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1. 语言理解与运用方面
(1) 学生能够回顾元曲的相关知识点;
(2)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作品中的画面和情感;
(3) 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4) 学生能够熟记《天净沙·秋思》的全文。
2. 思维方式与情感品质方面
(1) 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体悟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并积极探索与实践;
(2) 学生能够在感受文本中传达的情感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进行深入体会;
(3) 学生能够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提升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能够欣赏元曲中汉字的优美及其表现力;
(2) 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作品中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游子情怀。
(二)教学重点
能用语言表达和描绘文中的画面与情景。
(三)教学难点
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个性化创作。(https://www.daowen.com)
(四)教学方法
采用师生互动的引导式教学法、启发式提问法与讨论法。
(五)授课时长
一节课的时间。
(六)教学辅助材料
多媒体设备和PPT。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导回顾,激发兴趣
在谈论中国古典文学时,大家都会提到唐诗和宋词。古代的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成就。今天,我们将把目光投向元朝,感受那里的文学魅力。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古典诗词,并且一起来复习一下。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一起解读《天净沙·秋思》,探索它的文字之美和意境之深。请大家自由朗诵这首元曲,思考一下宋词与元曲在表达上的异同。
知识回顾时,首先要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和它们所代表的文化高度,包括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元曲被称为散曲,是元代的一种重要诗歌形式。而《天净沙·秋思》正是一首传世的佳作。
(二)体验交流,寻找视角
给予同学们足够的时间自由诵读,感受文本的韵味与节奏。在这过程中,请注意文本中除了作者的情感陈述外,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景物。我们可以一起讨论,这首诗中如何将情感与景物结合,构建出深沉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要自定义视角来欣赏这幅画面。请你们选择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比如可以想象自己是一棵老树,或者一只昏鸦。通过这样的角色选择,引导大家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力,欣赏元曲所描绘的意境。
三、创作表达,展现意境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创意创作。根据此前讨论出的观察视角,每位同学生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所体验到的景物串联成一幅画面,无论是画图、文字描述,还是通过情景剧表演等。这一过程鼓励大家发挥个性,注意要根植于文本,但又要超越文本的局限。
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选出最佳的创意表达,随后班级进行分享。在展示作品时,请注意用语言进行阐述,表达你的创作理念和过程。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旨在提高同学们的理解能力以及创造表达的自信,希望大家能在相互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力。
标题: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马致远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主题与情感。
2. 深刻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孤独与苦闷,挖掘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根源。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情感的多维性,探究马致远创作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原因。
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并理解诗中蕴含的时代主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一个与秋天紧密相连的主题,那就是思乡之情。你们是否曾在秋天的傍晚,感受到思念家乡的那种留恋与惆怅呢?在古代文人心中,类似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二、认识作者(https://www.daowen.com)
马致远,生于2026年,他是元朝时期的出色戏曲家之一,被誉为“曲状元”。他的生活充满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在他的年代,虽然蛮族统治者开始接纳汉文化,但对文人的尊重仍然是不稳定的。他一生仕途坎坷,曾怀抱报国志向,却最终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这种情感的积淀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三、读诗体会
1. 自由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其音韵之美与节奏感。
2. 师生共同聆听朗读录音,体会诗歌的情感氛围。
四、课堂深入讨论
1. 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描绘的意境,加入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
2. 再次阅读诗歌,思考:马致远在这首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的情感?
关键词:秋天、孤独、归属、忧愁
3. 理解意象的概念:意象是诗人通过特定的物象传达出的主观情感。比如,枯藤和老树不仅仅是自然景象,更承载着诗人的孤寂与失落。
4. 探讨作者情感背后的深层原因。在马致远生活的时代,汉族文人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现实的落差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的忧愁与寂寞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在仕途未遂与身世浮沉的双重打击下,他选择了以诗寄情,以曲言志。
课文分析——《天净沙秋思》与其他小令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聚焦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还要将其与其他元代小令进行对比分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 探讨小令在元散曲中的独特表现形式与技巧。
2. 深入理解《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分析其所承载的情感。
3. 通过比较分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 理解与分析《天净沙秋思》所描绘的意象和情感传达。
- 比较不同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
教学方法
通过朗诵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个人见解。
课程导入
在前一节课中,我们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做了初步学习,这节课将借助三首不同的小令,深入探讨元散曲的风格与情感。(https://www.daowen.com)
旧知识复习
1. 重温《天净沙秋思》的背诵内容。
2. 讨论作品中传递的情感基调,以及如何通过诗句传达秋思的氛围。
新课讲授
首先,我们来分析另一首《天净沙》——白朴的作品。这首小令通过秋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萧瑟的季节中所感受到的深沉情感。白朴巧妙地运用多重自然景象,从孤村的落日到老树的寒鸦,每一幅画面都传递着秋冬的寂寥。然而,他并未停留在冷清的氛围中,而是在最后用轻盈的飞鸿和生动的青山绿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整首作品的情感由低沉上升为生机勃勃。
接下来,我们分析《天净沙•江上》,张可久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幅宁静的暮秋江边落日图。落雁和孤鹜在画面中似乎更加强调了自然之美,尤其是最后一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让整个场景更显活泼而富有韵味。这种从恬静到生动的转化,恰恰反映了人们在秋日里对自然与生活的不同感受。
我们还应当关注另一首无名氏的《天净沙》。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大漠秋天的景象,生动展现了自然的多彩。从“新雁”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意境的静谧与动感的结合,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于季节变迁的哲理思考与感慨。
比较与探究
在进行比较时,可以思考“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在表达基调上的异同。前者的凄凉与后者的宁静,体现了一种平行的空间感受与情绪流动。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不同作品如何通过各自的表达方式传达情感。
作业布置
请学生研究这三首《天净沙》的异同之处,结合个人理解,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分析文章,探讨不同创作风格对情感表达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散曲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