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树红叶之谜
树木无奇不有
1.“灭火树”是如何灭火的
树木遇火就会燃烧,而森林中有成千上万株树木,一旦发生火灾,那严重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防止森林火灾是各国林业工作人员的一大课题。可是你知道吗,在大自然中,还有一种会自己灭火的“灭火树”。
这种不仅不怕火烧,而且还会灭火的奇特的树木生长在非洲丛林中,本名叫“梓柯树”。在非洲安哥拉西部流传着一句谚语:“盖房要用梓柯树,不怕火灾安心住。”有一位科学家曾对这种树的灭火性作过试验。他故意在一棵梓柯树下用打火机点火吸烟。当他的打火机中的火光一闪,顿时从树上喷出了无数条白色的液体泡沫,劈头盖脸地朝这位科学家的头上身上扑来,使打火机的火焰立刻熄灭,而这位科学家从头到脚都是白沫,浑身湿透,狼狈不堪。这种灭火方式多像普通的人工灭火机,而且“灭火树”还是全自动的呢。
梓柯树为什么会有这种高超的灭火本领呢?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在这种树上有一个自动的天然灭火的装置。梓柯树从外表来看,树形高大,枝叶茂密。细长的叶子朝下拖着,长约2.5米,好像长长的辫子。在这茂密的叶子丛中隐藏着许多馒头大小好像是果实的圆球,其实那正是灭火的武器——节苞。节苞上有许多小孔,仿佛洗澡用的淋浴喷头一样,里面装满了白色透明的液体。经化学家们分析,这些液体中含有大量的四氯化碳。
梓柯树对火特别敏感,只要它的附近出现火光,梓柯树就立刻会对节苞发出命令,而节苞马上会喷射出液体泡沫,把火焰扑灭,保证它自己和周围的林木不受火灾的危害。生物学家估计,这种特殊的“灭火”本领可能是一种遗传下来的保护自身的植物生理机能。
2.“妇女树”之谜
意大利自然科学家罗利斯在尼日利亚丛林中发现一棵奇异的树,它高约4米,茎长42厘米,茎的顶端竟长有一个“性器官”。罗利斯经过18个月的观察,初步发现了这棵奇树的秘密。
这棵奇树没有花蕾,它的35朵花就像动物生育后代一样,是从“性器官”分娩出来的。奇树分娩后15天,鲜花开始枯萎,树的“性器官”也开始萎缩,直到到12月份,尼日利亚夏天再次来临,才重新出现。
奇树的果实也是在“性器官”内孕育的。就像母体内的胎儿那样,生长期长达9个月。它的外胎呈灰色,草质,内有果肉和几颗核,成熟后就离开母体。但种子没有生命力,不会发芽生长。罗利斯把这棵树命名为“妇女树”,他认为“妇女树”大概是土著居民从密林中其他同类树上切树芽移植到居留地,经过精心培育而成活的。
为了证实这一设想,罗利斯在森林中徒步跋涉500千米,终于发现了两棵同类的“妇女树”,并证实这种树非常稀有,濒于绝种。这种奇树已引起了植物学界强烈的反应,但它奇特的生理机能,至今却仍然是不解之谜。
3.树木怎样过冬
植物的许多现象是十分引人深思的。例如,同样从地上长出来的植物,为什么有的怕冻,有的不怕冻?更奇怪的是松柏、冬青一类树木,即使在滴水成冰的冬天里,依然苍翠夺目,经受得住严寒的考验。
其实,不仅各式各样的植物抗冻力不同,就是同一株植物,冬天和夏天抗冻力也不一样。北方的梨树,在零下20~30℃能平安越冬,可是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零下30℃严寒,在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零下8℃就会冻死。
到底是什么使冬天的树木特别变得抗冻呢?
过去国外一些学者说,植物可能与温血动物一样,本身也会产生热量,它由导热系数低的树皮组织加以保护的缘故。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主要是冬天树木组织含水量少,所以在冰点以下也不易引起细胞结冰而死亡。但是,这些解释都难以令人满意。因为现在人们已清楚地知道,树木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而在冰点以下的树木组织也并非不能冻结。在北方,柳树的枝条、松树的针叶,冬天不是冻得像玻璃那样发脆吗?然而,它们都依然活着。
那么,秘密究竟何在呢?
