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年级语文课《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学习并掌握本课中的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及理解下列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启发颇深的句子。
3. 通过对文中深刻句子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良苦用心,从而获得生活的智慧,并勇于分享个人的见解。
课前准备:
1. 学生们需提前搜集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以便更深入了解这一植物。
2. 阅读林清玄的其他作品,感受其独特的文风与情感表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 利用课件展示桃花心木的图片,让学生们讨论这是什么植物,并分享他们收集到的资料。 (桃花心木是一种常绿乔木,特征包括淡红色的树皮和羽状复叶,原产于南美洲,在中国南部也有种植。它因其色泽美丽、抗虫性强而成为制作家具和船只的优良材料。)
2. 讨论作者林清玄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他在写作及其作品的风格。 (林清玄,台湾作家,文笔流畅、情感丰富,重视生活与艺术的结合。)
3. 板书课文题目“桃花心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可能要表达的内容。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强调生字的拼音与用法,并记录生词。
2. 组织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发音,确保每个人都能正确读出关键生字。
3. 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小组内交流与记忆方法。(https://www.daowen.com)
4. 鼓励学生进行多次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 学生需回顾课文内容,讨论写了怎样一件事情。
2. 识别课文中的陌生词汇,标记不懂的地方。
3. 组织小组分享,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难以理解的部分,分享各自的见解。
2. 学生们代入角色情境,以种树人的身份回答同学们的问题。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1. 深入阅读文中描述种树人的奇怪行为,引导学生探讨其背后的含义。
2. 讨论种树人所说的话,并体会其中的哲理,比如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与抗挫力的培养。
3.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探讨艰苦环境如何塑造坚韧的性格。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 引导学生思考,林清玄书写的不仅仅是桃花心木,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2. 回顾以往学习的借物寓人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与连接。
3. 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分享心仪的段落,有可能包含的感悟和启发。
4. 讨论与《高原红柳》的联想,思考红柳的坚韧及其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哲学。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旨在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获得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创作的一篇散文。其中描绘了一位“种树人”的育苗哲学,强调了树木要学会在艰难的环境中自主寻找水源,从而暗喻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挑战、克服依赖,才能实现个人的独立和成熟。文章语言优美,内涵深刻,以“种树”隐喻“育人”,使其更具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巧妙地运用悬念,引导读者思考,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白杨》和《落花生》等课文时,已经接触过借物喻人的写作技巧,但要理解林清玄如何通过树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度联想,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例,帮助他们发散思维,增强理解力。本课重点围绕“种树——育树——领悟”这一线索,引导学生感知事实、体悟道理、表达见解。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中的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相关词汇,自主理解文章内容。
2. 通过重点句段,结合实际生活体验,体会种树人的用心良苦,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 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从中获得生活与成长的启示,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1. 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深入体会种树人的深意。
教学难点:
1. 理解种树人所传达的育人道理以及“我”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发现,引导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是在发现问题、提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https://www.daowen.com)
一、启情导入:
1. 开场时,老师展示桃花心木的种子模型,鼓励学生猜测其用途。在揭示桃花心木的名字后,激发学生对这棵树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通过课前预习,邀请学生分享关于桃花心木的知识与认识,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简笔画展示,让学生从视觉上加深对桃花心木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学生指名朗读课文,通过快速浏览内容,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从而理清文章叙述的脉络和逻辑。
三、重点认知:
1. 深入研讨课文的第一部分,探讨种树人如何培育桃花心木,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并记录种树人的不寻常做法。
2.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分析种树人的目的,讨论其浇水方法的好处与坏处,让学生从中体会种树人用心良苦的育人哲学。
3.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种树人与树木之间的关系,深化感知与理解。
四、反顾整体:
总结全文,强调借物喻人的写作技巧,结合种树人的哲学理念,让学生领悟在不确定中成长的重要性,以及树和人在经历试炼后独立自主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课文的主题与林清玄的个人经历相得益彰,他通过自己的磨难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成就了自己的文学事业。教师推荐林清玄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阅读,丰富视野并提升写作技巧。
最后,用一句话来激励学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生活的风浪中成长为独立自主、能够承受考验的人,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
小学语文五年级《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学会本单元的9个生字,掌握如“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以富有感情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自认为优秀的段落。
(二)能力训练点
2. 激励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到,文中通过树木的生长来喻示教育的种种,人应经得起生活的挑战,培养独立自主的意志,抵制依赖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美在于能够迎接生活的考验,懂得自立和自强的重要性。
---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读懂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二)学生学法
采取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分享和讨论。
---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尤其是通过对树木生长过程的描写来揭示教育的真谛。
(二)疑点
1. 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时间和量为何没有规律?
2. 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这句话的深意是什么?
(三)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思,通过相关的生活实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帮助他们从中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关联。
---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以设计互动活动,鼓励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深刻句子进行深入的探讨,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https://www.daowen.com)
1. 导入新课
-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兴趣,提及《桃花心木》的深意。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和相关词语的理解。引导他们思考文章描绘的主要事件。
3. 自主学习,谈感悟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喜爱部分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
- 大家可以选择深刻的句子进行反复品读,讨论其中的含义,尤其是:
-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 “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4. 抓品读,促感悟
-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以感情朗读的方式展示,并在小组及全班中分享。
第二课时
1. 主动探究,悟道理
- 深入探讨为什桃花心木在种树人不再浇水后不会枯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2. 综合实践,练能力
- 组队编写课本剧,以此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在班上进行课本剧的表演,促进表达能力的锻炼。
3. 总结拓展
- 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 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 小组内探讨记忆生字的方法,教师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5. 布置作业
- 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为下次的课堂做准备。
---
附: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通过上述教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桃花心木》中领悟丰富的教育理念与生活哲理,让他们不仅学会知识,更能在心灵上得到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