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象坟的秘密
奇妙的陆地动物
1.响尾蛇的“热眼”
茫茫黑夜,万籁俱寂。一只田鼠贼头贼脑从洞口探出头来,发现没有什么危险,于是它两条后腿一蹬,跳到洞外。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道黑色闪电袭来,田鼠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经被“闪电”吞进肚子里。这“闪电”就是一条响尾蛇。
响尾蛇是怎样发现田鼠的呢?
也许会有人说:“蛇眼睛可凶了,又圆又亮,小田鼠一定是让蛇看见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蛇的眼睛虽然又圆又亮,但炯而无神,视力很差,加上夜间漆黑一团,蛇是根本看不到东西的。然而,田鼠千真万确是被蛇发现后捕捉到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响尾蛇是靠自己的“热感受器”来发现田鼠的。田鼠、小鸟和青蛙等小动物都会散发出一定的热量。只要有热量,便会产生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线——红外线,热量不断,这种红外线就不停地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蛇的热感受器接收到这些红外线之后,就可以判断出这些小动物的位置而一举把它捕获,所以,人们就把蛇的热感受器叫做“热眼”。
响尾蛇“热眼”长在眼睛和鼻孔之间叫颊窝的地方。颊窝一般深5毫米,只有一粒米那么长。这个颊窝是个喇叭形,喇叭口斜向朝前,被一片薄膜分成内外两个部分,里面的部分有一个细管与外界相通,所以里面的温度和蛇所在的周围环境的温度是一样的,而外面的那部分却是一个热收集器,喇叭口所对的方向如果有热的物体,红外线就经过这里照射到薄膜的外侧一面。显然,这要比薄膜内侧一面的温度高,布满在薄膜上的神经末梢就感觉到了温差,并产生生物电流,传给蛇的大脑。蛇知道了前方什么位置有热的物体,大脑就发出相应的“命令”,去捕获这个物体。要验证这一点很容易,你把一块烧到一定热度的铁块放到蛇的附近,蛇会马上去袭击这个铁块的。
实验告诉我们,蛇的“热眼”对波长为0.01毫米的红外线的反应最灵敏、最强烈,而田鼠等小动物身体发出的红外线的波长正好在0.01毫米左右,所以蛇很容易发现和逮住它们,哪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
响尾蛇还有一个奇异的特性,它会剧烈摇动自己的尾巴,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响尾蛇利用这种声音引诱小动物跑来,以便捕捉它们,或者用来威吓敌人。
响尾蛇的尾巴为什么会发出响声呢?
原来,响尾蛇尾巴的尖端地方,长着一种角质链状环,围成了一个空腔,角质膜又把空腔隔成2个环状空泡,仿佛是2个空气振荡器。当响尾蛇不断摇动尾巴的时候,空泡内形成了一股气流,一进一出地来回振荡,空泡就发出了“嘎啦嘎啦”的声音。
2.象坟的秘密
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也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庞然大物,它和人一样,也会有生老病死。
在大象的产区,都有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大象到了老年,能自知死亡的来临。快要死的象无论离开自己象族的“坟地”有多远,也要赶回去,好死在“象坟”里。千百年来,那里的象牙和象骨堆积如山,这就是所谓的“象牙矿”。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探险家、旅行家、狩猎者和一些幻想发财的人,日夜梦想找到“象牙矿”。可是,几百年过去了,却没有一个人找到它。“象牙矿”在哪儿呢?它究竟只是一种传说,还是真的存在?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来看,“象牙矿”只不过是一个美丽而诱人的传说而已。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很少发现大象的尸体和象牙呢?
科学家们考察认为,这还是要先从大象的“葬礼”谈起。1970年,一位动物学家在非洲密林深处看到了大象的葬礼的全过程。在离密林几十米处的一块小草原上,几十头大象像在开会一样围着一头快要死去的雌象。当这头雌象倒在地上死去时,周围的大象发出一阵哀号,为首的雌象用长长的象牙掘土,用鼻子卷起土朝死象身上投去,其他的象便一起这样做。一会儿,死象身上堆满了土、石块和枯草。接着,为首的雄象带领众象去踏这个土堆。不一会儿,这个土堆就成了一座坚固的“象墓”。众象围着“象墓”转了几圈,像是在和“遗体告别”,然后就离去了。
有趣的是,大象会掩埋同伴的尸体,也会掩埋人的尸体。在塞仑格提国家公园工作的沃尔夫,曾经亲自做过一次实验。清晨,他趴在一个垃圾坑附近,装着已经死去的样子。非洲象群在栅栏外,距离有两米远。没过多久,首领象发现了他,便走了过来,用土、树枝和沙石向他扔去。紧跟着,众象也像首领象一样,朝他扔土和其他东西。
肯尼亚北部,有一位半盲的老太婆,一天,她在途中迷路了,只好钻到一棵树枝低垂的树下过夜。半夜,她觉得有一个象鼻子在触摸她,可能这头象以为她已经死了,便把附近的树枝卷来盖在她身上。早晨,人们发现她被压在一米半高的树枝堆下。大象的这种习性,使得大象尸体不易暴露在荒野。
人们为什么找不到死去的大象的尸体,科学家经过观察发现,大象死了以后,很快就被其他动物分食了。因为象群一般要流动数十里甚至近百里寻找足够的食物,年老和患病的象追随象群感到吃力,就脱离了象群,去找隐蔽的地方藏身,悄然死去。如果遇到热带的大雨或河水泛滥,尸骨和象牙也可能被洪水冲散,或隐于泥沙。此外,热带成群的腐食者如鬣狗、豺、兀鹰等,用不了两天,就会把象的尸体分食净,甚至连象牙也难免被豪猪所啮噬。即使有留下的象牙,也会因炎热、潮湿而被腐蚀掉。
肯尼亚查活国家公园工作人员戴维·谢尔德里科经过多年观察后,发现大象常常会把死象的象牙弄下来,带到远处,往岩石或树干上摔打,直到摔碎。以前人们还以为是鬣狗干的。其实不然。
3.为什么猴子会用它们的尿洗手脚