原来,树木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每年都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季的严寒,树木的这个本领很早以前就已经锻炼出来了。
树木要生长就要消耗养分,春夏树木生长快,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此抗冻力也弱。但是,到了秋天,情形就不同了,这时候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来越“胖”,嫩枝变成了木质……逐渐地树木也就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
然而,别看冬天的树木表面上呈现静止的状态,其实它的内部变化却很大。秋天积贮下来的淀粉,这时候转变为糖,有的甚至转变为脂肪,这些都是防寒物质,能保护细胞不易被冻死。如果将组织制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平时一个个彼此相连的细胞间的连接丝都断了,而且细胞壁和原生质也离开了,好像各管各一样。这个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变化,对植物的抗冻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当组织结冰时,它就能避免细胞中最重要的部分——原生质不受细胞间结冰而遭致损伤的危险。
可见,树木的“沉睡”和越冬是密切相关的。冬天,树木“睡”得愈深,就愈忍得住低温,愈富于抗冻力;反之,像终年生长而不休眠的柠檬树,抗冻力就弱,即使像上海那样的气候,它也不能露地过冬。
4.神奇的猴面包树
在非洲干旱的热带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形状奇特的大树——猴面包树。它不但是动物们的食物来源,而且还是世界上最粗的药用树。
猴面包树学名叫波巴布树,又名猢狲木,别称猴面包树或酸瓠树,是大型落叶乔木。猴面包树树冠巨大,树杈千奇百怪,酷似树根,远看就像是摔了个“倒栽葱”。它树干很粗,最粗的直径可达12米,要40个人手拉手才能围它一圈,但它个头又不高,只有10多米。因此,整棵树显得像一个大肚子啤酒桶。远远望去,树似乎不是长在地上,而是插在一个大肚子的花瓶里,因此又称“瓶子树”。
猴面包树的树形壮观,果实巨大如足球,甘甜汁多,是猴子、猩猩、大象等动物最喜欢的美味。当它果实成熟时,猴子就成群结队而来,爬上树去摘果子吃,“猴面包树”的称呼由此得来。
除了非洲,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诸岛,澳洲北部也都可以看到猴面包树。猴面包树不管长在哪儿,树干虽然都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这种木质最利于储水,因此它有独特的“脱衣术”和“吸水法”。
猴面包树
每当旱季来临,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它会迅速脱光身上所有的叶子。一旦雨季来临,它就利用自己粗大的身躯和松软的木质代替根系,如同海绵一样大量吸收并贮存水分,待到干旱季节慢慢享用。据说,它能贮几千千克甚至更多的水,简直可以称为荒原的贮水塔了。
在沙漠旅行,如果口渴,不必动用“储备”,只需用小刀在随处可见的猴面包树的肚子上挖一个洞,清泉便喷涌而出,这时就可以拿着缸子接水畅饮一番了。因此,不少沙漠旅行的人说:“猴面包树与生命同在,只要有猴面包树,在沙漠里旅行就不必担心。”
猴面包树浑身是宝。其鲜嫩的树叶是当地人十分喜爱的蔬菜。叶子能做汤或者可以喂马。种子能炒食。果肉可以食用或制成饮料。果实、叶子以及树皮都可以入药,并且具有养胃利胆、清热消肿、止血止泻的功效,还含有抵抗胃癌细胞形成和扩散的物质。它还曾被用来治疗疟疾,起退热作用,其树叶和果实的浆液,至今还是当地常用的消炎药物。
5.秋树红叶之谜
人们平时总是说“绿叶红花”,仿佛叶子总是绿色的。确实,在大自然中,树叶和其他植物的叶子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几乎都是绿色的。可也有些树种,在秋天时它的树叶颜色会起变化。有名的北京一景——香山红叶,那漫山遍野的红叶,让游人陶醉而流连忘返。江南一带的枫树,到了秋天,也是一派“红枫如火”的景象。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便是对秋天红叶的赞美。
