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孟子是孔子的嫡孙子思的弟子

孟子是孔子的嫡孙子思的弟子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非常崇拜孔子,在教育思想上也继承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孟子是孔子的嫡孙子思的弟子。作为一代名师,孟子受到当时各国学问家和民众的普遍尊崇。但是,这只是一种荣誉和尊敬的表示,孟子没有真正在齐国做官,他在稷下学宫的职责就是传道授徒。孟子还和他的弟子一起,将言论编辑成书,即后世所流传的《孟子》。孟子认为这些就是优秀的教师所应当采取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孟子是孔子的嫡孙子思的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姓孟,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主张“仁政”、“王道”,代表作《孟子》。孟子非常崇拜孔子,在教育思想上也继承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先秦时代最主要的教育家之一。

孟子,鲁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据说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活了八十四岁。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大学问家、大教育家,据说与他的母亲善于教诲有直接关系。东汉时候的人说孟子的父亲死得很早,孟子“幼被三迁之教”(赵岐《孟子题辞》)。孟子的母亲很重视环境的影响,为了选择合适的邻居,曾经三次搬家,最后把家迁到了学校旁边,这才安顿下来。除了选择良好的环境以外,孟子的母亲还曾经割断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头来教诫孟子努力学习。这些都说明孟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孟子是孔子的嫡孙子思的弟子。他对于儒家学说有很深刻的研究,后代的学问家曾经把子思和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孟子很早就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作为一代名师,孟子受到当时各国学问家和民众的普遍尊崇。他率领弟子游历各国进行讲学的时候,往往是后边随从几十辆车,跟着数百人。在齐威王的时候,孟子到著名的稷下学宫讲学,被尊为稷下先生而留居于学宫。孟子在稷下学宫影响很大,曾被列为卿,领取上大夫俸禄。但是,这只是一种荣誉和尊敬的表示,孟子没有真正在齐国做官,他在稷下学宫的职责就是传道授徒。壮年时期的孟子除因母亲逝世而归丧三年以外,大部分时间是在稷下学宫任教。由于讲学有成绩,所以齐威王曾经馈赠百金以表示感激。其后一段时间,孟子曾到宋国去游说宋偃王,又到魏国游说梁惠王。此后,他第二次到齐国的稷下学宫。这时候齐国已经是齐宣王当政的时期了。齐宣王不让孟子担负具体的职事,而是只听取他的议论和建议。孟子经常和齐宣王谈论政事,可是齐宣王并不真正重视孟子的意见。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齐宣王伐燕,孟子进谏,遭到拒绝,孟子遂辞去卿位,还归故乡邹地。

回到故乡以后,孟子专门从事教育和著述。孟子所教诲的许多弟子都很出名,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孟子还和他的弟子一起,将言论编辑成书,即后世所流传的《孟子》。这本书在我国古代影响很大,几乎可与孔子的《论语》齐名。它记述了孟子的主要言论,不仅有孟子对弟子们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以及他在各诸国的游说,而且还记载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许多教育主张。这些资料清楚地表明作为一代名师的孟子的远见卓识和深刻见解。

(一)因材施教深入浅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孟子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孟子·尽心上》中记载“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启迪人的;有培养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惑的;有感化他人使他们模仿的。孟子认为要取得教育成果,必须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那些才能卓越的学生,只需要稍加指点,就会达到春风化雨的结果。对有志于道德修养的人,要想办法加以熏陶。对有志于增长才能的人,要善于指导使他全面发展。对于一般学生要善于回答他们的问题,以解除其疑惑。对于因条件限制而不能跟大家一同学习的弟子,应当主要靠私下的个别辅导和教诲,使私淑弟子也能有较大的提高。孟子认为这些就是优秀的教师所应当采取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显而易见,这些方法是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孟子认为,对学生的教诲方法不可呆板单一,而要灵活多样。他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42]孟子的意思是说,对于有些学生要拒绝他的请教,表示自己不屑去教诲他。这样就可以促使这些学生深刻地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问题。这种教诲方法虽然和有问必答的通常的教育方式不同,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可以起到不寻常的作用。

