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共筑暖心的家园——学习《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本课的18个关键生字,理解相关词汇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2. 掌握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能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图景。
3.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深刻体会文本中的情感。
4. 认识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培养尊重长辈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激发思维。
1. 讨论引题:“亲人”这一词在你心中代表什么?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 通过“再见了,亲人”这一标题,思索你可能会对故事产生怎样的疑问。
二、图文结合,融入情境。
1. 观察相关插图,分析第五、六段内容。
(1)从图中感受到哪些情感和故事背景?分析人物的服装,猜测他们所属的民族和年龄。
(2)想象插图中的人物可能会进行怎样的交流。
(3)通过观察来归纳文本中哪些地方与图画一致,哪些是基于想象的描述。
2. 创意补充,学习第四段。(https://www.daowen.com)
(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我”和妈妈为邻居的老奶奶做了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2)从这些小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样的人情味和关怀?
3. 动手绘图,学习前三段。
(1)根据课文的描述,学生用画笔描绘出苗族老奶奶的生活场景,并进行小组评议。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是如何从多个视角展现老奶奶的生活状况。
三、品析词句,领悟情感。
1. 个人独立学习,理解文中核心思想。
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自我阅读,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情感。
2. 互相讨论,共同分析。
(1)找出文中那些精确反映人物性格的词句,并与同学分享。
(2)例如:“她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和“妈妈总是关心老奶奶”。
四、情感升华,朗读体悟。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何以“亲人”作为标题。
2. 进行情感交流,假设自己是故事中的邻居,分享自己愿意为邻里付出哪些努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希望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更能在情感的理解与人际的交往中,领悟到“亲情”的深意,塑造出更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新标题:铭刻在心的友谊
本文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中朝人民在抗击侵略中建立的深厚情谊,鼓励对友谊的珍视与维护。
2. 学习新单词和词组,增强词汇运用能力。
3. 掌握反问句的写作技巧,能够在情感表达中灵活运用。
4. 引导学生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读,增强读书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学生需提前独立阅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利用字典查阅不懂的词语。
2. 讨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关系,思考为何他们彼此视为亲人。
二、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讨论一般情况下什么人被称为亲人,文中提供的亲人又指向谁?
2. 介绍课文背景,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三、阅读感知
1. 通过录音朗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亲人间的深情告别。(https://www.daowen.com)
2. 讨论课文内容,明确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分别展现出的爱心和奉献。
四、层次分析与段落划分
1. 学生自主划分段落,根据文中亲人的事迹进行讨论,得出合适的段落划分。
2. 重点讲解第一段的内容,通过文本中的典型语句,探索大娘对志愿军的真情付出。
五、深入理解具体事件
1. 分析大娘送打糕的事例,强调她冒着生命危险的善举,体现出深厚的情感。
2. 讨论大娘在火灾中坚守,救助志愿军的无私举动,突出反应在紧要关头的选择。
六、自学探讨
1. 学生自行阅读第二、三段,应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体会小金花与大嫂的刚强与勇敢。
2. 在课堂中分享各自的理解与体会。
七、情感朗读与艺术表达
1. 品味最后一段的多次重复,可以感受到深厚的离愁别绪,深化理解。
2. 引导学生用轻缓而深情的语气朗读,令每个字句充满情感。
最后,我们总结课文的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在战争中形成的深厚友谊,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真挚情感。因此,让我们铭记这份跨越国界的深情厚谊,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承友谊的力量。
标题:致敬无私奉献的友谊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中情感表达的方式,体会关键句子在传递情感中的重要性。
2. 深刻理解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是通过牺牲和奉献形成的,从而树立国际友爱与团结的意识。
重难点:情感朗读课文,准确表达出课文的情感主题。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引导思考。
1. 在2026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肩并肩与朝鲜人民共同抵抗外敌侵略。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两国人民情谊的火花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到了2026年3月15日,朝鲜人民泪水交融,在车站为志愿军送行,彼此温情脉脉地告别,那一声“再见了,亲人”饱含着深情(黑板书写课题)。
2. 带着情感朗读课题,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依依不舍。
3. “亲人”这词在生活中往往指近亲,课文中提到的“亲人”指向何方?课程中描绘了哪些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 总结:虽然志愿军与这些人的关系没有血缘,但为何彼此称作亲人?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深入学习。
(二)研读首段落。
1.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哪句台词体现了志愿军与大娘之间的深厚情谊?用“——”划出。
(板书:深情厚谊)
2. 引导学生剖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传达了什么含义?将其改为陈述句(展示)。
3. 比较两种表达方式,感受这句的魅力与独特。
4. 指导学生用情感朗读,渗透情感。
5. 理解为什么如此评价,课文中大娘有哪些感人的事迹?
板书: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孙子
6. 文中“大娘送打糕”有什么比喻?探讨其深意。
7. 展示投影:“您带着全村的妇女,冒着炮火,送来打糕,真是雪中送炭。”
(1)齐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情。
(2)引导学生用“雪中送炭”造句。(https://www.daowen.com)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8. 自主阅读“救伤员失孙”的部分,体会感情,寻找关键词。
9. 这两件事情围绕哪个关键词展开?大娘的深入情感将其称作亲人。
10. 课文插图中,志愿军握着大娘的手,会说出怎样的温暖话语?进行想象并朗读相关句子。
11. 小结学习方法:通过何种方式理解第一段的内容?
(三)模仿第一段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第二和第三自然段。
1. 按要求自行研读。
2. 组织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 分享各自的收获和感悟。
(四)总结。
1. 情感朗读1、2、3自然段。
2. 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一一告别,送行的人群如潮,志愿军希望与所有人道别,但随着列车启动,心中万语千言化为一声深情的“再见了,亲人”(全班齐读课题)。
(五)朗读与感悟,创造性想象。
1.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身临其境感受列车启动时志愿军的复杂情感,再次深刻体会中朝人民如同鸭绿江般绵延不断的情谊。
2.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思考未来中朝人民间友谊的传递与延续,试着表达五十年后的感受,通过讲述、写作、绘画等形式,重温这份超越时空的深情。
(六)拓展延申。
1. 建议阅读《谁是可爱的人》。
2. 进行小练笔:记录周围同学文明礼貌的事例,内容具体、语言流畅。
(七)板书总结:
再见了,亲人
大娘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去孙子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母亲、深情厚意
大嫂挖野菜、致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