那么,叶子怎么会变成红色的呢?原来叶子的颜色是由它所含的色素来决定的。一般的叶子含有大量的绿色色素,我们叫它叶绿素。除了叶绿素外还有黄色或橙色的胡萝卜色素、红色的花青素等等。
叶子的叶绿素和胡萝卜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它们在阳光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吐出氧气,产生淀粉,所以叶绿素是十分活跃的家伙,但它也很容易被破坏。夏天的叶子能保持绿色,是因为不断地有新的叶绿素来代替那些褪色的老叶绿素。到了秋天,天气逐渐转冷,影响了叶绿素的产生。叶绿素遭破坏的速度超过了它生成的速度,于是树叶的绿色逐渐褪掉,变成了黄色。那黄色就是因为胡萝卜素还留在叶子里。
但是有些树种的树叶随着天气的变化会产生大量的红色花青素,于是叶子就开始变红了。叶子产生花青素的能力和它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如冷空气一来,气温突然下降,植物中的花青素就容易形成。因此秋天有些树上的树叶就会变红。
秋天的红叶为景色增添了色彩,使大自然变得更加美丽、迷人。可是至今为止,人们对于花青素究竟是怎么样的物质,它在植物叶子中起什么作用还不清楚。这将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
6.最毒古树——见血封喉树
热带丛林中生长着一种“见血封喉树”,其干、枝、叶等都含有剧毒汁液。在我国海南的台地、丘陵乃至低海拔林地,偶尔可见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鬼树”的见血封喉树。
见血封喉之“毒”并非耸人听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王祝年想起同事的遭遇至今心有余悸。他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园有一专门培育见血封喉种苗的苗圃,一次同事去苗圃里拔见血封喉幼苗时,不慎擦破手皮,不久该名同事的手掌竟红肿了起来,而且愈来愈严重……“幸亏毒液没有渗得很深,剂量也很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王祝年说。
研究发现,见血封喉的干、枝、叶子等都含有剧毒的浆汁。人类若误吃其汁或流血伤口沾上,便会出现中毒症状,严重者造成心脏麻痹致死。故海南许多地方的村民称之为“鬼树”,不敢去触碰它、砍伐它,生怕有生命危险。在海南的台地、丘陵乃至低海拔林地,虽经人为垦殖破坏,但仍可偶见高大而孤立的见血封喉树。善良的人们常会在见血封喉树下围放或种植带刺的灌木丛,不让人畜接触它。在植物园或森林公园若有此树,更要设提示牌提醒人们不要去碰它,以免发生意外。对见血封喉之毒,民谚有:“七上八下九不活。”
在过去,海南黎族的猎手也常用此树的浆汁涂在箭头上,以猎取鸟兽。为保卫家园,加里曼丹岛伊兰山脉附近小山村的村民们不得不利用见血封喉杀敌。
无独有偶。在过去,海南黎族的猎手也常用此树的浆汁涂在箭头上,以猎取鸟兽。据说中箭的鸟兽只要擦伤皮流点血,便会在3分钟内死去,故也有人称见血封喉为“箭毒木”。
见血封喉树,是世界上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种树。该树虽毒,但可剥皮取出纤维,用来纺织妇女的统裙。
7.盐碱地里的骄子——木盐树
在我国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有一种六七米高的树,每到夏季,树干就像热得出了汗。“汗水”蒸发后,留下的就是一层白似雪花的盐。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就用小刀把盐轻轻地刮下来,拿回家用来炒菜。据说,它的质量可以跟精制食盐一比高低。于是,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号——木盐树。
树是如何能生产盐的呢?一般植物喜欢生长在含盐少的土壤里。可有些地方的地下水含盐量高,而且部分盐分残留在土壤表层里,每到春旱时节,地里出现一层白花花的碱霜,这就是土壤中的盐结晶出来了。人们把以钠盐为主要成分的土地叫做盐碱地,山东北部和河北东部的平原地区有不少这样的盐碱地。还有滨海地区,因用海水浇地或海水倒灌等原因,也有大片盐碱地。植物能在这样的土壤里生存,的确得有些与众不同之处。否则,根部吸收水分就会发生困难,同时,盐分在体内积存多了也会影响细胞活性,会使植物被“毒”死。
