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荀子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及观点

荀子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及观点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认为:“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45]他指出了“政治、社会与教育(或学校)的正确关系是统一‘相顺’,三者在‘相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教育的最大作用”。荀子认为,教育与政治应当有一个先后的作用顺序,这就是学习——教育——政治。对此,荀子有一段名言。在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荀子特别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荀子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及观点

(一)“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荀子认为:“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45]他指出了“政治、社会与教育(或学校)的正确关系是统一‘相顺’,三者在‘相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教育的最大作用”。

荀子认为,教育与政治应当有一个先后的作用顺序,这就是学习——教育——政治。学习是政治的起点,政治是学习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可以归结为教育与学习。对此,荀子有一段名言。当有人向他请教,“请问为国”时,答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君若槃也,民若水也,槃圆水圆。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46]他认为,治国无非是君主做出好榜样,让人民效法而已。就此意义上说,君主就是老师。所谓“天下无君,诸侯有能德明威积,海内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君师”。[47]君主既是楷模,就应注意完善自身。这样,荀子就把政治理解为学习与教育。

(二)“化性起伪”(www.daowen.com)

荀子的教育作用论,其精神之所在,就在于“化性起伪”。他说:“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之也。”[48]他认为,任何人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才能,皆不是人之本性所固有的,而是后天“积伪”的结果,也就是“化性起伪”。

在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荀子特别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说:“蓬中麻中,不扶而直。”[49]他认为,人只有不断积累经验、知识和道德,才能成其“积”,“积”而后才能“成人”。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人的本性,通过不断学习,使知识和道德不断“积累”,从而“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从量变到质变,使人的才能和性格“长迁于善”、“长迁而不返其初”,最终达到“则化矣”的目的。

他又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50]他认为教育不仅可以人由愚转化为智、由恶转化为善,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这种主张用教育使人获得道德、知识和才能,然后以知识、道德来升降一个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无德不贵,无能不官”。[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