的茎是绿色的,能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成为制造食物的工厂。正因为如此,仙人掌类植物能在干旱地区长期生存下来。
人们把墨西哥称为“仙人掌之国”。据说世界上已知的1000多种仙人掌品种中,一半以上可以在那里找到。由于仙人掌耐旱,须根特别长,墨西哥农民就利用它来防止水土流失,固定流沙,保护农田;有的种在宅旁作为篱笆,凭它身上的荆棘,既能防兽又能防盗。仙人掌的茎是墨西哥人民爱吃的蔬菜。据研究,仙人掌还有某些医疗价值,对肺癌的治疗特别有效。
9.可以跳舞的草
一般认为,只有动物才会活蹦乱跳,植物却是直立不动的。
常见于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的舞草却是一种能跳舞的植物,虽然名称是“舞草”,其实它并不是草,而是一种小灌木。舞草有一种很奇特的本领,它的叶片能够翩翩抖动。舞草的舞姿美妙而不单一,一会儿绕轴旋转,一会儿猛地向上升,又降落下去。舞草运动很有节奏,此起彼落,蔚为壮观,而且可以从太阳升起一直跳到太阳落山。很少其他的植物有这种奇特的快速运动能力,金星捕蝇草也会跳舞,但舞草是最奇特并且最不为人所知的。
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舞草便会进入睡眠状态停止跳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重新跳动。关于舞草能够跳舞的原因,科学家目前还没研究清楚。而关于舞草跳舞的作用,也是各有各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是植物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化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它跳舞时,可躲避一些愚蠢的昆虫的侵害,再就是生长在热带,两枚小叶一转,可躲避酷热,以珍惜体内水分。舞草不只会跳舞,还有其他功效。据医书记载,舞草的根、茎、叶均可入药,泡成药酒可治疗骨病、风湿病、关节炎、腰膝腿痛等疾病。用嫩叶泡水洗脸,能令皮肤光滑白嫩。
10.能指示方向的草
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有经验的牧民除了利用日月星辰和地物、地貌来辨认方向以外,还可以利用草原上生长的一些植物来辨明南北东西。
“指南草”是生长在内蒙古草原上的一种野莴苣。因为它们的叶子基本上垂直地排列在茎的两侧,而且与地面垂直,呈南北向排列,所以当地人称之为“指南草”。为什么“指南草”会指南呢?
原来,广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地势平缓,没有明显的山脉、谷地,没有高大树木,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原野。一到盛夏,火辣辣的太阳烤着草原,尤其是到了中午时分,草原上更为干燥,水分蒸发量大。在这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中,野莴苣有一种独特的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叶子与地面垂直,并且成南北向排列。这样一来,第一,中午在太阳辐射最强时,可最大程度地减少阳光直射的面积,进而减少水分蒸发;第二,利于早晚吸收斜射的太阳辐射,进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人们研究发现,越是干燥的地方,其生长的“指南草”指示的方向也就越准确。
内蒙古草原除了野莴苣可以指示方向外,还有蒙古菊、草地麻头花等也能指示方向。
有趣的是,地球上不但有以上所说的会指示南北方向的植物,在非洲南部的大沙漠里还有一种仅指示北方向的植物,人们叫它“指北草”。由于“指北草”生长在南回归线以南。它总是接受从北面射来的阳光,由于植物的趋光性,所以花朵总是朝北生长。它的花茎十分坚硬,花朵又不能像向日葵花盘那样随太阳转动,因而总是指向北面,“指北草”也由此得名。
在非洲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上,还有一种“指南树”,它的树干长着一排排细小的针叶,不论这种树生长在高山还是平原,那针叶总是像指南针似的永远指向南极。
在草原或沙漠上旅游,如果了解了这些指示植物的习性,就不会迷路了。
11.开“玩笑”的青竹
