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澳〕西蒙·马金森.教育市场论[M].金楠,高莹,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澳〕西蒙·马金森.澳大利亚教育与公共政策[M].严慧仙,洪淼,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澳〕W.F.康内尔.二十世纪教育史[M].张法琨,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欧洲大学史(第一卷中世纪大学)[M].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5]别敦荣.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6]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7]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8]陈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9]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1]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4.

[1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4]〔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莫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5]〔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陈黎,陆宏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6]邓正来.哈耶克社会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7]恩雅.世界名校精英榜[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18]〔法〕布迪厄.遏止野火[M].河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9]〔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第二版.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3.

[20]〔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李燕生,王文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1]高桂娟.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文化逻辑[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22]郭为藩.转变中的大学:传统、议题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韩水法.大学与学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4]〔荷〕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硏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5]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6]何俊志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7]贺武华.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学校重建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28]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9]华民,韦森,张宇燕.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0]〔加〕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1]〔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续集[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2]〔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3]〔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等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9.

[34]〔加〕约翰·范德格拉夫.学术权力[M].第二版.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5]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硏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6]李其庆.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7]李任初.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的蜕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8]林玉体.美国高等教育之发展[M].中国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39]〔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0]〔美〕埃尔查南·科恩.教育券与学校选择[M].刘笑飞,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1]〔美〕埃里克·古尔德.公司文化中的大学[M].吕博,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2]〔美〕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43]〔美〕艾萨克·康德尔.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硏究[M].王承绪,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4]〔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5]〔美〕本杰明·莱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项贤明,洪成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6]〔美〕彼得·D·赫肖克,马克·梅森,约翰·N·霍金斯.变革中的教育[M].任友群,杨光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7]〔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平新乔,莫扶民,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48]〔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9]〔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50]〔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1]〔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第二版.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2]〔美〕伯顿·R·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3]〔美〕伯顿·R·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4]〔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5]〔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56]〔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M].谢旭,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57]〔美〕大卫·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8]〔美〕戴安娜·克兰.无形学院[M].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59]〔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60]〔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罗.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M].段宏,等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61]〔美〕道格拉斯·C·诺思,张五常.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M].罗仲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2]〔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M].徐晓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3]〔美〕E.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4]〔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5]〔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罗伯特·O·伯达尔,帕崔凯· J·甘波特.21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施晓光,蒋凯,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66]〔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佩蒂·M·彼得森.新世纪高等教育:全球化挑战与创新理念[M].陈艺波,别敦荣,译.青

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67]〔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68]〔美〕弗雷德里克·E·博德斯顿.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M].王春春,赵炬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9]〔美〕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自由宪章[M].杨玉生,冯兴元,陈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0]〔美〕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M].彭松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71]〔美〕亨利·艾兹科维茨,劳埃特·雷德斯多夫.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2]〔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3]〔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和现代性的危机[M].李俊,蔡海榕,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74]〔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高铦,高戈,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5]〔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6]〔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7]〔美〕罗伯特·伯恩鲍姆.大学运行模式[M].别敦荣,主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78]〔美〕罗伯特·伯恩鲍姆.高等教育的管理时尚[M].毛亚庆,樊平军,郝保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9]〔美〕罗伯特·M·罗森兹威格.大学与政治: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政策、政治和校长领导[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8.

[80]〔美〕罗杰·L·盖格.研究与相关知识[M].张斌贤,孙益,王国新,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81]〔美〕马尔科姆·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侯定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2]〔美〕迈克尔·W·阿普尔.教育的“正确”之路——市场、标准、上帝和不平等[M].黄忠敬,吴晋婷,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3]〔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玉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4]〔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张琦,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5]〔美〕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60年代美国文化[M].方晓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86]〔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徐海铭,季海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87]〔美〕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8]〔美〕索尔斯坦·凡勃伦.学与商的博弈——论美国高等教育[M].惠圣,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89]〔美〕T.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梁向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90]〔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91]〔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2]〔美〕韦恩·厄本,杰宁斯·瓦格纳.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M].周晟,谢爱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3]〔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科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4]〔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5]〔美〕希拉·斯特劳,特里·L·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梁骁,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6]〔美〕雅罗斯拉夫·帕利坎.大学理念重审:与纽曼对话[M].杨德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7]〔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98]〔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99]〔美〕约翰·丘伯.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0]〔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屈书杰,刘向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1]〔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2]〔挪威〕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03]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04]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硏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05]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06]全球大学创新联盟.2006年世界高等教育报告:大学的财政问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07]〔日〕靑木昌彦.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08]〔日〕矢野真和.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M].张晓鹏,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9]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蒋凯,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0]世界银行.1998—19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11]宋玉华.美国新经济研究——经济范式转型与制度演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2]文东茅.走向公共教育:教育民营化的超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3]许杰.政府分权与大学自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4]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5]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6]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7]王逢振.美国大学批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18]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119]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