这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但现在研究者知道为什么猴子要用尿洗自己的手脚了。自从猴子的这一举动被观察后,便产生了很多种解释这一现象的说法。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帮助猴子改进它们攀爬时候手脚的握紧力,有人则认为这只是猴子用来清洗的一种方式。一种得到广泛认同的说法是,当猴子的体温升高时,它们用尿来使自己的体温降下来。但是,新的研究认为,猴子的这一奇怪的举动只是它们社交的一种方式。
美国马里兰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动物中心灵长类动物学家金蓝·米勒和她的同事们,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观察了猴子10个月的时间,发现猴子用尿洗手脚的行为跟它们寻求异性的注意有关。
当雄性的猴子被雌性猴子所关注时,雄性猴子用尿洗手脚的行为的频率会增加。研究者认为,这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雄性鼓励雌性继续对其关注的方式。
在87%的打架或挑衅事件中,失败者也常用尿洗手脚。研究小组猜想,这同样是一种寻求关注的行为,这是为了寻求同情,但这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证实。
4.猫咪不识甜滋味
糖、香料和其他美味对猫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猫科朋友只对一种东西有兴趣——那就是肉(除此之外,还会为了觅食而小睡一下养精蓄锐,或者嬉戏一番,为捕食舒展筋骨)。这不仅是因为每只猫的身体里都潜伏着掠食者的灵魂,随时准备着捕捉小鸟,或者折磨老鼠,还因为猫是至今已知的唯一尝不出甜味的哺乳动物。
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舌头上都有味觉受体,当食物送入口中,细胞表面的蛋白质能激活细胞,让它发出信号,通知大脑。人类能察觉出6种味质:酸、苦、咸、麻、鲜和甜。感受甜味的受体实际上是由两种蛋白质组成的,蛋白质的基因不同,分别是Tas1r2和Tas1r3。
在一定条件下,两种基因可以形成相互连接的蛋白质,带甜味的东西进入口中,消息就会很快传到大脑。因为甜味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标志,对食草动物和人类这样的杂食动物而言,碳水化合物都是一个重要的能量来源。
也许是因为饮食习惯影响了味觉,也许恰恰相反,因为缺少这种受体,而形成了食肉的习惯,所有的猫、狮子、老虎都缺少一种氨基酸,无法制造Tas1r2基因的DNA,因此无法编码形成某些蛋白质。这个基因看上去没什么用处(假基因),也无法让猫尝到甜味。美国费城莫耐尔化学感官中心的生物化学家Joe Brand开玩笑地说:“它们很幸运,无法像我们这样尝出甜味来,不然就会多几颗蛀牙。”
20世纪70年代,就有科学家通过实验指出,猫分辨不了糖水和普通的水,对糖水毫无兴趣。而Brand和他的同事李霞一起找到了真正的证据——前面提到的假基因。当然,也有不少其他的传闻,比如说,吃冰淇淋的猫、享受棉花糖的猫、热衷软糖的猫……“也许在糖分浓度高的时候,有些猫能利用它们的Tas1r3受体品尝出甜味,”Brand说,“但这种情况很少见,我们还不太清楚。”
不过,科学家们很肯定,猫能尝出很多我们无法体会的味道,比如说,能为所有活细胞提供能量的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肉里面并不会留有大量的ATP,但这是肉类的信号。”李霞说,其他动物也有各种不同的受体,比如说鸡也缺少察觉甜味的基因,只要附近水中的氨基酸浓度达到纳摩尔级别,鲶鱼就能发觉。Brand写道:“它们的受体能灵敏地从背景浓度中分辨出氨基酸集中的区域,最早发现腐肉的鲶鱼才更有可能在竞争中幸存下去。鲶鱼是腐食动物,寻找腐肉分解后释放的氨基酸对它们非常重要。”
迄今为止,猫仍是唯一一种缺乏甜味基因的哺乳动物;就连它们同为食肉动物的近亲——鬣狗和猫鼬都能尝出甜味。除此之外,猫可能也缺乏其他享受(并消化)糖所需的必要条件,比如说它们的肝里没有葡萄糖酶——控制碳水化合物新陈代谢的关键酶类。
尽管如此,大多数主要的宠物食品还是添加了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玉米和其他谷物。Brand认为:“这可能就是猫患上糖尿病的原因。现在的猫食里包含20%的碳水化合物,可小猫根本不适应。它们控制不了糖分。”不过,爱猫人士也不用担心家里的小猫觊觎人们的餐后甜点了。
5.狗能读懂人的表情并判断喜怒哀乐
英国科学家研究中发现狗具备一种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它们能够读懂人的面部表情,并且能准确地从中判断出人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
当人类遇到一个新面孔时,他们的目光总是会不自觉地向左转移,首先落在对方面部的右半侧。这就是“左斜视”现象。“左斜视”现象一般只发生在我们人类面对面相遇时,而在其他情况下,比如人类在观察动物或无生命物体时,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对于“左斜视”现象,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人类面部的右半侧比左半侧更善于表达情感。
宠物狗也与人类一样具有这种“左斜视”倾向。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其他的动物会有这种倾向。但是,宠物狗的“左斜视”现象也只发生于它们看到人类面孔时,看到其他事物时同样不会发生。在实验中,林肯大学的郭昆博士向17只宠物狗分别展示了人类、狗、猴子等动物的面部图片以及一些无生命事物的照片。当宠物狗面前出现人类面部的图片时,它们的眼神和头部动作具有明显的“左斜视”特征。但是,当它们面对猴子以及无生命事物,甚至它们同类的照片时,却没有任何“左斜视”倾向。
经过与人类数千年的友好相处,狗已经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左斜视”功能,并以此作为判断人类表情的一种途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面部的右侧比左侧能够更精确、更强烈地表达个人情感,包括愤怒等情绪。如果确实如此的话,这也就是为什么狗和人类同样具有“左斜视”倾向的原因。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实验中当研究人员把人类面部图片倒过来摆在宠物狗面前时,它们仍然会不自觉地向左斜视。相反,人类在面对倒置的面孔时则不再会有“左斜视”倾向。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狗的大脑区域分工不同。狗大脑右侧主要负责处理来自左侧视野范围内的信息,因此比起左侧大脑更适合解释人类的面部表情。