有人路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打算在这儿过一夜,他随手把帽子挂在一株青嫩的竹子尖上。夜里,竹林里不时传来“叭叭”的声音,仿佛是一首催眠曲。第二天,这个人一觉醒来,想接着赶路,却发现帽子被竹子顶得高高的,必须跳起来才能够着。是谁跟他开玩笑,把帽子给抛上去的吗?不是别人,原来是那棵青竹开的玩笑,它长个儿了,一夜之间竟长高了40多厘米,难怪那个人够不着帽子了。而夜里听到的“叭叭”之声,竟是竹子拔节时发出的声音。竹子真不愧是长个儿最快的植物了,有时一昼夜间它就能蹿高1米多,如果耐心地观察,你可以看到竹子像钟表的指针一样移动着向上生长。
自然界里有不少植物都长得很迅速。像树中“巨人”杏仁桉,能长到150米,简直可以和星星交朋友了。当它栽种后的第一年就可长五六米,五六年后,就已是近20米的巨树了。
海岸边的先锋木麻黄负有抵御台风、防止风沙的任务,为了适应海滩恶劣的环境,木麻黄一边深深扎根,一边迅速长高,如果条件较好,一年就能长高3米。这惊人的长个儿速度,使一些去远海捕捞,数月后才能回来的渔民,居然不敢确认自己的渔村了。是啊,出海时光秃秃的沙滩,现在已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木麻黄的天下。
绿化城市时,人们也爱选用一些速生树种。在我国的北方,白杨树是比较普遍的,它笔直的树干高高伫立,浓密的树荫遮蔽了夏日炎热的阳光。它的生长速度就比较快,七八年就有10多米高,十几年就能用材了。人们称赞它是“5年成椽,10年成檩,15年成柁”。
12.“魔床树”和“催眠花”
在南美洲亚马逊河地区的森林里有一种灌木,它枝叶茂密,好似一张奇特的“床”,人们称它为“魔床树”。这种树在夜间能挥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不但对人有催眠作用,而且还能驱赶蛇、狼等动物。因此,人们睡在“魔床”上,入睡快,不用担心蚊虫叮咬,更无需害怕蛇、狼、熊等动物来袭击。到了白天,这种树又能散发出另一种清香气味,人们闻了后会神清气爽,有益于消除疲劳。所以在“魔床”上睡眠,当黎明到来时不用别人叫唤,便会自己醒来;如果是白天,尽管你已经是十分疲惫,但是躺在上面无论如何是睡不着的。魔床还十分照顾小孩子,正在哭啼的孩子被妈妈抱上魔床之后便不再哭闹了,变得十分安静。
喀麦隆东北部的巴莫镇周围的丛林中,生长着80多棵可以醉人的树木。这种树的树身低矮,树叶茂密,花开时节,树枝上会开满散发着浓郁芳香的黄瓣小花。人们一旦闻到这种香味,便会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经考察发现,这种树的叶子、花瓣和果实都会释放具有麻醉作用的香素,人连续闻上几分钟,就会酣然入睡。
植物王国里,不仅有树能催眠,而且还有能催眠的花。
在西班牙有一种名叫“勃罗特花”的野生植物,它能散发出一种芳香的气味,对人的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人们闻了这种气味后,便会沉沉入睡,其效力可达3小时。如果躺在这种野花丛中,就会起到持续催眠作用。西班牙人索米尔最先发现了这种植物的奇妙作用,还特地创办了一所叫曼德勒格鲁的疗养院,专门接纳那些患了神经衰弱和失眠症的病人。
坦桑尼亚有一种木菊花,也具有强烈的催眠作用,其功效甚至比安眠药还大。当地居民常将它采摘下来弄碎后拌在食物里,用来捕捉野兽。野兽一旦食后,便会昏昏睡去,人们即可毫不费劲地将野兽捉住。
13.破解“海水开花”
航行在大洋上的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奇异的景色。在大洋浅海区,海水有时绿一块、黄一块、红一块,错杂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彩色图案,好像海水开了“花”似的。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海水开花”的真相终于弄清楚了。原来,这些水里大量繁殖着各种浮游藻类植物。不同种类的浮游藻类植物含有不同的色素,随着季节的交替,颜色也随着不断地变换,于是海水也就开放出不同的“花朵”。
浮游藻类是海洋植物的重要成分之一,遍布各大洋近海区的表层海水中。在几百种浮游藻类中,大多数浮游藻类喜欢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水里,所以热带海面上经常可以看到“海水开花”的奇景。而在温带和寒带海面上以及远离海岸的深水区,“海水开花”的现象就少得多了。
而一提起红海,人们的脑海中不免总要想到“那里的水是红色的吗?为什么那里的海水又是红色的呢?”这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般地理书中往往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这些问题已经不属于地理学范围,而是植物学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红海的水所以发红确是由于一些特殊植物在那里作怪呀!
