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拉萨古城中心的大昭寺:历史悠久,是西藏佛教重要场所

拉萨古城中心的大昭寺:历史悠久,是西藏佛教重要场所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昭寺一、历史渊源及名称来由大昭寺坐落在拉萨老城区的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又称大召寺、珠甘寺。大昭寺在历史上曾遭受过两次灾难。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有三根石柱。目前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松赞干布死后,传闻唐朝要出兵吐蕃,藏民遂将佛像移至大昭寺南门内秘藏起来。

拉萨古城中心的大昭寺:历史悠久,是西藏佛教重要场所

大昭寺

一、历史渊源及名称来由

大昭寺坐落在拉萨老城区的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

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赤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以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大昭寺共修建了3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ra-sa),后改称“祖拉康”(gtsug-lag-khang,经堂),全称为“惹萨噶喜赤囊祖拉康”(ra-sa-vphrul-snang-gtsug-lag-khang),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因寺内正殿供奉的主尊为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藏语称“觉卧佛”(jo-bo,觉卧,意为至尊),所以藏人通常称其为“觉卧康”,即释迦佛殿。大昭寺即藏语“觉卧康”的音译。清代一些汉文史籍又依据“大昭”义而称其为“伊克昭庙”,即蒙语“大庙”的意思。又称大召寺、珠甘寺。

大昭寺

大昭寺石碑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顶式的寺院布局格式。经历代多次整修、扩建,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

大昭寺在历史上曾遭受过两次灾难。7世纪后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的第一次禁佛运动,以及9世纪中期,由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使大昭寺或沦为屠宰场,或遭到封闭,而释迦像两次被埋于地下。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该寺的法会与节庆在西藏各寺院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来一些重大节庆活动、法会佛事,如传大召、传小召等都在这里举行。每年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五日有祈愿大法会(即传大召)[12],二月下旬有祈愿法会(即传小昭)。在法会期间,拉萨三大寺僧众及各地僧人、朝圣者自各地云集,拉萨城万人空巷,蔚为壮观。传大召期间,拉萨市政亦由哲蚌寺的铁棒喇嘛接管,达赖喇嘛则亲自主持法会。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的供宝会,正月和六月的弥勒佛巡礼,十月十五的天母节赛神会等大型法会活动也在该寺举行。始于1409年的“毛拉木钦摩”,是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佛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而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举行祈福祝愿的法会。

大昭寺前的信徒

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便设于此寺内,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两层楼周围。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佛事活动中心,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曼陀罗(坛城)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

由正门进入后沿顺时针方向进入一宽阔的露天庭院,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毛拉木钦摩”的活动场所。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4400余平方米。继续右绕,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着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华之所在。

二、建筑及其特色

祖拉康是大昭寺的主体,为一密闭院落,平面呈方形坛城状,其南北宽82.5米,东西连同中部凸出部分长97米;楼高四层,中间留有高敞的天井,围绕天井的四周便是21个内向辟门的佛殿。觉康佛殿是寺中的最早建筑,为正方形的中心大殿,是大昭寺的正殿,其中央为大经堂。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位于此处。目前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从大经堂正中可遥遥看见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有两尊装饰华丽的佛像,左为莲花生,右为强巴佛塑像。除位于大经堂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四周俱为小型佛殿,开间均不大但布置简洁。释迦牟尼佛殿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大昭寺旁石碑

主殿为三层,加上四角的神殿,共有四层。正殿有大木柱二十根,方形,下大上小,柱头上有彩绘雀替、斗拱、梁架,还有与敦煌石窟相似的飞天浮雕,雕工精美古朴。由于殿内廊柱特别高大,使这座雕梁画栋的大殿更显雄伟气魄。廊间的门窗、梁、枋等都雕刻着各种精致的图案。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塑雕,风格独特,不同于西藏其他寺院。四周走廊和殿堂布满了藏式壁画,描绘了历史人物事迹和神话故事,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据藏文文献记载,松赞干布曾在此殿前雕有宝瓶、树叶、狮头、蛇头,分别埋有祈愿佛教兴盛、资财富有、家畜兴旺和恶咒的宝藏(经书)。金顶屋脊上装饰着种种宝轮、阴阳鹿、莲花、幡、幢等鎏金铜质图案。据测定,此殿是一千多年前的原建筑物,深具历史意义。门楼里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四周有转经回廊,即绘着千佛壁画的千佛廊。回廊内侧,有一圈精巧的玛尼轮,这里就是著名的“朗廓”。