6.老鼠能依靠节奏分辨人类语言
西班牙科学家研究发现,鼠类可以根据人类语言的特定节奏区分荷兰语和日语。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除人和猴子以外的动物具有这种本领。
研究者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动物行为过程》杂志上发表文章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早在人类语言形成之前,就已经具有某种使用和开发语言的潜在能力。
西班牙巴塞罗那神经学家胡安·托罗,曾经利用64只成年实验鼠进行辨别人类语言的实验。他采用以食物奖励的方法,训练实验鼠在分别听到日语或荷兰语时做出反应。实验结果显示,那些被训练对日语做出反应才受到食物奖励的实验鼠不会对荷兰语做出反应;而那些被训练识别荷兰语的实验鼠则不会对日语做出反应。而这两类实验鼠都不能辨别日语或荷兰语的倒放录音。
研究者还发现,当固定的扬声器或同一个人发声时,实验鼠可以分辨出这两种语言中的自然句;如果换一个扬声器或不同的人发声,实验鼠则不能区分两种语言的不同。以前的科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在语言识别方面也有类似情况;而绢毛猴的“本领”就强得多,因为不管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说话,它们都能够辨别。
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人类应用语言的能力哪些是自己独有,哪些是与其他动物共有,以及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语言在正式形成之前究竟是什么样子。
7.吸血蝙蝠具有很好的奔跑能力
蝙蝠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但也许是太精于飞行,长期以来,它们中的大部分几乎失去了在陆地上行动的本领,人们也忽视了它们的这种本领。不过科学家们通过对吸血蝙蝠的研究发现,这种蝙蝠具有“令人吃惊”的奔跑能力。
吸血蝙蝠一直都是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蝙蝠种类之一。与其他只能在天空中游刃有余的蝙蝠们不同,吸血蝙蝠在陆地上也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能前行、侧身走、后退,想飞的时候一飞冲天,被称为“会跳霹雳舞的蝙蝠”。它在地面上可以“蹑手蹑脚地”向自己选定的目标靠近,比如一头牛、一匹马,然后跃上对方脊背,开始吸取血液。而其他种类的蝙蝠落到地上时,只能极为笨拙地行进。
吸血蝙蝠引起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丹尼尔·里斯金和约翰·赫曼森的极大兴趣,两人专门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测试吸血蝙蝠的陆地移动能力。他们在一个有机玻璃制成的笼子中,放置了一个类似跑步机的特制装置,然后将5只成年的雄性吸血蝙蝠放上去。
通过高速摄像机观测它们的运动发现,当“跑步机”以每秒0.56米的低速运动时,吸血蝙蝠只是以正常的走路步调行走。当“跑步机”开始加速时,这些蝙蝠也利用前肢调整为大步慢跑。令人惊讶的是,它们最高能以每秒1.14米的速度飞快地“奔跑”。以蝙蝠的标准来看,这样的速度实属罕见。
虽然吸血蝙蝠具有奔跑能力,但是人们却很少看到它展示这一本领。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大型牲畜群出现后,猎物资源大为丰富,蝙蝠不需要费力奔跑,就能轻易找到食物。
8.河马的“母系社会”
河马从名字上讲虽然应该是“河中的马”,但它的外形看起来却略似一只特别大的猪,而且在进化过程中也与猪类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所以管它叫“河猪”似乎更为合适。它是陆地上仅次于象的第二大哺乳动物,体躯庞大而拙笨,有一个粗硕的头和一张特别大的嘴,比陆地上任何一种动物的嘴都大,并且足可以张开呈90度角。
一个群栖的河马家族是以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来维持秩序的,雌河马和它的孩子占据河流的中心位置,也即是最安全的地方,然后是年龄稍长的雄河马在这个中心的外缘保护,最外围的是最年轻的雄河马栖息地,义务担任警戒。河马还处在这样一个“母系社会”阶段,雌性理所当然地占据着统治地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年轻的雄河马自行去组建自己的家庭,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河马家族的繁衍。
母河马与小河马厮守在一起,这样,客观上保证了幼仔免受主要来自于发情后疯狂的雄河马的伤害。当雄河马心怀鬼胎地逼近时,母河马们就会联合起来,一致用力赶走雄河马。这已成族规,谁要是违反,将受到整个家族的谴责,只好从此开始独居的浪荡生涯。
雌性河马常常被迫使用武力胁迫家族内不听话的成员,打着呵欠,以此显示它那突出的犬齿与巨大的门齿,如果威胁失败,也只好以武力相迫了。
在这个特殊的“母系社会”里,规矩在繁殖季节通常被打破。发情后的雌河马可以任意游出中心地带,进入雄河马地盘,那些得到如此恩宠的“男仆”们感激万分,生怕哪一点没有服侍好它们的女王,然而,女王只会与它看上的雄河马交配。
雄河马发情时变得不可理喻,它们也想像女王巡幸一样,随意进入中心地带,然而,它们必须懂规矩,站立或蹲伏于水中,不准乱碰乱撞。它们是臣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女王的性欲,如果哪位女王确实有需要,它会主动走上前来,挑逗雄河马多少因担惊受怕而冷落的情欲。老老实实蹲伏水中的雄河马都只能碰运气,交配的机会不是每只雄河马都有,所以,它们都互相盯着,生怕哪一位多抛了一个媚眼,从而较轻易地获取了机会。
