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侨(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侨(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资的大量流入不仅增加了中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和税收收入所得,还提升了进出口总额。本节从以下6个方面研究了侨(外)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7]可见华侨华人投资对中国固定资本的形成,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侨(外)资的投资动机在于利用中国潜在的巨大劳动力市场。[9]近年来,约10%的中国财政收入来自侨(外)资企业上缴的税收。

侨(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席卷下,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及企业的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已然成为焦点。高技术产业向来是经济领域的研究对象,也是国家经济的命脉。高技术产业体现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在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高技术产业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指明灯。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我国国内高技术企业接近6万家,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63%。2016年,高技术企业投资额高达4.75万亿元,环比增长14.2%,与2012年相较增长了131%,其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9%。2016年,企业新增了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同比增长19.4%,与2012年相较增长了135%,其间复合增长率上升至27.6%。当下,全球经济增长趋势渐缓,但我国2016年GDP增长率7%,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我国的经济结构体制不断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8%。目前,我国正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处于接续关键期。预计“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将愈加显现出它的高技术特征,促进我国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目标前进。为了将技术创新作为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后勤保障,我党在十八大确定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目标,产业R&D投入力度的增强使创新驱动特征愈发清晰。然而,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整体技术没有达到标准,产业仍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低处,机制制约创新和培育的矛盾日益严重,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未建立起长期多元化有效投入机制,产业动力不足以提供持续性发展等。为解决类似问题,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来弥补缺陷成为重要的途径,此时侨(外)资扮演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我国还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来强化创新驱动,完全贯彻经济发展目标。

侨(外)资的流入不仅是货币市场的转移,激发了我国本土企业的经济活力,还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38%,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对研发的投入远大于本土企业。外资的大量流入不仅增加了中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和税收收入所得,还提升了进出口总额。作为我国外资的主体成分,侨资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侨办、侨联相关数据显示,华侨华人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的60%—70%(在福建甚至占80%),[5]对推动我国的研发活动起到重要作用。本节从以下6个方面研究了侨(外)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弥补资本形成不足

资本形成不足是较长时期内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吸引华侨华人投资是弥补中国资本形成不足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华侨华人投资对于带动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11—201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9988.7亿元人民币中,有23027.8亿元来自侨(外)资,占15.4%。[6]如按江永亮提出的华侨华人投资比重推算,有约284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自华侨华人投资。[7]可见华侨华人投资对中国固定资本的形成,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也为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增加就业机会

带动城乡劳动力就业是侨(外)资的重要作用之一。侨(外)资的投资动机在于利用中国潜在的巨大劳动力市场。调查显示,侨(外)资主要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该产业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不高,这使大批待业人员获得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劳动力过剩所带来的社会负担和压力。2011—2016年,侨(外)资单位共接收就业人员8398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的引资政策由注重扩大引资规模转变为注重提升引资质量,流入中国的侨资逐步由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重化工、汽车制造、微电子、家用电器通信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而这些企业的先进技术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对就业增长的直接贡献大幅减少。2015年和2016年侨(外)资单位接收的就业人员分别减少了7.4%和5.9%。侨(外)资企业还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各种连锁关系间接创造就业机会,产业的关联效应使得供货商、销售商和代理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侨(外)资的进入还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8]

(三)提高财政和税收收入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这离不开华侨华人投资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以2017年为例,全国财政收入为144369.87亿元,其中侨(外)资企业上缴的税收占总额的十分之一,约14437亿元人民币,而华侨华人投资企业的上缴税收约为10000亿元人民币。在沿海重点侨乡,华侨华人的贡献就更为突出,例如2017年广东省财政收入为11315.21亿元人民币,其中三分之一是侨(外)资企业上缴的税收。[9]近年来,约10%的中国财政收入来自侨(外)资企业上缴的税收。(www.daowen.com)

(四)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华侨华人投资在进出口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从1982—1996年,华侨华人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从3.3亿美元上升至1371.1亿美元,增长了415倍,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7%上升至47.29%。其中出口总额由0.5亿美元上升至615.1亿美元,增长了1230倍,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24%上升至40.72%,进口总额由2.8亿美元上升至756亿美元,增长了169倍,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43%上升至54.45%。[10]在侨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中,华侨华人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分别占65%。而从2002—2004年,华侨华人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023.55亿美元、1482.69亿美元、1953.93亿美元,增加了950.38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1.0%、30.2%、29.7%,出口总额为521.43亿美元上升至922.64亿美元,增加了401.21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0.7%、29.6%、29.3%;进口总额由502.12亿美元上升至961.29亿美元,增加了459.17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1.3%、30.8%、30.1%。在侨(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中,华侨华人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分别占31.02%、30.25%、29.77%。[11]显然,华侨华人投资为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侨(外)资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侨(外)资数额不断增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地域不断延伸,投资领域不断拓展,反过来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坚定了中国政府推行改革开放方针的信心和决心。主要原因是:第一,华侨华人投资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和拓展,促进了中国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逐步开放政策的实施;第二,侨(外)资为中国个体、私营、合伙等非公有制经济及多种股份合作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和发展起了示范作用;第三,侨(外)资在投资过程中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机制,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借鉴;第四,侨(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加大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这些因素使中国改革开放卓有成效。

(六)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华侨华人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发展产业,从而大大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经济繁荣地带。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应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摆脱了贫困,走向小康。广东省的许多地区提前5年甚至10年步入了小康。同时,华侨华人投资还加快了乡镇城市化的进程,这一点在侨乡和华侨华人投资比较集中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如广东、福建的大部分县已撤县建市,并出现了“城市群带”和“卫星城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政策的实施,华侨华人也开始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现在武汉、西安、郑州、太原、包头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等城市正成为华侨华人新的投资热点。华侨华人投资的数额不断增加,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大发展,并为中西部地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注入了生机。此外,华侨华人在中国国内投资,还增强了他们对祖(籍)国的感情和了解,同时也增进了中国与华人居住国的经贸合作和友好往来。

侨(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正向作用,这个结论在经济研究领域广受认可。[12]目前研究的聚焦点落在侨(外)资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上,国内学者观点各异,研究重心集中在侨(外)资对我国投资是否产生溢出效应,以及产生的途径和影响效果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