[120]韦森.文化与制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1]韦森.市场、法治与民主:一个经济学家的日常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22]翁福元.教育政策社会学:教育政策与当代社会思潮之对话[M].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

[123]熊志翔等.高等教育制度创新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4]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25]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6]〔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27]杨祖功.国家与市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8]〔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夏中建,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29]〔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M].陈刚,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30]〔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31]〔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来临?[M].侯定凯,赵叶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2]〔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33]〔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自由宪章[M].杨玉生,冯兴元,陈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134]〔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贾湛,文跃然,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35]〔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36]〔英〕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7]〔英〕克里斯托弗·波利特,海尔特·鲍克尔特.公共管理改革[M].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38]〔英〕路易丝·莫利.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权力[M].罗慧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9]〔英〕马尔科姆·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侯定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0]〔英〕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M].王义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41]〔英〕迈克尔·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范怡红,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2]〔英〕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李静韬,译.南京:学林出版社,2002.

[143]〔英〕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强海燕,主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4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45]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46]曾昭耀.战后拉丁美洲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147]张慧洁.中外大学组织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8]张建新.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向一元制转变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49]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0]张宗俊.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51]赵婷婷.大学何为: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及协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2]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

[153]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4]〔澳〕伊丽莎白·圣·乔治.知识经济时期的高等教育定位[J].张雪莲,译.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7(1).

[155]〔比利时〕杰夫·C·沃侯艾温.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变化——从欧洲的三个国家看[J].郭歆,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

[156]别敦荣.我国大学学术管理改革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3).

[157]别敦荣.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3).

[158]别敦荣,吴国娟.论大学制度的公正性[J].教育研究,2006 (7).

[159]蔡文伯,蒋凯,董江华,等.大学治理与制度创新的反思与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09(11).

[160]陈国权,曾军荣.经济理性与新公共管理[J].浙江大学学报,2005(3).

[161]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

2000(6).

[162]董云川.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政府、社会、学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2(05).

[163]〔法〕让-马克·思古德.什么是政治的合法性[J].外国法译评,1997(2).

[164]范秀双.米尔顿·弗里德曼论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思想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4,9(4).

[165]方卫华.制度多样性与制度分析的层次性[J].甘肃社会科学,2005(1).

[166]方朝晖.Path dependence还是Lock-in[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2).

[167]盖勒德·A·葡斯廷尔.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若干发展性思考[J].陈超,译.比较教育研究,2002(2).

[168]高耀丽.英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169]郭歆,夏晓勤.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源头和动力——一种新制度主义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170]贺培育.试论制度变迁[J].学术研究,1991(2).

[171]何增科.法国学者布迪厄谈新自由主义的本质[J].国外理论动态,1999(4).

[172]胡代光.剖析新自由主义及其实施的后果[J].当代经济研究,2004(2).

[173]胡建华.必要的张力:构建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174]黄永军.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是自组织[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5).

[175]江庆.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模式及其改革趋势[J].外国教育

研究,2004(4).

[176]蒋雅文.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变迁[J].经济评论,2003(4).

[177]邝泽倩.追求责任心的声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 (1).

[178]李飞.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实绩》介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2).

[179]李强.历史地、全面地研究新自由主义——专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强教授(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 (2).

[180]李巧林,王章豹,龙巨东.试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181]厉以宁.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北京成人教育,1999(7).

[182]刘军宁.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从哈耶克到中国[J].开放时代,1998(4).

[183]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5(5).

[184]刘彦伟,胡晓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动[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185]刘志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危害与替代[J].高校理论战线2010(5).

[186]陆根书.道格拉斯·诺思与新制度经济学[J].青海社会科学,1994(5).

[187]卢乃桂,操太圣.中国改革情境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透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88]卢乃桂,陈霜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市场角色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10).

[189]卢乃桂,罗云.西方高等教育的企业化进路[J].高等教育研

究,2005(7).

