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如何设计苏教版三年级长城和运河的语文教案

如何设计苏教版三年级长城和运河的语文教案(3篇)

更新时间:2025-10-15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长城和运河》的教案示例,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大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第1篇:如何设计苏教版三年级长城和运河的语文教案
拓展

新标题:探索祖国的历史伟业——《长城与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与背诵,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祖国历史的热爱。

2. 完成课后习题,并进行生词的听写,以巩固语言知识。

3. 通过整理资料,加深对祖国伟大工程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检查

1. 通过小组交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确保生词的正确读音。

2. 进行课堂上小组之间的互查与纠正,确认每位同学的参与。

二、深入理解课文

1. 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对生词与句子的掌握情况进行讨论,解决存在的疑问。

2. 各小组选择代表发言,并在全班范围内共享讨论结果,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三、情感朗读与理解(https://www.daowen.com)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对长城的印象,结合自己的资料进行讨论,感受其雄伟之处。

2.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感受,激活他们对祖先智慧的认同感,并在群体中共享这些情感。

四、背诵与创作

1. 教师传授背诵技巧,学生积极参与,进行组内互助与检查。

2. 观察课文中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写下心中的感受与理解。

五、知识巩固与延伸

1. 进行生词的听写和默写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词汇。

2. 探讨祖先的其他伟大成就,鼓励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并在小组内分享,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六、汇总与总结

1. 借助歌颂祖国的短诗,提高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认同感。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展现出对自然与人文的敬仰。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课文内容,更能从中感受到祖国的历史厚重与文化自豪,培养学生心中对伟大工程的自豪感和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第2篇:如何设计苏教版三年级长城和运河的语文教案
拓展

标题:探寻中华历史的宏伟工程——《长城与运河》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大家对于《长城与运河》的预习情况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这篇课文的精髓,分享你们所收获的知识。

二、小组活动准备:

现在,请各小组利用3到5分钟的时间,针对分配的任务进行准备与练习。待会儿,你们将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

三、小组分享展示:

1. 首先,老师会对各组在听写生词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

2. 同学们,随着我们的预习,现在请你们分享一下对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理解。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表达你们的感受与看法。

- 第一组将为我们朗读第一自然段,交流对万里长城的感受。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 第二组将关注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表达对京杭大运河的理解,其他同学同样可以参与讨论和评价。

3. 接下来,谁愿意结合自己的调查资料,补充对万里长城或京杭大运河更深入的认识?

- 第三组分享关于万里长城的信息。

- 第四组分享关于京杭大运河的资料。(https://www.daowen.com)

4.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面对这些伟大工程,我们备感自豪!请用你们的声音,将这份自豪感诠释出来。

- 第五组进行情感朗读。

- 第六组将进行情感朗读比赛

5. 大家朗读得很精彩,如果能够把它们完全背诵出来,那就更棒了!

- 第七组进行情感背诵。

- 第八组展示第一节的默写,随后进行检查。

- 第九组展示第二节的默写,同样进行检查。

- 第十组分享他们对长城或运河图片的观察,写一段感想。

- 第十一组展示我们祖先创造的其他伟大奇迹。

- 第十二组分享他们搜集的相关诗歌,展示时请先朗读一遍。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两项伟大的工程——长城与运河。这不仅是技术的成就,更是文化的象征,展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与勤劳。让我们共同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并再次以热情朗读一首相关的诗歌吧!下课!

第3篇:如何设计苏教版三年级长城和运河的语文教案
拓展

新标题:探索中华文化瑰宝:长城与运河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掌握相关生字词,理解其引申含义。

2. 培养学生流畅而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背诵的兴趣。

3. 理解比喻的修辞效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与课外知识,感受作者的情感流露,进一步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教学方法: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感受长城和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 利用投影展示长城与运河的美丽图片,并板书课题。

2.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长城和运河有哪些了解?有兴趣的地方吗?

二、初读指导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懂的字词。

2. 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并识读课文中的生字。

3. 通过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的含义: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不朽、奇迹等等。

4. 教师纠正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帮助后进生巩固认知。

三、理清脉络,感受课文

1. 默读课文,思考诗歌中提到的“奇迹”包括哪些方面。

2.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学感悟。

四、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选择“驾驶飞机”这一方式描绘美景。

2. 分析句子中“奇异”的用法,讨论“穿行”的描写是否可以替换。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长城的壮美,理解“万里长城谱写的”的深刻含义。

4. 理解“不朽”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多重含义,并探讨相应的修辞手法。

5. 指导学生分组朗读,分别体会不同段落的情感基调。(https://www.daowen.com)

五、课后作业

1. 用钢笔将生字描红,并注意书写姿势。

2. 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使用“巨龙、奇迹、曲折”等词汇写一段关于长城的描写。

板书设计:

长城与运河

- 连绵起伏

- 曲折蜿蜒

- 灿烂的文化奇迹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词,回顾生字的读音。

2. 指名学生带感情朗读第一部分,分享他们对“长城”的理解。

二、精读第二部分

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画出作者感慨的句子。

2. 分析比喻句,如“像绸带飘落在大地”,讨论其所传达的意象。

3. 借助插图回答关于运河的问题,理解“动人”的含义是否可以用“不朽”替换。

4. 学生小组讨论,探讨两部分朗读的语气和感受的区别。

三、总结全文

1. 学生分享通过学习增强的认识,思考我国的美究竟涵盖哪些方面。

2. 教师总结长城和运河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四、指导背诵

1. 针对生字进行书写练习,指导学生巧妙记忆生字,纠正常见错误。

五、作业安排

1. 组词练习,区分形近字的用法。

2. 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并进行划定。

板书设计:

长城与运河(文化的象征)

- 雄伟壮丽

- 动人心弦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不仅能够认识长城与运河,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民族自豪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