木盐树就是利用“出汗”方式把体内多余盐分排出去的。它的茎叶表面密布着专门排放盐水的盐腺,盐水蒸腾后留下的盐结晶,只有等风吹雨打来去掉了。
瓣鳞花生活在我国甘肃和新疆一带的盐碱地上,它也会把从土壤中吸收到的过量的盐通过分泌盐水的方式排出体外。科学家为研究它的泌盐功能,做了一个小实验,把两株瓣鳞花分别栽在含盐和不含盐的土壤中。结果,无盐土壤中生长的瓣鳞花不流盐水,不产盐;含盐土壤中的瓣鳞花分泌出盐水,能产盐。所以,木盐树和瓣鳞花虽然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量盐分,但能及时把它们排出去,以保证自己不受盐害。新疆还有一种异叶杨,树皮、树杈和树窟窿里有大量白色苏打——碳酸钠,这也是分泌出的盐分,只是不同于食盐罢了。
8.刀枪不入的树——神木
在俄罗斯西部的沃罗涅日市郊外,生长着一种独特的树木,当地人把它叫做“神木”。
据说300年前,彼得大帝领导着俄军与土耳其人在亚速海面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土耳其人集中所有的大炮对着彼得大帝的指挥舰猛攻,炮弹雨点般落到甲板上。谁知这些炮弹刚碰到船体就弹开,“扑通、扑通”滑入水中,船体一点也没受损,最终俄军大胜。
为什么彼得大帝的军舰不怕炮弹?原来,这条船是用一种被称为“神木”的带刺的橡树木做成的。这种木材紫黑色,看上去平平常常,但它却坚硬似钢铁,不怕海水泡,不怕烈火烧,木匠们用它制作指挥战舰,不知使坏了多少把锔子、凿子、刨子,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完成。这场大海战之后,“神木”便成了俄罗斯的国宝。
后来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在这些木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含有铜、铬、钴离子以及一些氯化物,遇到空气会迅速变硬。正因为如此,刺橡木才会坚硬如铁,不怕子弹,不怕火烧。
类似于钢铁般坚硬的木头我们国家也有,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有一种叫铁刀木的树,它生就一副钢筋铁骨的身躯,刀枪不入,钉子也钉不进去,如果放进水里,它会像铁块那样往下沉。这种树可以代替钢铁充当机器零件,用处可大了。可惜它生长太慢,从幼苗到长大成材,需要好几百年的时间。
9.会发光的灯笼树
灯笼树是生长在我国中部一带的杜鹃花科的落叶灌木。它只有2~6米高。每当夏日,它的枝端两侧便挂着十几朵肉红色的酷似钟形的花朵,所以又称为吊钟花。
灯笼树的果实在10月里成熟,椭圆形,棕色。有趣的是,它的果梗完全向下垂着,而先端弯曲向上,这样结出的果实却是直立的。每逢晴天的夜晚,它就会发出荧光点点,恰似高悬着的千万盏小灯笼,为过往行人照明指路。为什么灯笼树会发光呢?因为灯笼树吸收土壤里的磷质的本领很强,这些磷质分布在树叶上,放出少量磷化氢气体。这些气体燃点低,在空气中能自燃,发出淡蓝色火焰——温度很低的冷光。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这些冷光聚拢起来,恰似山间的一盏盏路灯,灯笼树因此而得名。
灯笼树
灯笼树不仅花果美丽,而且叶子入秋后变为浓红,不是枫叶,却胜似枫叶,因此是极有前途的园林观赏树木。
在自然界中,能发光的植物并不多,除了我国的灯笼树外,还有生长在非洲的夜光树,其他大部分都是海洋植物。现在人类受灯笼树发光机制的启发并运用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复制出这种会发光的自然奇观了。由于植物具有生态适应性以及胁迫可诱导性,人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植物进行生理的适应性诱导,根据植物在临界环境压力下可实现自身生理潜能的诱导原理,采用浸泡或静电喷雾的方法,使植株表面充分而均匀地吸收,附着荧光素便可以达到良好的物理发光效果。
10.奇特的光棍树
在非洲的东部或南部,有一种奇异有趣的树。这种树无论春夏秋冬,总是秃秃的,全树上下看不到一片绿叶,只有许多绿色的圆棍状肉质枝条。根据它的奇特形态,人们给它起了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叫“光棍树”。