[190]罗海鸥.大学精神的提升与大学制度的创新: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综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191]罗建河.试论经济理论在教育中运用的局限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2(11).

[192]〔美〕伯顿·R·克拉克.自主创新型大学:共治、自治和成功的基础[J].王晓阳,孙海涛,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4).

[193]〔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J].蒋凯,译.现代大学教育,2001(1).

[194]〔美〕哈里·李维斯.21世纪的挑战:大学的使命、通识教育与师资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7(3A).

[195]〔美〕马文·皮德森.中学后教育知识产业时代的大学领导与院校研究[J].郭卉,等译.高等教育研究,2006(8).

[196]潘懋元.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需要建设现代制度[J].现代大学教育,2001(1).

[197]〔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市场化:通过国际比较来看日本[J].刘文君,译.教育与经济,2006(1):1-6.

[198]〔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来自日本的观察[J].徐国兴,译.教育发展研究,2006(5A).

[199]茹宁,闫广芬.大学自治的条件与形态:知识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3).

[200]彭江.初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及逻辑[J].复旦教育论坛,2006(01).

[201]朴雪涛.后现代知识观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变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6(06).

[202]沈红文.哈贝马斯谈全球化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现代性[J].

国外理论动态,2002(1).

[203]孙贵聪.西方高等教育中的管理主义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204]王洪才.试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导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5(03).

[205]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J].复旦教育论坛,2006(01).

[206]王冀生.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J].高教探索,2002 (01).

[207]王一兵.大学自主与大学法人化的新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208]王英杰.大学的危机:不容忽视的难题[J].探索与争鸣,2005(3).

[209]魏洪沼.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7).

[210]魏哲景,员智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功能和创新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01).

[211]邬大光.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J].现代大学教育,2001(1).

[212]邬大光.高等教育发展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5 (2).

[213]邬大光.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214]吴合文,毛亚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

[215]杨望成,熊志翔.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216]易红郡.英国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伙伴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

[217]〔英〕帕特里克·贝尔特,阿兰·希普曼.重围之下的大学——当代学术领域中的信任和责任制[J].黄春芳,译.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

[218]〔英〕詹姆斯·米尔利斯.市场机制的局限性[J].经济学动态,2004(8).

[219]叶隽.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蔡元培留学德国[J].德国研究,2003(04).

[220]俞可.洪堡2010,何去何从[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221]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2).

[222]张斌贤.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

[223]张德祥.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224]张继平.制度转型的文化制约:文化社会学的一个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225]张康之.权力分散:分权的误区[J].新视野,1997(6).

[226]张旺.美国高等院校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J].江苏高教,2003(2).

[227]张应强,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06).

[228]张宗俊.大学制度:范畴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2004 (3).

[229]赵峻岩.学术的诉求:西方大学制度的本质[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

[230]赵曙明,龚放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之举——深化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 (4).

[231]赵婷婷.大学市场化趋势与大学精神的传承[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232]周穗明.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批判[J].岭南学刊,2002(2).

[233]周玲.高校合并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J].高教探索,2000 (04).

[234]周雪光.制度是如何思维的[J].读书,2001(4).

[235]朱新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观点评析[J].江苏高教,2004(3).

[236]庄子银,邹薇.制度变迁理论的线索与发展[J].财经科学,1995(4).

[237]左然.当代国际公共行政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1997(10).

[238]陈昕.高等教育变革视角下的大学治理[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39]陈亚玲.论我国学术转型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40]何晓芳.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41]樊改霞.公共教育的现代性转型及其困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42]高耀丽.英国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43]李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轨国家经济自由化与市场开放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244]李明忠.论高深知识与大学的制度安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245]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46]马廷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D].武汉:华中科技大

学,2004.

[247]田爱丽.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制度研究及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48]王朝梁.美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研究及启示[D].保定:河北大学,2000.

[249]吴国娟.大学制度伦理反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250]吴文俊.高等教育制度功能的经济学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51]査永军.中国大学学术管理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52]朱平.制度伦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制度[M].厦门:厦门大学,2007.

[253]吴忠超.无法走出的困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54]顾海兵.大学制度:从纵向平衡到横向制衡[N].南方周末,2007-03-29(B15).

[255]蒋树声.以制度创新建设一流大学[N].光明日报,2005-11-30(006).

[256]雷震岳.现代大学制度是重要的教育命题[N].科学时报,2005-6-2.