在具体的教海中,孟子主张用简单的比喻来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说的是他曾经用每天偷一只鸡改为每月偷一只鸡的比喻,来揭露不必立即改正错误的观点的荒谬。再如,孟子还用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露文过饰非的错误。“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43]意思是: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在诸侯国间游说时,也时常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证。《孟子》记载,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说的是,他对齐宣王这样阐述“不能”和“不为”的道理,如果让一个人挟持泰山以跨越北海,他对别人说我不能,这果真是不能做到的。如果让一个人替长者折下一段树枝,他却对人说我不能,其实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通过这个比喻,孟子说明齐宣王之所以不行仁政而成就王业,并不是像挟持泰山以越过北海那样的做不到,而是像不替长者折枝那样的不愿去做。孟子认为齐宣王只想通过武力来开拓疆土,让秦楚这样的大国俯首称臣,能够独霸全国控制四夷,这就像缘木求鱼一样,是达不到目的。在《孟子》书中,这种生动而确切的比喻有一百五六十处,由此可见,孟子在教学中非常重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说明抽象而深奥的道理。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很重视比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说是“能博喻然后能为师”。[44]孟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师,与此也是很有关系的。

(二)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孟子很重视专心致志对于取得良好成果的作用。他曾经用围棋国手弈秋教人下棋的事情来阐述这方面的道理。《孟子·告子上》中记载:孟子曰:“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意思是说,当时弈秋是公认的全国最善于弈棋的高手。有一次,弈秋教两人下棋。其中一人能专心致志,认真听取弈秋的教诲,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但却一心想着将有鸿鹄飞来,只考虑着如何拿弓缴一类的东西将其射下来。这两个虽然同时跟着弈秋学习,但效果差别很大了。这难道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智能有高低的缘故吗?不是这样的,而正是由于能否专心致志学习的结果。

除了专心致志以外,孟子还认为在学习中要有坚强的意志,树立起持之以恒的精神。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45]虽然天下有许多容易生长的植物,但若一曝十寒地对待,那么这些植物也是不会生长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只凭心血来潮而学一阵子,但却不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也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孟子曾经对一位名叫高子的人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46]意思是山间的狭窄小路,如果经常有人走过,那就会畅通无阻,真正像条路的样子,可是要停一个时期没人通过这小路,那么小路就会被茅草堵塞,不像一条路了。如果要茅塞顿开,取得学习成果,也必须像通过山间小路一样,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乃泉,犹为弃井也。”[47]有所作为、取得成效的途径是和掘井相同的。如果掘井九仞之深,因为没有见到泉水而就不再继续往下掘了,那么即使开掘了这么深,也只能算做弃井。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必须持之以恒,决不可功亏一篑、半途而废。对于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孟子曾用涌腾不息的泉水加以说明,如《孟子离娄下》中记载: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茍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他的意思是说,有本源的泉水,昼夜不停地奔腾流淌,遇到了坑洼之处,就把它注满之后再继续向前奔流,这样经过了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地不停息的奔流,泉水才能注入大海。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48]意思是说,像流水这样的事物,如果它不注满所流经的坑洼之处,那它就不能再继续前进;如果有修养的人有志于求取奥妙的道理,那他就应当循序渐进。

在学习的具体方法上,孟子主张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则取诸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49]孟子认为,有修养的人要按照正确的路线进行深造,就应当要求他自己能奋发有为,积极主动地去求得知识。只有这种靠自己努力得到的知识,才能够牢固的掌握。只有牢固掌握的知识,才具有深厚的根基,使用这种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左右逢源,运用自如。因此,就应该要求有修养的人能够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孟子所主张的这种“自求自得”的学习方法,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可是,还应当看到,孟子并不反对外界事物对于学习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他曾经赞许舜会耕种庄稼、制作陶器、打渔捕捞,还会当圣明的君主,但这些技能“无非取于人者”,没有不靠外界力量的帮助而学会的。再好的工匠也需要借助规矩来画出方圆;再聪颖的乐师也需要凭借音律来演奏音乐。所以,在学习方法问题上,孟子实际上是将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外在条件的帮助结合在一块来考虑的,只不过是更加注意了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三)循循善诱,耐心教诲(www.daowen.com)

孟子不仅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作用,而且很重视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耐心教诲。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取得教学成果的一个关键。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50]意思是,古代传说中最著名的射手,有一个叫羿的人,他教人射箭,一定注意把弓张满,并且要求学习的人也把弓张满,并不因为射箭的人笨拙就改变张弓的限度。羿要求把弓张满就是坚持了他教学生的标准。古代的工匠制作物品时要用规画圆,要用矩作方。没有规矩就无以成方圆。工匠教徒弟的时候必须用规矩,学徒也要用规矩,所以“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著名的工匠不会因为徒弟笨拙就废弃划线所用的绳墨而没有规矩。孟子认为无论学习的人基础水平如何,都要按既定的标准来教诲,而不应放松要求。

