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雇佣方式的多元化及其影响因素

美国雇佣方式的多元化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数据上看,各种非典型雇佣方式的使用比例都在不断提高,美国雇佣方式多元化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而这既有外部的环境影响,也是内部变化的结果。(一)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美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雇佣方式多元化的进程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全球化的兴起是美国雇佣方式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美国雇佣方式的多元化及其影响因素

罗斯福新政时期形成了以长期雇佣为主的雇佣格局,但这种格局随着整体环境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一系列变化促进了雇佣方式多元化的发展,非典型雇佣的比例开始日益增加。数据表明,美国的临时雇佣占比从1972年开始每年增长约11%,非全日制雇佣在1970年之后的20年间占劳动力的总体比例从16.4%上升至18%(Kalleberg,2000)。当前美国的劳动力群体中非典型雇佣的整体比例已经上升到了31%(U.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05;U.S.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2006)。从数据上看,各种非典型雇佣方式的使用比例都在不断提高,美国雇佣方式多元化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而这既有外部的环境影响,也是内部变化的结果。

(一)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

美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雇佣方式多元化的进程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

全球化的兴起是美国雇佣方式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Kalleberg,2009)。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劳动力市场范围,资本的流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使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低成本的劳动者,这降低了劳动对资本的谈判能力,即经济全球化使企业变得更加强势,改变了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力量平衡,使劳动者不得不接受企业设定的缺乏稳定性的非典型雇佣方式。非典型雇佣方式受到企业青睐的原因在于,长期雇佣制度会使企业在人员的雇佣上缺乏灵活性,担负较多的责任和工资上涨的压力。所以,当经济全球化提高了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动态性和成本竞争压力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非典型雇佣方式来雇佣员工。

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尤其是信息技术对雇佣方式的多元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直接影响方面,新技术革命带来了产业格局的变化,占新技术革命主要部分的信息产业在员工的使用上更加强调灵活性和员工知识的新颖性,愿意使用比较灵活的雇佣方式,而该行业中的员工具有较高的主动离职倾向,这一产业的特征决定了使用长期雇佣的倾向低于其他行业;在间接影响方面,新技术革命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技术革命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使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动态性和竞争的时空范围都扩大了。这两方面的压力促进了企业通过非典型雇佣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源柔性(Kalleberg,2000)。

(二)国内背景:产业关系系统与行为主体的变化

美国雇佣方式多元化的国内背景主要是产业关系的弱化,产业关系即产业层面的劳动关系,产业层面的集体谈判是欧美国家处理劳动关系问题的主要手段:工会代表劳动者,它与雇主组织进行谈判以获得工作待遇的提高和工作安全的保障;而企业则可以获得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员工的企业内合作,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在这一体系中,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和其他方面的协调措施来对产业关系进行协调和治理。这种形成于二战时期的产业关系强调劳资双方要在协商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合作,战后美国长期稳定的雇佣体系也恰恰是以此为基础的。美国的这种产业关系系统形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这种产业关系对于保障劳动者工作的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它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这三方各自都发生了变化,导致了集体谈判中劳资双方的力量不均衡开始加大,而产业关系系统的作用也因此被弱化,并导致了以此为基础的长期雇佣制度的减少和整体雇佣方式格局的多元化。这些变化表现为:

1.政府调节产业关系方式的变化

美国的产业关系理论认为,政府在劳资双方的集体谈判中应起到平衡双方力量的作用。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政府新自由主义的倾向日益增强,认为应该更多依靠市场而非政府规制来发展经济和解决劳动关系问题,此后美国政府在应对产业关系的过程中采取了对劳资力量失衡的不干涉政策,同时也没有对非典型雇佣方式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关系中劳资权利的失衡,弱化了产业关系系统的作用,间接促进了非典型雇佣方式的使用,加大了雇佣关系的不稳定性和整体工作质量的下降。

2.美国产业格局变化与产业的空心化

美国企业主体的变化主要来自产业格局的变革,这是大量使用非典型雇佣方式的重要原因,产业格局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职位的分布与比例。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服务业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处于日益重要的地位,这些产业增加的是一些高端的知识型工作和大量的低端服务性工作,这些新增加的工作岗位大多采取了非典型的雇佣方式,所以它们的发展扩大了非典型雇佣方式使用的范围和数量;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很多工业部门开始逐步将工厂转移到美国之外的国家,这些部门采用的是长期雇佣的方式,所以产业格局的变化影响了美国的整体雇佣格局,而雇佣方式的多元化与美国产业的空心化是一个伴生的现象。(www.daowen.com)

由图2-2可以发现,从1997年到2017年的20年间,美国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图2-2 1997—2017年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

此外,美国企业管理者的观念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的利益是排在第一位的,相对于德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稳定的股权关系,美国很多企业的股东更加关注短期利益,通过变更雇佣方式和转移工厂来降低成本无疑对管理层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同时美国的管理层固有的反对工会传统也得到了释放,降低和削弱了企业与工会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的基础。

3.劳动者群体构成的多元化与工会代表性的降低

在劳动者群体中,妇女、少数民族群体大量进入工作场所,这改变了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关系,也改变了劳动者群体的构成与价值观,因此而形成的人力资源多元化问题使劳动者的组织变得更加困难。工会主要代表的是劳动者的共同利益,而劳动者群体的多元化使其诉求的共性部分降低了,更多的差异性需求开始出现,这为工会的组织工作带来了难度。

同时,美国产业工会的力量不断被削弱,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量的无工会企业开始出现;另一个方面,工会的代表性也在持续降低,工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能代表35%的劳动者,而在1985年这一比例降低至19%(寇肯,2008)。如图2-3所示,美国工会参与率从1954年前后开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群体处于日益弱势的地位。这些方面的变化导致了工会作为产业关系中劳动者群体代表的地位在不断下降,进一步导致了产业层面劳动关系的弱化。虽然工会代表性的下降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但就结果而言,这种代表性的缺失降低了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

图2-3 1948—1980年美国工会参与率情况图

从美国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这三方的变化可以发现,形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支撑长期雇佣制度的产业关系在不断减弱,企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在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内在诉求的影响下,一些美国企业开始转移到海外,在国内的企业更多地使用各种以短期雇佣为主要特征的非典型雇佣方式,这使美国的雇佣格局开始从长期雇佣为主向雇佣方式多元化方向逐步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仅仅依靠对国内环境变化的分析是难以解释雇佣方式多元化演进的。寇肯等人在《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一书中,阐释了美国产业关系的萎缩和非典型雇佣员工的大量增加,他用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来解释这些变化的根源。他意识到了这一过程中的美国产业关系和各行为主体所发生的变化,但是他的解释过于关注美国的国内环境,尤其是产业关系系统的变化,将这些视为美国内部产业关系变化的问题,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的产业关系系统所面临的已经不是简单的转型,而是整个系统的弱化与瓦解。寇肯等人的分析虽然符合当时美国的变化情况,但忽视了在经济全球化等国际环境演变下美国企业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并且它们没有选择寇肯所预期的与工会继续在原有的框架下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