严肃的族规被充分打破是在枯水季节来临,这时河马的家族中会上演一出类似愚人节时的集体婚配的好戏。这时不会再有女王,也没有臣民,大家都是发情的河马,可以自由恋爱,然后举行集体婚礼,不过这种婚礼仍旧表现出雌河马的主动与威仪,最先发出欢快的求爱声的一定是雌河马,听到这种歌声,雄河马立即报以应允的歌声,这就算定下了婚约,然后,河马便开始双双对对地嬉戏、游乐、交配,抓紧时间一次爱个够。
9.北极狐狸的趣闻
狐狸可以说是北极草原上真正的主人,它们不仅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而且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天敌。因此,在外界的毛皮商人到达北极之前,狐狸们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它们虽然无力向驯鹿那样的大型食草动物进攻,但捕捉小鸟,捡食鸟蛋,追捕兔子,或者在海边上捞取软体动物充饥都能干得得心应手。到了秋天,它们也能换换口味,到草丛中寻找一点浆果吃,以补充身体所必须的维生素。
旅鼠是狐狸的主要的食物供应。当北极狐遇到旅鼠时,便会极其准确地跳起来,然后向旅鼠猛扑过去,将它按在地下吞食掉。有意思的是,当北极狐闻到在窝里的旅鼠气味和听到旅鼠的尖叫声时,它会迅速地挖掘位于雪下面的旅鼠窝,等到扒得差不多时,北极狐会突然高高跳起,借着跃起的力量,用腿将雪做的鼠窝压塌,将一窝旅鼠一网打尽,然后逐个吃掉。
北极狐狸的数量是随旅鼠数量的波动而波动的,通常情况下,旅鼠大量死亡的低峰年,正是北极狐数量高峰年,为了生计,北极狐开始远走他乡。这时候,狐群会莫名其妙地流行一种疾病“疯舞病”。这种病是由病毒侵入神经系统所致,得病的北极狐会变得异常激动和兴奋,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闯乱撞,甚至胆敢进攻过路的狗和狼。得病者大多在第一年冬季就死掉了,尸体多达每平方千米2只,当地猎民往往从狐尸上取其毛皮。
北极狐身披既长又软且厚厚的绒毛,即使气温降到零下45℃,它们仍然可以生活得很舒服,因此,它们能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世代生存下去。尽管人们对狐狸自身并无好感,但深知狐狸皮毛的价值和妙用,达官显贵、腰缠万贯的人们以身着狐皮大衣而荣耀万分,风光无限。狐皮品质也有好坏之分,越往北,狐皮的毛质越好,毛更加柔软,价值更高,因此,北极狐自然成了人们竞相猎捕的目标。
10.塞氏鼠的来历
鼠类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的门牙很发达,终生持续不断地生长,必须借助啃咬物体才能使牙被磨短而不至于长出嘴外。动物分类学家把鼠类的这种牙齿称为啮齿,把鼠类归属于哺乳动物的啮齿目。
塞氏鼠是啮齿目中一种发现得比较晚的种类。塞氏鼠的发现,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937年,一个叫塞莱文的动物学家在沙漠中,从一些猛禽没有消化的残物里发现了动物的碎骨和头骨。在鸟类中枭、鸮、鸢都是十分凶猛的飞禽,常以捕猎地面上的小动物为生。这些猛禽没有牙齿,它们只能吞咽食物,而不会把它们嚼碎。这样不能消化的猎物的骨头、皮毛等就被混成椭圆形或长形的团块,重新从它们口中吐出来,分析这些猛禽未消化的残留物,就可知道当地栖居着哪些动物。塞莱文仔细分析了所获得的猛禽未消化残物中的动物骨头后,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新的啮齿类动物的碎骨和头骨,为了确认他的发现,他把这些骨头送到动物研究所,从专家们那里他的发现得到证实:塞莱文所发现的是一种人们还不认识的啮齿类动物骨头。于是塞莱文开始四处寻找活的这种动物。他终于在1938年捕获了6只这种小野兽。
但不幸的是,这位年轻的动物学家还没来得及做完这种动物的研究工作就去世了。在他死后才由另外两名动物学家完成了对这种小动物的全部研究工作。为了纪念塞莱文,他们把这个新发现的啮齿类动物命名为塞氏鼠。
今天在动物分类中,塞氏鼠被独立地划为啮齿目的塞氏鼠科。
11.针鼹的防御本领
针鼹分布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等地,体长为40~60厘米。它的身体的背面布满长短不一、中空的针刺,外形粗看好似一只刺猬,体表还长有褐色或黑色的毛,腹面的毛短而柔软,颜色较淡,尾巴极短,眼睛和耳朵都很小,但具有发达的外耳壳。头部灰白色,前部有一个坚硬无毛的喙,呈圆筒状,并且向下弯曲,鼻孔和嘴都位于喙的前端,嘴只是一个小孔,没有牙齿,没有尾巴,爪坚硬而锐利,雄兽的后足内侧生有距。但事实上,针鼹与刺猬是迥然不同的动物,在亲缘关系上相距甚远。刺猬是食虫类哺乳动物,针鼹却是鸭嘴兽的近亲,与鸭嘴兽同属于哺乳动物中的单孔类,消化道、排泄道与生殖道均开口于身体后部的泄殖腔内,所以也是一种原始、低等的奇异哺乳动物。
针鼹是夜行动物,栖息于灌丛、草原、疏林和多石的半荒漠地区等地带,白天隐藏在洞穴中,晚上出来捕食。它虽然和刺猬一样浑身长满长短不一、中空的针刺,不过它的抗敌本领要比刺猬高明得多。
针鼹身上的针刺十分锐利,且长有倒钩。一旦遇到敌害,针鼹就会背对敌人,它的针刺能脱离针鼹的身体,刺入来犯者的体内,一段时间以后,脱落处又会长出新的针刺。
在御敌时,针鼹还有两个绝招。一个是受到惊吓时,它会像刺猬那样,迅速地把身体蜷缩成球形,使敌人看到的只是一只没头没脑的“刺毛团”,很难下手。再一个是它的四肢短而有力,有5趾或3趾,趾尖是锐利的钩爪,能快速挖土,然后将身体埋入地下,或者钩住树根,或者落入岩石缝中,使对方无法吃到它。
12.小鼩鼱的奇妙生活
小鼩鼱分布于欧洲西部、俄罗斯到我国西北、东北等地。它的外形有点像家鼠,但鼻子略长些、嘴尖一点。小小的眼睛,能顾盼到两侧和后面。小而圆的耳朵,尖细而能伸缩的吻部,赤色的牙齿,齿式也不同于鼠类。体毛主要为褐色,腹面白色。
小鼩鼱栖息于森林、灌丛等地带,主要在地下穴居生活。它不像老鼠那样贼头贼脑、偷吃食物、咬坏东西、传染疾病,它专门以昆虫等为食,而且多数是吃金龟子的幼虫蛴螬等害虫,虽然偶尔也吃些植物的种子,但是相比之下,鼩鼱益多害少,是有益的动物。
小鼩鼱的体长仅4~6厘米,尾长4~5厘米,体重3~5克,可以说是世界最小的哺乳动物了。不过千万不要小看小鼩鼱,它的胃口可大哩。它一天到晚总是不停地吃,每天至少得吞进同自己体重一样重的食物。如果食物丰富,它甚至一天能吃下相当于自己体重3倍的食物,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肚汉”。
小鼩鼱的腭下长有唾液腺,能分泌出一种毒液。如果人去捕捉它,不小心被咬上一口,手臂就会发热肿大,引起剧痛,要过几天后才能消失。小鼩鼱也是用这种武器来捕猎食物的,小动物若被咬伤,顿时便会失去知觉,不能动弹。
