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酒店集团化管理初探:半岛酒店集团接管北京建国饭店成里程碑

中国酒店集团化管理初探:半岛酒店集团接管北京建国饭店成里程碑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2年,香港半岛酒店集团接管北京建国饭店,拉开了中国酒店集团化管理的序幕。1982年,中国香港半岛酒店集团正式接管北京建国饭店。表1.5为20世纪80年代国外知名酒店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在我国旅游业缓慢发展的起步阶段,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均存在诸多困难与障碍,严重制约酒店集团的发展。政府行政推动酒店集团成长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扶持重点酒店,推动酒店集团的超常规发展。

中国酒店集团化管理初探:半岛酒店集团接管北京建国饭店成里程碑

1982年,香港半岛酒店集团接管北京建国饭店,拉开了中国酒店集团化管理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酒店集团迅速壮大、成绩喜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1)行政推动酒店集团试点创建阶段(20世纪80年代)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战略方针之后,国家不仅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降低了政治壁垒,而且在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外资、外企一系列优惠政策。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一大批国际知名的酒店集团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先后进入中国市场。1982年,中国香港半岛酒店集团正式接管北京建国饭店。此后一大批国外知名酒店集团(例如喜来登、假日、凯悦、雅高、洲际万豪香格里拉、凯宾斯基等)通过投资管理、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国外知名酒店集团为我国酒店集团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表1.5为20世纪80年代国外知名酒店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

表1.5 20世纪80年代国外知名酒店集团进入中国市场

续表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逐渐深入,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企业集团成长的经济政策。例如:1980年7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1984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推广北京建国饭店经营管理方法有关事项的请示》(国发〔1984〕100号);1986年国务院再次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1987年,国家体改委、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体改生字〔1987〕78号);国家旅游局颁发了《关于建立我国的饭店管理公司及有关政策的通知》(旅办字〔1987〕40号);198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建立饭店管理公司及有关政策问题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88〕17号);1989年,国家体改委印发《企业集团组织与管理座谈会纪要》。一系列导向性的国家改革政策和优惠措施催生了一批我国早期的酒店集团。1984—1985年,华亭、锦江、新亚、东湖四家以酒店和服务业为主的企业集团相继成立;1985年,华侨城集团成立,该集团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之一;1987年,我国成立了三家酒店经济联合体,即中国联谊酒店集团、中国华龙旅游酒店集团和友谊酒店集团;1988年,中青旅集团成立,成为我国旅行社行业第一家酒店集团;1989年,北京酒店集团成立。这一时期我国酒店集团成长的典型特征是政府行政推动。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其主要特征是: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9]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以资产划拨、委托经营等形式将若干酒店企业整合在一起组建酒店集团;酒店集团运用行政命令或契约关系对成员企业进行管理;酒店集团的经营管理主要学习、模仿国外酒店企业。在我国旅游业缓慢发展的起步阶段,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主体均存在诸多困难与障碍,严重制约酒店集团的发展。政府行政推动酒店集团成长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扶持重点酒店,推动酒店集团的超常规发展。实践证明,在当时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旅游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行政推动比市场机制更有效率、更简单易行。20世纪80年代创建的一批酒店集团已经成长为当前我国旅游业的中坚力量。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行政推动而成立的酒店集团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例如政企不分、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方式不科学、组织结构臃肿庞大、企业内在活力不足等。

2)双元驱动酒店集团规模扩张阶段(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国家社会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两种力量的耦合共同推动了我国酒店集团的快速规模化扩张。

一方面,政府运用政策手段、行政手段引导企业开始进行政企分开、公司化改制和股份制改造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91年12月,《国务院转批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请示的通知》(国发〔1991〕71号),明确了发展企业集团的目的、原则和组建条件与政策措施;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受政策导向的影响,在条块分割的地区、行业、系统内部的一批旅游企业逐渐从原来的行政体制剥离,进行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了管理体制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激活了酒店集团的经营活力,促进了国有酒店集团的成长壮大。表1.6为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部分国有酒店集团。

表1.6 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部分国有酒店集团

资料来源:秦宇.旅游企业集团化成长[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谷慧敏.世界著名饭店集团管理精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逐渐成为影响国内酒店集团成长的重要力量。在国内大众旅游市场兴起的驱动下,在国家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支持下,多元社会资本涌入旅游业,民营酒店集团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酒店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7)。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大批国际知名的酒店集团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布点,通过合资、合作、管理输出等方式在中国的重要城市增加成员酒店。由于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旅游市场逐渐饱和,导致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酒店集团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下展开激烈竞争。一批规模小、实力弱、经营管理不善的酒店被市场淘汰,优势酒店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无形资本运营等资本运作方式对市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以锦江国际、开元旅业等为代表的少数酒店集团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洗牌中迅速成长,逐渐跻身全国酒店集团的前列。

