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贸易地区结构采用指数分析方法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而在这方面,魏浩和马野青(2006)[14]、魏浩(2007)[15]的研究最具代表性。通过对景观生态学中的指数的成功运用,魏浩和马野青(2006)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地区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们发现中国出口商品地区结构整体上表现为不断优化的趋势,但在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魏浩(2007)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对我国进口商品的地区结构的分析,并对进出口地区结构的对称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发现我国在十大地区的整体出口地区结构、整体进口地区结构及其内部的出口地区结构都不断优化,但是,其内部的进口地区结构却不断恶化;我国与加拿大的进出口对称性问题最为优化,与台湾省、香港地区的进出口对称性问题最为严重;美国与欧盟都是我国重要的进出口地区,但是我国与美国的进出口对称性问题比较严重。
在商品出口地区结构的研究中,黄坚(2004)[16]构建集聚指数指标,并得出了与魏浩和马野青(2006)相似的结论,他认为中国出口市场结构虽仍高度集中,但在调整中趋于优化,并且指出了趋于优化的区域,出口市场过于依赖香港特区市场及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https://www.daowen.com)
也有学者将指数分析与计量分析结合起来,刘峰(2007)[17]用H H指数分别计算和分析了进、出口的分散程度,并检验了其与各地区进、出口的格兰杰因果性关系。通过研究,他发现我国贸易的分散程度受到国内政策与国际贸易秩序的严重影响,贸易总量也会对其产生限制。消除这几个因素后,贸易结构逐渐趋于分散并保持平稳。另外,进口与出口能够互相推动,贸易分散具有自我加强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