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将鼩鼱唾液腺分泌出的液体,注射进老鼠体内,很快就会引起老鼠的生理变化,血压降低,心脏跳动变慢,呼吸也发生困难。不到1分钟,毒液发作,老鼠便进入瘫痪状态。
小鼩鼱成熟得快,生命也短促,寿命仅有14~15个月。雄兽在“求爱”时,总是在洞口兴奋地鸣叫,雌兽如果不愿意,就发出嘶叫,示意它快快走开;如果雄兽还是喋喋不休,缠绕不去,那雌兽就改用尖叫来下“逐客令”。
小鼩鼱雌兽的怀孕期为24~25天,每年产1~2胎,每胎产4~8仔。幼仔们长大后,雌兽常带着它们排成一列纵队,相互衔着尾巴,穿过原野,去寻觅食物。其中,蚯蚓是它们最早阶段、最容易获得的佳肴。
如果小鼩鼱遇到敌害,一时逃遁不了,就装模作样起来。它们会立即将背隆起,磨牙擦嘴地发出尖锐的吱吱声。有时,索性躺倒在地,伸出四脚,边踢边舞,并发出断续的叫声,以便吓退敌害或者请求救援。
小鼩鼱等食虫类似乎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动物,但在哺乳动物的进化史上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中生代上白垩纪地层中就已出现,是有胎盘类哺乳动物中最原始和最古老的一支,在兽类的进化史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多数比较高级的哺乳动物类群的祖先,特别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目动物、世界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啮齿目动物和能在空中飞行的蝙蝠等翼手目动物等,都是先后从早期的食虫类直接分化出来的。
13.岩大袋鼠为什么不喝水
岩大袋鼠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西部和北部多岩石的干旱的丘陵山区。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善于跳跃,以树叶、草类等为食,还经常吃一些较硬的多刺植物。它的体毛呈赤褐色。体长90~120厘米,尾长70~90厘米,体重60~70千克。头小,颜面部较长,眼大,耳长。前肢短小,后肢较粗,尾粗长而有力。
在炎热的季节,气温升到31.5℃以上时,如同狗和绵羊一样,岩大袋鼠开始不断地张嘴喘气,竭力降低自己的体温。另外,它们还用舌头舔自己的“手”和胸部,有时还舔后腿,这是因为唾液蒸发时吸热,可降低体温。
有的袋鼠会掘井,深可达1米。这样,不仅它们可以靠井水活命,而且其他一些不会挖井的动物,如野鸽、玫瑰鹦鹉、袋貂以及鸸鹋等,也常常来井边解渴。
然而岩大袋鼠并不想利用这种方便。它们不掘井,也从不去那里喝水,甚至气温高达46℃时,岩大袋鼠也不去饮水。岩大袋鼠可以几周、甚至几个月不喝水也能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在太阳晒得最热的时候,岩大袋鼠便躲藏到凉爽的山洞里或花岗岩的岩棚下,以此来保存体内的水分。因为在这些地方,气温从不会高于32℃。
可是,这些古怪的岩大袋鼠为什么不去喝那么好的清水呢?有时,掘好的水井就在距离它们很近的地方。原来,喝水会使它们的身体失去很多氮,大大地降低它们吞吃的食物的营养,因为作为蛋白质主要成分的氮,是半荒漠地区最缺乏的物质。
14.无处不在的帚尾袋貂
帚尾袋貂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地。从第一个欧洲白人进入澳大利亚,整个大陆逐渐被开发以后,帚尾袋貂是最快适应并能和人类和谐相处的一种有袋类动物。
帚尾袋貂吻部略尖,耳圆,体毛主要为黑灰色,前脚有分趾,带大钩爪,在跳跃和抓住树枝时可以灵活地分开五个指头,从不同角度稳住自己。虽然尾毛厚密如刷子,但长长的尾巴具有缠绕性,常用它钧住树枝,以腾出前肢来抓食物。几乎城市的每一个公园和私人花园中都会有它们的身影,更不用说在乡间的树林了。它们常常引来路人围观,并给它们喂食薯条面包。尤其是在夏夜的黄昏后,成群的帚尾袋貂爬下树来,站在路边引颈张望,等候观望它们的游客前来,这成为很多市区的一景。
在城市里,为防止帚尾袋貂啮咬树林、打洞藏身,人们要用铁皮把树身包围起来,不让它们爬上去。悉尼城中的海德公园,四周新造的办公大楼林立,在一片钢筋水泥中的小小一块绿地上,有人统计居然其中有上百只袋貂。
帚尾袋貂平日穴居在空心树,在居民区则住在车库、工具棚、屋梁顶上。如树上没有空树洞,它们则会钻入野兔洞中。它们胸腺中发出气味,用来识别各自已经占领的区域。雄性为领地打架发出“喂克——啊”、“喂克——啊”的叫声,当人们上床睡觉时,常能听到花园中发出这种叫声。如果它们在屋顶的隔热墙中乱窜时,声音如雷震耳,会整晚让人不得安宁。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城中一鼠害。其实,和老鼠偷吃食物不同,帚尾袋貂主要是破坏和捣乱。
帚尾袋貂以植物果实、叶、芽等为食。事实上,它们与人和善,二者并无利益之争。在澳大利亚,不论在国家公园还是自己家的小花园,只要有一片树林,不论是桉树还是榆树、橡树,黄昏过后,就会看到帚尾袋貂爬来跳去,马路边的垃圾箱也是它们光顾的场所。它们吃食时后腿站立,尾巴支地成为三角支架,然后前肢如人的手一样掰开汉堡包的纸袋一小口一小口地嚼着,样子慢条斯理,悠闲极了。阳台和后花园庭中这样的景观就更多,如果哪位居民每天放些面包之类的食物在自己家的树下,每天黄昏时,就可以一边观赏南半球清晰而又漫长的落日美景,一边观赏帚尾袋貂的聚餐活动。
15.山羊的瞳孔是矩形的
瞳孔是指虹膜中间的开孔,它是光线进入眼内的门户。眼睛中的虹膜一般呈圆盘状,中间有一个小圆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瞳孔,也称作“瞳仁”。它在亮光处缩小,在暗光处散大。在虹膜中有两种细小的肌肉,一种叫瞳孔括约肌,它围绕在瞳孔的周围,宽不足1毫米,它主管瞳孔的缩小,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另一种叫瞳孔开大肌,它在虹膜中呈放射状排列,主管瞳孔的开大,受交感神经支配。这两条肌肉相互协调,彼此制约,一张一缩,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人类和很多动物的瞳孔由不自觉的虹膜伸缩控制大小,以便调节入眼内的光线强度。这称为瞳孔反射。例如,人类瞳孔在强光下直径大约1.5毫米,在暗淡光线中扩大到8毫米左右。