众所周知,叶子是绿色植物制造养分的重要器官。在这个“绿色工厂”里,叶子中的叶绿素在阳光的作用下,将叶面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部输送来的水分,加工成植物生长需要的各种养分。如果没有这个奇妙的“加工厂”,绝大多数绿色植物就难以生长存活。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光棍树不长叶子呢?它靠什么来制造养分、维持生存呢?要想揭开这个谜,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它的故乡的生活环境吧。
光棍树原产东非和南非。那里的气候炎热、干旱缺雨,蒸发量十分大。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为适应环境生存下去,原来有叶子的光棍树,经过长期的进化,叶子越来越小,而后逐渐消失,终于变成今天这副怪模样。光棍树没有了叶子,就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避免了被旱死的危险。虽然没有绿叶,但光棍树的枝条里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能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供植物生长的养分,这样它就得以生存了。但是,如果把光棍树种植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它不仅会很容易地繁殖生长,而且还可能会长出一些小叶片呢!这也是为适应湿润环境,生长出一些小叶片,可以增加水分的蒸发量,从而达到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光棍树属大戟科灌木,高可达4~9米,因它的枝条碧绿、光滑,有光泽,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绿玉树或绿珊瑚。光棍树的白色乳汁有剧毒,观赏或栽培时需特别小心,千万不能让乳汁进入人的口、耳、眼、鼻或伤口中。但这种有毒的乳汁却能抵抗病毒和害虫的侵袭,从而起到保护树体的作用。另据实验表明,光棍树乳汁中碳氢化合物的含量很高,是很有希望的石油植物。
像光棍树这样的木本植物世界上还有几种,如木麻黄、梭梭和假叶树,也是同光棍树一样的光有枝而无叶的树。
11.分泌奶汁的树——奶树
在摩洛哥西部的平原上,有一种会给“子女”喂奶的树,它的原名叫“蓬尹迪卡萨里尼特”,意思是“善良的母亲”。
这位“慈母”有3米多高,全身赤褐色,叶片长而厚实,花球洁白而美丽。每当花球凋谢时,会结出一个椭圆形的奶苞,在苞头的尖端生长出一种像椰条那种形状的奶管。奶苞成熟后奶管里便会滴出黄褐色的“奶汁”来。
奶树是不用种子繁殖的,而是从树根上萌生出小奶树。因此,经常能看到在大树的周围,有许多丛生着的幼树。大树的奶汁滴在这些小树狭长的叶面上,小树就靠“吮吸”大树的奶汁生长发育。当小奶树长大后,大奶树就自然从根部发生裂变,给小奶树“断奶”,并脱离小奶树。这时,大奶树分离部分的树冠也随即开始凋萎,让小奶树接受阳光和雨露。
奶树是世界珍稀树种之一,由于它自身的繁殖力薄弱,在摩洛哥面临绝灭的危机。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保护奶树和育种繁殖奶树的办法。摩洛哥奶树分泌的奶液不能食用,可是南美地区有一种奶树流出的汁液,却是一种富含营养的饮料,可与最好的牛奶媲美。当地居民常把它栽在村庄附近,用小刀在它身上划开一条口子,它就会流出清香可口的“牛奶”来。
12.有趣的“蝴蝶树”
在美国蒙特利松林里,有一种树的树皮呈深绿而近墨黑色,树叶很长,树枝粗糙,表面布满了青苔。
奇怪的是,每到秋天,当数不清的彩蝶从北方定期飞往南方去度过寒冷冬天时,都不约而同地纷纷降落在这些黑松树上而不再往前飞行。它们一只又一只地爬满松树的枝叶,双翅紧合,纹丝不动。霎时,这儿便成了“蝴蝶世界”,所有的这种松树都变成了五光十色的蝶树。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蝴蝶才悄悄飞去。此时这儿松树依旧,蝶影全无。“蝴蝶树”至今仍是世界瞩目的“自然之谜”。
13.美味“面条”——面条树
原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面条树,因其果实可长为长达2米的细条状而得名。不过,也不仅仅因为“长相”,面条树的果实富含淀粉,待成熟后,当地人将其采摘晾晒,贮藏起来。食用时放在水里煮熟,捞出拌上佐料,吃起来味道与我们从超市买来的面粉做成的面条差不多。
面条树
面条树属热带多年生常绿大乔木,成材后高5~30米,树干修长,纤维笔直,木材特别适合做黑板,所以很多人也称它“黑板树”。此外,面条树枝叶错落,树冠优美,是很好的绿化树种,因此被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引进。每年4~5月开花,7月结果。花朵白色,内外被绒毛覆盖;蓇葖果成对,下垂,细长如豆角,长达十几到几十厘米不等,也就是人们采摘下来的“面条”,可新鲜食用或晒干储存。