殿一层正中即为释迦牟尼佛殿,佛像体态丰满,表情慈祥。身后的护法神及众菩萨为11世纪的作品,也都生动传神。此尊佛像原先供在小昭寺内。松赞干布死后,传闻唐朝要出兵吐蕃,藏民遂将佛像移至大昭寺南门内秘藏起来。直到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金城公主进藏后,唐蕃和好,才把这尊佛像搬出供奉在大昭寺正殿。明永乐七年(1409年),西藏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给佛像献了镶嵌各种宝石的金制佛冠,至今还完好无损地戴在佛像头上。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藏族人民的敬奉。

二层配殿法王殿,法王即是指松赞干布。殿内供着松赞干布、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殿壁及四周廊间绘满“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等兼具史料和艺术价值的壁画。

全国各藏族聚居区信徒不远万里,虔敬前来朝拜的主要对象,就是大昭寺和寺内供奉的文成公主自唐携来的释迦牟尼佛像。(www.daowen.com)

现存大昭寺占地约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21000余平方米。从整体看是藏式的石木结构,从内部结构、装饰艺术看,既具唐代风格,又有尼泊尔的建筑艺术特色,是三者的建筑艺术精华。寺内有高四层鎏金铜瓦顶楼阁五座,殿堂数十间。每年两度的“默朗钦莫”传召祈愿大会就在这里举行。而金顶上的金色法轮和两头卧鹿,是其重要的标志。

三、佛殿壁画

大昭寺始建于吐蕃王朝的强盛期。吐蕃以后,又经历代的不断修补和扩建,增加了建筑面积,壁画艺术也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它不仅以大量的内容和面积闻名中外,而且足以代表吐蕃和五世达赖这两个重要时期的西藏壁画艺术的主要特色,具有珍贵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立石碑

大昭寺的大小殿堂内遍绘各种壁画,足有数千幅,面积达4400平方米,题材涉猎了政治、经济、历史、文艺、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著名的有“千佛图”(1648年动工绘制)、“大众部方域图”、“般若经缘起图”、“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六师外道图”(第五世达赖于1664年主持完成)等。转经廊道外侧北面绘有“七世达赖喇嘛及僧俗信众集会图”,于1642~1682年完成的“释迦百行图”共108段,是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记,颂扬了释迦的108种功绩;殿北墙壁上绘有“极乐世界图”;寺东大门内的两侧绘有护法神马头明王及金刚手、负贝龙王等;南面绘有松赞干布及王臣事迹,哲蚌、色拉、甘丹、布达拉宫以及印、藏等地的古刹圣地,还绘有“五欲”(即财欲、色欲、食欲、名欲、睡眠欲)等图画;院内南侧绘有释迦牟尼像,北侧绘有藏民族的祖先神猴变人等图;门殿两侧绘有三世佛及始建大昭寺时的奠基图画;二、三楼回廊和佛殿中绘制了各种坛城圣境、华严经方域图、大宝积经大神变法会图等,具有浓郁的西藏民俗特色。这些佛像、坛城、圣迹、人物、习俗图和传记,构成的各个殿堂的大型精美壁画,其人物造型千姿百态,色调均匀鲜明,内含佛教哲理、风土人情,这是西藏绘画的精品,是汉藏劳动人民留下的文化艺术宝库,是研究历史和宗教的极其珍贵而非常难得的资料。

