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文化生产的性质、机制与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构建

现代文化生产的性质、机制与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构建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生产发展成为由数量庞大的文化生产者参与、分工细致、专业众多的大产业。并且,文化产品的艺术、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这两个因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了“商品性文化产品的内在矛盾”。这种由于文化生产偏离艺术、社会价值创造的本质目标,文化工作者陷入“市场陷阱”,导致了文化生产“畸化”现象和文化市场上“庸品驱逐良品”的现象。

现代文化生产的性质、机制与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构建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市场经济中,文化正在被大规模地合并、嫁接于生产,商品性文化生产成为当代社会大生产的新组件,文化产品成为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值的支柱产业。上述情况意味着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性质。

文化生产在近现代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并能变为一种经济生产,原因就在于商品经济机制的引入。发达的市场经济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文化生产发展成为由数量庞大的文化生产者参与、分工细致、专业众多的大产业。我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被他们称之为“创意产业”的一系列知识密集型的文化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乃至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跃升。美国商业电影大片、大众传播、时尚设计等文化商品的出口收入已经超过了信息产业甚至石油等产业的出口收入;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汽车产业;包括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后的韩国,一批在全球范围配置文化资源的跨国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巨无霸”。

当然,文化生产只是部分地成为商品生产,而且文化生产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生产,进入市场的文化、精神产品是具有意识性和商品性的特殊商品。并且,文化产品的艺术、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这两个因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了“商品性文化产品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在文化生产过程中,一些文化创作者“对文化产品商业价值的追求,超越和脱离于文化产品艺术、社会价值的创造”[9]的非理性行为。这种由于文化生产偏离艺术、社会价值创造的本质目标,文化工作者陷入“市场陷阱”,导致了文化生产“畸化”现象和文化市场上“庸品驱逐良品”的现象。上述情况近年来在我国的文化生产中也随处可见甚至日益突出,这些现象体现了文化产品在商品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市场负效应。(www.daowen.com)

可见,市场机制对文化生产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促进文化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但也有诱发文化艺术创作畸化的负效应。并且,商品经济中固有的文化垄断及垄断价格机制,还将倍数地放大、强化市场机制对文化生产的双刃剑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代出现的物质文明繁荣与精神“文化危机”并存的社会畸形发展,正是全面市场化的文化生产的矛盾的体现。

因此,文化生产特别是商品性文化生产,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制度约束的、政府有调控的、能实现“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完善的市场体制[10]。为了求得文化财富又多又好的创造,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在商品性文化、精神生产领域,应该实行政府主导和有规制的商品生产模式,实行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和先进思想指导作用相结合。这样,人们就能够在发展商品性文化生产中兴利除弊,既有效改进和克服市场负效应,又形成生气勃勃、“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市场性的文化生产。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好文化事业,大力推进和有效利用文化生产的这一新的杠杆,我国文化生产将由此获得新的动力。借助文化生产力功能和文化与经济互动,既能够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又能够优化社会财富的结构,更能够实现文化发展和文化育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