面条树的“面条”虽然好吃,不过,如果不小心把树皮划破,流出的乳白色汁液却是有毒的!马达加斯加人就曾用其制作毒箭,制成抵御外敌和猎取猛兽的武器。原来,树皮内含有很多种生物碱和内酯类物质,如灯台碱、灯台泰因、黄酮苷等,中医将面条树树皮入药,用以治疗支气管炎、百日咳、胃痛、腹泻、疟疾,外用治跌打损伤等。
14.“皮肤树”是什么东西
在墨西哥的奇亚巴斯州生长着一种叫“特别斯”的神奇的树。它对治愈皮肤烧伤有特殊的疗效,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皮肤树”。
“特别斯”树高达8米,只生长在奇亚巴斯一带。据说,早在玛雅文化时期,玛雅人就已知道了“特别斯”的特殊性能。他们把生长了八九年的“特别斯”的树皮剥下来晒干,用来烧制玉米饼,再把燃烧后的树皮研碎,筛出细面,将咖啡色粉末敷在烧伤部位,烧伤处很快就能长出新的皮肤。经卫生专家实验确定,它具有极强的镇痛性能,含有两种抗生素和强大的促使皮肤再生的刺激素。墨西哥红十字会医院曾用“皮肤树”冶愈了2700名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目前,在欧洲、日本和美国都已经开始使用“皮肤树面”医治烧伤了。
15.“酒树”:果实能醉倒一头大象
在南非有一种名叫“玛努力拉”的树,它有着肥大的掌状叶片。这种树结出的果实味道甘醇,颇有“米酒”的风味,故名“酒树”。有趣的是,非洲象非常喜欢这种果实,由于非洲象的胃内温度很适合酿酒酵母菌的生长,因而许多大象在暴食了这种“酒果”之后,往往会大发酒疯:有的狂奔不已,横冲直撞;有的拔起大树,毁坏汽车;更多的则是东倒西歪,呼呼大睡。
另外,在非洲津巴布韦的怡希河西岸也生长着一种著名的“酒树”——休洛树。由于休洛树能常年分泌出一种香气扑鼻且含有强烈酒精气味的液体,当地人常把这种液体当做天然美酒饮用。每当贵客来访时,主人便将他带到休洛林里,在树干上割一个小口,然后接一杯流淌出来的美酒敬献给客人。
16.威力无穷的“炸弹树”
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生长着一种树,这种树分泌出的汁液竟然可以直接用做汽车燃料。这种树非常粗壮,树干周长可达1米。当地的印第安人只要在树上钻些小孔,就可以从每棵树上收取15~20升的汁液。经科学家分析,这种汁液里含有大量的烃类化合物。如果有人拿着火把走近这些树的话,这种树可真的就变成了一枚炸弹。
在非洲北部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炸弹树。这种树的果实如柚子般大小,果皮坚硬,呈黄色。每当果实成熟时会自动爆裂开,锋利的“破片”四处飞射,威力如一颗小型手榴弹,杀伤力很是强大。有些外壳碎片甚至能飞出20多米远。爆炸后经常会在附近发现被炸死的鸟类尸体。由于这种树过于危险,人们都不敢把房屋设在它的附近,过路的行人也不敢靠近它。
17.夜间可以在树下看书的“发光树”
在非洲北部有一种树,白天它与普通树没什么区别,但每到晚上,这种树从树干到树枝通体都会发出明亮的光,这种树便是发光树。由于这种树能够发出强烈的光,当地居民经常把它移植到自家的门前作为路灯使用。夜间,人们不但可以在树下看书甚至还可以做针线活。据科学家解释,这种树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其树根特别喜欢吸收土壤中的磷,这种磷会在树体内转化成磷化氢,而磷化氢一遇到氧气就会自燃,从而使得树身磷光闪烁。
非洲有罕见的发光树,乌克兰西部却有一个能在夜间发出奇光的“发光森林”。这片森林长约18千米,宽约5千米。白天看起来与一般森林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一到夜间,整个树林像用荧光粉涂过一样放着耀眼的光。即使在雾天深夜,借助这种光也能看清1600米以外的物体。据当地农民讲,这片森林不仅会发光,如果人靠近的话,还会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更加奇怪的是,这片林子里不但没有任何飞禽走兽,甚至连昆虫都没有。科学家猜测,这一地区可能有强烈的放射性辐射,草木吸收这些放射性元素后,也产生了发光效应。不过目前这一论断还仅限于猜测,尚无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说法。
18.样子奇特的纺锤树
