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结 论
第七章 结 论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大学也在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所发生的变化超出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与社会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大学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深受社会影响。新自由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登上历史舞台,在化解凯恩斯主义造成的社会危机方面展示了它的历史进步性,从而成为西方国家的主导社会思潮。大学发展与变革的事实也表明,新自由主义是推动发达国家大学制度变革的理论基础。
以新自由主义为视角研究大学制度变革,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大学制度变革体现了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诉求。从美、英、日等国大学制度变革的实践来看,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发生了重要转向,政府大幅削减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政府从资源提供者转变为教育服务购买者;大学在承担更多财政责任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
随着政府对大学管理方式的改变,大学制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大学制度的价值层面,新自由主义的管理理念取代了以往以学术为本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大学的价值观,使学术共同体从信奉“价值无涉”的专业主义蜕变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专业主义,这给学术共同体的知识活动打上了“效率”的底色。在大学制度的规范层面,市场机制被嵌入大学制度,官僚协调、政治协调、专业协调的作用逐渐弱化,而市场协调的作用则越来越强。不管是国家权威主导的高等教育系统,还是学术权威主导的高等教育系统,都在向着市场主导的方向靠近。资源分配是体现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摒弃了传统的协商性拨款、专项拨款等方式,采用合同拨款、竞争性拨款、绩效拨款等新方式,使政府对大学的影响作用更具有隐蔽性。在大学制度的组织层面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具体表现为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大学组织权力从学术基层单位向院校层面集中,大学校长权力增强,学术单位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从以上三方面来看,发达国家大学制度变革带有鲜明的新自由主义印痕。
第二,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大学制度变革在提高大学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新自由主义与大学制度之间的价值冲突。在新自由主义政策影响下,政府放松对高等教育的管制,大学自主权得以扩大,引入市场机制使大学能够及时响应市场需求,总体上来说,“分权”和“市场”导向的改革提高了大学运行效率。然而,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市场逻辑,把大学置于知识贩卖者的地位,使知识沦为“商品”;在追求效率的压力下,大学效仿企业管理,使大学从学者共同体蜕变为知识经营体;市场化的目标损害了大学作为道德领袖的责任,大学精神面临沦丧的危险。
从“市场”与知识的价值冲突来看,“市场”的价值主体是社会、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效率是其基本价值诉求。他们强调知识的实用价值,追求利润是其最终目的。而知识的价值主体是大学,自由是大学进行知识探究的前提条件,它奉行“价值无涉”的认识论哲学,致力于追求真理的终极目标。从“分权”与自治的价值冲突来看,“分权”的价值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分权”将财政压力转移给大学,而大学在获得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分权”是科层制组织为提高自身效率而采用的一种管理形式,它强化了大学院校管理的权力,并且外部问责成为监管大学的基本制度。自治的价值主体是大学,权力分散则为大学自治提供制度性保障,能够焕发个体的创造活力和部门的发展动力。自治的理想组织形态是学院制,它坚守同行评议的专业问责形式,避免外部力量干预大学。
第三,要扩大大学自主权、提高大学效率,“分权”和“市场”仍将是我国大学制度变革的方向。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分权让利”和市场化构成了社会变革的基本走向。尽管新自由主义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但是我国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具有“分权”和“市场”的价值导向。社会转型必然要影响到大学制度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制度变革也呈现出“分权”和“市场”的基本特征。
我国大学制度变革中的“分权”,遵循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以减轻中央财政负担为目的,在分权的过程中权责划分不对称。尽管高校自主权扩大,但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仍然强势,下放给一些地方政府的统筹权演变成“地方式集权”。继续下放和落实高校自主权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涵,因此“分权”仍将是未来大学制度变革的方向。
我国大学制度变革中的“市场”,是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渗透的结果。“市场化”手段为我国高校提供了大量资金,解决了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但与市场机制相匹配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当今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市场在提高高等教育效率、满足多元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国大学制度变革还需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扬长避短。
第四,多元价值观是平衡大学制度变革中多元价值诉求的现实选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是多种力量冲突的结果,统一性和多样性是大学能够从中世纪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它既使大学保持了自身个性,也服从、顺应了环境变化。现代大学是一个具有多重职能的多目标组织,它为若干种顾客服务,因此,社会的多元价值诉求使传统的大学制度面临着合法性危机。
大学必须满足社会的多元价值诉求,否则大学与社会就将处于对立状态。有成效的教育变革能将似是而非和相互矛盾的价值诉求协调为发展的新动力。多元价值观为大学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多元价值提供了对话的可能,以多元价值观来处理大学制度变革中的价值冲突与矛盾,均衡多元利益主体的多元诉求,使大学制度获得了当下的合法性。新自由主义“市场”、“分权”背后的效率和责任诉求有其现实合理性,虽然它们与大学制度的基本原则之间存在着价值冲突,但假若大学以一种价值的合理性来代替另一种价值存在的必要,那给大学带来的必将是灾难。因此,采用多元价值观来应对大学制度变革中的多元价值诉求是大学的现实选择。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从新自由主义的视角对大学制度展开研究。目前有关大学制度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大学内部逻辑的立场,捍卫着传统大学制度。大学的历史是在大学的内部逻辑和外部压力的对抗中谱写的,关注大学的内部逻辑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外部压力往往在推动大学变革与发展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新自由主义是影响当今世界的重要思潮,它是西方国家经济社会改革的理论基础,因此从新自由主义与大学制度变革的关系着眼,能够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研究的新视角,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大学制度变革的特点。
第二,从价值层面来分析大学制度变革的冲突。本研究在分析新自由主义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归纳出新自由主义改革政策的两个主要价值维度,即“市场”和“分权”。通过比较新自由主义与大学制度在价值主体、价值诉求、价值标准上的差异,认为新自由主义与大学制度之间的价值冲突是推动当今大学变革的动力,也是给大学带来“市场化”问题的根源。在价值冲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指出,多元价值观将是均衡大学制度变革中多元价值诉求的现实选择。
当然,任何研究都只是一种逼近问题本质的过程,对于大学制度变革这个复杂的研究对象而言,本研究只是一孔之见,还有待继续深入。近年来,社会学在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其制度分析的方法日趋成熟。借鉴社会学制度研究的理论,从制度变革机制、制度变革路径等角度来深化大学制度变革研究,将是本研究的未来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