动物的瞳孔形状由玻璃体的光学特性、视网膜的形状和敏感度,以及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需要决定。我们一直把瞳孔想象成圆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眼睛的瞳孔都是圆的,就像我们人类的一样。但山羊的瞳孔扩大时形状接近矩形,其实大多数蹄趾类动物的瞳孔都近似矩形。
矩形状的瞳孔使山羊的视野范围在320~340度(人类的视野范围在160~210度),这意味着它们不用转动头就几乎能看到周围的一切物体。因此有矩形眼睛的动物因为瞳孔更大,在夜晚能够看得更清楚,白天睡觉时由于眼睛闭得更紧,能够更好地避光。有趣的是,章鱼也有长方形的瞳孔。
16.刺猬的武器
刺猬是一种奇特的小动物,又名刺团、猬鼠、偷瓜獾、毛刺等。它的体长22~26厘米,头宽嘴尖,头顶部棘刺细而短,耳较短。尾巴也短,长度仅2~4厘米。背上有粗而硬的棘刺,棘刺的颜色有2种:一种是基部白色或土黄色,而尖端呈灰色;另一种是白色或基部白色而尖端呈棕色。其腹部、腿部长有灰白色绒毛。
刺猬在我国分布很广,在东北、华北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此外在欧洲和亚洲东部一带也经常看到它们的身影。
刺猬体形肥矮,四肢短小,爪子弯而锐利,适宜挖土。眼睛和耳朵都很小,有一张独特的长脸和不断抽动的鼻子。它平时在地上爬行觅食,一旦遇到敌害,就立即将头、尾、脚都包裹在中间而成一团圆球,全身的棘刺一起朝外,成为密布尖刺的肉球,形成最有效的防卫武器,使敌人无从下口。
一只成年的刺猬,其身上大约有5000根棘刺,随着它不断成长,其背上的刺也不断增多,以保持一定的密度,所以一只体形特大的刺猬,身上的刺可达7000~8000根之多。
那锐利的刺是刺猬防御敌害的“公开武器”。鲜为人知的是,刺猬还有一种“秘密武器”。每当它遇到毒蟾蜍的时候,就立即咬住它的耳周腺,用嘴吸它的毒汁,然后将毒汁涂抹在自己的背刺上;或者咬住毒蟾蜍,将毒蟾蜍皮肤上的毒液涂擦在背刺上。有了这样的“秘密武器”,刺猬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来保护自己了。
17.富于牺牲精神的动物——斑马
斑马与马同属哺乳纲奇蹄目马科。与马不同的是,斑马身上有黑褐色与白色相间的光滑条纹,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美丽,因此得名“斑马”。
斑马身上这些条纹不仅漂亮,而且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原来,在斑马生活的非洲半草原半疏林地带,舌蝇是传染昏睡病的媒介,它常常叮咬单体色的动物。据动物学家推测,斑马背上的条纹,能够预防舌蝇叮咬。原因是舌蝇从远处看斑马就像一个淡灰色的斑点,可临近一看,突然跃入眼际的是清晰条纹。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把舌蝇弄得眼花缭乱,从而分散或削弱了它们的注意力。
斑马还是一种富于牺牲精神的动物。成群结队的斑马在觅食时,一旦遇上非洲狮,便立刻簇拥着幼马奔逃。当狮子即将追上时,会有一匹壮马骤然放慢脚步,昂首立鬃,向着飞驰而过的同伴凄厉地叫一声,然后横身倒下,牺牲自己,以保护整个马群。
18.扬子鳄有趣的习性
扬子鳄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喜欢栖息在人烟稀少的河流、湖泊、水塘之中,它们大多在夜间活动、觅食,主要吃一些小动物,如鱼、虾、鼠类、河蚌和小鸟等。它忍受饥饿的能力很强,能连续几个月不进食。
扬子鳄有独特的捕食方法。如在陆地上遇到敌害或猎捕食物时,能纵跳抓捕,纵捕不到时,它那巨大的尾巴还可以猛烈横扫。遗憾的是,扬子鳄虽长有看似尖锐锋利的牙齿,可却是槽生齿,这种牙齿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然后囫囵吞咽下去。所以当扬子鳄捕到较大的陆生动物时,不能把它们咬死,而是把它们拖入水中淹死;相反,当扬子鳄捕到较大水生动物时,又把它们抛上陆地,使猎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块食物不能吞咽的时候,扬子鳄往往用大嘴“夹”着食物在石头或树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软或摔碎后再张口吞下,如还不行,它干脆把猎物丢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烂,等烂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扬子鳄还有一个特殊的胃。这只胃不仅胃酸多而且酸度高,因此它的消化功能特别好。
扬子鳄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挖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度过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人们常常用“鳄鱼的眼泪”来比喻那些假惺惺的人。因为人们看到扬子鳄在进食的时候常常是流着眼泪在吃一些小动物,好像是它不忍心把这些小动物吃掉似的。那么扬子鳄流眼泪是怎么回事呢?它的眼泪并不是出于怜悯,而是由于它体内多余的盐分主要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腺体来排泄的,而这个腺体恰好位于它的眼睛旁边,使人们误认为这个腺体分泌的带有盐分的液体就是它的眼泪,当它进食的时候,腺体恰好在分泌带盐分的液体,所以人们常常认为它是在假惺惺怜悯这些小动物了。
扬子鳄有冬眠的习性,因为它所在的栖息地冬季较寒冷,气温在0℃以下,这样的温度使得它只好躲到洞中冬眠。据观察,它冬眠的时间从10月下旬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中旬左右结束,算来扬子鳄冬眠的时间有半年之久。它用以冬眠的洞有些不一般,洞穴距地面2米深,洞内构造复杂,有洞口、洞道、卧室、卧台、水潭、气筒等。卧台是扬子鳄躺着的地方,在最寒冷的季节,卧台上的温度也有10℃左右,扬子鳄在这样高级的洞内冬眠,肯定是非常舒适的。它在冬眠的初始和即将结束的这两段期间内,入眠的程度不深,受到刺激能够有反应。中间这段时间较长,且入眠的程度很深沉,就好像死了似的,看不到它的呼吸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在扬子鳄的群体中,雄性为少数,雌性为绝对多数,雌雄性的比例约为5∶1。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一种有趣的自然规律。动物学家们经过研究才发现:纯吻鳄的受精卵在受精的时候并没有固定的性别。在它的受精卵形成的2周以后,其性别是由当时的孵化温度来决定的。孵化温度在30℃以下孵出来的全是雌性幼鳄,孵化温度在34℃以上孵出来的全是雄性幼鳄,而在31~33℃孵出来的,雌性为多数,雄性为少数。如果孵化温度低于26℃或高于36℃,则孵化不出扬子鳄来,扬子鳄的受精卵在孵化时大多在适宜孵化雌性的气温条件下,这就造成了雌多于雄的现象。