纺锤树生长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上,是一种身材高大、体形别致的树木。远远望去很像一个个巨型的纺锤插在地里。纺锤树高有30米,两头尖细,中间膨大,最粗的地方直径可达5米,里面贮水约有2吨。雨季时,它吸收大量水分,贮存起来,到干季时来供应自己的消耗。
纺锤树
到了雨季,高高的树顶上生出稀疏的枝条和心脏形的叶片,好像一个大萝卜。雨季过后,旱季来临,绿叶纷纷凋零,红花却纷纷开放,这时,一棵棵纺锤树又好像成了插有红花的特大花瓶,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瓶子树”。
纺锤树之所以长成这种奇特的模样,跟它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巴西北部的亚马逊河流域,炎热多雨,为热带雨林区;南部和东部,一年之中旱季较长,气候干旱,土壤非常干燥,为稀树草原带。处在热带雨林和稀树草原之间的地带,一年里既有雨季,也有旱季,但是雨季较短。因为在非常干旱的环境中,不能适应的植物都被大自然淘汰了。瓶子树为了与这个特定的环境相适应,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与损失,旱季落叶或在雨季萌出稀少的新叶。在雨季来到以后,利用发达的根系尽量地吸收水分,贮水备用。一般一棵大树可以贮水2吨之多,犹如一个绿色的水塔,因此,它在漫长的旱季中也不会干枯而死。
瓶子树和旅人蕉一样,可以为荒漠上的旅行者提供水源。人们只要在树上挖个小孔,清新解渴的“饮料”便可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解决在茫茫沙海中缺水之急。
19.全天然有机“牙刷”——“牙刷树”
牙刷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生活品。第一枝猪鬃毛牙刷,是中国于1498年发明的,那是明孝宗的时代,不过用做清洁作用的鬃毛是绑在竹子或骨头上的,形状和现在的牙刷一样。
说到牙刷树,你会想到是像挂满彩灯和节日礼物一样挂满牙刷的圣诞树,还是一颗外形长相酷似牙刷的一头带有长纤维而另一头笔直光滑的奇树呢?其实,都不是,这里介绍的牙刷树是生长在非洲西部热带森林里的一种名叫“阿洛”的树。如果将这种树的树干或枝条锯下来,削成牙刷柄长短的木片,用来刷牙,能将牙齿刷得雪白。将木片放进嘴里,很快会被唾液浸湿,这时顶端的纤维马上散裂开来,摇身一变而成了牙刷上的“鬃毛”,因此称这树为“牙刷树”。
牙刷树树枝的纤维很柔软,又富有弹性。人们只要将树枝稍稍加工,就可以做成理想的天然牙刷。用它刷牙,不必使用牙膏也会满口泡沫;因为树枝里含有大量的皂质和薄荷香油,不仅牙刷得干净,而且清凉爽口,感觉舒适,齿颊留芳。
不仅如此,牙刷树还具有重要的药用功能,可以用来治疗肾性结肠炎、晕动病、腹部痉挛和支气管哮喘,以及胃酸和胃肠功能失调等临床疾病。
20.香甜如蜜的糖树
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种产糖类植物,比如我们熟悉的甘蔗、甜菜等,从它们的身上可以提取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糖,而在北美洲大量生长着一种可以从树干上分泌出糖分的树——糖树。糖树是槭树的一种,全名糖槭,属多年生落叶乔木,高可达30~40米,胸径60~100厘米。能产糖的槭树约有6至7种,而糖槭的含糖量最为丰富,属世界三大糖料木本植物之一。
每逢春天,人们就开始采割糖槭树的树汁;他们在树干上打孔,再在孔内插管,让白色的树汁顺管流入采集的桶中。在采割季节,每个孔可采得100多千克树液。树液的含糖量为0.5%~7%,有的甚至高达10%。一棵15年树龄的糖槭树,每年可为人们提供2.5千克左右的糖,每棵糖槭可连续产糖50年,为北美洲提供了最重要的食用糖来源。用糖槭的树液熬出的糖浆,主要成分为蔗糖,其余还有葡萄糖和果糖,呈柠檬色,香甜如蜜,营养价值很高,可与蜜糖相媲美。糖槭中的糖除供食用以外,还可以应用于食品工业,制成各种各样的食品。
另外在柬埔寨境内也有一种产糖的树,叫“糖棕”,被当地人称为“宝树”。不过它的糖汁不是从树干流出来,而是从花序中割收糖棕的汁液。糖棕树的花序很大,只要将花序用刀子划破,汁液就可流出。糖棕花序的汁液含有大量的糖分,可以饮用,也能熬糖;每天可流满3竹筒,可连续半年。一株大树一年可产糖50千克以上。
21.“洗衣树”——自然界的洗衣机
在地中海南岸的阿尔及利亚,经常可以看到居民们在河畔、清溪边,头顶蓝天,肩负脏衣,笑语喧哗地用“洗衣树”洗衣的情景。