在坚持标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循循善诱,采取多种办法引导学生达到标准。孟子认为,优秀的木匠和制造车辆的工匠,他们可以做出很好的器物,也能够把规矩教给学生,但如果不善于教诲,那就不会使学生变得灵巧一些。要使学生心灵手巧,必须循循善诱。教学生射箭的时候,不光是要教他用力把弓拉满,因为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且要给学生做出榜样,把弓拉开,引而不发,摆出跃跃欲试的架式,教诲学生如何把箭射中靶子。孟子说:“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51]靠力气可以把箭射到百步以外,但若使箭中靶子,却不是单凭你的气力就可以做到的了,而必须靠射箭的技巧。这种技巧也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教导和学生的反复练习。

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不少关于孟子循循善诱教导学生的事例。“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相传舜的弟弟象和其父母曾经千万百计置舜于死地。他们让舜上到高处修仓廪,舜上去以后他们就把梯子撤掉,再放火烧仓廪,舜设法逃脱。他们又让舜淘井,等舜到井下的时候,他们却用土石填塞井眼,以为舜必死无疑。象便到舜的住处,想霸占舜的财物和妻室,但舜这时正坐在床边弹琴,这使象大为惊异。原来,舜早有准备,他在井壁上早挖成一个斜井通到别处,所以才能逃脱。舜见到象,并不恼怒和怪罪,而还是以兄弟之礼待之,诚恳地请象帮助自己管理百姓。孟子的学生名叫万章的问孟子,舜这样对待象是虚伪的吗?孟子回答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52]君子虽然可以被人欺骗,但却不会被人引入歧途。舜很诚恳地对待其弟象,这哪里能说是虚伪呢。

孟子讲述这个十分肯定的道理时,并没有简单阐述,而是先讲述了春秋时期著名的郑国政治家子产的一个故事,然后再得出结论的。《孟子·万章上》记载: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意思是说,从前有人送活鱼给子产,子产让校人把鱼放养在池塘里。校人却将鱼偷偷地烹调后吃了,并且向子产汇报说:“我开始把鱼放进池塘的时候,那条鱼显得有些倦怠的样子,但不久就洋洋然自得其乐了,过了一会儿就在池塘里游得不见踪影啦。”子产听了很高兴,连连说:“鱼真正是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了!”校人汇报完毕后出来,对人说道:“谁还能说子产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呢?我已经将鱼烹调后吃到肚里,子产却还说鱼到了它该去的地方。”孟子通过这个故事讲述道理,认为子产虽然受骗,但并非没有智慧。因为子产对于校人的合乎情理的叙述并不怀疑这是骗局,他是以君子之心来衡量事物的。孟子通过这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说明“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道”的道理,从而回答了万章所提出的问题。由此可见,孟子对于弟子的教诲是非常耐心并且是很有办法的。

对于这种由近及远、由生动具体的事物到抽象难懂的道理的教学方法,孟子自己曾经进行过总结。他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博施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53]孟子认为教导学生不要一开始就是讲深奥的道理,而要从人所共知的容易理解的事物开始,谈起来让人觉得很亲近,然而仔细体会其中的道理却感到很深远。这样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善言”了。这种“善言”所叙说的事物可能是跟人极近的,甚至不超过人的衣带那么长的距离,但其意境却是很深远的。推而广之,这种教诲方法可以用来修身、治理天下了。总之,孟子认为应当采取由近及远的方法,循循善诱地向学生讲述许多具体而生动的事物,让学生懂得道理。老师讲述的内容是很广博的。但是,孟子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指出,老师的广博知识和详细解说并不是为了自我炫耀,也不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将自己的广博知识融会贯通,理出线索,归纳出简洁明快的结论。经过了这样的整理加工功夫,老师的讲授便会内容丰富、脉络清楚,说理透彻而又精练。这些意思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54]博学而通达,正是孟子对于教师在学问知识方面的要求。

(四)持志养气,知耻改过

孟子非常重视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他强调道德教育可以取得成果,可以培养出君子。这种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