表1.7 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部分民营酒店集团

资料来源:秦宇.旅游企业集团化成长[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注:成立时间指该企业成立时间、进入旅游行业的时间或改制为民营企业的时间。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在这期间GDP年均增长9.7%;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民年均收入增长8.8%;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使居民闲暇时间增多,大众旅游热潮在中国兴起,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大幅增加(表1.8)。

表1.8 “九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情况

注:笔者根据1996年至200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资料整理而成。

在入境旅游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商务、公务、会议旅游者的数量大大增加;国外了解中国的渠道增多,吸引了更多国际友人来华旅游。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强劲态势(表1.9)。(www.daowen.com)

表1.9 “九五”期间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情况

注:笔者根据1996年至200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资料整理而成。

政府的优惠政策、良好的经济形势以及大众旅游的兴起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国内酒店集团化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一大批以模仿外国酒店集团经营管理模式为特征的中国本土管理公司或酒店集团应运而生。截至1999年年底,本土酒店管理公司就已多达49家(包括十余家尚未在国家旅游局登记注册的公司),共计管理360余家酒店,与62家外国酒店集团所管理的54家酒店形成共分天下的格局。这些本土的酒店集团(管理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单体酒店联合体”模式的酒店集团。这种模式不改变所有权、管理权、品牌名称,集团成员酒店共享客源市场、相互促销品牌、相互预订客房,是一种松散的集团形式。例如中国联谊酒店集团、北京酒店集团和邮电系统的中国信苑酒店网。

②“委托管理”模式酒店管理公司。这种模式主要通过管理合同方式接管国内的单体酒店并组成管理权与所有权相互分离的酒店集团。例如假日酒店集团、锦江国际酒店集团、白天鹅酒店集团、金陵酒店集团等。

③“投资管理”模式酒店管理公司。这种模式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资本联结方式对下属酒店进行集团化管理。例如中旅酒店管理公司、凯莱酒店集团、深圳三九集团和三九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中远酒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的东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3)市场主导酒店集团创新转型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市场成为影响旅游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酒店集团的发展逐渐进入创新转型阶段。一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资酒店开始全面抢占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在国家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支持下,民营酒店集团逐渐做大、做强。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形成国有、外资、民营全面竞争的格局。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导致旅游行业经济效益下滑、恶性削价竞争严重、资产闲置率高等。在企业追求利润的内在动机以及外在市场竞争压力的驱动下,国内酒店集团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创新集约型效益成长方式。这一时期,中国酒店集团成长的特征主要有:

(1)业务范围多元化

基于追逐利润、增强市场地位、分散经营风险、获取财务协同效应等目的,国内酒店集团普遍实施多元化经营,业务领域广泛,涵盖旅游相关多元化业务和无关多元化业务。国内酒店集团多元化业务扩张的模式是首先在传统的主营业务领域开展横向一体化扩张以获取规模经济效应;然后以资本、品牌等为纽带,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向酒店业上下游的旅行社、航空、旅游景区、旅游车船服务、娱乐业、餐饮业、房地产、会展等旅游关联行业延伸,以获得酒店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利润;在拥有充足的经营资源(例如资金、市场、品牌、人才等)以后,集团向与酒店业完全无关的领域进行跨行业的业务扩张,例如物流、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金融投资、外贸等,以追逐其他行业更高的投资回报。[10]表1.10为我国部分酒店集团经营业务领域。

表1.10 我国部分酒店集团经营业务领域

(2)市场竞争品牌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酒店市场竞争由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国内酒店集团纷纷重视品牌建设,通过品牌规划、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经营、品牌保护等措施,逐渐培育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酒店集团品牌。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饭店集团60强名单(表1.11),是中国知名酒店集团品牌的典型代表。借助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国内酒店集团以品牌为手段,通过品牌营销、品牌推广、品牌资产管理等经营方式,实现企业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表1.11 2015年度中国饭店集团60强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2015年度中国饭店集团60强[N].中国旅游报,2016-07-21(5).
注:表格中的一些饭店的名称在2016年度后有变更。

(3)产权结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是旅游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退民进式企业改制”的浪潮席卷全国。国有酒店通过产权出售与转让、股份制改造、管理层持股、资产划拨等形式实现公司制改制。国有酒店改制不仅有利于在内部形成竞争、激励、制衡机制,激发活力和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广泛吸纳外国资本、民营资金以及社会其他方面资金参与国有酒店的战略性改组。目前,我国酒店集团的出资人或所有权呈多元化态势,社会法人股、私有资本、外资等逐渐成为推动国内酒店集团化发展的重要资本力量。以首旅、锦江、金陵等为代表的大型酒店集团通过上市公开募集社会闲散资金,为酒店集团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