“普当”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能除污秽的树”,它是一种生长在碱性土壤上的常绿乔木,枝粗叶阔,浑身赭红,远看犹如红漆的柱子。细心观察,会发现树皮上许许多多的细孔,并且有黄色的汁液流出,而这些液体里富含大量碱性物质,具有很强的去污作用。用这种树洗涤衣物,洁净清爽,因此人们也称它为“洗衣树”。洗衣服时只要把脏衣服捆在树身上,几小时后,在清水中漂洗一下,就很干净了。
那么,为什么普当会流出富含碱性的液体呢?原来,阿尔及利亚暑酷冬暖,树叶的蒸腾作用极大,为了补偿失去的水分,树根须从土壤中吸收大量含碱的水分,而阿尔及利亚地区又是著名的盐碱性土地,这就给普当树的自身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适应这一环境,于是不得不在自己身上“造”出许多奇特的细孔,专供排碱用。这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排出的这些黄色的液汁,恰恰是一种优质的洗涤剂,有着良好的除脂去污增白作用。
22.仅剩一株的树
享有“海天佛国”盛名的普陀山,不仅以众多的古刹闻名于世,而且是古树名木的荟萃之地。
在普陀山慧济寺西侧的山坡上生长着一株名称“普陀鹅耳枥”的树。这种树在整个地球上只生长在普陀山,而且目前只剩下一株,可见,它该有多么珍贵!因此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普陀鹅耳枥是1930年5月由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钟观光教授首次在普陀山发现的,后由林学家郑万钧教授于1932年正式命名。据说,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该树在普陀山上并不少见,可惜渐渐死于非命,只留下这一棵。遗存的这株“珍树”高约14米,胸径60厘米,树皮灰色,叶大呈暗绿色,树冠微扁,它虽度过许多大大小小的风雨寒暑,历尽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挺拔秀丽,为普陀山增光添色。
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在植物学上属于桦木科鹅耳枥属。该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多种,我国产22种。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中、华东、西南一带都有它们的足迹。其中有些种类木材坚硬,纹理致密,可制家具、小工具及农具等。有些种类叶形秀丽,果穗奇特,枝叶茂密,为著名园林观赏植物。
据称,我国只剩一株的树木,除普陀鹅耳枥之外,还有生长在浙江西天目山的芮氏铁木,又名天目铁木。这株国宝属于桦木科,铁木属。铁木属这个家庭共有4名成员,它们皆为落叶小乔木,分布于我国的西部、中部以及北部地区。可喜的是,仅剩的这株铁木1981年结了少数几粒果实,科学工作者已用它进行育苗试验,并进行了扦插繁殖。铁木材质较坚硬,可供制作家具及建筑材料用。
23.被称为“森林绞刑架”的树
把绳索套在罪犯的脖子上,将罪犯吊起来,使其因窒息而死亡的刑法叫绞刑,施行绞刑的刑具就叫绞刑架。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不再采用绞刑了,然而在植物王国里,竟然有一些植物会利用绞杀的手段,将其他植物绞死。
在热带雨林里,最常见的绞杀植物是榕树、黄葛树、斜叶榕等。在热带雨林中,它们是一群冷酷无情的植物“杀手”,绞杀其他植物。它们先在被绞杀植物的枝干的凹陷处落脚生根,然后再长出一条条长长的气根,紧紧地缠绕在被绞杀者的树干上,向下延伸,直到扎进土壤里,变成一棵植根于大地的植物。有了充足的营养以后,它们的生长速度加快,有更多的气根生出,将被绞杀者团团包围起来。在上面,这些气根不断地长大变粗,变成了结实的树干,紧紧地把被绞杀者勒住。这时候,被绞杀的树既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又得不到足够的养料,就像被人扼住咽喉一样,一天天衰弱下去,最终被那些可恶的“绞杀者”杀死。
是谁把绞杀植物这根可怕的“绞索”套在被绞杀植物的“脖子”上的呢?原来,这是鸟类无意中干的。当鸟儿吃了绞杀植物的种子后,将粪便排泄在被绞杀的植物的枝杈,那些未被消化的绞杀植物种子,落脚生了根,于是一条无情的“绞索”就这样被套在了被绞杀植物的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