在孟子的时代,有人认为人性没有善和不善的区别,说人性就像湍急的流水,如果朝东扒开一个决口,水便会往东流,要是往西决口,水又会往西流。《孟子·告子》篇所引用的告子的话“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无分于东西也”,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说法。孟子也以水为比喻来反驳这种观点。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55]孟子认为人性一定向善是跟水一定要往低处流的道理是相同的。人可以具有仁、义、礼、智等高尚品德,其来源在于人天生就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例如,现在要是有人猛然看见有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那他一定会有怵惕恻隐之心,不忍心也不愿意看到将要发生的小孩掉到井里的惨祸。人之所以具有这种善良的想法,并不是由于人们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有什么私人交情,也不是要借这件事在乡党朋友那里沽名钓誉,也不是因为害怕听到小孩掉入井里的惨叫声音,而是因为人具有善良本性的缘故。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56]他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四个“善端”,即善的开端起源。从这四个开端发展下去就能达到仁、义、礼、智,要是有人说不能达到,那他也一定是在自暴自弃。

尧舜是古代最著名的圣人。孟子认为,无论是谁,只要他能够发展、扩充他的四个善端,那么人人皆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的这种道德教育理论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天赋平等的思想。他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邀)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心亡而已矣。”[57]孟子所说的“天爵”就是天赋的意思;所说的“人爵”指人在社会上的官爵权位。他认为,欣喜地、孜孜不倦地发展善端而达到仁义忠信,这是天赋予人的本性。过去的人修养其天赋并不是为了官爵权位,而现在有的人修养其天赋则是为了邀取功名利禄,得到官爵权位以后就把道德修养抛弃殆尽。孟子认为现在这些人真是太糊涂了,最后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孟子主张,人要发展善端,成为尧舜那样的善人、圣人,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减少物质欲望。人如果追求声色美味等物质享受,那他的善性就会丧失,甚至尊如桀、纣那样的人也会成为万人唾骂的独夫民贼。孟子的这个观点,虽然把物质欲望和善性不恰当地对立起来,观点偏颇,但是在当时对于揭露和反对王公贵族们的奢侈腐化,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关于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是培养出自己的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可以“塞于天地之间”,[58]是至大至刚的冲天壮气、凛然正气。孟子在这里所指的实际上是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它激励人们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自己的坚定信念,要能够为远大理想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在我国历史上,孟子的这种道德修养理论鼓舞过不少仁人之士为进步的事业而奋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培养这种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具有刚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曾说过一段很有名的活:“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59]孟子非常重视刻苦磨练的重要性。在艰苦的、恶劣的环境中,可以使人“动心忍性”,承受更大限度的心理压力和生理上的负担,从而增长人的才能,在以后的适当时机便可以大显身手,一展宏图。孟子曾经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的坎坷经历进行说明。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孟子的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0]这曾经鼓励过不少仁人之士,为许多有理想的人所效法。

在道德教育方面,孟子还提倡知耻改过。他认为一个人做了坏事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够知道羞耻,这样才会有改恶从善的基础,才会使人的善端发扬起来。人若做了坏事,但却能够改过自新,这样的人同样可以被人尊重;但是善良之人若无知耻之心,犯了错误而不知悔改,这样的人将为人所不齿。孟子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61]像西施那样的美女,假若她满面脏污,人们见了也会掩鼻而过。虽然有的人作过坏事,但他洗面革心改恶从善,仍然会受到人们尊重,正如斋戒沐浴以后可以去参加祭祀上帝的圣洁典礼一样。对于犯错误的人,孟子主张既往不咎,只要能迷途知返就行了。他说:“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62]古代有修养的人的错误就像日蚀月蚀一样,大家都会看见,等到他改正了错误,大家都会敬仰他,正像日蚀月蚀过后大家还会见到明亮的太阳和月亮一样。孟子非常反对文过饰非或将错就错的做法。他主张学习别人的长处,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63]孟子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能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发展自己的善端,那就可以说他是一位与人为善的人了,所以说判断是否可以被称为君子的标准没有比与人为善更重要的了。对于鼓励犯错误的人改过自新以加强道德修养,孟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总之,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战国时代,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学问家的孟子,不仅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4]以及省刑罚、薄赋敛等具有积极意义的政治主张,而且传道授业,亲自培养和教育出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不仅如此,孟子还在道德教育、师德等方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其中不少真知灼见为历代传诵,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