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选择理论
第一节 职业选择理论
一、职业选择的内涵
在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之中,乃至整个人生之中,职业选择是极重要的链环,正如大哲学家罗素所言:“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
职业选择是劳动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对此,需要明确:①劳动者是职业选择主体,是择业行为能动的主导方面,各种职业则是被选择的客体。②职业选择受劳动者自身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限制,不能任意进行。一方面,劳动者不可能具有从事一切职业的能力与兴趣;另一方面,各项职业由于有各自的劳动对象、手段、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的不同,对劳动者能力也有相应的特定要求。③职业选择是劳动者与职业岗位互相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是劳动者作为主体主动择业的过程,同时又是职业选择劳动者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不止一次的发生。
二、职业选择理论
(一)帕森斯的“人—职业”匹配论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提出,这是用于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最经典性的理论之一。
1909年,帕森斯在其所著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明确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和条件:
(1)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
(2)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
(3)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帕森斯的理论内涵即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种职业需求与个人特长匹配相当的职业。
“人—职业”匹配,分为两种类型:
(1)条件匹配。即所需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特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者脏、累、险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相匹配;
(2)特长匹配。即某些职业需要具有一定的特长,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有独创性、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
帕森斯的“人—职业”匹配论,作为职业选择的经典性原则,至今仍然正确、有效,并对职业生涯管理、职业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佛隆的择业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佛隆(V.H.Vroom)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解释员工行为激发程度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的基本公式:
F=V·E
式中:F——动机强度,指积极性的激发程度,表明个体为达一定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V——效价,指个体对一定目标重要性的主观评价;
E——期望值,指个体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也就是目标实现的概率。员工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效价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
佛隆将这一期望理论用来解释个人的职业选择行为,具体化为职业动机理论。该理论的应用,即个人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择业动机。用公式表示:
择业动机=职业效价×职业概率
择业动机表明择业者对目标职业的追求程度,或者对某项职业选择意向的大小。职业效价指择业者对某项职业价值的评价。职业效价取决于:①择业者的职业价值观;②择业者对某项具体职业要素如兴趣、劳动条件、工资、职业声望等的评估。即:职业效价=职业价值观×职业要素评估。职业概率是指择业者获得某项职业可能性的大小。职业概率的大小通常取决于4个因素:①某项职业的社会需求量。在其他条件一定情况下,职业概率同职业需求量呈正相关;②择业者的竞争能力,即择业者自身工作能力和求职就业能力。竞争力越强,获得职业的可能性越大;③竞争系数,指谋求同一种职业的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竞争系数越大,职业概率越小;④其他随机因素。因此,
职业概率=职业需求量×竞争能力×竞争系数×随机性。
择业动机公式表明,对择业者来说,某项职业的效价越高,获取该项职业的可能性越大,那么,择业者选择该项职业的意向,或者倾向越大;反之,某项职业对择业者而言其效价越低,获取此项职业的可能性越小,择业者选择这项职业的倾向也就越小。
第二步,比较择业动机,确定选择的职业。
择业者对其视野内的几种目标职业,进行了价值评估和获取该项职业可能性的评价。在测定对几种职业的择业动机坚持上,横向进行择业动机比较。择业动机是对职业的全面评估,已经对多种择业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考虑与利弊得失的权衡,一般来讲,多以择业动机分值高的职业作为自己的选定结果。
为加深对择业动机理论的理解,我们假设一个择业案例。在劳动者莱恩面前,有A与B两项职业,他对两项职业的效价和职业概率做了如下的评估(详见表4-1)。
表4-1 劳动者莱恩的择业动机要素评估