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

吐蕃时期大昭寺的壁画是保存下来的西藏最早的壁画之一。从主殿即二门以内,除去三、四楼,全系松赞干布时期所建。一楼的四壁绘有“释迦牟尼八相图”、“文成公主进藏图”、“欢庆图”以及大量的显、密二宗佛像及观音像等。这些壁画由于后期的重新描绘与创造,除南北二经堂里的武士像及三四尊佛像尚保留有早期壁画的痕迹外,其他壁画已面貌全非了。二楼的“曲节祝波”,意译为“法王石窟”,呈正方形,墙面约50平方米左右。东北壁毁去大半,所存部分满绘大型“坛城”及“护国药叉”、“金刚萨”、“绿度母”、“叶衣母”等密宗佛像。画面以“坛城”为主,周围布以众佛,参差错落,各具姿态,以浓厚、单纯的色彩平涂,纯黑的铁线勾勒,形成淳厚自由风格。如由巨型圆轮、大海、火焰、金刚杵墙、不同形式的密宗佛像,以及带着犍陀罗艺术情调的旋转花草,构成了独特的旋律和风格,这一切又是安置在全黑的墙底上,显得十分深邃、诡秘。后期在黑底上勾金线的“那者”画风则是由此演变而来。在佛的选型上,虽不及后期严谨工细,但却朴实、生动,善于利用人物的动态、身上的饰物,以及一些道具来表现与衬托人物感情。如东壁右角在一条垂直线上画着的“妙音菩萨”、“密迹金刚”、“观音菩萨”、“金刚”,体型夸张,重心稳定,六臂对称伸开,手持不同法器,显得威武庄重;“妙音”头稍偏后,眼睑垂下,身上的飘带对称扬起,显得端庄、美丽;而侧身坐着的“观音”体态纤细、优美,飘带随意飞舞,给人舒坦、洒脱的感觉。

在“曲节祝波”经堂的外面,即二楼的东北壁上,残存着的文殊、观音、绿度母、供养天、千佛等系吐蕃时期所作,构图均衡、饱满,色彩厚重、朴拙,用黑、白、红、黄、蓝等单纯的色彩画成,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及初唐的壁画有些相仿,但也受印度、尼泊尔画风影响。如东壁上的“观世音”,几乎全裸站立,上身向左倾斜,随着腰和臀部的曲线,下身自然向右转动,这种很难表现的人体转向,通过极其洗炼的笔墨,表现得准确生动。再如四肢的安排,右手弯曲,轻松置于胸前,左手垂直向下,手腕向内几乎成90度的翻转;右腿拉紧直立,左腿微微弯曲,呈欲迈步之势。左手和右手,左腿和右腿,左手和左腿,右手和右腿在曲线与动态上形成对比,但左手和右腿,右手和左腿又相互呼应与协调,一张一弛,“寓刚健于婀娜之中”,一个欲动不动的观音,以她极生动美妙的形态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应注意一点的是观世音身上的璎珞臂钏,全用“粝粉”绘成,极厚实而有分量。从而在和裸露肉体的对比中,更加衬托出肌肤的圆润、细腻及体态的轻盈。即使千百年的风尘侵蚀,她仍在断墙残壁上,显示着青春与生命。再如被框在长方构图中的“狮子吼观音”,呈右舒展莲花跏趺式,随腰部的曲线,上身向左自然倾斜,左手支撑地面,托住重心,右手轻松地搭在腿上,着点合理、准确,笔墨清洁,落落大方,章法严谨扎实,毫无浮夸之势,尽管面部全被抹去,但仍旧韵味无穷。北壁上“绿度母”的残像,上身仍然向左倾斜,但通过弯曲的身体及微微倒向右边的头部,不仅使得重心在运动中求得稳定,在矛盾中求得了统一,而且还增添了度母的婀娜妩媚之态。