19.狮子的“持久战”
在非洲辽阔的原野上,狮子经常是成群地生活在一起。除了大象,几乎没有什么动物是强大的狮子的对手。所以,人们常常以为,狮子成群活动毫无必要。
事实上,如果有数头狮子合力围捕猎物,就能更快更有效地得到食物。另外,草原上还生活着很多像秃鹫、鬣狗等这种想“不劳而获”的动物。如果狮子单独捕获了一头大型动物,它一次肯定吃不完,剩下的尸肉马上会被其他动物一抢而光,这对辛苦捕猎的狮子来说,是对食物的浪费。所以狮子更愿意结成一群,捕猎时更容易,猎获动物后又能一次吃光。
有人曾经目睹了一场狮子与野牛的搏斗:一只公野牛和一只狮子对峙着,要是在平时,总是野牛落荒而逃,狮子在后面紧紧追赶。但是这只野牛的前腿有些瘸,肯定跑不过狮子,它只能面对现实。
照理说,狮子捕食野牛好像是手到擒来的事,更何况是一头有伤的野牛,但实际情况却出乎人们的预料。
单独捕猎的狮子显然对公牛锐利的犄角有所有顾忌,只要野牛一接近狮子,狮子就趴下不动;而野牛刚转身想离去,狮子就紧紧跟在后面,做出准备进攻的样子。野牛只好再回过头来,甚至有几次倒是野牛向狮子冲过来,但狡猾的狮子立即躺下,做出“投降”的姿态。
狮子当然不必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它已经敏锐地发现野牛的腿上有伤,相信只要“打持久战”,就能拖垮对手。
野牛看来不知道如何用犄角来有效地攻击敌人,如果它用尖角对准狮子,以攻为守,然后凭借足够的体力、耐心和谨慎,完全有能力摆脱狮子的纠缠。但这头野牛显然没有做到这几点。腿脚行动不便的野牛,经过几十分钟来回折腾,终于精疲力竭,累得趴在地上喘气休息。狮子马上绕到野牛后面,不等野牛转身防卫,便发起了拿手的“闪电战”:它猛地扑上野牛的身体,准确地一口咬住野牛的喉咙,野牛挣扎着——用蹄子胡乱地蹬地……
野牛最终成了狮子的美餐,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是一群狮子,它们就根本不必用长时间的“持久战”来解决问题了。
20.爱“干净”的浣熊
美洲的熊类中有一种熊,叫浣熊。它全身灰褐色,有一条带有四五个黄色环纹的毛茸茸的长尾巴,特别是它长着一双好像隐藏在黑色蒙面罩中的小眼睛和两只小黑耳朵,长相猛一看很像我国的小熊猫。
浣熊的个子很小,体长76~91厘米,重7~13千克。它白天在树上休息,到天黑时才下树,巡视自己霸占的领土。有时,它们成群结队穿越森林,去猎取树上的鬣蜥蜴。浣熊很机智,它们分成两队,一队爬上树,把瞌睡中的鬣蜥蜴吓下树来;等鬣蜥蜴一落地,就被另一队浣熊逮住了。
有趣的是,它们每次逮到虾、蛤、鱼或青蛙等食物时,从不张嘴就吃,总是用前爪抓住,在水里洗来洗去,或者边洗边吃。吃的时候,还不停地洗手。要是找不到水,不能洗时,它们宁可饿着也不吃。由于它们有洗食的习惯,人们就称它们浣熊。“浣”是洗的意思,浣熊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浣熊为什么要洗食物呢?是真的爱干净吗?有的人认为,这是出于浣熊本能的一种习性,如同狗有往土里埋食物的习性,伯劳有往树枝棘刺上串挂小动物的习性一样,这些习性是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在动物的习性中,食性变化是最快的。也有的人认为,这是浣熊十分喜欢清洁才这样做的。人们仔细观察后发现,浣熊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见水就洗,它浣洗的水往往是泥水,而且要比它手中的食物还要脏。其实,浣熊并不是因为爱干净而浣洗的。人们对此作了新的解释:浣熊洗食是它喜欢玩味水中的食物。这样吃起来更有滋味。
可爱的浣熊
21.巨蟒“保姆”
菲律宾的一位农民用一枚蛇卵,孵出了一条小蟒蛇,从此,这条蟒蛇与这家农民生活在一起。蟒蛇小的时候只会吃些蚯蚓和青蛙,长大后便吞食老鼠、小鸟和小兔子。后来这条蟒蛇长成了一条长达7米、重70千克的巨蟒,一次能吞下一只整猪。
这条巨蟒像温顺的家犬一样,帮主人干许多活,如看护院子、照看主人家的孩子。孩子要到外面玩耍,巨蟒在前面担负起保护的任务,孩子热了,便和孩子一起洗澡;孩子困了,巨蟒便卷成一团把孩子围在中间,头挨头睡觉。主人整天忙于农活,顾不上看护孩子,这条巨蟒与主人的孩子整天形影不离,成了他们家的“保姆”。
曾有人向这位农民建议,把这条巨蟒放回森林,看它是否愿意返归大自然。得到主人同意后,他们便用车带着巨蟒,把它送到森林中。巨蟒起初四处爬了一阵,到小溪边喝了点水,但3小时后又回到了主人的家里。
巨蟒这种野生爬行动物,为什么能在人类的家庭里生存下来,并为主人干活呢?这是颇为费解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动物也有感情,只是表达的方式与人类不同,它不能用语言,只能用行动来表达它的好恶。只要人类与这类驯化的动物和睦相待,人和动物可以长期和平共处。
22.认识藏羚羊
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
藏羚羊一般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达45~60千克。形体健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