莱恩首先对A,B两项职业做出价值判断,并对获取该两项职业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那么,选择哪项职业呢?对于莱恩说来,B项职业效价为60,高于A项职业(50),但是,获取A职业的可能性大(职业概率0.8),而欲谋取B项职业难度大,需要付出较艰辛的努力(职业概率0.5)。经过计算,得出:
对A职业择业动机=效价(A)×职业概率(A)
即40=50×0.8
对B职业择业动机=效价(B)×职业概率(B)
即30=60×0.5
经过权衡,结果对A职业择业动机(40)大于对B职业择业动机(30),于是,莱恩倾向于选择职业A。
(三)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71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性向理论(Career Orientation)。这一理论首先将职业归属为6种典型的“工作环境”中的一种。这6种环境分别指:
(1)现实的:建筑、驾驶卡车、农业耕作;
(2)调查研究性的:科学和学术研究;
(3)艺术性的:雕刻、表演和书法;
(5)开拓性的:销售、政治和金融;
(6)常规性的:会计、计算机技术、药理学。
构成工作环境的六大类可以用来描述员工的个性定位,即我们每个人都偏好于六种职业类型中的一类或多类。约翰·霍兰德认为,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霍兰德基于自己对职业性向测试(Vocational Preference Test,VPT)的研究,一共发现了六种基本的职业性向。然后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
(1)实际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着体力活动并且需要一定的技巧、力量和协调性才能承担的职业。这些职业的例子有:森林工人、耕作工人以及农场主等等。
(2)调研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着较多认知活动(思考、组织、理解等)的职业,而不是那些主要以感知活动(感觉、反应或人际沟通以及情感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这类职业的例子有: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大学教授等等。
(3)艺术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着大量自我表现、艺术创造、情感表达以及个性化活动的职业。这类职业的例子有:艺术家、广告制作者以及音乐家等等。
(4)社会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着大量人际交往内容的职业,而不是那些包含着大量智力活动或体力活动的职业。这种职业的例子有:诊所的心理医生、外交工作者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等。
(5)企业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着大量以影响他人为目的的语言活动的职业。这类职业的例子有:管理人员、律师以及公共关系管理者等等。
(6)常规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着大量结构性的且规则较为固定的活动的职业,在这些职业中,雇员个人的需要往往要服从于组织的需要。这类职业的例子有:会计以及银行职员等等(详见表4-2)。
表4-2 工作者类型与职业类型对应表

续表

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实质在于劳动者的职业性向与职业类型的适应。霍兰德认为,同一类型的劳动者与同一类型的职业互相结合,便达到适应状态,这样劳动者找到了适宜的职业岗位,其才能与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依照霍兰德理论,劳动者职业性向类型与职业类型相关系数越大,两者适应程度越高;二者相关系数越小,相互适应程度就越低。为了直观地阐明自己的思想,霍兰德设计了一个平面六角型图(见图4-1)。这个图的6个角分别代表6种职业类型和6种职业性向类型。6种类型的劳动者与6种类型的职业相关联,在图形上以连线表示。连线距离越短,两种类型的人业相关系数就越大,适应程度就越高。当连线距离为0,换言之,劳动者类型与职业类型高度相关,统一在一个点上(即图中6个角顶端所示),表明某种类型劳动者从事相应类型职业,或者某类型职业由相应类型劳动者来担当,此种情况下,人业配置最相适宜,是最好的职业选择。

图4-1 霍兰德职业性向选择图
霍兰德模型中的6种职业性向并非完全独立。在一些性向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关性。霍兰德等人(Holland,Whitney,Cole & Richards,1969)的研究表明,各种定位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存在差异。比如,现实性定位与常规性定位和调查研究性定位相关性较强,而与社会性定位弱相关。一般地,相关程度较高的职业性向是在六角形中相邻近的两方面,那些极不相关的方面则位于六角形中较远的位置。模型的六角形状暗指,当人们无法在个人所偏好的部门找到合适工作时,往往在六角形相邻近的部门找到的工作比在与之位置较远的部门更能成为令人满意的选择。大多数人实际上都并非只有一种性向,如果他具有的两种职业性向是紧挨着,那么他将会很容易选定一种职业。然而,如果此人的职业性向是相互对立的(比如同时具有实际性向和社会性向的话),那么他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将会面临较多的犹豫不决的情况,这是因为他的多种兴趣将驱使他们在多种十分不同的职业之间去进行选择。霍兰德认为,这些性向越相似或相容性越强,则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面临的内在冲突和犹豫就会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