四、殿内文物

觉康是大昭寺最重要的经堂,也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同的主经堂。殿前4根木柱上的万字符号作为苯教的标志。殿内供奉的“觉卧佛”(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像)最为珍贵。觉康左边台座上主供阿底峡大师,为崇敬阿底峡而作为噶当派的标志。强巴拉康,内供弥勒佛及侍从菩萨像。度母殿,内供八难度母[13]像。殿角存有一个瓦灶,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等在修建大昭寺时烧茶用的炉灶。勿巴拉康主供无量光佛像。殿门前有一石洞,据说此处深通卧塘湖底,夜静时可在洞边听到湖水声;达摩鲁几拉康,内供伏虎罗汉[14]。达姆拉康,主供欢喜大乐佛,是密部的本尊殿。强巴让琼拉康,殿内石壁上有一尊佛像,佛像为加央松烟,即未来佛的别称。门朗拉康,主供9尊无量寿佛,信众们到此都要为消灾长寿而祈祷。更顿拉康,主供银质的桑杰绕登佛(强巴佛),每年传召的迎请强巴佛,便是将这尊佛像抬出转游八廓街。拉巴拉康,主供风、雨、雷、电等9尊天神。金惹拉康,主供药师佛像,佛像旁边墙壁上绘有一只眼睛,凡患眼病者都到此殿求治。觉康右边台座上(法王拉康)主供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塑像。择巴拉康,内供无量寿佛及诸弟子。遮昂扎玛拉康,下层主供度母,上层角楼主供宗喀巴大师像,是格鲁派的标志。楚吉拉康,亦称慈尊沐浴殿,据说这里曾是松赞干布及两位公主修建大昭寺时的洗澡之地,后来该地的湿土自然堆积形成了一尊强巴佛像,原来放澡盆的石刻莲花台尚在门边。土吉拉康,内供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及八大随佛弟子像。门吉拉康,内供八大菩萨像。打巴曲登,此塔由萨迦四祖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兴建,为萨迦派的标志。卓玛拉康,内供度母神像。金科梯,主供一尊蛇心楠木雕刻的十一面观音像,以及强巴佛下凡像,并供有莲花生大师像,为宁玛派在该寺的标志。在一楼东南角沿石梯拾级而上至拐角处,有一护法神吉祥天女,此像在每年藏历十月十五的“白拉日措”节要抬出转游八廓街,转至八廓南街时要将白拉姆像面对拉萨河安放片刻后再抬回大昭寺。

祖拉康(大雄宝殿)二楼有18个经堂。主经堂“曲吉拉康”,主供松赞干布及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和大臣禄东赞等雕像,系由蔡巴万户长兴建;殿后有一静室,内设嘛呢转经筒,据说是由尼姑们兴建的,也是尼姑们在大昭寺的一席之地;神殿“古汝维且拉康”,内供宁玛派北传祖师多吉扎·仁增钦摩活佛像,该殿是他兴建的,故其“古业”(香灯管理人)由多吉扎寺派换。此外,还有殿堂顿曲、洛本、朗忍、尼色古、德信曲登、打曲、日竹、德绕登、觉夏热、吉益赞布、扎玛、岗珠尔等。二楼廊道的台阶上原来还有千佛塔及十六罗汉等像。1753年清朝中央降旨第七世达赖格桑嘉措(1708—1757)统管西藏传教事务时,设立“噶厦”,任命4个“噶伦”[15],他们及其下属的办事机构肩查西雄、锅查迷雄、孜康、拉恰勒空、协尔康勒空等都设在二楼的北、东、南三面,从而大昭寺也就由噶厦地方政府直接管辖。祖拉康三楼共有16个经堂。

大昭寺的酥油灯

班丹拉姆护法神殿内供班丹拉姆[16],汉语译为吉祥天女、威猛像以及各种古代兵器;南面坛城殿内有白桷檀雕刻的立体坛城3座,即密集金刚、大乐金刚、大威德金刚坛城;还有十八罗汉像、观音菩萨的普陀胜境木刻,有桷檀佛塔、神殿德信曲登、杜金曲松、勒举拉康等。三楼的“康松司弄”(意为“威震三界宫”)为达赖喇嘛在每年传召期间的住处,内有接见厅、经堂、静室、卧室等多种设施;紧靠着康松司弄的西面还有一座五大间静室,这是历世班禅大师到拉萨参加传召或观花灯时的行宫。

祖拉康四楼为四角神殿:东南角“则玛班登”殿内供大量法器、宝瓶;东北角“拉喇帐康”内供天文、历算等祖师像、经籍;西南角“次仁且阿”内供有护教使者,即刺杀朗达玛(836—842年在位)的贝吉多杰(拉垅地方的僧人)及射死朗达玛的箭头,该殿属于噶举派,由楚布寺派“古业”看管香火;西北角“朗忍拉康”内供阿弥陀佛、十六尊者。此外,祖拉康外面的西北角有一座坐西向东的卓玛拉康,内供卓玛及二十一度母;绕祖拉康的北、东、南三面廊道墙边设有鎏金铜的嘛呢转经筒108个,据说这里原来还有48座经堂。