究竟是什么植物在作怪呢?是一种叫做红色毛状带藻的植物,把那里的海水染成了红色。这种植物的个体并不大,有点像丝带的样子,平常生长在较深的海水中,但要周期性地浮到水面上来。它细胞中含有的红色色素较多,所以整个植物体呈现红色。无数的红色毛状带藻密集成片地浮在海水里,于是就把蔚蓝色的海水染成了红色,这就是“红海”的由来。
那么,红色毛状带藻是不是属于红藻这一家族呢?不,它属于一种叫做蓝藻的家族。
蓝藻都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但蓝藻也不全是蓝色的,因为它们体内含有多种色素,由于各种色素的比例不同,所以不同的蓝藻就有不同的色彩。红色毛状带藻含有的红色色素较多,所以呈现红色了。
有一次一艘轮船驶过格陵兰,海员们发现海岸上的雪是鲜红的,大家感到很奇怪,于是上岸去看看,一检查才知道那里的雪还是普通的白雪,只是在白雪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鲜红颜色。这层颜色是怎么来的呢?那是由极简单极微小的雪生衣藻、雪生黏球藻造成的。它们小得连肉眼都看不清楚,但颜色鲜红,不怕冷,而且繁殖很快,只要几个小时就能把一大片白雪覆盖起来。
另外,还有一些黄色藻类,如勃氏原皮藻、雪生斜壁藻等,它们细胞中含有大量溶有黄色素的固体脂肪,能把白雪变成黄雪。
在阿尔卑斯山和北极地区,会常遇到绿雪,那是由于绿藻类中的雪生针联藻等大量繁生的结果。1902年有人在瑞士高山上发现了一种褐雪,据研究,这主要是针线藻造成的。至于黑雪,不过是深色的褐雪罢了。
在雪中生长的藻类叫做冰雪藻或雪生藻类。它们常常出现在南北两极和高山地区,在雪地里大量繁生以后就把积雪“染”成各色彩雪。如果暴风把这些藻类从地面上刮到高空中去,和雪片粘在一起,那就成了一场从天而降的彩雪了。
14.吃人魔王日轮花
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那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广袤的沼泽地带里,生长着一种令人畏惧的吃人植物叫“日轮花”。日轮花长得十分娇艳,其形状酷似齿轮,故而得名。
长得十分娇艳的日轮花,花型类似日轮,有兰花般的诱人香味,叶片有3~4厘米长。如果有人被那细小艳丽的花朵或花香所迷惑,上前采摘时,只要轻轻接触一下,不管是碰到了花还是叶,那些细长的叶子就立即会像鸟爪子一样伸展过来,将人拖倒在潮湿的地上。同时,躲藏在日轮花旁边的大型蜘蛛——黑寡妇蛛,便迅速赶来咬食人体。这种蜘蛛的上腭内有毒腺,能分泌出一种神经性毒蛋白液体,当毒液进入人体,就会致人死亡。尸体就成了黑蜘蛛的食粮。黑蜘蛛吃了人的身体之后,所排出的粪便是日轮花的一种特别养料。
日轮花
因此,日轮花就潜心尽力地为黑蜘蛛捕猎食物,它们狼狈为奸,凡是有日轮花的地方,必有吃人的黑寡妇蜘蛛。当地的南美洲人,对日轮花十分恐惧,每当看到它就要远远避开。
15.陆地上最长的植物
在非洲的热带森林里,生长着参天巨树和奇花异草,也有绊你跌跤的“鬼索”,这就是在大树周围缠绕成无数圈圈的白藤。
白藤也叫省藤,我国云南也有出产。藤椅、藤床、藤蓝、藤书架等,都是以白藤为原料加工制成的。
白藤茎干一般很细,只有小酒盅口那般大小,有的还要细些。它的顶部长着一束羽毛状的叶,叶面长尖刺。茎的上部直到茎梢又长又结实,上面长满了又大又尖往下弯的硬刺。它像一根带刺的长鞭,随风摇摆,一碰上大树,就紧紧地攀住树干不放,并很快长出一束又一束新叶。接着它就顺着树干继续往上爬,而下部的叶子则逐渐脱落。白藤爬上大树顶后,还是一个劲地长,可是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攀缘的了,于是它那越来越长的茎就往下堕,在大树周围缠绕成无数怪圈圈。
白藤从根部到顶部,达300米,比世界上最高的桉树还长1倍。据资料记载,白藤长度的最长纪录竟达400米。陆地上还有比这更长的植物吗?没有了!