它生活于青藏高原88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内,栖息在4000~5300米的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藏羚羊特别喜欢在有水源的草滩上活动,群居生活在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那里尽是些“不毛之地”,植被稀疏,只能生长针茅草、苔藓和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而这些却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那里湖泊虽多,绝大部分是咸水湖。藏羚羊是偶蹄类动物中的佼佼者,不仅体形优美、性格刚强、动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在那十分险恶的地方,时时闪现着藏羚羊鲜活的生命色彩、腾越的矫健身姿,它们真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灵!它们性怯懦机警,听觉和视觉发达,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极难接近。有长距离迁移现象。平时雌雄分群活动,一般2~6只或10余只结成小群,或数百只以上大群。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发情期为冬末春初,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1只雄羊可带领几只雌羊组成一个家庭,6~8月份产仔,每胎1仔。
藏羚羊
经过千万年自然演变,它们与冰雪为伴,以严寒为友,自由自在地生息在世界屋脊之上。然而,由于一些所谓贵族对被称为“羊绒之王”的藏羚羊羊绒——“沙图什”的需求,藏羚羊的栖息地正在变成一个屠宰场,每年数以万只的藏羚被非法偷猎者捕杀!昔日茫茫高原上数万只藏羚羊一起奔跑的壮观景象,如今再也见不到了。
23.身披“铠甲”的动物——穿山甲
在我国南方丘陵山麓的林区,生活着一种善于掘洞而居的动物。这种动物挖洞之迅速犹如具有“穿山之术”,它的外表又会使人联想到龙或麒麟等古代神话中的动物,除了脸部和腹部之外,全身披着500~600块呈覆瓦状排列的、像鱼鳞一般的硬角质厚甲片,不仅外观很像古代士兵的铠甲,而且硬度更是超过了铠甲。据说用小口径步枪都难以击穿,牙齿锋利的野兽也奈何不得,因而被称为“穿山甲”。
穿山甲的体长为40~55厘米,但其中尾巴的长度就占27~33厘米,体重为3千克左右,鳞片一般呈黑褐色或灰褐色,老年时变为橙红色,所以有人误认为有铁甲和铜甲两种穿山甲。
穿山甲属于夜行性动物,白天蜷宿于地洞里,夜晚出外觅食,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00米。它性情温顺、懦弱,胆子很小,由于“铠甲”在它的生活中起的作用太大了,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总是先将身体缩入其中,把整个身子缩成一团,用宽宽的尾巴包住头部,形成球状,一动也不动,而且还会从肛门中喷射出一股含有臭味的液体,使捕食它的动物无从下手,只得悻悻而去。不过,据说也有一些更为狡猾的豺、狼等食肉动物能够识破穿山甲的伎俩,它们并不拼命用嘴去咬它,而是向它的鳞甲撒尿,如果穿山甲忍受不了身体又臊又湿,便会展开鳞甲,这时便会被食肉动物咬住柔软的腹部,美餐一顿。
穿山甲
穿山甲的头为圆锥状,上面长着一对小眼睛,一对瓣状而下垂的小耳朵和一个像笔管一样尖尖的、张不大的嘴巴。与个体大小差不多的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它的脑量要小得多,但舌头的长度可达30多厘米,超过身体长度的1/2,能伸出来的部分也有10余厘米,前扁后圆,柔软而能灵活地伸缩,非常适合舔食蚂蚁。在它的舌头上还分泌pH值为9~10的碱性黏液,可以中和食物中的蚁酸和适应栖息地的酸性土壤。雄兽有一个明显的肛后洼陷。它的四肢比较粗壮,前、后肢上各有5趾,趾端上的爪子粗大而锐利,尤其是前肢的中趾和第二、第四趾,非常适于挖洞,甚至连单层砖墙也能挖通。身后的尾巴呈扁平状,背部隆起,腹面平坦,可以用作支撑身体或者蜷曲起来保护身体的辅助器官。因此,它的整个身体呈优美的流线型结构,在挖掘前行时可以减少阻力。
穿山甲往往选择坡度为30~40度的山坡筑造洞穴,很少在较为陡峭的地方,也不在平地上。它的力气很大,如果在洞口抓住它的尾巴,三四个人也难把它从洞里拉出来。它更是挖洞的能手,挖洞的深度和速度都十分惊人,一天可以挖一条5米深、10余米长的隧道,真是名不虚传。穿山甲的洞穴一般为盲洞,只有一个洞口,挖洞时用粗大的尾巴钉住后方的地面,用前肢上的利爪挖土并推向后方,再由后肢把刨出的土向后推出。有时它先用前爪把土掘松,将身子钻进去,然后竖立起全身的鳞片,形成许多“小铲子”,身体一边向后倒退,一边把挖松的土铲下,拉出洞外。前进时,则将全身的鳞片闭合,又形成许多把瓦工的“抹子”,将洞顶刮抹得平滑而坚固。有人计算过,穿山甲每小时可以挖土64立方厘米,所挖出的泥土的重量相当于它的体重。为了适应洞穴里氧气不足的环境,穿山甲的耗氧量大大小于其他哺乳动物。
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纳500克白蚁。据科学家观察,在15万平方米林地中,只要有一只成年穿山甲,白蚁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可见穿山甲在保护森林、堤坝,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穿山甲平时独居于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对生活。与洞穴生活相适应,穿山甲有爱清洁的习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边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个5~10厘米深的坑,将粪便排入坑中以后,再用松土覆盖。洞穴的结构也很有讲究,常常随着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进雨水,洞内隧道较短,大约为30厘米左右,里面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筑于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内结构比较复杂,隧道弯弯曲曲,形似葫芦,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长度可达10余米,还经过两三个白蚁的巢,成为其冬季的“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里面铺垫着细软的杂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做“育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