大昭寺建寺以来收藏的文物很多,最为重要的有:释迦牟尼12岁身量像,又称“觉卧像”,相传是释迦牟尼在世时塑造的,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文成公主从内地带来的,坐像高1.5米,铜铸,通体鎏金,释迦佛形象慈祥亲切,好像在婉言抚慰众生,其造型之生动、真切、精美,委实难得见到,是罕见的艺术珍品。释迦牟尼锦绣像,相传是文成公主亲自绣成带来西藏的,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威镇大地鞋,传说是松赞干布在建大昭寺时给人们赐福而穿的鞋,亦有1000多年的历史。酒坛,相传它是以印、汉、藏、尼等地的土、石、奇珍原料制作而成,是松赞干布在世时自用的酒坛。唐蕃会盟碑,亦称“甥舅同盟碑”或“长庆会盟碑”。823年,吐蕃赞普赤祖德赞为纪念唐蕃会盟所建。此碑立于大昭寺前,以志永久和好,碑文中反映了汉藏民族的亲密友好关系,是汉藏历史上一件可贵的文物。唐柳,相传系文成公主将皇后在长安灞桥赐的柳枝带来西藏并亲手种于大昭寺周围,现仅存门前的一棵,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莲花浴台,据传此浴台是松赞干布及两公主在修建大昭寺时,劳动后洗澡放浴盆的。卫教箭头:相传842年,因赞普朗达玛禁佛而被佛教徒贝杰多吉射杀,后来佛教徒将该箭头存于寺内作为卫教的纪念物。“中堂法规”碑,亦称“水牛年文书”,即1793年清乾隆皇帝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792年清乾隆帝因廓尔喀入侵而派兵入藏降伏廓尔喀后,令大将军福康安(?—1796)与西藏各方议定了各种章程,逐次奏报乾隆。这些章程得到批准后,汇集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令其遵循实施,共29条,刻文立碑于寺前。“金瓶掣签”碑,即清乾隆皇帝为避免认定大活佛灵童的弊端而规定达赖、班禅及各大呼图克图[17]活佛转世认定灵童时,必须在皇帝赐给的金瓶里将灵童们的名字写于签上,由驻藏大臣掣签认定,刻石立碑于寺前。硃印大藏经,共有108函,是云南土司穆增敬献给大昭寺的。此外,珍贵的文物还有:元朝成吉思汗的子孙旭烈兀向释迦佛敬献的大银灯;明朝皇帝向释迦佛赠送的两件银佛衣和一盏大金灯;明清及民国中央给大昭寺赠送的嘉奖匾额;宗喀巴大师敬献的五佛金冠及历代的瓷器、法物等,为研究我国古代西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殿内还有一把铜制的鸟头大茶壶,是松赞干布时代的遗物。大昭寺内珍藏着两幅明代刺绣唐卡,上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题款,一幅为胜乐金刚,另一幅为大威德。这两幅唐卡是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十月,由杨英等120人组成的使团赴藏时送给大昭寺的,至今已500多年,仍色泽鲜艳,保存非常完整。在寺中尚有金本巴瓶(即金瓶)[18]

寺前还有“劝人种痘碑”,高3.3米,宽1.2米,碑额刻有二龙戏珠图案,乃由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驻藏大臣和琳撰立。此碑由来乃因乾隆年间,西藏流行天花,当地人民视为不治之症,一旦发现此病,就将病人逐至山野岩洞,不管不问,致使很多人死亡。驻藏大臣和琳特命人在藏北草原上修建了若干平房,拨给口粮,安置天花病人,并派藏汉士兵护卫,使不少患者得以还生。藏族群众对此举甚为感激。和琳大臣并严谕前后藏,痘疹并非不治之症,劝令达赖和班禅捐拨口粮,作为定例,随后刻石树碑,称为“痘碑”。可惜因年久风化严重,碑文已不可辨认。

寺内还保存着很多佛经、法器等文物,其中有的是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进藏时的嫁妆。据藏史记载,唐王给文成公主的嫁妆有各种金玉饰物珍宝,金玉书厨,经典360卷,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药论著4种,还有各种烹饪用具、食饮调料,饰有狮子、龙凤、树木、花卉、宝器等花纹的锦缎垫被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