16.巧用“美人计”的草
异花传粉植物要想得到来自其他同类植株的花粉,除了利用风力传送花粉以外,就得请昆虫来帮忙了。
在众多的传粉植物中,有一种叫角蜂眉兰的草,招引昆虫传粉的办法最令人叫绝。它竟然会利用“美人计”来诱骗雄角蜂前来光顾,充当它们之间的“媒人”。
角蜂眉兰生长在地中海沿岸,春天刚刚来临,它就开出艳丽的花朵,雄角蜂便以为那是一只美丽的雌角蜂,于是落在它的身上求爱。可是当雄角蜂发觉上当以后,角蜂眉兰花蕊上的花粉,已经粘在了雄角蜂的头上。受了骗的雄角蜂虽然很快离去;但是求偶心切的雄角蜂过不了久,就会被另一棵角蜂眉兰的花所欺骗,再一次地扑向那只“雌角蜂”。这时候,它头上粘来的花粉,再传给了这朵花的柱头,使角蜂眉兰完成了异花授粉。
倒霉的雄角蜂,接连上当受骗,没有找到自己要寻觅的“新娘”,无意之中却做了角蜂眉兰的“媒人”。
17.巧设“水牢”的花
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里生长着一种名叫盔兰的兰科植物,可以说它利用昆虫传粉的本领是技高一筹。它利用花朵巧妙的设置了一个“水牢”,将昆虫囚禁在里面,强迫昆虫为自己当传授花粉的“媒人”。
盔兰是怎样巧设“水牢”的呢?原来,在它的花朵上,有一个像古代武士头盔的唇瓣伸出在前方。这个顶朝下,口朝上,底部还存有一汪清水的“头盔”,就是盔兰巧设的“水牢”。它设置得十分精巧,在位于盔底上方的花梗上有2个圆包状的小腺体,从那里,可以不断地分泌出透明的液体,一滴滴落在盔底。奇妙的是,当液体流够6毫米深的时候,腺体就不会再分泌出液体了。然而更为奇妙的是,在盔内液面以上的侧壁上,有一个略向上斜道与外面相通。
清晨的时分,盔兰花绽开以后,成群的长舌花蜂拥挤在花瓣的边沿上刮取花朵上的蜡质。突然,一只蜂被挤进了盔底,身上立刻被液体沾湿,它想爬出来,但是盔壁又太滑,它只好奋力从侧壁上的管道里钻出来。可是,这只长舌花蜂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它从狭窄的管道里脱身的时候,隐藏在管道出口处的花蕊柱已经在它的背上粘上了花粉块。当它在另一朵盔兰花上跌入“水牢”的时候,从管道脱身时,它背上的花粉块就会被管道顶上的一个小钩钩下来,使盔兰得到来自异花的授粉。
直到这时候,这只两次“遇险”,又两次“逃生”的长舌花蜂,还不知道自己在无意之中做了盔兰的“媒人”呢。
18.隐居地下的草
我们都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可是在我国的内蒙古、甘肃、新疆的沙质荒漠和草原地带,却生长有2种“隐居地下”的草。肉苁蓉和锁阳就是这两位“隐士”的名字。它们虽然隐居在荒僻的地带,但却都是著名的药用草。
在没有阳光的地下,任何植物都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那么,我们这两位能够在地下隐居3~5年的“隐士”,是靠什么来供应自己生长的需要呢?原来,肉苁蓉和锁阳这两位居地下的“隐士”,竟然是两个不光彩的寄生者。它们是靠着吸取梭梭、柽柳等沙漠植物的养分来维持自己生长的需要的。在黑暗的地下,它们寄生在其他植物的根部,养尊处优,养得肥肥胖胖。根本就用不着叶子进行光合作用、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它们的叶子退化成了小鳞片状,完全丧失了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
当三五年的时间过去,在肉苁蓉和锁阳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它们才匆匆忙忙地从肉质茎上长出一个粗壮肥大的花序,钻出地面,在短短的三四天里,开出花朵,结出数以万计的种子,然后死去。那些种子随风飘荡,当遇到合适的寄主时,它们便钻入地下,重新过起不劳而获的地下隐居生活。
肉苁蓉和锁阳为什么要过这不光彩的地下隐居生活呢?原来,西北的荒漠地带,气候十分干旱、恶劣,为了生存下去,顺利地传宗接代,它们在千万年的生存竞争中,逐步形成这套能够适应恶劣环境的奇特本领。
19.能帮助人找矿的草
