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巴菲特的故事看人生滚雪球

从巴菲特的故事看人生滚雪球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这本书,一共有761页,由美国作家艾丽斯·施罗德花费5年的时间调研撰写而成。我认为这就需要“滚雪球”,要从最开始普通人那种浮躁的心态,慢慢地变成沉静的、安稳的心态。我觉得,这同样需要一个“滚雪球”的过程。第一个是家人,就像巴菲特先生的岳父、姐姐、姑姑支持他一样。第三个是“傻瓜”,即那些不太专业的投资人士,就像支持巴菲特先生创业的心理医生、心脏医生一样。

从巴菲特的故事看人生滚雪球

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但是,在这里,我要讲一个更加有故事的男人。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一朝闻名天下知”。我要讲的这个人,在美国几乎已经家喻户晓的时候,中国人还不是很了解他,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他成为世界首富,才有很多人知道他,并且,想要深入了解他。

在深入研究之后,大家发现,无论是在经济高峰时期,还是在经济低谷时期,他一直立于潮头;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战争年代,他一直在赚钱致富。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重视他,截至2015年,在他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召开50周年股东大会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去报名参加,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2015年5月,我如期赶到了美国的奥马哈小镇。很幸运,我不仅聆听了他的教诲,更重要的是,当时,我的新书《地狱归来》正式出版,他还给我写了一封贺函,恭贺我的新书出版,并期待英文版的问世。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世界著名投资大师沃伦·爱德华·巴菲特先生。

1930年,在美国的一个叫作奥马哈的小镇,有一个婴孩诞生了,他就是巴菲特。

时间一晃到了1939年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九岁的巴菲特带着他的妹妹多蒂打开家门,他伸出双手,接住一片又一片的雪花。雪花越积越多。于是,他蹲到地上,手捧起地上的雪,把它们揉成一个球,然后,把雪球放在地上,再不断地去滚,越滚越大,直到滚进了茫茫的世界,滚出了一片天地,滚到了世界首富这个位置上。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这本书,一共有761页,由美国作家艾丽斯·施罗德(Alice Schroeder)花费5年的时间调研撰写而成。这本书讲述了巴菲特很多传奇的经历和故事,其中,非常频繁地提到了一个词——“烟蒂”。“烟蒂”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每当巴菲特找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公司进行投资,且他所花费的成本远远低于预期成本的时候,他就把它叫作“烟蒂”;换句话说,“烟蒂”就是“内在价值”的代名词。此外,这本书还讲了“长期持守”理论。巴菲特曾说,“如果你不想持有一个公司的股票10年,你就没有必要持有它10分钟”。(www.daowen.com)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触及我灵魂的一个内容叫作“内部计分卡”。简而言之,我们做事情、做投资,我们为人,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要有主见,我们要在自己的计分卡上,不断提高我们的成绩,而不要过多地关注外人对我们的评价。

以我自己为例。当年我在农村时,家里一贫如洗,我说要去考大学,很多人就说:“你看他那个样子,能考上大学吗?”但是,我考上了,还考上了北京大学,最后还拿到了清华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1997年,我赴新加坡担任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当时,很多人就说,陈九霖去那儿是被放在热锅上烤,不出半年,他一定卷起铺盖回北京。然而,事实证明,他们又看错了。我不仅半年之内没有回来,而且,在新加坡可以说做得风生水起,把一个不知名的、亏损的企业打造成了新加坡第四大上市公司,至今仍然是海外最大的中资企业。“中国航油事件”之后,很多人又看走眼了,他们说,陈九霖这次肯定完蛋了。没想到2010年,在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亲自安排下,我被任命为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重新回到了央企的怀抱。当时,同样有很多人说,陈九霖这次要在这里退休了,不会有任何发展了。但是,2012年,我选择离开央企,告别26年的央企职业生涯,再次走出了一片天地。今天的北京约瑟投资有限公司,从1100万元人民币起家,可以说已经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非常远了。综观这一路的经历,正是因为我有主见,有属于自己的“内部计分卡”,才能走到现在。

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内部计分卡,并为之加持呢?我的体会有三点。

第一点,心态。心态非常重要!什么样的心态呢?要坚持,不为外界所左右,做你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像巴菲特先生所说的,你要找到一片够湿的雪,找到一个够长的坡,然后沿着这个方向走,就一定能做出漂亮的成绩来。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我认为这就需要“滚雪球”,要从最开始普通人那种浮躁的心态,慢慢地变成沉静的、安稳的心态。要不断地“滚雪球”,不断地锻炼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心态。

第二点,眼光。我们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眼光。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我们的眼光呢?我觉得,这同样需要一个“滚雪球”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例如,巴菲特先生在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还到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在师从著名投资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之后,又在格雷厄姆旗下公司工作了好几年,学习了充足的理论知识,为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理论要变成实践,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然后,到第三个阶段,就形成了个人直觉。有理论,又有经验,当你看到一个项目时,一眼就会知道这是个好项目还是一个不怎么样的项目。最后,第四个阶段,我们要把个人直觉提升到法人直觉。什么是法人直觉?法人直觉就是一个团队对于一个项目的判断形成的共同的认知。拿到一个项目,不只是你个人认为这是个好项目,整个团队都认为它将取得良好的结果。

第三点,资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仅要找到适合的资本,还要充分运用好这些资本。募资也好,提升资本也罢,究竟应该怎么做呢?还是一句话,要“滚雪球”。一个创业团队的初始创业资金可能来自3个F,因为在创业的最初阶段,只有这3个F才会支持你。哪3个F呢?第一个是家人(Family),就像巴菲特先生的岳父、姐姐、姑姑支持他一样。第二个是朋友(Friend),就像给他100美元的同班同学一样。第三个是“傻瓜”(Fool),即那些不太专业的投资人士,就像支持巴菲特先生创业的心理医生、心脏医生一样。这是第一个阶段。有了这个阶段的积累,雪球再滚一滚,等到你做出一定业绩时,就会吸引风险投资人来投资;然后到一定的阶段,你做到更大规模时,会有一些股权投资人来投资;再到一定时候,你就使用杠杆融资;等雪球越滚越大时,就会变成综合的融资。就像当年我在收购新加坡国家控股的石油公司时,账上有几亿美元,但是,我自有资金一分钱也用不到。我用的是什么?一个是杠杆融资,另一个是银团贷款,再加上2.08亿股的股票凭单。不用自己的一分一毫就能达到目的,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所以,我觉得巴菲特先生的“内部计分卡”,是一个非常有指导意义、非常值得分享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