[257]刘经南,陈闻晋.叩问中国大学制度创新的四大要素[N].社会科学报,2007-02-01(001).

[258]刘艳萍,胡荣堃.大学制度改革:我们清楚目的和原则吗?[N].科学时报,2005-06-27(B01).

[259]彭兰,成黎明.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制度[N].科学时报,2007-07-24(B03).

[260]杨东平.改革大学体制刻不容缓[N].南方周末,2007-03-29 (B15).

[261]杨石.美国营利性大学,高教市场新兴力量[N].科学时报,

2002-11-25.

[262]毕安德,高洁.“新公共管理”模式过时了吗?[EB/OL].http://www.blogchian.com/new/display/16613.html

[263]甘阳.自由的敌人:真善美统一说[DB/OL].http://www.zhongguosixiang.com/thread-366-1-1.html

[264]吴挺锋.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批判[DB/OL].http://www.knu.edu.tw/cge/

[265]北京大学.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66]北京大学高教所.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67]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硏究50年[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68]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69]〔日〕田野郁夫.国立大学法人化——现状与客体[C].广岛:中日高等教育研讨会议,2005.

[270]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0.

[271]王晓辉.全球教育治理:国际教育改革文献汇编[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72]Alfonso Borrero Cabal.The University as an Institution Today:Topics for Reflection[M].Ottawa: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1993.

[273]Anderson E.Ashby.Universities:British,Indian,African-A Study in the Econ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M].London:Weidenfeld &Nicolson,1966.

[274]Anderson Eric Ashby.Adapting Universities to a Techno-

logical Society[M].London:Jossey-Bass Publishers,1974.

[275]Berdahl,R.Academic Freedom,Autonomy and Accountability in British Universities[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1,15(2).

[276]Burton R.Clark.Sustaining Change in Universities:Continuities in Case Studies and Concepts[M].England:Open University Press,2004.

[277]Burton R.Clark.Collegial Enterpreneurialism in Proactive U-niversities:Lessons from Europe[J].Change,Jan/Feb,2000.

[278]Burton R.Clark,Guy R.Neave.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Z].Cubberley Education Library,1992.

[279]Clark Kerr.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60-1980[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

[280]Clark Kerr.Troubled Times for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the 1990sand Beyond[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

[281]D.Haag.The Right to Education:What Kind of Management?[R].UNESCO,Paris,1982.

[282]David Mahony Government and the University:the“New Mutuality”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a National Case Study[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4,65(2).

[283]Deanna De Zilwa Using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s a Means of Survival[J].Higher Education,2005,50(3).

[284]Derek Curtis Bok.Universities in Marketplace: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285]Derek Curtis Bok.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A Can-

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286]Derek Curtis Bok.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287]F.Jameson and M.Miyoshi.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M].Durham N.J.:Duke University Press,1998.

[288]Frank Newman &Lara K.Couturier.Trading Public Good in Higher Education Market.January,2002.[EB/OL].http:www.obhe.ac.uk

[289]Gareth Jenkins.The End of Free Education[J].Issue 211 of Socialist Review,1997(9).

[290]Hood Christopher.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J].Public Administration,1991,69(1).

[291]J.Hawkins.Centralization,Decentralization,Recentralization: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0,38(5).

[292]J.Patrick Raines,Charles G.Leathers.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M].Massachusetts: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2003.

[293]J.Robert Arnove &Carlos Tortes.Comparative Education: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M].Lanham: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94]Karl.E.Weick.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6,21(1).

[295]Leslie Larry L,Slaughter Sheila.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Market Mechanisms in United States Postsecondary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7,10(3/4).

[296]Michael Shattock.Thatcherism and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ies and the Enterprise Culture[J].Change 21,1989,(5).

[297]Miyoshi,M.The University and the“Global”Economy:The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The South Atlantic Quartly,2000,(99)4.

[298]Noel McGinn and Susan Street.Educational Decentralization:Weak State or Strong State?[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November 1986.

[299]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9:OECD Indicators [EB/OL].(2010-02-11)[2010-04-08].http://www.oecd.org/dataoecd/8/16/44760621.pdf.

[300]Olga B.Bain.University Autonomy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Since Perestroika[M].New York &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3.

[301]Olssen,M.&Peters,M.A.Neoliberalism.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From the Free Market to Knowledge Capitalism[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3).

[302]Wilson Smith,Thomas Bender.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Transformed,1940-2005:Documenting the National Discourse[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