矿藏埋藏在地下,人们一般不容易发现。然而有许多植物能够成为地质勘探队员的好向导,帮助他们找到所要找到的矿藏。
在我国的长江沿岸,生长着一种名叫海州香薷的草,草茎是方形的,能散解出浓郁的香气,它开出的花朵,颜色原本是紫红色,如果花色变蓝,那里就往往能够找到铜矿。海州香薷为什么能指示出地下埋藏有铜矿呢?这是因为它喜欢生长在含有大量铜元素的酸性土壤中,在这样的土壤中,它吸收了铜离子,它的花也因为铜离子作用变成了蓝色或蔚蓝色。因海州香薷能帮助人们找到铜矿,所以,人们又给它取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名字叫“铜草”。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异极草、林堇菜聚集生长的地方,往往会找到锌矿。在有鸡脚蘑、凤眼兰生长的地方,可能有金矿。在生长有大量针茅草的地方,可能会有镍矿。在有喇叭花大量生长的地方,可能会有铀矿。在七瓣莲聚生的地方,地下可能埋藏有锡矿。在有大批铃形花生长的地区,就有可能找到磷灰石矿。在富含锌的地方,三色堇不但长得特别茂盛,而且花开得格外鲜艳。
由于植物具有将土壤中或水中的矿质元素浓集到体内的奇特本领,所以它们不仅可帮助人们找矿,而且还是采矿“能手”。在地球上,矿物质比较分散,有的矿藏含量很低,提炼起来比较困难,开采需要付出很大代价,于是人们就请一些植物来帮助开采这些矿藏。
在巴西的缅巴纳山区,生长着许多暗红色的小草,这种草嗜铁如命,在体内富集了大量的铁元素,它的含铁量甚至比相同重量的铁矿石还高,因此人们称它为“铁草”。把这种草收割起来,经提炼后即可得到高质量的铁。
无独有偶,有一种“锌草”喜欢生长在含锌丰富的土壤中,它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锌的,就贮存在体内。用“锌草”来提炼锌,从燃烧后的每千克“锌草”的灰烬中可得到294克锌。
黄金是贵重金属,将玉米种植在含有金矿的地方,便可以从玉米植株中提取金子,捷克科学家巴比契卡从1千克玉米灰里获得了10克金子。日本地质学家发现马鞭草科的一种叫薮紫的落叶灌木,对金元素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所以从这种植物体中也可以提炼到金子。钽是一种稀有金属,提炼很困难,价格昂贵。紫苜蓿具有富集钽的本领,人们将它种植在含有钽的土壤中,从大约40公顷的紫苜蓿中可提炼出200克的钽。另外有一种亚麻植物,对铅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从它燃烧后的灰里,氧化铅含量可高达52%,简直成了“植物矿石”。
人们还可以利用水生植物从水中采矿或回收废水中的贵重金属。如生长在大海里的海带,能从海水中富集大量的碘元素,因此人们就把它作为向大海要碘的好帮手。又如,水凤莲能从废水中吸收金、银、汞、铅等重金属。据测定,667平方米面积的水浮莲每4天就可从废水中获取75克的汞。
正是因为植物具有富集一些矿质元素的本质,所以人们可以有目的地筛选和培育出适当的植物,来帮助人类采矿。
20.草本植物中的“金刚”
地球上已发现的植物大约有40余万种,草的种类约占2/3。我们把这近30万种的植物统称草本植物。稻、麦、青菜等都是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给人的印象是体形一般比较矮小,墙隅小草长不及五六厘米,稻子、小麦也仅1米上下。但是在草本植物这个大家族里,也有身躯庞大的“金刚”,它叫旅人蕉。这尊“金刚”高达20多米,有六七层楼高,是世界上最大的草本植物。
有趣的是,旅人蕉的叶片底部像个大汤匙,里头贮存着大量的清水。这种植物原产于热带沙漠。当旅行者旅行时,随身携带的饮水喝光,燥渴难忍时,若幸运地遇到它,只要折下一叶,就可以痛饮甘美清凉的水。因此,人们给它起名“旅人蕉”。又因为它含水多,所以又叫“水树”。但是实际上它不是树,而是世界上最大的草本植物。
旅人蕉的家乡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我国海南岛也有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